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
四大名砚.歙砚04金星坑
四大名砚.歙砚04金星坑歙砚04金星坑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是龙尾砚石的老坑口之一。
在龙尾山的西北面,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
宋时开发,而后一直停采至今,砚坑早已崩塌荒芜,上世纪70年代重又找到旧坑遗址,重新开采。
此坑所出之石品为金星、金花,也有罗纹,石质上乘。
珍贵的玉带纹,彩带纹和神秘的庙前青,庙前红等石就出自金星坑的周围。
前些年歙县工艺厂开采金星坑砚料,采挖到一定的深度,传统的金星砚料消失怠尽。
坑底呈现出的石材,开采砚料的难度太大。
而坑底的"怪异之石"又不是砚材,于是歙县工艺厂的人停止和放弃了对金星坑的开采。
这种石材当时人们叫花金星,因石上如花团盛开的金星金晕多而繁复所以如此称之。
砚山村民可不嫌苦累,继续深挖,开采出大批的花金星,在这过程中许多的零星石料被丢弃于附近树林中,即成今日之柴林石,金星坑“黑龙尾”。
花金星挖完挖尽之后,矿脉下居然又呈现出另一种花样的石材,这就是玉带。
玉带层挖完,接着又是彩带,彩带挖完,又出现庙前青、庙前红。
金星坑与从上连贯而下的竖线上的水舷坑一样,也有水波金星这样的石品,当把两坑出的水波金星放在一块,很难说清到底是从哪挖出的。
细查之下,金星坑的水波纹、罗纹底,质地相对略为粗爽一些,锋芒更盛,发墨更爽快。
水舷坑的细密水波纹底质更细、纹路更细密规则,发墨相对更细、略慢一些。
当然这要非常有经验的多次参加过实地开采的本村人才能分得清。
金星品种繁多,有雨点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玉带金星、银丝金星、刷丝金星等等。
当然今天新出的玉带、彩带、庙前青、庙前红,黑龙尾等石品,就更加精彩多姿,极大的丰富了金星坑的内容。
溪韵阁藏砚.金星坑老坑渔歌双随形歙砚产地:江西婺源坑口:金星坑老坑砚式:随形砚,砚面雕张志和《渔歌子》词意境图规格:26.5×15.5×4厘米石品:砚色黝黑,金星点点,细水波纹,石质细腻温润,犹如婴儿肌肤说明:此砚为歙县胡卫青先生亲自雕刻,按照我的要求,根据张志和《渔歌子》词意境创作,木盒溪韵阁藏砚.金星坑老坑瓜形歙砚坑口:金星坑老坑砚式:瓜形砚,雕松石规格:12×8.5×2厘米石品:色黑,散布金星,间有银星,星光闪耀。
四大名砚.端砚15沙浦坑
四大名砚.端砚15沙浦坑
端砚15沙浦坑
沙浦坑位于沙浦镇上,宋朝年间就已开采,它的开采洞口分布很广,绵延几十公里,石胍蕴藏量非常丰富,是目前产量最大的。
沙浦坑的石矿中,时有泥沙夹杂着,就开采的安全性来说,相对是比较危险的,在开采的过程中,遇有难度,即弃采另觅新坑,这也是沙浦坑洞口都不深,洞口又多的原因。
沙浦坑洞口开采寿命都不长,不像老坑一个洞口,就让人类奋斗了一千多年。
沙浦坑的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石质一般比较坚燥,没有三大名坑的滋润。
好的沙浦坑特徵很像三大名坑,偶而也有鱼脑冻、蕉叶白、石眼、火捺、青花等石品花纹。
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区别在沙浦坑呈铿锵的金石声,三大名坑则大部分呈木声与瓦声反应。
近年来,端砚采石工人开采出一种称为“沙浦石”的新砚坑(注: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所开采的砚石。
本文暂统称为沙浦砚石),其石的色泽在表面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而有少数砚石,颇具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
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则很难辨别真假。
黎铿和陈洪新曾撰文《浅析端砚中的老坑和沙浦坑》,辨别老坑与沙浦坑的异同。
溪韵阁藏砚.沙浦坑长方平板端砚产地:广东肇庆
坑口:老坑
砚式:
规格:
石品:
说明:木盒。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
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
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
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
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
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
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
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
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
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
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
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
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
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话说端砚(二)——麻子坑
话说端砚(二)——麻子坑端砚中的好砚一般多出自上三坑,这上三坑中老坑当之无愧为老大,那么位居第二位的是坑仔还是麻子呢?有人说麻子的,也有人说坑仔,其实都有道理,因此说他们同属于仅次于老坑的第二梯队要更恰当些。
麻子质地细腻,下墨慢,而坑仔下墨快,但没有麻子发墨细腻。
因此,在我心里,麻子的排名要相对靠前些。
说到麻子,就会涉及到水麻(水坑)、旱麻(旱坑)的概念。
水麻与旱麻两坑口皆始采于乾隆年间,水麻坑口在旱麻坑口之下,相距并不远。
水麻坑口因洞内泉水如雨而得名,石质多滋润,发墨极佳,多数优于旱麻。
实际水麻中也有石质差的,旱麻中也有石质好的,但多数人认为水麻就一定优于旱麻,故只要看起来滋润的,皆是水麻,凡是石质干枯的,便是旱麻。
渐渐的,在人们的印象中,水麻就成了质优麻子的统称,而旱麻即成了品质一般麻子的统称,而偏离了最早的水旱定义。
这点,就如同海黄与越黄的概念一样,凡是油性好的,花纹清晰美丽的,特别是紫油料,就是海黄,糠的就是越黄。
下图为笔者所藏一方留作样本的水麻麻子坑砚,天青与紫红部分水乳交融,为典型的水麻。
此类麻子研墨非常的细腻,发墨如油,惟独就是下墨有点慢。
水麻综合评分,应该在天青坑仔与焦白坑仔之上。
借吴鸿祥先生的两方水麻图片,也可见天青与紫红相互交融的感觉。
旱麻麻子坑鱼子队青花是其非常典型的特征。
近年,沙埔石中有坑口出类似“鱼子队青花”石品砚石,被称为“新麻子坑”,实际效果与麻子坑相差甚远,这需要注意。
旱麻的冻,多数也不润,感觉冻与紫红部分泾渭分明,没有水麻天青与紫红部分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旱麻相对于水麻,研墨有点粗,发墨明显逊色。
综合观感,应逊色于天青坑仔与焦白坑仔。
麻子坑端砚多数不好清洗,但也有朋友称发墨极好的水麻中也有比较好清洗的,但这种水麻我还未能遇见。
麻子坑为乾隆年间开采,其后断断续续有采石,晚清民国年间基本停采。
至1962年重开,2000年为保护资源,上三坑全部停采。
2007年9月13日,为防止盗采,麻子坑16个采石坑全部炸封。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
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端砚三大名坑鉴别中几种易忽略的石品端砚的鉴别,其实一直以来主要围绕在以老坑为核心标杆的三大名坑砚石鉴别上。
确定老坑标准后,其它所有坑口的鉴别均以与老坑的差异为标准。
在以往鉴别文化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的鉴别要求很高,三种砚石本身也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特点;除此之外,诸如梅花坑、宋坑、绿端、白端等特点一目了然,普通爱好者也可以进行鉴别;白线岩、冚萝蕉、宣德岩等在行家眼中辨别较轻易;古塔岩、朝天岩、沙浦石等略难分辨;至于出现排除为三大名坑后仍然难以确定坑口的,一般统称“杂坑”(行话)。
我们在“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的专题中(详见本平台历史主题),已经对绿端、白端等做了介绍,更重点讲述了如何在石色、石眼、金银线、冰纹等方面鉴别老坑砚石。
由于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等石品普遍存在于三大名坑中,因此并没有将这些石品作为鉴别老坑的要点进行单列讲述。
但是,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其实存在着一些一直被忽视的具备鉴别性质的石品,——笔者的意思是:只要这些石品的出现,就可以直接判定砚石的坑口了——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经验的总结:从笔者经验看,迄今没有出现误差。
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老坑马蹄冻笔者接触端砚以来,唯有老坑会出现这种形态的鱼脑冻,外型弯曲形如马蹄。
当然,老坑鱼脑冻形态很多,但出现马蹄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二、老坑天青碎冻老坑碎冻这种形态,底色一般均是浓厚天青,点缀点点碎冻,宛如蓝天碎云,美丽不可方物。
与马蹄冻一样,端砚鱼脑冻形态虽很多,但出现这种碎冻的,却非属老坑不可(个人看法)。
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现象极为罕见,出现此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优质上乘老坑这种天青底碎冻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出现这种优质石品的老坑砚石,大多纯净,没有金银线几种也有天青碎冻、容易与老坑混淆的其它坑口砚石的鉴别:1、冚萝蕉冚萝蕉石质十分优良,结实细腻,而出现这种碎冻的冚萝蕉更是顶级绝品,现在已经几乎绝迹。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
古端砚三大名坑杂谈(老坑、坑仔,麻子坑)古老坑端砚,由于是皇庭之物,观之并非是表面的华燥、怪异。
它无论在石质的优良,石品的内蕴丰富,雕工的独匠等,均不象如今人们的普遍见到的膺品那样想当然,它看似平凡,但却有一种不可言谕的美质。
如今作假者把砚台雕得华而不实,石质却是杂坑或是以异石充之,有经验藏者细看就会明白,谓之“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老坑端砚无大砚,由于特定的历史开采条件和人们使用条件所定,加上是贡品,当时精选围石去络,千百万片选取者无几,所以超尺余必假无疑;要么就是新时代,要么就是其它石质。
古人在砚中甚少加铭,一旦加铭者必有源由,无论是何种石质之砚,何种坑口石质,铭者必有故;多为颂砚,并附心志。
如岳飞砚,虽未睹其形、其质及其貌,但从砚拓片也知道岳爷这砚随他一生戍马,叱咤风云;廖廖数字显示了岳飞他滔略的胸怀,文武双全的人品: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大志,章法合度,铿锵有力的字体潇洒淋漓。
今人所作假铭的砚,目的是想提高砚的身价,多属查典作铭,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伦不类,漏洞百出;不懂古砚形制,字迹仿繁出简,啼笑皆非。
故此,我们在选择收藏过程中,一定仔细察之,不要造成遗憾。
新近在网上和杂志看过不少图录,发觉有收藏家疏忽例如:一方麻子坑石质的古端砚,有宋代米芾的铭,以为捡了一个大漏,而却不知道,麻子坑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开采的,所以砚铭必假无疑,除非米芾返生。
所以辨识坑口石质以及开采年代都非常重要。
岳飞砚铭的拓片,不过可惜此砚已流失老坑冰纹大西洞朝廷贡品砚17.8cm/12.3cm/2cm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端砚的宝石学特征及其仿制品鉴别
端砚的宝石学特征及其仿制品鉴别卢友任;陈志强;喻亨祥;何小青【摘要】Duanxi Inkstone shows different shades of purple and light green,with pelitic texture and massive structure, and with the characters of stone eyes, huona, golden lines .silver lines, etc. Duanxi Inkston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ericite( 75% -90% ) .quartz (3% - 15% ) ,hematite(1% -5% ) ,chlorite(5% -9%).Mineral composition is significant for the quality of Duanxi Inkstone. Hie average density is 2.76 g/cm3, and the Mohs hardness of 3 to 4. Imitations of old Duanxi Inkstone are single color and do not have the patterns of natural stone products, and its powder can be burnt, thus different from Duanxi Inkstone.%端砚以不同色调的紫色和浅绿色为主,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具有石眼、火捺、金线、银线等石品花纹;主要由绢云母(75%~ 90%)、石英(3%~15%)、赤铁矿(1%~5%)、绿泥石(5%~9%)等组成,组成矿物对端砚质量有明显影响;端砚平均密度为2.76 g/cm3,摩氏硬度为3~4.古砚仿制品砚面色调单一、不具备天然石品花纹、粉末可燃烧等,可与端砚区别.【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4页(P198-201)【关键词】端砚;宝石学特征;仿制品;鉴别【作者】卢友任;陈志强;喻亨祥;何小青【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518055;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518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83端砚是以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域内的砚石,经加工制作而具有研墨功能或观赏性的砚台[1]。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五):老坑(3)——冰纹与金银线
⼿把⼿教你鉴别端砚(五):⽼坑(3)——冰纹与⾦银线为解决端砚的鉴赏问题,帮助端砚爱好者更直观学习端砚,避免经济损失。
⽂⼈端砚的代表⼈物林少勇先⽣以最直观的实物现时⽐对⽅法,讲述端砚坑⼝的⽯⾊、⽯品区别和鉴定要点。
本期是第五期,⽼坑内容第三课。
...端砚是我国最难鉴定的观赏⽯种之⼀,历代⽂玩爱好者对其坑⼝、⽯品进⾏过⽆数次总结。
⽽近年端砚鉴赏书籍更是如⾬后春笋。
但是,以单⼀坑⼝配图逐个介绍的形式,并没有解决⼈们对端砚鉴别的迷惑问题。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和外地朋友,缺乏实地、实物的接触经验积累,按图索骥简直如同隔靴搔痒,有时还蒙受经济损失。
为解决端砚的鉴赏问题,帮助端砚爱好者更直观学习端砚,避免经济损失。
⽂⼈端砚的代表⼈物林少勇先⽣以最直观的实物现时⽐对⽅法,讲述端砚坑⼝的⽯⾊、⽯品区别和鉴定要点;再从端砚的材料价值、设计理念、⽂化含量和技艺特点,讲述端砚的价值构成。
本期讲到最为著名、最为贵重的⽼坑砚⽯。
因⽼坑鉴别内容丰富,特别是⽯品多姿多彩,因此将分⽯⾊●⽯⾁鉴别、⽯品鉴别等多期。
本期是砚⽯鉴定第五期,⽼坑鉴别第3期。
原创经典为你奉献概况⽼坑是端砚⽯中⽯质最好、影响最⼤、价值最⼤的砚坑,坑⼝位于西江羚⽺峡东出⼝南岸约50⽶。
⽼坑砚⽯是含铁质的泥板岩,储量未有最权威的数据,但历代均⼩⼼翼翼开采,⽽⾄1999年封坑之时,所采之⽯开始偏红,万⽄砚⽯中常常不到数件佳料,部分⽼⽯⼯认为储量已接近枯竭。
⽼坑砚⽯细腻幼滑,娇嫩密致,且⽯品丰富,⾃古千⾦难求。
因此,鉴别端砚⽯往往以⽼坑⽯为核⼼标杆,依次对⽐定论其它坑别的区别标准。
图1:⽼坑洞⼝位于西江羚⽺峡东出⼝,距离南岸约50⽶处图2:70年代重开⽼坑前的旧洞图3:新中国重开⽼坑后的新洞⼊⼝,距离旧洞约20⽶。
图4:70年代开采⽼坑场景/⽼坑鉴别的四⼤要点总结鉴别端溪⽼坑砚⽯,不外乎围绕四点:⽯⾊、⽯眼、冰纹与⾦银线、⽯⽪。
⽯⾊和⽯眼之前两期已经分别讲述过(请翻阅微信公众号“端砚艺术”历史⽂章),本期将讲述冰纹与⾦银线,下⼀期讲述⽯⽪。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讲解
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砚之形韵(十七)——大西洞天青老坑平板端砚
砚之形韵(十七)——大西洞天青老坑平板端砚
圈内砚友专藏高古砚,因此惠让于我这方平板端砚。
此砚长17.1厘米,宽11.4厘米,厚3.1厘米。
初看表面包浆及氧化层,判断为清初或清中平板端砚。
由于表面有明显的风化及包浆层,暂时不能准确地判断其坑口,看石色似老坑,扣之为木声。
下图为刚入手时的反面照片,当时平板正面也是此状态。
昨日经笔者仔细打磨,终现其庐山真面目,一方纯石肉的天青老坑。
图中砚面有不少白色条纹,为风化层尚未完全打磨掉所残留的印迹,因其为纯净老坑石肉,故不舍继续打磨下去。
如此尺寸的纯石肉天青老坑,现不多见。
如今,端老坑料由于价值不菲,断然不会再有被切割成方璞作平板砚的,而是尽可能保留其初始随形状态,顶底板能留多少留多少,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老坑尺寸,谋得善价。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概要
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端砚各种坑和石品鉴别(附图)
端砚各种坑和石品鉴别(附图)老坑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老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端砚极品是也!
老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端砚极品是也!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已逾1300多年,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向来有“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宝”等美誉,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石为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砚坑一带产的砚石。
▲《溪山松韵砚》而端溪砚众坑中,又以老坑为尊。
老坑,毗邻西江,砚坑一侧,依山傍水,端溪水从山脚下涓涓淌过。
因坑口内采石区常年积水,又称水岩,清施闰章<砚林拾遗>记述:'端溪在肇庆府城南,一名端江,临江一山,半浸水中,凿石琢砚,以穴深入水者为佳。
'老坑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
它开采于唐代,盛于宋,是最早开始开采的端砚坑口,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在老坑开采的砚石经工匠刻制成砚作为朝廷贡品,被誉为皇坑。
▲70年代重开老坑前的旧洞。
▲新中国重开老坑后的新洞入口,距离旧洞约20米。
据悉,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洞内原分为两个工作面,一为水归洞,一为大西洞,洞口地势低,“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大旱未尝涸”,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且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CM左右,需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
▲70年代开采老坑场景。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
▲《云崖翠松砚》▲《松荫雅居砚2》砚石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盛产名贵的石品花纹,例如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优质石品,其中冰纹更是老坑独有的特色,它犹如峭壁上的瀑布,白中带晕,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极为古雅朴素。
▲《微雨青山依旧游砚》▲《梅园高士图砚》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
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
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
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
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
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
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
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
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
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
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
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
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
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
端砚的鉴定
端砚的鉴定可将砚坑分为三大区域:一、以端溪水一带砚坑为主的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等,它的石色都是以紫色为基色。
老坑:石色紫蓝带青色,敲击是木声,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青花,玫瑰紫,冰纹,金银线,石眼等,五彩钉也是老坑独有的石品,石质片状层明显,有油然光的反光体,石皮陈旧,金银线分布匀称,老坑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分,而水归洞紫中带微赤,石质也滋润细腻。
坑仔岩:位于老坑之上约600米,是宋代开采,石色青紫带红,敲击木声,石品花纹有鱼脑冻,浮云冻,蕉叶白,天青,火捺,石眼多而有晕,黄龙纹是它的特征。
近年由于偷采严重,在原洞口又出现了其他分洞,如猪仔岩,传闻有一名叫猪仔的人在这一带进行采挖发现,约距坑仔岩正洞口十几米取出的砚石,它与旧坑仔岩相比石色偏淡,石品花纹不多,石质次之,但洞与洞相通,大多数端砚人也承认它属坑仔岩砚石,也同一石脉,现在坑仔岩四通八达,毁坏性很大,经常出现塌方,洞内又出现了叫天仙一砚石,有人又叫它新坑,讲法不一,但我认为还是同坑仔岩同一石脉也应归属坑仔岩砚种,现时冒充坑仔岩砚石较多,鉴定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特别是有些端砚厂自行印制的收藏证书作品证书等对端砚行业是一个损害,政府能加以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古语有赞美一词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现代人也流传了一句端溪砚村盗石人,卖的砚石贵金银这是有钱掏的一个写照。
麻子坑:位于老坑以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它可分旱岩和水岩,石色青紫带蓝,石品有天青冻,天青,青花,火捺,石眼,石质细腻,滋润,敲击木声,但虫蛀,瑕疵较多,它的特征有麻子点,有微小的条纹状,现在优质的麻子坑石源也很少了,是近几年滥取和偷取所造成的后果。
在麻子坑附近现在也发现了类似的石源,有天青,石眼,但石色偏淡,石眼大而无睛,存量不多,行内人叫新麻子坑,它与旧麻子坑相比,逊色一筹。
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与坑仔岩相近,这几年也已经没有砚石可取,是否枯竭还有待研究探索。
端砚名坑及石品
端砚名坑及石品据记载,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在众多砚坑中最有名的是老坑(水岩)、麻子坑、坑仔岩,被称为三大名坑。
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
开采于唐代中期。
砚石呈紫蓝带青色;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石眼等。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位于老坑之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约600米。
开采于宋代治平年。
坑仔岩砚石质优、细腻坚实、滋润、青紫带红;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尤以石眼多称著。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在端溪矿区最高处旗顶下,坑口标高380米。
分旱洞、水洞,有多个洞口。
开采于清代乾隆年间。
石色青紫略带蓝,佳石中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石眼等,其中石眼碧绿。
宋坑位于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因开采于宋代,因石色相近,统称为宋坑。
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凝重浑厚;硬度为肖氏40—60,优质的砚石细润,有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石品。
梅花坑其砚石色泽主要呈苍灰色或土黄色,最突出的特征是石眼多而且个头大,一般是椭圆形,如食指头大者并不少见,石眼颜色多为黄色或青黄色,色晕不像鸲鹆眼那样多重和层次分明。
绿端绿端石简称“绿端”,是一种绿颜色的端砚石,而在绿端石的边缘,往往有红色或黄色矿物质渗入,有的只是薄薄的一层石皮,有的却形成为较厚的一个外层。
白端白端石简称“白端”,是一种纯白色的端砚石,外表有点像汉白玉,但是比汉白玉更纯净细腻。
白端石产于肇庆市星湖风景区内的七星岩。
除以上介绍的坑种外,较为人熟知的还有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白线岩、有冻岩、古塔岩、斧柯东诸坑等。
端砚石品花纹端砚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分三大类:1、面:砚石中“块”状的石品花纹;2、点:砚石中“点”状的石品花纹;3、线:砚石中“线”状的石品花纹。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一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一金城石头记一方砚台砚友最先关心的就是它是什么砚,这种砚是哪个坑的。
然后才会去体会它的下发墨等其它情况。
对于洮河砚来讲,最先辨认坑口的方法就是看石膘,因为带石膘的石头是它最原始的状态。
让我们看一下不同坑口砚石的石膘。
不同坑口的石膘有的种类的是别的坑口没有的,有的种类却是共通的。
先看一下有明显坑口特征的石膘种类,以下是比较典型的喇嘛崖石膘和水泉湾老坑石膘对比。
有典型喇嘛料特征的喇嘛崖中层石喇嘛崖料(喇嘛崖上层与中层料的石膘几乎一样)比较典型的石膘特征的放大。
这种棕色底色上面带雪花状黑色花纹的是喇嘛崖料较常见到的一种石膘,它的黑色花纹一般是由最初的最小的黑色小圆点逐步向大一些的雪花点状过渡,在它的边缘一般地说会演化成松树枝状的大的花纹,这种石膘在水泉湾老坑没有。
但是接近喇嘛崖同高度的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却与喇嘛崖料石膘几乎无法区别,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其它方面分辨坑口了。
还是先说喇嘛崖料与水泉老坑料的石膘区别。
喇嘛崖料上的棕色的底色及“雪花”状花纹的石膘。
喇嘛崖中层坑口里面看到的未采的原石石膘。
喇嘛崖料典型的带松枝状花纹的石膘。
喇嘛崖上层紫石料上的棕色的底色及“雪花”状“松树枝”状花纹的石膘。
喇嘛崖上层料上的棕色的底色及“雪花”状“松树枝”状花纹的石膘。
再看一下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这是水泉湾老坑石膘的较典型的一种,特点是白色底色带比较均匀的黑色小米粒大小的黑点或者雪花点,这种白色膘很容易脱落。
这种膘喇嘛崖没有。
但是喇嘛崖也有很少见的与此不太相同的白色膘。
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水泉湾老坑料的较为典型的石膘。
总体情况是喇嘛崖石膘色彩绚丽,种类多样,而水泉湾石膘色彩清淡变化不大。
贴些喇嘛崖料石膘贴些喇嘛崖料石膘贴些喇嘛崖料石膘黄石石膘贴些喇嘛崖料石膘紫石石膘以上贴的一些喇嘛崖料石膘有的是有代表性的,有的没有。
中国端砚分十大名坑
中国端砚分十大名坑端砚名坑端石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
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
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
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赏都很有价值。
端砚分老坑、坑仔、麻子坑、梅花坑、宋坑、古塔岩、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斧柯东十大名坑。
老坑老坑洞口距端溪水流入西江之处约50米,洞口向西。
老坑砚石呈紫蓝带青色,色彩丰富,浑厚凝重,石质温润如玉,幼嫩、滋润,致密坚实,敲之木声,贮水不耗。
其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鱼脑冻、青花、玫瑰紫、火捺、猪肝冻、云青、金银线、冻纹及石眼等。
《端溪砚史》曾这样形容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
”坑仔岩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
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
石品花纹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
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石品十分相似。
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黄色,有睛。
麻子坑麻子坑在离老坑四里之遥东南方的山腰上,洞口有多个,是清朝乾隆年间一陈姓麻子所发现开采。
其质地高洁、娇嫩,细腻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砚石媲美。
石色油润,色青紫略带蓝,色彩丰富。
石品花纹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及石眼等,其中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
正由于麻子坑石多眼,很宜于雕龙刻凤,将天然的石眼作龙目、龙珠或凤尾拖翎的翎眼,极为生动。
宋坑石色紫红如猪肝,石质润滑,细密、坚实,石品多样。
优质的宋坑石有大如饭碗的珍贵鱼脑冻,有鲜艳夺目的翡翠点,有维妙维肖的大火捺。
在端砚石的宗族中,宋坑砚石以发墨快而著称。
端砚藏家必备!史上最全面的端砚名坑石品花纹综述(多图)
端砚藏家必备!史上最全面的端砚名坑石品花纹综述(多图)端砚名坑石品花纹综述端砚名坑众多,据史料记载,约有7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目前已全部停采。
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冚罗蕉、绿端。
二是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红石、青石)、有冻岩。
三是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
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
五是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历年禁止开采。
在未有先进器具检测分辨端砚坑种之前,人们只能用经验去判断坑种,而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听声、目测、手感和试墨等。
也有些老师傅甚至能够在雕刻的过程中通过下凿感觉就能判定坑种。
但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目测,即通过辨色和结合砚材的石品花纹来判断坑种。
端砚石品花纹丰富,以前人们喜欢把端砚坑种和端砚的石品花纹分开去论述,但石品花纹是判断坑种的重要依据,所以本文结合了大量的石品花纹图片对各坑种进行细致的描述。
老坑老坑,又称水岩,位于西江羚羊峡南岸斧柯山端溪水东边一带,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
老坑开采于唐代,被誉为皇坑,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CM左右,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
老坑洞内原分为两个工作面,一为水归洞,一为大西洞,大西洞全长(斜距)125米,洞口与洞底高度差为25.3米,水归洞全长100米(斜距),高度差为26.87米,洞底在西江河面以下27米,洞口地势低,“不论四时皆为水浸”,“虽大旱未尝涸”,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
老坑岩需艰辛进入,由于洞内外非常低,不能站立行走需要爬行进入。
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收藏起来)
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收藏起来)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收藏起来)2018-05-08 倦了666 阅 139转藏到我的图书馆依据国家标准公告2014年第11号,经过复杂的汇总分析和多次的研讨评审,在2014年8月,GB/T 30713-2014《砚石显微鉴定方法》正式出台,将砚石分为4类18种,适用范围为砚石的显微鉴定。
示意图如下:下面为以图文的形式,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壹下这18种砚石。
端砚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
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
粒径:0.01-0.04mm。
顾二娘款洞天壹品端砚,清初期,长23.5cm,宽20cm,厚3.6c m(故宫博物院藏)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
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洮砚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
产自甘肃卓尼。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
粒径:0.01-0.02mm。
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田横砚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思砚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
产于贵州岑巩。
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
粒径在0.005-0.025mm。
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苴却砚矿物组成:泥岩。
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
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
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红丝砚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
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
产自山东青州。
粒径:0.01-0.08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
老坑石品-----金线老坑石品-----金线满堂老坑石品-----银线老坑石品-----金线、银线老坑石品-----冰纹老坑石品——鱼脑冻老坑石品——鸲鹄眼(八哥眼)老坑石品——玫瑰紫青花玫瑰紫青花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
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
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
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
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
老坑石品——鹅毛氄青花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
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老坑石品——翡翠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老坑石品——五彩斑(有称五彩钉)五彩斑(有称五彩钉)唯老坑独有的花纹,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十分坚硬,拒刀凿。
不过五彩班虽然是石疵,但可作为辨别老坑砚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老坑石品——硃砂斑(有称朱砂钉)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老坑石品——虫蛀虫蛀在端石的边皮部位,或靠近底板、顶板部位,偶有出现似虫蛀的千疮百孔,或如风化的岩穴。
其色近黄褐,有时是黄褐带几点黑色。
虫蛀是端石中的瑕疵,但它有一种出自大自然的朴实美,在雕刻创作中可变为名贵的“花纹”。
虫蛀偶尔见于麻子坑,老坑和坑仔岩则少有这种石品。
麻子坑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旱坑在上,亦为“泉生石中”,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
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
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
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间有鸲鹆眼、鹦哥眼等佳石,眼中有晕,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麻子坑石品——鱼脑冻麻子坑石品——天青冻蕉叶白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麻子坑石品——翡翠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麻子坑石品——天青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上品天青。
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一点,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
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
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地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
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微乎其微的现象)。
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
麻子坑石品——石眼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
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
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
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
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
”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鸲鹄眼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
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
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麻子坑石品——火捺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
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
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麻子点坑仔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
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
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
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
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坑仔石品——翡翠纹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坑仔石品——黄龙纹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
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本来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坑仔石品——鱼脑冻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
《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栾栾,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
”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
”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