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书学习古人法帖还是学习今人作品的一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书学习古人法帖还是学习今人作品的一点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胡锋

今人学书,书从哪儿入?学古?学今?还是古今并举?

1.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临习对象。

学习书法的人员众多,年龄结构层次也各不相同,各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书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因此我认为不同的年龄层次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学习古人法帖还是今人作品。比如小学生的目的是把字写得规范、整齐、美观、快捷,老年人闲着没事纯属雅玩自娱,处于这样的目的就比教适合选择今人的作品作为临习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生把今人的硬笔作品作为临习对象其更加方便快捷,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使用的工具(都为硬笔)比较接近,较易掌握工具的特性和表现力,今人的作品笔法比较直观相对单一,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较快的掌握,作品的章法形式较为新颖适合当代人的普遍审美心理,能够较快的显现出学习成果,增强其学习的兴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若让中小学生为了平常的书写去取法古代经典法帖无形当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古人经典法帖使用毛笔书写,讲究提按使转笔法丰富,若要用硬笔去临习模仿(如简单的一长横,让一个小学生按照古人的法帖,起收讲究逆入回收、中段讲究提按快慢等等,要是按照这样的讲究一纸下来有多少个这样的橫画其不累的个半死。),落实在平常的使用书写当中无疑是画蛇添足,反而并不利于平常的书写而得不偿失。

书法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其发展的基础就是以继承为核心的。则对于成年人想在书法上有所成果的人来说经典法帖的临习永远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不赞同较长时间的把今人的作品作为临习的对象,而应以较长的时间侵淫在古人的经典法帖作之中,从古人经典的法帖中获得所蕴含的各种理念、审美倾向、技巧手段等等。纵观历代有大成者,其正果之由正源于此,他们无一例外地将对历代经典法帖临摹贯穿到了对艺术追求的一生之中。传三国曹魏重臣钟繇据说他在当时的书法家韦诞那里,见到汉代蔡邕谈论笔法的著作,苦苦请求,韦诞也不愿意给他看。回家后,他懊恼得捶胸呕血,曹操用五灵丹才把他救活。韦诞死后,他令人盗发其墓,终于得到蔡邕的笔法论著。可见,古代书法家对前人流传下来的笔法是何等的重视和孜孜以求。就那楷书来说在如今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圈中你说你学钟繇学大王学欧阳询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如若说你学田氏兄弟的可能会遭来异样的眼光,被无形中划归初学者之列。如若一味的注重今人的作品那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离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背道而驰,恭喜您,您离“江湖体”或者“老干部书法”的群体不远了。

2.不同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临习对象。

对于不同学习层次阶段的人应选择不同的临习对象。初学者可以参考学习今人的一些优秀作品作为入门的临习对象,今人的作品笔法直观、形式新颖、容易入门、个性鲜明、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能够较快的掌握一些简单的笔法和结字规律;初学开始入手就临习古代经典法帖由于自身对书法的理解把握程度不够认识不到经典法帖的美感所在,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反而对学书不利,就那钟繇的《荐季直表》来说,历代都把它奉为小楷书之祖,其艺术性可想而知,但作为初学着来说感觉到的是一种笨拙不堪,东倒西歪跟脚不稳的莽夫形象,无形之中心生厌烦,再加上其作品为后人翻刻拓本,在一定程度上笔法的释读会受到一定的阻碍,那临帖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书法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较深入的学习者应应在对今人的书法理解学习的基础之上主要以古人法帖作为临习对象,从古代的经典法帖中吸收营养,来丰富点画笔法、单字结构、章法布白、墨色变化、阴阳虚实、风神气韵等;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这样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是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做的一点事情,吾师陈天民先生曾把对古代经典法帖的学习与创作比作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我觉得是在恰当不过了,没有十月的经典发帖的临习即使是分娩也能是一个畸形儿。学古好古而不能泥古,从当下的书坛来看,传统书家那种平静祥和的内心体验,那种“游于艺”的放大的人生姿态以被艺术创造的激情所熔变,更被功利与情致的分裂而深深的扭曲,当我们所面对鱼龙混杂的当今书坛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不能不深入的去剖析研究当代书法发展的脉络,在经典法帖中获得了充分的营养之后,从当今的一些优秀作品当中去把握当今书法创作的动向(主作品的形式、书体的融合和章法布局等),在十月怀胎之后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书体和形式来分娩。如若一味临古不去借鉴学习当今书法创作的动向即使是把《兰亭序》书写一万遍也无济于事,作品也只能挡在国展门之外。

在当下学习书法是学习古人还是学习今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但中不能各执一端,学古还是学今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书阶段来学古学今。南朝虞龢在《论书表》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今一些优秀的书家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紧随其后便有一大群粉丝应运而生,这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书者不可被华丽的妍美所迷惑,不能只是自己的作品仅存一件华丽的躯壳,还应从古人的经典法帖中吸收营养,从今人的作品当中把握当下书坛创作的动向有继承有创新的开出希望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