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2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体会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几何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高的位置在哪里?高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如何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高。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画法和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底和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 梯形的底和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2.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位置的多样性,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的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有底和高)2.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找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三角形有三条边,其中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观察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平行四边形有两对平行边,其中一对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底和高a.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模型,观察并找出梯形的底和高。

b.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梯形的底和高。

c.教师总结:梯形有一对平行边,其中一条平行边可以作为底,从底到另一条平行边的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底和高的概念。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作业题,巩固对底和高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教学难点:底和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三角形任意一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a. 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b.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高。

c. 标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底和高的概念、作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底和高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时,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七、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物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底和高的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

(2)出示教材第54页例1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探究新知(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①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平行四边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出高。

(2)认识梯形的高① 提问:梯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梯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梯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梯形上画出高。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1题。

2.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2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认识梯形的高”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1. 教学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物品,如平板电视、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认识底和高 (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 (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

2. 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意义,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平面图形的两个重要概念——底和高。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1)底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与图形的一边平行的直线段称为该图形的底。

(2)高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从底到与底平行的另一边的垂线段称为该图形的高。

3.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如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识别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合作找出图形的底和高,并讨论如何计算底和高的长度。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几个不同图形,并标出每个图形的底和高。

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答案。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底和高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底和高的概念是基础且重要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这一课时主要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理解底和高与三角形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运用底和高来描述三角形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课时,我已经准备了一些三角形的模型和图片,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比如墙角、三角尺等,让同学们感受到三角形无处不在。

然后,我会详细讲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并通过模型和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会对同学们进行评价,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一课时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让同学们用底和高来描述一些三角形;另一部分是拓展延伸,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并尝试用底和高来描述它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进行讲解。

这一课时对于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需要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图片,引导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4.2《认识底和高》(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底和高》这一章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底和高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同时,我也会通过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底和高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认识底和高》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底和高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底和高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重要图形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因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本节课的难点。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入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底和高的含义。

我会使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底和高的存在。

通过讲解和示范,我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各种图形的底和高。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会布置一些有关底和高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题目将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各种图形,并融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掌握三角形底和高的表示方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发展直观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底是任意一边,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它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三角形小旗杆的底和高,计算其面积,展示底和高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底和高的识别以及计算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然而,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识别三角形底和高时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实际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底和高清晰、直观的认识。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将详细介绍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涉及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以及三角形底与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底与高的画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及画法,难点是理解三角形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大屏幕、三角板、直尺、铅笔等教具,同时让学生准备了自己的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金字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金字塔的底和高。

2. 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讲解三角形底与高的画法。

3. 实例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现场演示三角形底与高的画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其底和高,互相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底与高的概念、底与高的画法以及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其底和高。

2.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应包括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反思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则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三角形底与高的更多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是底与高的概念,是底与高的画法,是底与高的位置关系。

一、底与高的概念1. 明确底的定义:底是三角形的一个边,通常指较长的那条边。

2. 明确高的定义: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垂直于对边的线段。

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与评议记录

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与评议记录

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与评议记录授课内容: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学习目标:1、结合〝限高〞的情景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一】自我反思:本节课实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通过〝限高〞的情景引入,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图直接指出限高指的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并能正确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自学,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这些图形的高。

此时课堂上出现了沉默,我又激励他们进行描述,学生反馈自己说不出来,我顺水推舟让他们与同桌交流交流,共同运用智慧描述这些图形的高。

讨论结束后,再次指明学生上台展示,用手指一指,说一说。

一共上台三个同学,在说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指正,其他同学也都在听。

〔此环节我后来反思之后,觉得加入具体的小组学习要求会更好一些。

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还需要在具体的指导和强调中不断加强。

而此时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前提下,即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应当转换思路,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这样处理课堂也会更加有层次性,有重点。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怎样画高。

虽然这是一节常态课,但是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区实验小学宋君老师提出的〝常态课也要上出公开课一样的味道,公开课和常态课都要一样的自然、朴实、有效。

〞未来教学改进:1、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培养〕。

精心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扎扎实实的引领和引导孩子的学习成长。

2、概念课教学需要教师示范的具体操作一定要有标准的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强调,注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图形的特征。

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了其他平面图形,对于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直角三角形底和高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三角板、跳绳、电视天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直角,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结合直角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两条边?”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3.操练(1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如何用三角板拼出直角三角形,并找出其中的底和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五章的第一节——认识底和高。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们将学习到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底和高来描述和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能够熟练地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且能够用底和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节课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用底和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地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平行四边形模型,以及一些底和高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图片。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实际的平行四边形模型,引入底和高的概念。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且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学生们掌握了底和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底和高的概念。

我会画出一些平行四边形,并在它们旁边标注出底和高的长度,以此来展示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底和高的概念,我会给他们布置一些作业题。

这些题目包括但不限于:找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计算它们的面积;用自己的话解释底和高的概念;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并尝试用底和高来描述它们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果发现学生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我会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  北师大版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含义;学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师可以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的高教师展示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三角形的高是过顶点与对边垂直的线段。

教师强调三角形有三条高,并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展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过顶点与对边垂直的线段。

教师强调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并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认识梯形的高教师展示梯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梯形的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梯形的高是过顶点与对边垂直的线段。

教师强调梯形有两条高,并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画出梯形的高。

3.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让学生画出它们的高,并互相交流讨论。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及画法。

5.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及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高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认识底和高,需要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一些相关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底和高这两个概念,并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2.学生理解底和高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掌握底和高的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底和高概念的内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学生掌握底和高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和讲解法:通过比较和解释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底和高概念的
内涵以及计算方法。

2.练习法:通过案例练习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底和高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底和高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实物或图片等直观物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两个概念。

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词汇。

2. 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计算这些高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词汇。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操作。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把尺子,用于进行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并提问他们:“你们认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底和高2. 板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底垂直向上的线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计算它们的长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找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学生还是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实际的操作机会,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 认识底和高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  认识底和高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限高”,体会高的含义。

2认识并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通过画高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利用三角尺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角尺。

2小组合作,探究高的画法。

(1)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

(2)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

(3)代表汇报。

学生展示,说画法生:用三角尺画垂线,就是梯形的高,也是桥洞的“限高”。

师:用三角尺画垂线?画谁的垂线?怎样能说明自己画的是垂线呢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3探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1)出示:师:说一说,你认为哪条线段是梯形的高?生:上底和下底之间的那条垂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师:想一想,像这样梯形的高,有几条?它们的长度都一样吗?(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继续出示:①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②在图中标出你认为哪条线段是高。

③每个图形的高有几条?学生小组内探究,老师巡视。

(3)汇报小结。

生1:梯形的高是从上底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也就是下底引一条垂线段。

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生2: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向对边画垂线,画出的这些线段都是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有无数条。

生3: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着的底,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

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所以三角形的高有三条。

老师用教学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及时演示。

学生组内交流高的画法,并动手尝试画高。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棒了!我们知道了图中垂线段叫高,那垂足所在的边叫什么呢?生:底。

师:请你指出每个图形的高和所对应的底,分别与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4探究高的画法。

出示:师:我们认识了底和对应它的高,你能画出给定底边上的高吗?试一试,画一画。

五年级上《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

培养数学“言值”,打开思维之门--以北师大五年级上《认识底和高》教学为例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会解题,但举手发言的人却不多,越到高段举手发言的人越少,课堂氛围变的沉闷。

这是什么缘故呢?分析原因有三点:第一点,会做也能说清楚但不愿意发言,主动性不强;第二点,会做但说不清楚,让他说出自己思考过程存在困难;第三点,不会做也不敢说出自己所存在的疑惑。

例如一道解决问题出现了多种解法的时候,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要么茫然沉默,要么不知所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联系正如伽利略所言:世界是一本以数学语言写成的书。

再者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数学语言显得特别重要。

那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能力的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语言表达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让思维可视化。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语言的表达进一步了解学生,捕捉到学生的已知经验和知识的重点、难点。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加要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一)创造平台,提供学生表达的机会1、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对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是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唤醒他们数学的思维,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如在《认识底和高》的引入环节,卢冲冲老师就利用生活中的高创设情境,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底和高,那什么是底?什么是高?谁可以来说一说?生:底就是一个图形的底,高就是一个图形的高度。

师:谁还想来说一说?生1:底就是某个图形上面的底边,然后底边对的上面一条线或者上面一个顶点,这条线的长度就是一个这个图形的高。

生2:我认为高一定要垂直于底,这样才能到达上面的一条线或一个顶点。

《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底和高》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基本概念。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底和高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基础,它们在几何图形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展示底边上的高是如何成为底边的中线,以及这一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然而,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对如何准确画三角形的高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方法。
另外,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提出了一些疑问,这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底和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概念,形成几何直观;2.运用逻辑推理,探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的性质;3.培养空间想象力,学会在实际图形中正确识别和绘制高;4.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高应用:将底和高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入手。
高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指导画高时,强调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准确率。
-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指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认识底和高》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底和高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求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底和高的求法。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图形,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底和高的操作工具,如尺子、三角板等。

3.准备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底和高的求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底和高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2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体会_教学设计
1.通过几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做桌面”“表述梯形的高”“分三角形”“动脑、动手”,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让抽象的知识在学生脑中表象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对这种表象进行提炼、表述,达到了活动与思考相结合的效果。

2.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因此,本节课教师在“高”的概念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加强对三角尺怎样摆放等细节动作的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