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技术对各专业的影响以及优缺点含钢量对比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发表时间:2019-02-22T10:52:11.8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李朋[导读]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震动控制直接关乎着建筑物的投入使用效果。
因此,若想满足人们的建筑需求,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其耐久性,应以建筑物的减振结构为切入点,合理选用优质、经济建筑材料,以此来增强建筑减振结构性能,进而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用性。
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由于地质板块的移动,我国处于亚欧板块震动多发带的边缘,在加上最近我国发生地震灾害次数的增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同时要求我们不断普及地震防护以及自救知识,并且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加固房屋及大型建筑物,对于新建设的建筑物要做好减隔震处理,给予人们相对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并要防御二次地震带来的伤害。
1建筑结构减隔震设计原则1.1建筑结构中隔震设计隔震设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技术领域,是目前我国研究较多的革新抗震方法,隔震设计思想,主要是想在建筑物的底端增加隔震装置,阻尼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装置,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安装的阻尼使得建筑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隙,形成弧状柔性结构,此结构间有空气可以流动,借助气流的流体作用,一旦发生震动,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可以削弱冲击波向上的冲击力,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向上传递,拥有了这层隔离层的存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冲击力。
1.2建筑结构中减震设计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目前使用的较为广泛的就是橡胶,橡胶由于具有较好的柔性与弹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橡胶可以吸附因为震动产生的巨大的反作用力与反向冲击能量,而且,橡胶质地柔软,表面较光滑,内部分子运动相对较快,较为活跃,这样就可以吸附更多的反作用力,同时削弱向上方传递的能量,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震动产生的巨大能量。
机械设计基础减振和隔振技术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减振和隔振技术应用机械设计中的减振和隔振技术应用对于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减振和隔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机械系统中的振动和噪声,保护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基础减振和隔振技术的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一些案例。
一、减振技术的应用1. 传统减振技术传统的减振技术主要包括加装减振垫、减振器等。
减振垫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的振动传递,减少振动对设备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减振器则可以通过调节其自身的刚度和阻尼来吸收振动能量,有效地减少振动幅值。
这些传统减振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减振器、建筑物中的减振垫等。
2. 主动减振技术主动减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减振方法。
主动减振技术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机械系统的振动情况,并通过控制系统对机械系统进行主动调节,实现减振效果。
主动减振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实时调节,适用于复杂的机械系统。
例如飞机的主动减振系统可以实时调节机翼的振动,提高飞行的平稳性和控制性能。
二、隔振技术的应用1. 弹性隔振技术弹性隔振技术是一种常见的隔振方法,通过加装弹簧和缓冲材料等在机械系统中引入弹性元件,可以有效隔离外界的振动干扰。
弹性隔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机车车辆、工业设备等领域。
例如高层建筑中的减震器可以通过弹性材料隔离地震产生的振动,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 液体隔振技术液体隔振技术是一种利用液体的流体特性来实现隔振效果的方法。
在机械系统中加装液体隔振器可以吸收振动能量,减少振动传递。
液体隔振技术具有较好的隔振效果和稳定性,在船舶、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船舶中的液体隔振器可以有效降低引擎振动对船体的影响,提高航行的平稳性。
三、减振和隔振技术应用案例1. 汽车减振系统汽车减振系统是应用减振和隔振技术的典型案例之一。
汽车减振系统通过减振器等装置来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振动,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简介减隔震是一种利用减震器降低建筑物或设备受地面震动的影响的技术。
该技术逐渐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优势、应用领域、市场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优势减隔震技术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减震:通过在建筑物或设备的基础上加装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震动传递到建筑物或设备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或设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节约成本:相比传统的加固方法,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结构加固,从而节约施工成本。
3.灵活性强:减隔震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或设备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程项目。
应用领域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交通运输领域:减隔震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地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和列车的减震系统,提高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3.电力领域:减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组、变压器和电力设备的抗震设计,保障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市场规模减隔震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减隔震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
其中,亚太地区是减隔震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也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发展趋势未来减隔震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将不断提升,包括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减隔震系统的减震效果和可靠性。
2.绿色环保:减隔震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减少建筑物或设备的能耗。
未来减隔震市场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应用拓展:减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传统领域有应用外,还有望在航天、航空、核能等新兴领域得到应用。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
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的区别及优点传统建筑把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能量就经过基础传输到上部结构,使结构发生振动和变形,当结构受力超过其结构强度时,便发生破坏甚至倒塌。
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传统建筑物抗震技术是通过增大梁柱截面的尺寸、增加梁柱配筋和提高建筑材料强度等方法来实现。
但这种以刚克刚的办法会导致结构刚度越大,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作用越强的结果。
简单地说,传统建筑的抗震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刚制刚”。
建筑隔震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抗震技术,其“灵魂”是“以柔克刚”。
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一般是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专门的橡胶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对于传统抗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更有以下优点: 1、更安全可靠 隔震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双保护”不仅保证结构主体及非结构构件安全,同时要保证内部设备功能完好,地震后能够正常运转。
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仅为传统抗震结构(非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1/6~1/3。
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栋橡胶支座隔震建筑,有多栋隔震建筑经受了地震的考验,显示出良好的隔震效果。
2、更经济 从短期和直接的经济投入角度分析:一方面,隔震结构增设某些装置(隔震支座等),增加了结构的造价;另一方面,由于采用隔震设计,主体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大减小,因此,构件截面减孝构件配筋减少、跨度增大和高度增加等等,减少了结构的造价。
对我国已有的隔震结构调查显示,隔震结构的造价与所在地区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结构层数等相关。
一般而言,在7度及以下地区采用隔震技术,造价会略有增加或基本持平,但结构会更加安全;而在7度以上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在结构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还能显著降低工程造价。
从长期角度分析,即考虑到未来该建筑遭遇较大地震的情况。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分析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分析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隔振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选项,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隔振技术。
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振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震运动分离的方法。
隔振装置通常采用弹簧和阻尼器等材料,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
隔振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共振周期,降低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振技术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隔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地震通常会引起建筑物剧烈的振动,给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
而采用隔振技术后,隔振装置能够吸收部分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研究表明,隔振系统能够将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降低30%-70%以上,大大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次,隔振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巨大的动力响应,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风险。
而隔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建筑物的振动周期,使其发生共振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这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更加稳定,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
第三,隔振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伤。
隔振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力,从而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的损伤风险。
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手段,隔振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降低修复和维护成本,提高了抗震性能的可持续性。
此外,隔振技术还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能。
隔振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和噪声,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使用环境。
基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技术成熟度
虽然减隔震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
一步完善和成熟。
高成本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通常需要额外 的设备和材料,导致建设成本增
加。
维护与管理
减隔震结构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专 业的技术和知识,对运营管理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01
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减隔震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01
02
03
施工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 制减隔震装置的质量和安 装精度,确保其性能得到 充分发挥。
施工监控与检测
采用先进的施工监控和检 测技术,对减隔震装置的 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施工与设计的协同
加强施工与设计的协同工 作,确保减隔震装置的安 装与设计要求一致,提高 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减隔震设计理念
在桥梁设计中,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 降低地震对桥梁结构的破坏,提高桥 梁的抗震性能。
减隔震设计参数优化
通过优化设计参数,如支座刚度、阻 尼器性能等,可以提高减隔震装置的 有效性和桥梁的安全性。
减隔震装置选择
根据桥梁的特点和地震环境,选择适 合的减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阻尼 器等,以实现减隔震效果。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维护与加固中的应用
定期维护与检查
对已投入使用的桥梁,应定期进 行减隔震装置的维护与检查,确
保其正常工作。
加固与修复
对于受损的减隔震装置,应及时进 行加固或修复,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和桥梁的安全性。
监测与评估
采用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技术,对桥 梁的抗震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为减隔震装置的维护与加固提供 科学依据。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研究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振动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减振与隔振技术。
本文将对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
一、减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机械设计中,减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降低机械设备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以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减振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两种方式。
1. 主动减振技术主动减振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系统主动干涉振动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信号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利用控制算法和执行器对振动进行实时控制。
常见的主动减振技术包括主动质量调谐技术和主动电磁悬挂技术。
主动质量调谐技术通过将控制装置放置在振动系统中,实时感知振动频率,并利用负反馈控制原理产生相反的振动来实现振动的主动衰减。
主动电磁悬挂技术则是利用电磁力的控制,对机械设备进行悬挂与平衡,从而实现减振效果。
2. 被动减振技术被动减振技术是一种利用被动元件对机械设备振动进行减振的方法。
常见的被动减振技术包括弹簧减振器、液压减振器和压缩空气减振器等。
这些被动减振器会根据机械设备产生的振动作用力,反作用力来实现振动的消除或者减小,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二、隔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隔离机械设备振动传递的方法,将机械设备和外界环境隔离开,以减少振动的传递。
隔振技术在机械设计中主要应用于降低机械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振动干扰和保护机械设备的稳定性。
1. 悬浮隔振技术悬浮隔振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机械设备悬浮起来,使其与地面接触的接触点减少,从而减少振动传递的方法。
常见的悬浮隔振技术包括气浮隔振技术、磁浮隔振技术和活塞流体悬浮技术等。
这些技术利用气体或磁性力量使机械设备在一定高度悬浮,减少机械设备与地面的接触面,从而减少振动传递。
2. 隔振材料技术隔振材料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来减少振动传递的方法。
装配式建筑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分析
装配式建筑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分析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提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正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装配式建筑常用的减震与隔震技术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一、减震技术分析1. 钢结构减震器钢结构减震器是目前应用较广泛且成熟的一种减震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引入特殊设计的钢制减振元件,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力量,从而降低了主体结构的受力。
钢结构减震器具有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施工便利等优点,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换。
2. 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是利用内部流动液体消耗地震能量的一种减震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可以通过在关键节点处安装液体阻尼器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液体阻尼器具有阻尼效果好、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各种规模的装配式建筑。
3. 弹簧减震器弹簧减震器是一种通过弹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的减震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可以通过设置弹簧减震器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该技术具有承载能力大、可调性强、施工周期短等特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装配式建筑。
二、隔震技术分析1. 隔离支座隔离支座是一种常见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在建筑基础和结构之间插入橡胶或钢板等材料,将建筑划分为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从而降低了地震对结构的传递程度。
隔离支座具有变形能力强、刚度可调、自重轻等优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减少装配式建筑的受力。
2. 弹性层隔震弹性层隔震技术是利用弹性材料将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在地震中各个单元可以相对独立地运动,从而实现抗震效果。
该技术可以通过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增加橡胶垫片或橡胶支座等弹性材料来实现。
弹性层隔震技术具有刚度可调、可替代性高、适应性广等特点。
3. 预制隔离体预制隔离体是一种通过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引入预制板块或模块来实现的隔震技术。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产品的质量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减隔震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 减隔震市场概述减隔震市场是指以减少振动和减缓震动传播为目标,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等各个领域,以提升产品的舒适性、可靠性和效能。
2. 减隔震市场发展趋势减隔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2.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例如,一些新型减隔震材料可以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隔震效果,同时减少了产品的重量和体积,适用性更广。
2.2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减隔震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如地震减灾和结构防护。
但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隔震技术也开始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汽车工业中的汽车减震器,电子设备中的减震垫等,都是减隔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扩展。
2.3 环保节能需求推动市场增长减隔震技术在减少振动和震动传播的同时,也有助于节能和环保。
例如,在交通工具中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车辆的能耗,提升燃油效率;在建筑领域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结构的损耗和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环保节能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市场的增长。
3. 减隔震市场存在的问题减隔震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3.1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减隔震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得到广泛的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对于减隔震产品的技术要求存在差异,这给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是推动减隔震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任务。
3.2 价格高昂由于减隔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相关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减隔震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结构防护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提高桥梁结构抗震性能和减少结构破坏程度方面的重要意义。
文章还分析了减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桥梁结构设计、应用分析、成本效益、影响因素、未来发展、重要性、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减隔震技术是一种在结构设计中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将减震装置植入桥梁结构中,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或高强度风等外部力作用下的振动幅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就。
目前对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将重点对减隔震技术的概念、桥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影响因素、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全面解析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目的是探讨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该技术在提高桥梁结构抗震能力、减小震动影响、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减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及影响因素,揭示该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经济效益,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
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以减隔震新技术应用情况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减隔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一、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固有特性,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的技术。
在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重要工程中。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减隔震设备,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二、桥梁工程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桥梁结构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导致桥梁的损坏或垮塌。
而减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在桥梁主体结构上设置减隔震装置,使桥梁在地震发生时产生位移,从而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三、地铁隧道工程地铁隧道工程是一项对抗震要求非常高的工程,而减隔震技术则可以提高地铁隧道的抗震性能。
通过在地铁隧道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可以降低地震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减少地铁隧道的损坏程度,提高地铁隧道的安全性能。
四、核电站工程核电站是一种对抗震要求极高的工程,而减隔震技术在核电站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在核电站建筑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降低核电站的破坏程度,提高核电站的抗震性能,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五、航天工程减隔震技术在航天工程中也得到了应用。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会经历巨大的震动和振动,而减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在航天器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降低震动和振动对航天器的影响,确保航天器的正常工作。
六、其他领域除了上述领域,减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地下管道、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重要设施的抗震设计中。
通过在这些设施的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可以降低地震对设施的影响,提高设施的抗震性能,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
减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桥梁工程、地铁隧道工程、核电站工程、航天工程以及其他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隔震技术为各个领域的工程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减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减隔震技术是减少和预防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得到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许多国家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减隔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以期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在国内外地震工程实践中,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和变形,降低桥梁结构和桥面的损坏程度。
此外,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的发展为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例如,一些新型的橡胶支座材料、钢板弹簧材料等,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和更高的可靠性。
然而,当前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和结构都适合采用减隔震技术。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掌握和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
未来,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一方面,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例如更高性能的橡胶支座材料、更加智能化的减隔震系统等。
另一方面,减隔震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将更加精细化,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结构的特点,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减隔震措施,提高减隔震效果和可靠性。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减隔震技术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减隔震系统进行更加精准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减隔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同时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建筑物隔震技术
建筑物隔震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舒适、安全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原理、分类、发展现状以及优缺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原理建筑物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等外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的技术手段。
隔震装置主要通过调整动力特性来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建筑物隔震的原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用弹簧隔震;二是利用液体隔震。
弹簧隔震主要是通过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弹簧,使结构自由地在地基上来回滑动,从而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液体隔震则是通过设置液体隔震器,将液体放置在隔震器内,通过液体的黏滞阻尼来减小地震作用。
二、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分类根据隔震装置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形式,建筑物隔震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间接隔震技术,即将隔震装置与建筑物通过固定板连接;二是直接隔震技术,即将隔震装置直接与建筑物连接;三是半隔震技术,即通过某种方式将隔震装置与建筑物连接。
根据隔震装置的不同特点,建筑物隔震技术又可分为摩擦隔震、橡胶隔震、弹簧隔震、液体隔震等几种类型。
摩擦隔震主要通过摩擦力来减小地震作用,橡胶隔震则是利用橡胶材料的弹性特性来减小地震力,弹簧隔震则是通过弹簧的力学特性来减小地震作用,液体隔震则主要通过调整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力。
三、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地震工程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对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建筑物安全性的要求提高,建筑物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完善。
在国际上,隔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以及核电站等重要工程中。
日本是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先行者和主要应用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也在大型桥梁、地铁等领域开始了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应用。
建筑物隔震技术的发展还受到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隔震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对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桥梁减隔震技术是指在桥梁结构中引入一定的隔震装置,以减少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通过减隔震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保障桥梁结构及其使用安全。
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手段。
二、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分类桥梁减隔震技术根据减隔震装置的不同,可以分为 passivation 处置和 active 处置两种。
1. passive 处置passive 减震技术是指在桥梁结构中引入一定的隔震设备,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起到减隔震的作用。
一般来说,passive 减震技术包括摩擦减震器、弹簧减震器、液体减震器等。
这些减震装置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吸收并缓解地震力,保护桥梁结构的完整性。
active 减震技术是指在桥梁结构中加入一定的控制装置,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主动对桥梁结构进行控制,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这一类减震技术一般包括液压缸、电动机、传感器等组件,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桥梁结构的变形和振动,达到减震的效果。
桥梁减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2. 降低对桥梁结构的损害3. 提高桥梁的运输效率桥梁减隔震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桥梁的运输效率。
通过减小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以保障桥梁的正常使用,提高其运输效率。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和优势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认可,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桥梁减隔震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和运输效率,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桥梁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桥梁减隔震技术也正朝着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1. 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未来的桥梁减隔震技术将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 passivation 处置和 active 处置,还会结合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和运输效率。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
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机械设计中的减振与隔振技术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减振与隔振技术的目的是降低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设备出现故障和损坏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减振与隔振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减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减振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以降低系统的共振频率和减小振幅,从而降低震动噪声和振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常用的减振技术包括引入阻尼材料、采用减振器和改变机械系统的自然频率等方法。
1.1 引入阻尼材料引入阻尼材料是减振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机械系统的关键位置引入具有强大阻尼效果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振动能量,减小振动幅值。
常见的阻尼材料包括橡胶、聚合物和金属材料等。
1.2 采用减振器减振器是减振技术中的一种常见设备。
减振器可以根据振动源的特性进行设计,通过改变其自身的振动特性,将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损耗,从而降低振动幅值。
常见的减振器包括液压减振器、弹簧减振器和压电减振器等。
1.3 改变机械系统的自然频率改变机械系统的自然频率是减振技术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如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可以改变机械系统的自然频率,从而改变振动的特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增加或减小质量、调整结构的刚度和采用合适的阻尼措施等。
二、隔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隔振技术主要通过隔离振动源和被隔振系统之间的传递路径,减少振动的传递和扩散,以达到减低振动幅值的目的。
常用的隔振技术包括弹簧隔振、吸振材料隔振和惰性质量隔振等方法。
2.1 弹簧隔振弹簧隔振是一种常见的隔振技术。
通过在振动源和被隔振系统之间加入弹簧,可以减少振动的传递路径,从而实现隔振效果。
弹簧隔振器常应用于精密仪器、机械设备和汽车等领域。
2.2 吸振材料隔振吸振材料隔振是一种常用的隔振技术。
吸振材料可以吸收振动能量,减小振动的传递和扩散。
常见的吸振材料包括橡胶、泡沫塑料和聚合物等。
减隔震的基本原理,适用特点,适用范围
减隔震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控制技术,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等外部作用下的振动反应,保护建筑结构和其中的设备设施不受损坏。
下面将从减隔震的基本原理、适用特点和适用范围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减隔震的基本原理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基或者基础隔离开来,使得结构在地震等外部作用下的振动响应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减隔震可以通过减小结构的刚度、延长结构的周期、增加结构的阻尼等方式来达到减震的效果。
减隔震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结构柔度增大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柔性支撑装置或者柔性材料,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柔度,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
2. 结构周期延长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建筑结构的振动周期,从而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共振现象,减小振动响应。
3. 结构阻尼增大通过在结构中引入阻尼装置或者利用材料的内摩擦等方式来增加结构的阻尼,从而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幅度和能量。
二、减隔震的适用特点减隔震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的适用特点:1. 振动响应降低减隔震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等外部作用下的振动反应,保护结构和其中的设备设施不受损坏。
2. 结构保护效果好减隔震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结构在地震等外部作用下不受损坏,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维护成本。
3. 结构整体性好减隔震能够保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减小结构的非结构性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 维护成本低减隔震的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结构的维修和维护成本,减少业主的经济负担。
三、减隔震的适用范围减隔震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老建筑改造老建筑改造是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老建筑结构中引入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2. 新建建筑减隔震技术也适用于新建建筑,特别是对一些对地震抗力要求较高的建筑,如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工矿设施等,可以通过在设计阶段就引入减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近年来,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失。
本文将从减震技术的定义、种类、优缺点以及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减震技术的定义与种类减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中加入一定的机构或材料,通过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减震技术可以分为非结构型减震技术和结构型减震技术两大类。
非结构型减震技术是指利用特殊的减震机构将建筑结构与地基分离,消除运动传递,从而达到减震效果。
例如,利用橡胶支座、减震支吊架等非结构型减震技术可以在地震中降低地震引起的运动传递,减少建筑物产生的位移和变形,进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
结构型减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中加入一些减震装置或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例如,加入减震框架、减震墙、减震筋等结构型减震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动力响应,减少建筑物变形和破坏。
二、减震技术的优缺点减震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1.优点:①显著提高抗震能力:减震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通过加入各种减震装置、结构等材料,可以大幅度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建筑物产生的位移和变形。
②经济性较高:相对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减震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虽然减震技术需要耗费一定的构造费用,但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失,对于长期来看,减震技术的经济性更为显著。
③适用范围广:减震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建筑,也适用于对老建筑进行抗震加固。
不需要破坏原有结构,只需要加入减震装置等材料,就可以很好地提高老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老建筑的影响。
2.缺点:①复杂性较高:减震技术的应用需要结构、土建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因此设计难度和复杂性较高,需要精确的计算和模拟。
②施工难度大:减震技术需要进行精确的安装和调试,施工难度相对较高。
减隔震技术的社会价值
减隔震技术的社会价值
减隔震技术的出现让社会更安全,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了国家、社会的安全及稳定性,维护了社会公共安全,提高了社会福祉水平。
1、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护能力。
减隔震技术能够有效的减
缓地震时社会设施和建筑物的动力传播,从而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减少由地震带来的损失,对于防御地震、热岩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护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性。
减隔震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建
筑物及设施在地震中遭受的损坏程度,保护了大量的公共和私人财产,维护了社会的运行秩序,有效的保护了社会的安全性。
3、延长建筑物和设施的使用寿命。
减隔震技术能够有效的延长
建筑物和设施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对新建建筑物的投资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更有效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4、提升社会安全感。
减隔震技术的市场前景广阔,在建筑物及
设施的地震安全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给人们的安全感带来极大的改变,从而构建社会的安全稳定性,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二、结论
减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地震时社会设施和建筑物的动力传播,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护能力,而且能够有效的保护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性,延长建筑物和设施的使用寿
命,提升社会安全感,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隔震技术的相关资料
结构专业: 张欢
目录
目录 (1)
1.减隔震原理的介绍 (2)
1.1.隔震设计 (2)
1.2减震设计 (2)
2.减隔震的优缺点 (3)
2.1隔震设计的优缺点 (3)
2.2减震设计的优缺点 (4)
3.施工的难易与周期长短 (4)
3.1隔震技术 (4)
3.2减震技术 (4)
4.减隔震对各个专业的影响 (5)
4.1隔震的影响 (5)
4.2减震的影响 (5)
1.减隔震原理的介绍
1.1.隔震设计
1.1.1 原理: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隔震技术又称阻尼隔震技术。
国内外所有使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房屋,经过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
隔震效果良好,抗震性能显著。
1.1.2 实例:1994年洛杉矶6.7级地震,31座医院严重破坏,9座医院局部破坏而疏散,USC University医院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隔震结构,地震中丝毫未损,没有一个花瓶摔下,医院周围建筑物普遍严重破坏,医院屋内人员竟然未意识到发生了强烈地震,各种设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救灾中心,对震后紧急救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距离1公里外的洛杉矶中心医院造成损失达3.89亿美元。
1.2减震设计
1.2.1 原理: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减震的要求。
减震附加的消能器即阻尼器,以增加结构的阻尼来降低结构承担的地震作用,进而保障结构的安全。
1.2.2 实例1:海口的希尔顿逸林酒店,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1层,地上8层,总建筑面积为78369㎡,主体高度39.4m,本工程采用的JY-SS金属剪切型阻尼器(686个)为小震下提供了百分之3的附加阻尼比。
增加建筑使用面积6950㎡,节约钢材约7000吨,节约混凝土17000余m³。
1.2.3 实例2:宁夏的荣恒塞上凝聚力商业二期,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上25层,地下2层,结构设置了72根屈曲约束支撑,解决了局部层间位移角超限的问题,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
1.2.4 阻尼器类型:减震阻尼器包含
1.2.4.1 屈曲约束支撑
1.2.4.2 剪切型软钢阻尼器
1.2.4.3 粘滞流体阻尼器
1.2.4.4 TRC粘弹性阻尼器
附加阻尼比一般加大3%~4%,每增加1%的阻尼,可以削弱输入地震能量的3%~4%左右。
2.减隔震的优缺点
2.1隔震设计的优缺点
2.1.1缺点
2.1.1.1 抗规要求,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高宽比宜小于4,当高宽比大于4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即隔震层的隔震垫有很好的抗压性能但受拉性能不好。
倘若建筑太高,在水平地震的影响下有倾覆倾向时,隔震垫必然会产生拉应力,而橡胶隔震垫的受拉应力应小于1Mpa,所以一般高层建筑部适宜采用隔震设计。
2.1.1.2 抗规要求,对场地土的要求,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形式。
2.1.1.3 隔震对结构自振周期为1,5s以下时,产生的效果比较可观。
但当结构自振周期比较长时,效果不佳,性价比较低。
2.1.1.4 隔震设计需要求有一个隔震层,就好像结构多了一个“设备夹层”,若隔震层在基础处,一般隔震层高为1.5m~2m,所以意味着土方开挖量加大。
且基础埋深下沉了2m 要考虑抗浮影响。
2.1.1.5 各设备专业管、线等在隔震层处的连接应为软连接,使设备专业工程量加大。
2.1.2优点
2.1.2.1 若隔震层位于基础,对建筑专业的影响基本为0。
2.1.2.2 隔震设计的防震效果佳,一般结构计算可按当地抗震设防烈度降低半度~1度来计算地震力,这样可以解决了地震力太大而造成的墙柱梁配筋率太大而超筋等情况,也可以解决部分墙体受拉的情况。
降低了地震力,降低了结构的含钢量以及混凝土的用量。
2.1.2.3 隔震可以很好的降低地震能量的输入,不光解决了主体结构的损坏,还可以
避免内部建筑布局的损坏,甚至花瓶都不会摔下。
(医院大型设备很多、很贵重)
2.2减震设计的优缺点
2.2.1缺点
2.2.1.1 附加阻尼不算可观,最多可为主体结构附加约5%的阻尼比,但当3%以后要耗费大量的阻尼器,相比隔震技术来说降低地震影响幅度较小。
2.2.1.2 屈曲约束支撑不可以再小震下提供阻尼,只可在中、大震中提供。
2.2.1.3 剪切型软钢阻尼器虽然可以在小震或风振下提供阻尼,但当软钢剪切损坏后,必须更换新的软钢阻尼器,维修费用较大。
且采用软钢阻尼器需要专家进行一个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要耗时一个月左右,时间周期较长。
2.2.1.4 当不可避免的要在结构四周布置阻尼器时,可能会影响建筑的外立面。
2.2.2优点
2.2.2.1 一般来说,减震阻尼器可以“藏”在建筑的填充墙内,不会影响建筑的布局。
2.2.2.2 阻尼器可以提供适度的刚度,阻尼支撑位置的合理布置能有效的减少结构刚心与质心不重合的问题。
2.2.2.3 对于楼板开洞阻尼器提供适度的刚度,来解决结构可能出现的扭转问题。
2.2.2.4 阻尼器是以附加阻尼来降低地震作用的方式来保证安全,所以对结构基础不会附加额外的负担,在计算模型中可以等截面的输入支撑来考虑阻尼器的刚度,所以基础不用另外加固。
3.施工的难易与周期长短
3.1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需要有一个隔震层(位置可以为基础处,±0处或为层间)此隔震层中有隔震垫来降低地震输入结构的水平地震能量。
即相当于原有建筑多了一个“夹层”,此夹层非彼夹层,其施工需要专业人员指导,高度一般约在1.5m~2m,若设置在基础或±0处,需要布置两层地梁,且土方开挖量加大,总体来说施工较难,施工周期增长。
3.2减震技术
减震技术即在主体某几层中加入合理布置的阻尼器。
举例屈曲约束支撑可以再主体施工时做好预埋件,在二次结构施工时用高强螺栓等安装屈曲约束支撑,施工较简单,施工周期未明显加长。
4.减隔震对各个专业的影响
4.1隔震的影响
4.1.1对结构专业的影响
若在基础设置隔震层,则基础开挖深度增加 1.5m~2m,人工机械等费用增加。
由于在隔震层处主体结构要断开,地下室挡土墙由两端固支变为一端固支一端悬臂,配筋大大增加。
且在隔震层一般需设双层地梁,基础下沉后要从新考虑主体抗浮。
4.1.2对建筑专业的影响
若隔震层设置在基础处,对建筑专业影响不大,若在±0位置或其他位置,对建筑层高,楼梯等布置有较大影响。
若隔震层在±0位置,电梯在±0以下应为吊装处理,且各电梯不可碰撞。
4.1.3对各个设备专业的影响
设备各个专业的管线等在隔震层处的连接应为软连接。
4.2减震的影响
4.2.1对结构专业的影响
主体与阻尼器连接处的梁、柱内力增大,配筋增大;可以解决一些楼层的位移比超限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刚度突变。
4.2.2对建筑专业的影响
当不可避免的要在结构的四周外围设置阻尼器时,可能会影响建筑的外立面效果。
4.2.3对各个设备专业的影响
基本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