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

合集下载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简介减隔震是一种利用减震器降低建筑物或设备受地面震动的影响的技术。

该技术逐渐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优势、应用领域、市场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优势减隔震技术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减震:通过在建筑物或设备的基础上加装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震动传递到建筑物或设备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或设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节约成本:相比传统的加固方法,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结构加固,从而节约施工成本。

3.灵活性强:减隔震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或设备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程项目。

应用领域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交通运输领域:减隔震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地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和列车的减震系统,提高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3.电力领域:减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组、变压器和电力设备的抗震设计,保障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市场规模减隔震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减隔震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

其中,亚太地区是减隔震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也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发展趋势未来减隔震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将不断提升,包括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减隔震系统的减震效果和可靠性。

2.绿色环保:减隔震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减少建筑物或设备的能耗。

未来减隔震市场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应用拓展:减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传统领域有应用外,还有望在航天、航空、核能等新兴领域得到应用。

减隔震培训

减隔震培训

减隔震培训1. 什么是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物或结构底部安装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或结构的冲击和损害的技术。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性材料、摩擦材料或液体等组成,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建筑物或结构的震动响应。

2. 隔震技术的优势隔震技术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势:2.1 减少地震破坏隔震技术能够显著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或结构的破坏程度。

通过隔离建筑物或结构与地震的直接接触,地震能量得以分散和吸收,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或结构的冲击力和振动,从而降低了破坏的可能性。

2.2 保护人员安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或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物或结构的震动,降低人员受伤的风险,为人员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和空间。

2.3 保护重要设备和文物隔震技术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和文物的损坏。

隔震装置的使用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冲击力和振动,保护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隔震技术也可以减少地震对文物的破坏,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2.4 提高建筑物的可用性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或结构的可用性。

隔震装置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减少修复和维护的成本和时间,使建筑物更快地恢复正常使用。

3. 隔震技术的应用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和结构,包括住宅、办公楼、桥梁、地铁站等。

以下是一些隔震技术应用的案例:3.1 楼房隔震在高层建筑中,可以通过在建筑底部安装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装置可以是橡胶隔震支座、液体阻尼器等,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来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响应。

3.2 桥梁隔震对于桥梁结构,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桥梁的损坏,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隔震装置可以安装在桥墩和桥面之间,通过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冲击和振动来保护桥梁结构。

3.3 地铁站隔震地铁站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地铁站的结构,减少地震对地铁站的破坏。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一、传统的抗震方法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的对比分析

隔震和消能减震与常规抗震的对比分析
[ 摘 要 ] 介 绍 了 建 筑 结 构 常 规 抗 震 、 震 及 消 能减 震 的 原 理 和 特 点 , 从 安 全 、 震 效 果 、 用 范 围 和 经 济 性 四个 方 面 对 三 隔 并 减 适
者 的优 缺 点 进 行 了 比较 和 分 析 。 相 对 于 常 规 抗 震 , 震 和 消 能 减 震 技 术 使 用 范 围 降 低 , 是 可 以减 少 结 构 损 伤 , 且 能 够 提 隔 但 并 高 结 构 安 全 性 和 减 震 效果 , 降低 工 程 的全 寿命 周 期 成 本 。为 了达 到 建 筑 结 构 ( 其 是 中 小 学 建 筑 和 救 灾 关 键 建 筑 ) 大 震 性 尤 的 能 目标 , 震 、 能减 震 设 计 同 常 规 抗 震 设 计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将 是 一 个 更 加 合 理 的抗 震 设 计 方 法 , 可 以 使 设 计 出 的 建 筑 物 同 隔 消 它 时 满 足 安 全 、 用 和 经 济 的要 求 , 得 在 我 国地 震 多 发 地 区 推 广 应 用 。 适 值
[ 章 编 号 】 10 —4 2 2 1 )20 5 -7 文 0 28 1 (0 10 -000
隔 震 和 消 鹾 濂 震 与 常 规 抗 震 昀 对 比 分 析
侯 立群 , 事 尔, 董 高玉 云 , 刘 扬 , 龙 ( 肖 西南石油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成都 60 0 四川 1 0) 5
[ 键 词 ] 抗 震 ; 震 ; 能 减震 ; 筑 结 构 关 隔 消 建
[ 图分 类 号 ] T 32 1 中 U 5 .
[ 献标识码 】 A 文
C o pa a i e m r tv A n l ss f V i a i n s l to En r y a y i o br to I o a i n e g Dispa i n n C o v n i na A nt- s i to a d n e to l i

隔震结构与减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设计(完全版)ppt课件

隔震结构与减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设计(完全版)ppt课件
Vc s1( )G 9601 .49kN
,隔震层的总刚度为53504KN/m。每个GZY400隔震支座受到水平剪力为218.22KN。
10
最大加速度
m10/ .s62.8 隔震结构时程分析验算
1.分析模型
上 部 结 构
隔 震 层
地震波 ART EL CENTRO ART HACHINOHE
ART KOBE
力。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应力限制不应大于15MPa,由此 确定每个支座的直径(隔震装置平面布置图如图10.10所示,即各柱底部分别安置橡胶 支座)。
图10.10 隔震支座布置图
5
1.确定轴向力 竖向地震作用
Fevk vG
柱底轴力设计值
N 1.2 (恒载 0.5 活载)1.3 竖向地震作用 53608 .25kN
图10.11 隔震结构时程分析模型 2.输入地震波
本工程8度(0.15g)设防,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取为:
多遇地震1.10 m / s2
罕遇地震5.10m / s2
输入地震波如表10.7: 表10.7时程分析地震波参数
相位特性
时间间隔 (s)
EL CENTRO 1940 NS HACHINOHE 1969 EW JMA KOBE 1995 NS
Kh K j 2.092 44 92.048kN/ mm
由式(10.3)
eg
K j j 44 2.092 0.292 0.292
Kh
92.048
6

由式(10.1)
T1 2
G Khg
1.27S
5Tg
5 0.4 2.0s

2
1
0.05 eg 0.06 1.7eg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用来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隔震技术是指在桥梁底部设置一定的橡胶隔震减震装置,使桥梁能够减少地震震动的传递,起到减震效果,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桥梁减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与传统的桥梁结构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保护桥梁的安全,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降低后续维护成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桥梁减隔震技术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隔震装置的数量、类型和位置,以适应不同的地震条件,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最后,桥梁减隔震技术具有环保性,隔震装置可以多次使用,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同时减少后续维护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桥梁减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安装隔震装置来实现。

隔震装置由橡胶隔震垫和隔震支座组成。

隔震垫是一种特殊的弹性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桥梁的振动能量,起到减震作用;隔震支座是桥梁连接部分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保证桥梁的稳定性,并承受桥梁的负荷。

隔震垫和支座的组合形式有多种,如板式隔震支座、球式隔震支座、斜板式隔震支座等。

桥梁减隔震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隔震装置的具体参数。

首先,需要考虑桥梁的地基条件和地震烈度等级,以确定隔震垫和支座的数量和类型。

其次,需要考虑桥梁的荷载和跨度等参数,以确定支座的布置和之间的距离。

最后,需要进行模拟计算和试验验证,以确定隔震装置的效果和可靠性。

桥梁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有效地保护桥梁的安全性,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降低后续维护成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桥梁减隔震技术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基础设施。

基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基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技术成熟度
虽然减隔震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
一步完善和成熟。
高成本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通常需要额外 的设备和材料,导致建设成本增
加。
维护与管理
减隔震结构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专 业的技术和知识,对运营管理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01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减隔震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01
02
03
施工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 制减隔震装置的质量和安 装精度,确保其性能得到 充分发挥。
施工监控与检测
采用先进的施工监控和检 测技术,对减隔震装置的 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施工与设计的协同
加强施工与设计的协同工 作,确保减隔震装置的安 装与设计要求一致,提高 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减隔震设计理念
在桥梁设计中,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 降低地震对桥梁结构的破坏,提高桥 梁的抗震性能。
减隔震设计参数优化
通过优化设计参数,如支座刚度、阻 尼器性能等,可以提高减隔震装置的 有效性和桥梁的安全性。
减隔震装置选择
根据桥梁的特点和地震环境,选择适 合的减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阻尼 器等,以实现减隔震效果。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维护与加固中的应用
定期维护与检查
对已投入使用的桥梁,应定期进 行减隔震装置的维护与检查,确
保其正常工作。
加固与修复
对于受损的减隔震装置,应及时进 行加固或修复,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和桥梁的安全性。
监测与评估
采用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技术,对桥 梁的抗震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为减隔震装置的维护与加固提供 科学依据。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传统建筑把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能量就经过基础传输到上部结构,使结构发生振动和变形,当结构受力超过其结构强度时,便发生破坏甚至倒塌。

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传统建筑物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梁柱截面的尺寸、增加梁柱配筋和提高建筑材料强度等方法来实现。

但这种以刚克刚的办法会导致结构刚度越大,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作用越强的结果。

简单地说,传统建筑的抗震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刚制刚”。

建筑隔震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抗震技术,其“灵魂”是“以柔克刚”。

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一般是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专门的橡胶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对于传统抗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更有以下优点:1、更安全可靠隔震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双保护”不仅保证结构主体及非结构构件安全,同时要保证内部设备功能完好,地震后能够正常运转。

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仅为传统抗震结构(非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1/6~1/3。

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栋橡胶支座隔震建筑,有多栋隔震建筑经受了地震的考验,显示出良好的隔震效果。

2、更经济从短期和直接的经济投入角度分析:一方面,隔震结构增设某些装置(隔震支座等),增加了结构的造价;另一方面,由于采用隔震设计,主体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小,因此,构件截面减孝构件配筋减少、跨度增大和高度增加等等,减少了结构的造价。

对我国已有的隔震结构调查显示,隔震结构的造价与所在地区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结构层数等相关。

一般而言,在7度及以下地区采用隔震技术,造价会略有增加或基本持平,但结构会更加安全;而在7度以上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在结构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工程造价。

从长期角度分析,即考虑到未来该建筑遭遇较大地震的情况。

桥梁抗震设计与减隔震设计的比较研究

桥梁抗震设计与减隔震设计的比较研究

桥梁抗震设计与减隔震设计的比较研究摘要:桥梁工程是我国重要的交通工程,关系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民出行安全,所以一直以来,桥梁工程建设一直深受地方和国家重视,特别是对于桥梁抗震方面设计技术,行业内一直保持着研发力度,希望能够用优秀的设计方法和良好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桥梁安全稳定性。

本文将对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减隔震技术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对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以及减隔震设计理论进行阐述,并以此提出桥梁抗震设计与减隔震设计存在的不同,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业界人士提高对于二者之间的了解,进而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法来提高桥梁工程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桥梁工程;抗震设计;减隔震设计;比较分析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提高,城市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快速,相关交通网络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大,交通网络安全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所以,在进行桥梁工程建设时,既要保证工程质量,也要确保其具备良好的抗震防灾能力,由于地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桥梁将成为地震中受到破坏的主要工程项目,也会直接影响到地震后救灾和重建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全面提高桥梁抗震能力,尽可能避免桥梁在遇到地震灾害时造成的巨大损失。

1.桥梁抗震设计理论概述1.桥梁抗震设计原理分析抗震设计主要原理是指在进行桥梁设计时,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提高桥梁结构抗震能力,确保桥梁稳定性,使其在面临地震灾害时能够保持水平方向上的支撑,进而保障桥梁稳固性,而这也能够有效提高桥梁整体使用寿命。

国内外一直都在十分注重对于桥梁减隔震方面的研究设计,更取得了诸多显著成绩。

但是,普遍存在缺乏对于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视,国内对于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明显存在不足,且缺乏系统性,所以必须明确桥梁抗震设计的原理和优势[1]。

1.桥梁抗震设计优势分析其一,桥梁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地确保桥梁各个支座在面对地震灾害时保持受力均衡,维持桥梁各个支座在面对巨大受力影响时仍然能够保持平稳的状态,良好的桥梁抗震设计能够使桥梁遇到高级大地震时只会发生支座上的弹塑性变形,其他组织功能则不会受到严重影响,仍然可以具备良好的使用功能,进而保障抗震救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二,桥梁抗震设计能够起到有效控制桥梁结构横向刚度的功能,进而帮助桥梁结构在遇到扭转影响时,仍然可以保持平衡受力的状态,进而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力;其三,桥梁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地震之后由于桥梁整体结构弹性范围超额而造成的局部变形问题;其四,良好的设计也能够确保在不增加工程成本前提下,维护桥梁稳定性,提高桥梁抗震能力;其五,桥梁抗震设计可以使桥梁在面临地震灾情时,有效保护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使其在发生位移时仍然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更能够有效减少伸缩缝的出现;其六,优秀的桥梁抗震设计也可以确保经过严重地震灾害后,对于桥梁的维修将较为便捷,缩短工期,使桥梁能够迅速再次投入使用[2-3]。

综述隔震技术

综述隔震技术

综述隔震技术摘要:本文阐述了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别,隔震建筑的发展,以及隔震结构在我国的应用。

最后提出关于隔震结构还存在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隔震;基础隔震;层间隔震;一、隔震结构的概念与分类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无论是身心还是财产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我国的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抗”,“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都是利用结构本身来对抗地震,为了避免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产生严重的破坏,必须加强结构的刚度,加强刚度提高造价,在不发生地震时,是一种浪费。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装饰及内部设备的造价要远远高于建筑物本身的造价。

而传统建筑在地震中,装饰及内部设备得不到好的保护进而损失严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人员提出了隔震结构的概念。

近20年来,隔震技术得到了发展,它主要体现在“隔”,即将地震产生的能量与结构本身相隔离,地震的能量不能全部传到结构物中,这样就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经事实证明,隔震结构在地震中,其内部设备及装饰几乎很少受到破坏。

2008年汶川地震中甘肃武都县3栋隔震的6层砌体结构在地震中表现良好,屋中装饰、家具、花瓶等完好,墙体无裂缝,而临近的非隔震建筑,室内物品倾倒,墙体严重开裂[1]。

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的抗震房屋在地震中出现门窗开裂,家具倾倒,顶棚脱落,家具翻倒等情况,而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护结构本身的安全,同时也保护了结构内部非结构构件、装修、家居电器以及设备设施免遭破坏。

图1: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结构比较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利用隔震层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以此达到隔震的效果。

隔震结构按照隔震层的位置分为基础隔震、层间隔震和顶层隔震。

基础隔震结构是指在结构底部设置隔震层的结构体系,隔震层的水平刚度远远小于上部结构的层间刚度,地震时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均很小,很大部分的位移都集中在刚度相对薄弱的隔震层。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减隔震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结构防护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提高桥梁结构抗震性能和减少结构破坏程度方面的重要意义。

文章还分析了减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桥梁结构设计、应用分析、成本效益、影响因素、未来发展、重要性、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减隔震技术是一种在结构设计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将减震装置植入桥梁结构中,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或高强度风等外部力作用下的振动幅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就。

目前对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将重点对减隔震技术的概念、桥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影响因素、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全面解析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目的是探讨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该技术在提高桥梁结构抗震能力、减小震动影响、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减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及影响因素,揭示该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经济效益,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

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

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以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减隔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一、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固有特性,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的技术。

在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重要工程中。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减隔震设备,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二、桥梁工程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桥梁结构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导致桥梁的损坏或垮塌。

而减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在桥梁主体结构上设置减隔震装置,使桥梁在地震发生时产生位移,从而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三、地铁隧道工程地铁隧道工程是一项对抗震要求非常高的工程,而减隔震技术则可以提高地铁隧道的抗震性能。

通过在地铁隧道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可以降低地震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减少地铁隧道的损坏程度,提高地铁隧道的安全性能。

四、核电站工程核电站是一种对抗震要求极高的工程,而减隔震技术在核电站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在核电站建筑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降低核电站的破坏程度,提高核电站的抗震性能,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五、航天工程减隔震技术在航天工程中也得到了应用。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会经历巨大的震动和振动,而减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在航天器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降低震动和振动对航天器的影响,确保航天器的正常工作。

六、其他领域除了上述领域,减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地下管道、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重要设施的抗震设计中。

通过在这些设施的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可以降低地震对设施的影响,提高设施的抗震性能,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

减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桥梁工程、地铁隧道工程、核电站工程、航天工程以及其他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隔震技术为各个领域的工程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

设计艺术与理论|学术平台|135作者简介:申志灵/1983年生/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申志灵王军伟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为了保证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需要充分发挥出各种抗震技术的优势,为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延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此形势影响下,通过对传统抗震技术与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有效分析,可以为各种建筑物建设中抗震加固技术的合理选择提供可靠的保障。

像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及砖混结构,属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

而抗震加固、隔震加固、减震加固技术,则属于新型抗震加固技术。

基于此,本文将对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进行必要地总结与对比,以便为相关的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传统抗震加固技术;新型抗震加固技术;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总结;对比做好建筑物的抗震加固设计工作,对于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当抗震加固技术的有效使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将会降低工程后期交付使用后的服务功能,影响着人们居住的安全性。

近些年来,随着某些地区地震发生率的不断加大,传统的抗震加固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结合建筑物实际的结构特点,有效地使用新型抗震加固技术,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增强提供可靠的保障。

1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与分类1.1混凝土结构的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常见的增大截面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等,都针对的是传统抗震加固技术中的混凝土结构。

外包钢加固法主要是通过在相关加固构件的四角包上角钢的方式,进而增强整个构件的抗压性能,促使这些构件的岩性与刚度可以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提高构件的稳定性。

在混凝土梁、柱等重要部位的施工中,可以有效地使用这种施工方法。

相对而言,采用外包钢加固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地施工现场工作量;增强了构件表面受力的均匀性;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允许增大,但截面承载力需要满足一定设计要求的砌体柱加固过程中。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浅谈减隔震技术原理及优缺点

浅谈减隔震技术原理及优缺点

浅谈减隔震技术原理及优缺点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对有关结构技术应用工作不断进行革新,这样既可以将工程项目整体结构的技术应用效果提高,又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保证。

而频繁发生地震灾害,这种情况影响下对建筑的质量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降低因为建筑坍塌而产生的巨大损失,技术应用师对建结构进行技术应用期间,需要全面考虑建筑自身结构和特征。

本文阐述了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的重要性,并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减隔震地区减震隔震技术,为该技术的选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建筑1减隔震技术原理及优缺点1.1隔震技术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基础和主体结构之间采用隔震装置进行连接固定,一旦地震发生时建筑基础部分向上传导的地震波能力会被隔震装置阻隔在建筑主体结构之外,从而减少了地震波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影响。

以此同时,建筑内部的电梯、管道、电气设备对于地震波的耐受程度也将大幅提高,并以此来减少建筑物内部地震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安全系数。

据相关实验室模型数据测算,在同一建筑物应用隔震技术后可减少建筑物主体结构地震作用50%~80%不等。

1.2减震技术目前,阻尼器式建筑物减震技术占据了建筑减震技术应用市场的85%份额,其可通俗地被比作建筑物的避震器,如同机动车中避震器,通过阻尼器内的弹簧或液压装置自身的压缩或形变来吸收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能量。

根据阻尼器装置内部吸收和消耗外部能量的方式,可将其分为速度相关型阻尼器、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和复合型阻尼器。

其中速度相关型阻尼器通过降低装置两端的速度来起到消能减震的目的,而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则是通过消耗装置两端的位移量来起到消能减震的目的,复合型阻尼器则是综合了上述两种类型阻尼器的优势。

2减隔震技术应用的优势2.1隔震技术应用的优势1)相关实验数据显示在同等地震强度的作用条件下,已安装隔震技术的建筑物能够抵抗8倍以上未安装隔震技术的建筑物所受到的能量。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发展趋势一、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二、隔震1、基地隔震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隔震与减震结构经济性的对比分析

隔震与减震结构经济性的对比分析

隔震与减震结构经济性的对比分析罗加福【摘要】As a new type of engineering seismic technology,isolation and damp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firstly compared the isolation and damping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seismic structure in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then based on different building structures in the use of isolation or damping technology which is more economical,the upper structural differences,the amount of concrete,the amount of steel,the difference of isolation bearing and dampers were taken into bined with a school project of the eight buildings,a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was practiced,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al of isolation and damping structure.%隔震和减震技术作为目前新型的工程抗震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对比了隔震和减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在经济上的差别;然后再基于不同建筑结构在采用隔震还是减震技术谁更经济这一问题,详细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区别、混凝土用量、含钢量、隔震支座和减震阻尼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某学校项目的8个单体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的隔减震结构经济性对比分析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年(卷),期】2017(039)008【总页数】3页(P158-160)【关键词】隔震结构;减震结构;经济性对比【作者】罗加福【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隔震设计采用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减轻结构振动反应,建筑物只发生较轻微运动和变形,达到预防地震的要求,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中,很多的建筑在经过一定的使用年限之后,特别是早期没有进行抗震设防设计的部分建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建筑的使用功能降低,甚至是建筑的安全达不到要求。

在这些情况下,要想继续使用这些建筑,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改造和加固。

建筑加固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已经成为土木行业的主流项目。

而在我国,抗震加固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唐山大地震之后。

不过,当时做抗震加固主要是探索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基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到了1989年,国家正式发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抗震鉴定和加固才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但是限于建造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加之施工质量的问题,近几年来大量的建筑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特别是汶川地震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进行抗震设防和加固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的问题,工程师需要提出不同的改造加固方案。

本文查阅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抗震加固技术上。

1、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与分类在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中目前应用比较广也相对成熟的还是传统的抗震加固技术。

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的建筑在我国非常常见,其基础期一般为50年,目前有一大批建筑物已进入了中年期或者老年期,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老化,出现裂缝、渗漏、剥落、缺损、钢筋锈蚀等现象,急需修复。

1.1混凝土结构的传统抗震加固技术针对混凝土结构,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粘钢加固法和粘碳纤维加固法等。

增大截面法,顾名思义,即采用增大混凝土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来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

可广泛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法,是指在需要加固构件的四周包上角钢,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增大延性和刚度。

该方法适用于混凝土柱、梁等,其优点是现场工作量、施工方便和湿作业工作较少,受力安全;可用于不能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是又要求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代价较高,其采用的防护措施类似与钢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隔震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
支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有支架的出现,下面南通正道就详细为你介绍一下减隔震技术和传统技术对比。

普通新建项目对比:
采用采用减隔震技术:
(1)工作原理:增加结构耗能能力,吸收/隔离地震能量
(2)结构特点:基础抗震要求较低;梁,柱,墙尺寸较小;配筋量较小;增设阻尼器或隔振器
(3)使用特点:设计难度大,计算复杂;有效使用空间大;
(4)工期与造价:可适当缩短工期,高烈度区可降低造价
采用传统抗震技术:
(1)工作原理:提高自身刚度,抵抗地震量
(2)结构特点:基础抗震要求较高;梁,柱,墙尺寸较小;配筋量较大
(3)使用特点:设计方法普及;有效使用空间小;
(4)工期与造价:常规工期,高烈度区造价较高
普通加固项目对比表:
采用采用减隔震技术:
(1)加固原理:增加结构耗能,吸收/隔离地震能量
(2)主要工作量:基础无需加固;受损节点修复加固;增设阻尼器或隔振器(3)方案特点:设计难度大,计算复杂;等效解决抗震构造问题对使用空间影响小;拆除/恢复工作量小;施工技术要求高,需专业单位完成;业主使用不受大的影响
(4)施工工期:工期短,可展开立体施工,适合紧工期项目
(5)工程造价:提高节后设防烈度时,造价低于常规加固
采用传统抗震技术:
(1)加固原理:提高自身刚度,抵抗地震能量
(2)主要工作量:基础开挖/加固;受损节点修复加固;每层大多数梁,柱加固;截面/配筋不够增设剪力墙
(3)方案特点:设计方法普及;无法解决抗震构造问题;对使用空间影响大;拆除/恢复工作量大;普通加固单位可完成;业主需搬离;
(4)施工工期:工期较长,通常有基础开始,逐层向上施工
(5)提高结构设防烈度时抗震加固造价通常超过新建造价的70% 这些年来支架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支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对支架现阶段发现的各种由于各方面导致的不足,想办法来进行改进和优化,并且还要在本行业的基础上进行更新。

本文章来自于南通正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