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渗透理论汇总
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爱情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亲密关系的维持
公平:付出与收获成比例 归因:对对方行为的观点 沟通:摆出你的观点 嫉妒:“吃醋”的正面作用
亲密关系的终结
A. 对待不满的策略 真诚: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 忽视:故意忽略对方,挑剔对方的缺点。 退出: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 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 B.情感伤痛
关系的定义:是指两个人彼此能相互影响对方,并且相互 依赖。
互赖模型 零接触(zero contact) 知晓 (awareness) 表面接触 (surface contact) 共同关系 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高时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特点:1、长时间频繁互动 2、包含许多不同种类活动或事件,共享 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3、相互影响很大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的关心和 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 事等,也可能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 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 可能是物质援助。Gore认为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 的时候,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 紧张的缓冲器。
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二、自我表露理论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
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
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
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
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
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
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
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
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
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
社会心理学重点
错位冲突:一方可能有客观的理由,也意识到分歧的存在,但不针对问题本身;
错误归因的冲突:双方对分歧没有准确的知觉;
潜在的冲突: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对这种分歧没有感觉;
虚假的冲突:双方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没有客观基础。
在工作关系中,根据冲突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工作性冲突和情绪性冲突。
七、冲突的实质和类型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的关系。
人际冲突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在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及对各自权利、义务上有不同理解;
二、 掌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三、 掌握动机的性质
四、 了解动机的类型
五、 了解几种主要动机类型,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六、 掌握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七、 掌握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区别
第六章
一、 掌握基本概念
社会感情、情绪归因、情感智商、同理心
二、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四: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两类加工操作:一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即把个体当作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二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此模式试图整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意识参与,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六、掌握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三因素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
主动避免接触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吸引
1、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1)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 (2)为了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 要的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 快感
情绪性寂寞
社会性寂寞
影响人的寂寞感的因素
A、婚姻与经济状况
B、年龄因素 C、人格因素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2)人际关系能力测验 (3)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吸引 (二)关系的发展 (三)密切关系
人际吸引:评价他人
魅力水平 非常喜欢 稍微喜欢 中性 稍微讨厌 非常讨厌 评价分类 朋友 较亲近 浅交 恼人的相识 不受欢迎的
交往的例子
花时间在一起,制定合作计划 碰巧遇上时会乐于交往 认出对方并打个招呼 尽量避免来往
(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1、情感上的亲疏 2、地位上的尊卑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1)费斯克模式
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 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 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 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2)关系破裂造成的情感伤痛
(3)社会支持 人民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三、人际冲突和合作
(一)人际冲突概述
(二)人际合作
(一)人际冲突概述
1、冲突的定义
戴维· 波普诺:冲突是针对珍稀物 品或价值的斗争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主 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 甚至争斗关系
2、自我表露
界定: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 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如何看待隐私 隐秘情感、个人独处、人际亲密行为、 私人通信、个人信息、个人心理偏好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传播学理论第三讲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三讲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5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传统人际传播不具备网络人际传播的哪些特点()。
A.匿名性B.虚拟性C.多重角色交互性D.以上所有2.个性化习惯用语是在社会渗透的()阶段出现。
A.定向阶段B.试探阶段C.稳定阶段D.感情交换阶段3.在意义圆圈的循环中,意义的规则发生了变化的情况是()。
A.怪圈B.魔圈C.奇圈D.方圈4.不确定性降低理论认为人际传播不存在以下哪个阶段()。
A.进入阶段B.个人阶段C.退出阶段D.熟悉阶段5.取笑对方会在社会渗透的()阶段出现。
A.定向阶段B.试探阶段C.稳定阶段D.感情交换阶段6.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不包括()。
A.人是根据“意义”(对事物的认识)来行动的B.意义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D.意义是固定的7.如何进行意义的协调?()A.使用规则B.暂缓情绪C.坚持己见D.获得第三方帮助8.以下符合人际传播的是()。
A.传播者是组织化的专业传播者B.通过电视等技术性强的媒介进行传播C.传播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D.影响范围大9.面对面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沟通和互动行为,属于()。
A.大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社会传播10.解释陌生人初次互动时如何使用传播降低人们之间不确定性的理论是()。
A.不确定性降低理论B.期望违背理论C.意义协调理论D.认知不协调理论11.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一般性B.鲜明性C.操作性D.指说性12.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通过()。
A.某个专家的研究认定的B.辞典的编写确定的C.人类约定俗成的D.语法和逻辑的规则形成的13.人际传播不具有的特点是()。
A.间接性B.随意性C.反馈迅速D.可控性强14.不确定性存在的三个前提条件是()。
A.与期望不符B.对未来互动的期望C.奖惩潜力D.未知压力15.意义协调理论中,意义的六个层次不包括()。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1、社会支持网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需求层次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4、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
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
人体功能运行时间
1∶00 人体进入浅睡阶段,易醒。
此时头脑较清楚,熬夜者想睡反而睡不着。
2∶00绝大多数器官处于一天中工作最慢的状态,肝脏却在紧张工作,生血气为人体排毒。
3∶00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肌肉完全放松。
4∶00“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年人最易发生意外。
血压处于一天中最低值,糖尿病病人易出现低血糖,心脑血管患者易发生心梗等。
5∶00阳气逐渐升华,精神状态饱满。
6∶00血压开始升高,心跳逐渐加快。
高血压患者得吃降压药了。
7∶00人体免疫力最强。
吃完早饭,营养逐渐被人体吸收。
8∶00各项生理激素分泌旺盛,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9∶00适合打针、手术、做体检等。
此时人体气血活跃,大脑皮层兴奋,痛感降低。
10∶00工作效率最高。
10∶00-11∶00属于人体的第一个黄金时段。
心脏充分发挥其功能,精力充沛,不会感到疲劳。
12∶00紧张工作一上午后,需要休息。
12∶00-13∶00是最佳"子午觉"时间。
不宜疲劳作战,最好躺着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
14∶00反应迟钝。
易有昏昏欲睡之感,人体应激能力降低。
15∶00午饭营养吸收后逐渐被输送到全身,工作能力开始恢复。
15∶00-17∶00为人体第二个黄金时段。
最适宜开会、公关、接待重要客人。
16∶00 血糖开始升高,有虚火者此时表现明显。
阳虚、肺结核等患者的脸部最红。
17∶00工作效率达到午后时间的最高值,也适宜进行体育锻炼。
18∶00人体敏感度下降,痛觉随之再度降低。
19∶00最易发生争吵。
此时是人体血压波动的晚高峰,人们的情绪最不稳定。
20∶00人体进入第三个黄金阶段。
记忆力最强,大脑反应异常迅速。
20∶00-21∶00适合做作业、阅读、创作、锻炼等。
22∶00适合梳洗。
呼吸开始减慢,体温逐渐下降。
最好在十点半泡脚后上床,能很快入睡。
23∶00阳气微弱,人体功能下降,开始逐渐进入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劳开始缓解。
24∶00气血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除了休息,不宜进行任何活动。
上海市考研社会学复习攻略社会学理论与社会调查方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考研社会学复习攻略社会学理论与社会调查方法重点知识点总结上海市考研社会学复习攻略——社会学理论与社会调查方法重点知识点总结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对于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海市考研社会学的复习过程中,掌握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这两方面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社会学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组织相互作用,通过维持社会稳定来解释社会现象。
其中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杜尔卡姆的社会共识理论。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构成的,并通过权力和资源的分配来解释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冲突理论的基础。
3.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符号和意义的理解塑造其行为。
其中,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学者高尔德纳和芭莱特提出了人际互动、社会建构和社会角色等重要概念。
4.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勒维-斯特劳斯的符号学习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5.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
格兰诺维特和沃茨等学者对社会网络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社会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问卷,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并收集数据。
进行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通过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深入的信息和观点。
进行深度访谈时需注意保持中立和公正,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3.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活动来获取信息和理解现象。
进行参与观察时需注意保持研究者的角色和与被研究对象的互动。
4.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资料整理和理论分析。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考试题库
1.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有:认知失调即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个体会产生紧张感。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态度(我真的想吃东西,减不下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吃美食有助于身心愉悦)。
2.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有:1.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是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个体社会生活,首先就要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按照社会对于个人角色期望确定努力方向。
2.社会比较机制。
缺乏客观而直接的评价手段时,人们会借助与他人的观念和能力的比较来评价自我。
3.社会学习机制。
人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直接行为时间,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也可以进行社会化。
4.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相对宏大社会较小的社会背景,比如单位,社区。
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才能顺利成长发展。
3.社会化的影响源包括:文化,家庭,同伴群体,学校,媒体。
4.社会化的结果:1.语言和认知能力2.道德观念与行为约束机制3.性别角色的获得5.态度的特点包括: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接受拒绝,喜爱厌恶是社会化的结果。
2.有具体的指向。
态度是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
3.稳定性与持续性。
4.简单性与复杂性。
(不同情景的矛盾态度)6.态度的维度1.指向。
态度的方向,肯定还是否定。
2.强度。
态度指向的程度。
3.深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相比衣服品牌,对自己的学业有更多卷入)4.向中度。
态度接近核心价值观的程度。
(对于国家的看法大于对饭菜的看法)5.外显度。
7.态度的功能包括:1.工具性,态度性,功利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功能(别人对于世界的态度,使我们了解别人的个性化特征)5.激励功能8.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包括: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2.知识3.家庭5.文化6.遗传9.印象形成的信息选择倾向1.自然信息类(性别,种族,外表)2.社会特征(职业)3.心理特征(人际关系,智力)10.总体印象形成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理论11.对中国特定文化: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社会渗透理论
親密關係如何發展?
你如何與室友由陌生到熟絡?
「減低不確定」(uncertainty reduction, Ch. 10)?
你的死黨都是怎麼結成的? 你有沒有「交惡」、「斷交」的經驗?
Slide 7
以自我揭露營造親密關係
深度的社會滲透,其主要路徑在於 自我揭露(告白)(self-disclosure) 相互交換個人生平十分容易,初次晤面即可能做 得到。 自我揭露一旦滲透深,便會切割出一條可以一再 重蹈的小徑。 經常戒備深嚴的人,很難發展親密關係。彼此若 卡在某一層,關係也難有進展。
經濟學原理看人際關係? 經濟學原理看人際關係?
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阿鴻和阿康何時會開始冒「自我揭露」之險? 阿鴻和阿康何時會開始冒「自我揭露」之險?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 對結果值滿足的程度,與預期有關
比較門檻 比較門檻(Comparative Level; CL): 個人感到滿意 門檻 所需達到的數值。 結果值 (Outcome Value): 有關個人現況的數值 替代方案的比較門檻 (Comparison Level of Alternatives (CL alt): 可以另覓滿足的數值;競爭值。
Slide 16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p. 138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进行类型的划分: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2、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明确的。
3、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理想的类型,即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4、1897年严复将斯宾塞的著作翻译成《群学肄言》,这本著作是《社会学研究》5、被誉为“社会学亚圣”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6、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有:普遍性、规范性、交叉性7、斯宾塞认为,在主要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可将社会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类型:尚武社会、工业社会8、西方社会学分为三种主要思潮是:自然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9.“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从现有资料看是从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大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
10.社会流动的类型有: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11、涂尔干将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12、力图建立一门社会生活几何学的社会学家是:齐美尔13、德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有:韦伯、齐美尔、滕尼斯14、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两大主题是:社会秩序、社会进步15、坚持历史进步观与文化悲观主义的社会学家是:齐美尔二、材料分析题材料1: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如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
他指出,“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
在韦伯看来,“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他在这里所说的理想类型极近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理想模型。
材料2:韦伯认为,不同时期的政治组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政治组织,以不同的根据获得了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而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实质是不同类型的社会控制形式,韦伯据此概括出三种权威类型。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试结合“材料1”论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
“理想类型”是韦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主观构建的一种分析工具,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的经验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生活的“理想”而提出来的,而是一种关于被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的纯逻辑类型。
(完整版)新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完整版)新社工常用理论汇总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4)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4)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七、九型人格理论 (5)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6)九、社会支持网络 (6)十、优势视角理论 (7)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12)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13)十三、社会化理论 (13)十四、继续社会化 (14)十五、活动理论 (15)十六、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16)十七、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17)十八、社会系统理论 (19)十九、场地理论 (20)二十、认知行为理论 (20)二十一、增能理论 (24)二十二、符号互动论 (25)二十三、角色扮演理论 (26)二十四、皮亚杰游戏理论 (26)二十五、标签理论 (29)二十六、多元智能(力)理论 (30)二十七、情绪ABC理论 (32)二十八、家庭治疗理论 (32)二十九、社区营造 (33)三十、任务中心理论 (33)三十一、生命周期理论 (34)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等内容。
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渗透过程的阶段和哈斯标准
社会渗透过程的阶段和哈斯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社会渗透是指外部因素通过各种途径逐渐渗入到社会内部,影响和改变社会结构、制度、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而哈斯标准则是评判社会渗透程度的标准。
本文将从社会渗透过程的阶段和哈斯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渗透过程的阶段1. 第一阶段:发现社会渗透的第一阶段是“发现”阶段,此时外部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但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敏感,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制度没有受到严重干扰。
2. 第二阶段:认知在认知阶段,社会开始对外部因素产生认知,并意识到这些因素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们开始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但仍未形成广泛的共识。
3. 第三阶段:接受接受阶段是社会渗透过程的关键阶段,此时人们开始接受外部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并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社会结构和文化开始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变革。
4. 第四阶段:融合在融合阶段,外部因素已经与社会内部形成了比较紧密的联系和交流,社会开始吸收和融合这些因素,形成新的社会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
社会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二、哈斯标准哈斯标准是社会学家哈斯提出的评判社会渗透程度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效性时效性是指外部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是否具有持续性和深远性,它们是否能够长期存在和产生较大的影响。
只有具有时效性的外部因素才能对社会产生真正的渗透。
2. 影响范围影响范围是指外部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是否广泛深入,它们是否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
只有具有较广泛影响范围的外部因素才能达到较高的渗透程度。
3. 社会接受度社会接受度是指社会对外部因素的接受程度和程度,它们是否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只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外部因素才能在社会内部产生较大的渗透效果。
社会渗透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和考量各方面的因素。
渗透理论——精选推荐
渗透理论1.渗透理论是研究随机环境中聚簇现象的理论。
渗透现象刚好出现的概率是临界概率,记做pc。
当每条边开通的概率⼤于pc时,渗透就会出现,开通的概率⼩于pc,渗透不会出现。
⼈们在随机图理论的研究中发现节点存在节点集群的临界概率,即⽹络具有临界概率pc,当不超过pc时,⽹络由孤⽴的节点集群组成,当超过pc时,节点集群将扩展连接到整个⽹络。
2.模型建⽴(⼆维平⾯上的模型建⽴)现实⽣活中很多问题可以⽤渗透理论合理解释:(1).病毒传播在⼈群中的传播问题,⼀个病⼈单位时间以概率p感染他的邻居,受到感染的邻居⼜以概率p继续感染邻居,以此类推,如果感染概率p⼩于渗透出现的临界概率pc,⼤于临界概率pc,疾病将⼤范围传播。
(2).⼀块空地两部分,⼀部分沙⼦,⼀部分黏⼟。
⼀场⼤⾬过后,沙⼦那部分没存⽔,另⼀部分会存⽔。
参数p属于[0, 1],当p=0,每条边都是闭合的,不存在可以延伸到⽆限远的开通路径。
p=1,每条边都是开通的,这样⼀定存在延伸到⽆限远的开通路径。
这两种情况都是没研究价值的,下⾯讨论当0<p<1的情况。
当p很⼩的时候,开通的边少,开通的路径会⾮常短。
随着p的增加,开通的边逐渐增多,最终会延伸到⽆限远处的路径。
下⾯是p=0.3和p=0.6的两种情况:3.模型计算渗透理论在⼆叉树上的表现如果,p是每条边开通的概率,我们将找到Q(p),这是存在⼀个可以包含根节点V0并且延伸到⽆限远处的通路的临界概率。
P n表⽰存在⼀条从根节点V0到第n层的概率,可以猜测,P n是和n有关的⼀个函数,这样对n取极限就可以得到临界概率Q(p)。
我们发现P0 = 1(其实是第0层的概率),下图是从根节点到第三层的情况。
假设这条通路经过V1,从V0到第n层的概率是PP n-1(P n-1表⽰从V1到第n层的概率)这样的话没有这么⼀条经过V1到第n层的通路的概率是1-PP n-1.那么这条通路不经过V0的概率是:(1-PP n-1)2所以存在这么⼀条经过V0到达第n层的概率是:P n = 1-(1-PP n-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出可以預測行為的通則:如果,就…
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際關係可以達到親密的地步,有的卻不 行?
資料:語言和非語言行為 方法:實驗、調查
Slide 5
性格結構:多重的洋蔥
社會滲透過程解釋了親密關係如何發展。
性格 (Personality)本質上是多重的,就像洋蔥一樣。 愈外圍的,愈屬於公開的、明顯可見的:外貌、基本 生平資料」 內層的,愈是個人獨特之處,是個人價值和情感認同 所在 一旦抵達此深層,不待個人特質揭露,一個強軔的關 係已然或成形。
相互交換個人生平十分容易,初次晤面即可能做 得到。
自我揭露一旦滲透深,便會切割出一條可以一再 重蹈的小徑。
經常戒備深嚴的人,很難發展親密關係。彼此若 卡在某一層,關係也難有進展。
以自我揭露營造親密關係
自我揭露(告白)的漸進過程: 與周哈利窗 (The Johari Window)相
較… 兩者皆有其缺
Slide 1
社會滲透理論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Griffin, Chapter 9
傳播理論與方法 世新口傳系
社會滲透理論 Slide 2
Irwin Altman & Dalmas Taylor
全章總覽
人格結構:一顆多重的洋蔥 以自我揭露(告白)營造親密關係 自我揭露(告白)的深度和寬度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批評:從社會滲透中抽身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關係中的結果:賞酬減去成本
在互動之前,人都會事先預期可能的結果,並根據 此預期而盤算評估。
比較門檻 (Comparison Level, CL)—促進 關係滿足 盤算評估:固然可以設定利弊得失的底線, 但唯有經過比較,才有意義。 互動事件發生的順序 (sequence)也影響 關係評估。愈早期發生,比例愈重,因而影 響愈大。
批評:從社會滲透中抽身
理論缺點: 關於自我揭露(告白) 「真實」的自我,是待「揭露」的? 沒有告白,就沒有親密關係? 輕忽人際互動的情境和脈絡…
實驗法的通病
批評:從社會滲透中抽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論優點:
對於親密關係如何發展,社會滲透的解釋已經 廣被認可且知曉
洋蔥的模型清晰易懂…雖然也有其限制 足以描述和解釋親密關係的發展 可以否證,注意關係史,有趣
可以相互預測情緒。
性格結構:多重的洋蔥
「社會滲透」(social penetration)?
怪哉?把自我揭露(告白)當作 “penetration”? 「自我」猶如洋蔥?
尋找更適當的隱喻…
Slide 11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初見面的阿鴻和阿康,會不會成為好朋友?
要看他們各自對成本效益的精打細算! 一旦效益大於成本,社會滲透便於焉展開。 每個人都以最大利益最小成本的原則 (The
比較門檻(Comparative Level; CL): 個人感到滿意 所需達到的數值。
結果值 (Outcome Value): 有關個人現況的數值 替代方案的比較門檻 (Comparison Level of
Alternatives (CL alt): 可以另覓滿足的數值;競爭值。
Slide 13
CLalt (促進關係的穩定)的用處:
例一:遭夫虐待的女人何以寧守婚姻,不願仳離? 對穩定值的需求,勝於對「滿意度」的需求?
Slide 16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p. 138
預期結果、CL、CLalt 三者的相對價值,決定了一 個人是否願意冒險自我揭露 (告白) 最佳狀況:兩人都發覺 結果 > CLalt > CL
親密關係如何發展?
你如何與室友由陌生到熟絡?
「減低不確定」(uncertainty reduction, Ch. 10)?
你的死黨都是怎麼結成的? 你有沒有「交惡」、「斷交」的經驗?
Slide 7
以自我揭露營造親密關係
深度的社會滲透,其主要路徑在於 自我揭露(告白)(self-disclosure)
社會滲透理論 Irwin Altman & Dalmas Taylor
本理論嘗試解釋:
社會滲透 社會「去」滲透
本理論立基於
互惠原則 (Reciprocity)
投「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社會滲透理論 Irwin Altman & Dalmas Taylor
Slide 14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替代方案的比較門檻 (Comparison Level of Alternatives -CLalt)—促進關係的穩定
比較對象:在此關係外的其他最佳關係結果(第三 者效應)。
關係行為如經濟行為?(p. 138)
Slide 15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p. 138
Minimax principle, p. 137) 來進行互動 John Stuart Mill 的實利主義
經濟學原理看人際關係?
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阿鴻和阿康何時會開始冒「自我揭露」之險?
以賞酬和代價來調節親密
社會交換理論: 對結果值滿足的程度,與預期有關
以自我告白營造親密關係
社會滲透論假設這四個發展階段… 摸索期(Orientation stage),點頭之交: 情感試探期 (Exploratory affective stage):
開始告白,針對一般事件 情感期 (Affective stage): 開始談到私事。 穩定期 (Stable stage):關係邁入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