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发展史
广东肇庆端砚
广东肇庆端砚1. 简介广东肇庆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端砚产地主要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此得名为广东肇庆端砚。
端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法、绘画以及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
2. 起源与发展据史书记载,广东肇庆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端砚是由人工开采的石料制作而成,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打磨和研磨才能制成。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并成为圣人、文人和书画家追逐的艺术品。
3. 特点广东肇庆端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石质优良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以其石质优良而闻名。
其石质细腻坚硬,表面光滑平整,能够提供良好的书写和绘画基础。
3.2 工艺精湛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熟练的工匠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制作技艺。
工匠们将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雕琢和刻画,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纹理和造型。
3.3 艺术价值广东肇庆端砚是一种集艺术和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品。
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纹理使得其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对象。
同时,端砚的使用对书法和绘画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帮助。
3.4 文化意义广东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镌刻在端砚上的文字和图案表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 使用方法广东肇庆端砚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清洗端砚在使用端砚之前,首先需要用清水将端砚洗净。
清洗的目的是清除端砚表面的杂质,以免对书写和绘画造成干扰。
4.2 调制墨汁在端砚的一侧加入适量的墨块,并用水轻轻摩擦,直至墨汁溢出。
然后,可以使用墨汁进行书写或绘画。
4.3 调整浓度使用端砚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墨汁的浓度。
如果想要浓墨淡写,可以适量减少墨块的量;如果想要淡墨重彩,可以适量增加墨块的量。
4.4 保存端砚使用完端砚后,需要将其清洗干净并晾干。
然后,可以将端砚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免受潮或变色。
端砚石—搜狗百科
端砚石—搜狗百科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
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绿端、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
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青石、红石)、有冻岩。
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
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
是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老坑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
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
老坑现有新旧两个洞口,旧洞口高约1米,该坑自开采以来曾多次塌方,清末已停止开采,1972年由肇庆市端溪名砚厂重开,洞深100米左右,内分大西洞和水归洞。
1976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在旧洞口以南30米处另开新洞口接入,洞高1.82米,宽1.8米,安装有轨道翻斗车,用于运石料。
据测量,新坑口标高20米,地下已形成一个连续长200多米、斜深约100米的采空区,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负56.87米,运输洞口往下垂深76.81米,相当于西江正常水位(约5米标高),以下61.87米。
矿体厚度约0.80米,优质石肉厚约0.30米,20世纪90年代,大西洞和水归洞已连成一片。
因老坑位于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节方可抽水采石。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图一翁方纲铭端砚(砚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形。
自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砚的制作,包括设计砚式、题名铭文及选择砚台石料等。
古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以外。
还有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共几十种砚材。
下面对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赏析。
一、端砚的来源与种类1.端砚的起源与产地:端砚石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
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2.端砚的“石品”及“石眼: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叶白、荡青花、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等。
上等的端溪砚石因石质细腻,有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
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
端砚石眼一般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二、端砚雕工与鉴赏1.因材施艺“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
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
因材施艺是端砚雕刻的关键。
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不加雕刻。
其实,有时正好相反,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反之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可以说端砚的雕刻,是在于用雕刻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目的是使有瑕变无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者根据端砚石材的石色、质感、砚石性能、特征和外形先进行构思设计,然后进入刻制。
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
AppreciatION 鉴赏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的特质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历史悠久,始于唐武德年间的端州(今广东肇庆),故名。
是时,端砚仅作为实用工具,供研墨之用。
石面上无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
唐李肇《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砚多为箕形。
宋元以降,端砚逐渐成为实用具与艺术品的结合体,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宋张九成曾赋诗赞曰:“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宋代端砚集实用和欣赏并重,既重视石质及石品花纹,亦重视雕刻,形制较唐代愈加丰富。
成书于宋代的《端溪砚谱》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夏文峰1AppreciatION 鉴赏记载端砚达50种之多。
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砚形、砚式趋于多样化,题材更为广泛。
讲究雕刻,以浅刀雕刻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相配合,流行在砚底、砚侧镌诗、刻铭、题款等。
清代初期,端砚达到空前繁荣。
端砚砚材的种类、砚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达到了制砚史上的高潮。
制砚工艺精致、刻工纤巧、精益求精。
嘉庆、道光之后,端砚石的开采逐渐减少,端砚更多地由实用转变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端砚纹理繁美,名目各具,其石品花纹主要有冰纹、金线、银线、火捺、黄龙线、青花、玫瑰紫、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石眼等。
以冰纹、金线、银线、火捺较常见,而鱼脑冻和蕉叶白则稀有少见。
端石的石色有紫、青、白、灰、绿等,其中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一方为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图1),长14.1厘米,宽15厘米,厚2.9厘米。
该砚作于清初,23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呈不规则扁圆形,老坑端石质,细腻润泽,色泽黑紫,具火捺石品。
砚面上部及砚堂周围雕有云凤纹(图2),云气之间仅显露出一只凤鸟的头部(图3),给人一种翱翔欲出的感觉。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
端砚艺术若干方面的探讨端砚,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书法和绘画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在此,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端砚艺术。
一、端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端砚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据考古学家所说,中国的端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端砚由于其质地坚硬、纹理优美、色泽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书法、绘画和印章制作。
在唐代,人们开始用玉石雕刻端砚,正式将端砚这种器物迎入了艺术领域。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选择优质的玉石或其他石材,然后将石材用锯子或手工磨成圆柱形或其他形状。
接着,使用小锤和凿子将其雕刻成最终的形态,然后用砂布和砂纸将其打磨成光滑的表面。
最后,用笔刀将端砚的笔洞加工好,完成制作。
三、端砚的艺术价值端砚不仅是一种写字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砚是雅致、高雅的象征,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造型设计、纹饰图案和工艺水平上看,端砚充满了美感和艺术价值。
一些端砚上刻有诗词或题跋,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端砚的使用方法端砚的使用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也会带来不同的书法效果。
首先,正确的拿起端砚,要将砚盖轻轻拿开,将笔端放在墨汁中,然后轻轻一抖,抖去墨渍,再放回砚中调墨,使笔尖饱渍。
接着,要注意手的姿势,手指要放松,握笔时要轻柔。
当写字时,应该使笔尖与纸面垂直,保持一定的笔压,以便书写出端砚独有的韵味与神韵。
五、端砚的收藏与保养端砚的收藏十分讲究,保养也很重要。
首先,要在正确的环境中收藏端砚,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也要离开潮湿的空间。
其次,要避免随意触碰端砚,因为汗水和油脂会对端砚的表面造成伤害。
最后,应该定期对端砚进行清洗和润养,保持其表面的亮度和光滑度,以保证其价值和使用寿命。
总之,端砚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化艺术品,其价值和魅力在于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性和书写特点等多个方面。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
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
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
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
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
“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
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引言肇庆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端砚文化而闻名。
端砚是指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肇庆的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肇庆端砚文化的总结,探讨其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肇庆端砚的历史肇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端砚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肇庆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砚文化中心之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量也大幅增加。
在明清时期,肇庆端砚更是成为了贡品,被皇帝和官员们广泛使用和赞赏。
肇庆端砚的特点肇庆端砚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独特的材质肇庆端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粤西砂矿和龙溪白砂,这两种砂矿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独特的特点,使得肇庆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都非常高。
粤西砂矿细腻坚硬,常呈灰白色或微黄色;龙溪白砂细腻洁白,通体透明。
这两种砂矿被认为是制作端砚的上等材料。
2. 精湛的工艺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制作端砚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开料、琢磨、修形、印雕等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保证最终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
3. 独特的外观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受到广泛赞赏。
端砚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卧山、横蛇等等,每一种造型都代表着一种寓意和象征。
同时,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细,常常选取动物、植物、名人等作为题材,增加了端砚的观赏价值。
肇庆端砚的影响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文化交流肇庆端砚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工艺品,通过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许多外籍人士在体验制作和使用端砚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端砚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砚
7、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பைடு நூலகம்
8、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
三、端砚石品花纹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妙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5、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冰纹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
端砚基本知识
一、端砚定义
端砚,是采用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端砚收藏价值的分析
端砚收藏价值的分析一端砚的形成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
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二端砚的历史评价,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
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
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
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
端砚石调查报告
端砚石调查报告端砚石调查报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是一种重要的文房用具,用于研磨墨块。
而砚台的材质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端砚石。
端砚石是一种以石灰岩为主要成分的石材,因其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端砚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历史、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
一、端砚石的历史端砚石作为一种文房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唐朝时期,端砚石就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
而到了宋朝,端砚石更是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必备之物。
在明清时期,端砚石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追求的艺术品。
可以说,端砚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端砚石的制作工艺端砚石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选材是关键。
制作端砚石所使用的石材必须具备一定的质地和纹理,以保证最终的砚台具有良好的研墨效果和观赏价值。
其次,石材需要经过切割、修整、打磨等过程,以使其形成砚台的基本形状。
最后,还需要进行刻字、雕花等装饰工艺,使得端砚石更加精美独特。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制作出一块完美的端砚石。
三、端砚石的文化价值端砚石除了作为一种实用的文房用具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端砚石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纹理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以作为观赏品展示在书房或博物馆中,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其次,端砚石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端砚石的制作工艺、款识和题诗等,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最后,端砚石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石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需求却在增加,因此市场上的端砚石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对于收藏家来说,端砚石是一种具有潜在升值空间的投资品。
四、端砚石的保护与传承由于端砚石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端砚石的合法权益,禁止非法采矿和销售。
其次,应加强对端砚石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工匠和技术人才,以确保端砚石的制作工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唐代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
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
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
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
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
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
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
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
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浅谈端砚的发展历程与现代传承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史海文艺;浅谈端砚的发展历程与现代传承张自强农旭安何新强岑炜敏(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摘要院针对端砚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缺失,研究在端砚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如何将它融入现代的产品以及生活中。
本文论述了端砚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价值,结合端砚技艺的传承出现的问题,提出端砚在传承与发掘的新想法。
通过对端砚的发展及传承的解析,提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进行有效的整合,将现代生活所需求的物质与精神及肇庆当地的文化精髓用现代产品设计以及现代产业发展进行创造性的融合,才能创造出富有活力、令人关注的端砚文化。
关键词:端砚;传承;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4-00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4.021一、前言砚,也称为“砚台”。
文书四宝中的一宝,以笔、墨、纸三宝紧密相连。
其中,端砚除了可以作为磨墨和以笔蘸墨的用具作用之外,还可以作为独特的欣赏器物。
目前,砚台慢慢变成不是生活的必用品了,在大多数生活中只能当作装饰品,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巧思与寄意,对传播端砚文化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端砚的发展历程端砚的砚石产于肇庆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其中端砚砚石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的砚石为极品。
而砚台的起源于人类磨制石器技艺,称“研”。
直到汉朝,砚台才有了纹理雕饰,砚上也有承墨、砚心的区分。
端砚始于唐武德年间。
唐代的端砚,整体主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并复杂的雕饰雕刻,只存在一些简易的图形,砚台的主题主要以花山水鸟和古纹为主。
端砚誉满天下的隆盛时期是宋代,当时文人墨客开始喜欢风雅之砚及赏玩砚台的兴起,其艺术和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多彩,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逐渐增强。
端砚逐渐从单纯实用的文房用品,逐渐演化为实用与观赏相融合的工艺品。
听端砚讲座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关于端砚的讲座,聆听了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受益匪浅。
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心得体会。
一、端砚的历史渊源端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源于广东肇庆市的端州,因此得名。
在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端砚的发展历程,从唐代的初创到宋代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的繁荣,端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包括选材、设计、雕刻、打磨等环节。
讲座中,专家以实物为例,详细讲解了端砚的制作过程。
选材方面,端砚主要选用广东肇庆市的端州石,这种石材质地细腻、硬度适中、易于雕刻。
设计方面,端砚的造型多样,有山水、人物、花鸟等,每一款砚台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雕刻方面,端砚的雕刻技法丰富,有浅雕、浮雕、镂空、圆雕等,展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打磨方面,端砚需要经过多次打磨,才能达到光滑细腻的质感。
三、端砚的文化内涵端砚不仅仅是一种文具,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讲座中,专家介绍了端砚的文化内涵,包括书法、绘画、雕刻、鉴赏等方面。
端砚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使用端砚进行创作。
端砚上的雕刻图案往往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如“连年有余”、“梅兰竹菊”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审美观念。
四、端砚的鉴赏与收藏讲座中,专家还介绍了端砚的鉴赏与收藏方法。
鉴赏端砚,首先要看石材的质地,其次是雕刻的技艺,最后是砚台的整体造型和寓意。
收藏端砚,要注重砚台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端砚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因此吸引了众多收藏家。
五、讲座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对端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了解端砚,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端砚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我国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尊重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艺。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引言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房用具,也是书法爱好者和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宝贝。
端砚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
本文将详细探讨端砚制作技艺的历史、材料、工艺和保养等方面内容。
章节一:历史概述1.1 端砚的起源•端砚起源于何时何地•端砚的作用和意义1.2 端砚的发展•宋代端砚的特点和形制•元代端砚的变化和创新•明清时期端砚的发展趋势章节二:材料选择2.1 端砚的石材•优质石材的特点和种类•名贵端砚石的来源和特点2.2 端砚的其他材料•端砚的底座和盖子•端砚的刻字和装饰章节三:制作工艺3.1 石材的选材和加工•如何选择合适的石材•石材的切割和雕刻工艺3.2 制作过程•端砚的粗加工和细加工•端砚的抛光和打磨3.3 制作技巧和要点•制作端砚的技巧和经验•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章节四:端砚的使用和保养4.1 端砚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端砚•端砚的配套工具和器具4.2 端砚的保养方法•如何保养端砚的石质和外观•端砚的收藏和展示技巧4.3 端砚的价值和意义•端砚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端砚的收藏和交流市场结论端砚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
通过对端砚的历史、材料、工艺和保养等方面内容的全面探讨,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端砚的起源、发展和使用方法。
端砚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文房用具,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髓的珍贵之物。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门古老而宝贵的制作技艺。
浅谈端砚的发展历程
浅谈端砚的发展历程端砚是一种用于研磨墨块的文房四宝,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时间。
端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原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端砚通常是由天然石块雕刻而成。
在古代,人们用石器工具将一块坚硬的石材琢磨成形,形成端砚的初步雏形。
这些原始的端砚通常形状简单,手感粗糙,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适合制作端砚的石材,比如石灰岩和花岗岩等。
接下来是改良阶段,随着对端砚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对端砚进行改良和创新。
他们发现,一些石材质地细腻、坚硬而易于雕刻,正好适合用来制作端砚。
他们还对端砚的形状和纹饰进行了丰富多样的设计,加入了许多人工的雕刻和刻纹,使得端砚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随后是繁荣阶段,此时端砚的制作技艺和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阶段,端砚开始兴起了一些特定的制作流派,比如江南制砚、岭南制砚等。
这些流派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特色。
同时,人们对端砚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开始注重端砚的材质、纹饰、刻工等方面,推动了端砚艺术的发展。
最后是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端砚的制作方式和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如今,人们可以利用机械设备和高科技手段来制作端砚,使得端砚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同时,也有一些砚台制造商将传统的端砚与现代装饰工艺相结合,设计出了一些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新型端砚。
总的来说,端砚经历了原始阶段、改良阶段、繁荣阶段和现代化阶段等多个发展阶段。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一直都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化传承和艺术追求的渴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端砚的调研报告
端砚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端砚的调研与分析一、引言端砚作为一种古老的文房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深入了解端砚的相关情况,本次调研主要从端砚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市场情况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
二、端砚的历史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的端砚仅供贵族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逐渐成为广大文人雅士的常用工具,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端砚的种类根据材质的不同,端砚主要分为石质、陶质和玻璃质三种。
其中,石质端砚是最常见的种类,常用的石材有龙泉石、金山石、庐山石等。
陶质端砚通常采用陶瓷制作,具有丰富的釉色和造型变化。
玻璃质端砚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类型,具有透明亮丽的外观,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
四、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从石材的选料、切割,到雕琢、打磨,最后再刻上文字或图案。
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砚的形状、重量和容量,以及所选材料的质地和颜色等因素。
传统的端砚制作工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如今仍保存着古时的技艺与智慧。
五、端砚市场情况端砚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品,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收藏和使用两个方面。
在收藏市场中,石质端砚尤为受欢迎,价格水涨船高。
而在实际使用市场中,陶质端砚和玻璃质端砚因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更多的样式选择,更具市场竞争力。
六、端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目前,端砚制作工艺传承不畅,高级制作技术相对稀缺。
同时,传统的端砚制作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如石材开采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砂石切割对工人的健康影响等。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电子书籍的流行以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端砚面临着市场萎缩的风险。
七、结论与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端砚的历史文化,需要加强对制作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鼓励年轻一代参与。
同时,要推广环保的制作工艺,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宣传推广等手段,拓宽端砚的使用市场,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家乡的特产――端砚
家乡的特产——端砚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今天我要为你介绍中国四大名砚中最出名的的端砚。
中国有四大名砚,端砚是最出名的。
端砚有五千多年历史,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下面就让我来讲一个有关端砚的故事吧!
据说在唐朝时,一位老人看见两只仙鹤飞入砚溪,便不见踪影。
于是他便开始打捞,捞上来一块石头,不时发出几声鹤叫。
老人撬开石头后,石头化作两座端砚,上面各有一只仙鹤。
从此,人们便把这种砚称为端砚。
端砚有大有小,最大的长3.985米,宽2.68米,厚0.27米,重量将近4吨。
小的长约10厘米,宽约6厘米,厚约0.5厘米。
不要小看端砚哦,一座里面可是包含了许多人的心血的。
制作端砚有6道工序:采石,维料,设计,雕刻,配盒,磨光,缺一不可。
只有做好每一道工序,一座端砚才能问世。
端砚有许多种类: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绿端、白端……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最好。
砚上有火捺、鱼脑冻等花纹又为上品。
如果砚堂处摸上去像婴儿的肌肤那么嫩滑,就最好了。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正如张九成所说:“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
1/ 1。
端砚的历史故事!
端砚的历史故事!米芾爱砚米芾爱砚几达狂颠地步。
他做书学博士的时候,有一天,宋神宗与蔡京在艮岳这个地方谈论书法,宋神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
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
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
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
宋神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
”米芾的“颠态”显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
•皇坑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一官船从羚羊峡经过,一位太监部在船头,看见一只凤凰立在峡山的石头上。
他想,凤凰无宝不立,此山必定有宝。
回京后,把这事禀告皇上。
皇上派人,把这山头凿开,果然漆黑如玉的石头,状如大鹅蛋。
石头里还有石眼,有瞳仁、眼晕、眼白,活象鸲鹆鸟的眼珠,非常好看。
皇帝命工匠将这些石头做成凤凰池墨砚(取其凤凰怀宝之意)。
砚台质地幼滑,色泽滋润,呵气凝水,久不干,可以磨墨。
皇帝见了很高兴,就将端砚封为墨侯。
后来,皇帝又派人把羚羊峡出砚石的地方圈起来,命太监看守。
这个砚坑,称为皇坑。
太监死后,人们在坑口建了一座太监庙纪念他。
•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称包公)被调来端州做地方官。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
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
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
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
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
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的发展史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
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
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
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
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
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
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
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viewNews.asp?flowNo=629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
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
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
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
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
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
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
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
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
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
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
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
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
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国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
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明代的端砚/viewNews.asp?flowNo=625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
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
其中有几点应该提及:1、利用天工。
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增多,砚工往往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边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等。
这样在天工的特殊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可以成为天人合一的难得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
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蓝,前人曾谓端石为紫石,谓极细腻、幼嫩的端石称为紫石英、紫玉英。
但细细明辩端石的色泽虽然总体是紫色,由于有众多的石品花纹,所以色泽不是单一的紫色,而丰富多彩、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确实令人叹服。
如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松),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
3、端方厚重的风格。
明端砚的砚形仍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却趋向于多样化。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称砚板,即砚石一方块,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
平板砚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砚鉴赏家、收藏家、爱砚家的鉴赏、品评。
4、明端砚的纹饰题材十分广泛,诸如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包括仙佛),博古(图纹、器皿)等,其中又以云龙、云虫蝠、龙凤、双凤、松鹤、竹节、荷叶、仙桃、灵芝、秋叶、棉豆、花樽、玉兰、太平有象等居多。
上述端砚题材,有表示吉祥、如意、喜庆、贺寿、祝福,或表示镇邪、引福,或表示清高,气节等等。
明代由于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已挖进至东南侧大西洞,东北侧水归洞,不少优质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
故有“佳石工精”之说,因而在雕刻方面非常讲究,当时大抵一般以浅刀雕刻(即低浮雕)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主要表现鸟兽之毛羽)配合,并适当穿插深刀(高浮雕)。
所雕刻的物象生动,形神兼备,线条简练,活泼流畅,浑厚而又富于变化。
总之,明代端砚古雅、朴实大方、美观,别具一格。
明代端溪砚,如经过文人墨客或达官司贵人之手,多在砚底、砚侧飧诗、刻铭、题款。
镌刻砚铭,已成风气。
特别是一些石质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的端砚,往往综合了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
不少文人雅士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癖,并以此为荣。
人们对鉴赏端砚上的镌诗、题铭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清代的端砚端砚发展到清代,可以说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
大抵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我们说它衰落,应该概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没有突破,不少端砚在题材、形制、雕刻或以仿制前人为尚,或雕刻过于精细甚至成了繁琐的堆砌;二是端砚的采石和刻制走下坡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初端砚也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
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
制砚工艺十分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制木盒装璜也都讲究,有的砚盒或为硬木漆盒,镶嵌或美玉或象牙,或金线银线,有的砚盒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清代诸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所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端砚精心雕制之后不少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
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了端砚雕刻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艺术品,甚至建筑艺术互为影响,交织在一起的。
比如当时的石刻、银铸、铁铸、木刻(雕)等,在承袭前代的作风、气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线条、图纹都极为细腻、精致。
清代的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以及太祖福陵等都是这种风格。
故端砚的题材、内容、雕刻技艺都离不开其影响。
/viewNews.asp?flowNo=627在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已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如老坑水岩在嘉庆年间曾一度“石几乎坑闭不复采”。
后至道光八年又重新开坑采石。
咸丰以后因一些砚坑多年于寒,或砚石枯竭或塌方而停采,故端溪砚石产量不多。
也副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
那时的端砚日益地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清代出现了不少刻制端砚的能手,如苏州顾二娘、江南王岫筠、黄宗炎等。
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端砚(也包括其它砚台)收藏家如黄任、纪昀、高凤翰、高兆、杨以增、林佶、黄易、金农、朱彝尊等。
清末以后的端砚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
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
在1940年(特别是肇庆遭日机轰炸和沦陷期间),肇庆——端砚的故乡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
其中有陈玉庙、宝山斋、厚玉斋、蔡宝华等(还有一些收藏不少佳石,在家刻制端砚)。
至50年代后期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组织端砚艺人归队,逐渐恢复端砚生产。
在政府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工作面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
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
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端砚历1300多年而不衰,不仅文人雅士喜欢著文论述,赋诗赞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乐而为之,而且在民间还广泛流传不少出神入化的传说,更给端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端砚的神奇感,并把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奉作吉祥之物。
在此介绍一个世贡砚有关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适值考试那天京城降大雪,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再写字,惟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法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非常失望,边揉着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呵,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话间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汽,梁举人好像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得天独厚地考取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