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经典选读期末整理 by 汉三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

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doc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范围根据教学大纲,木课程复习考试范围是第一章至笫九章。
二、考试形式、答题时限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三、期末考试题型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和问答题四种。
填空题主耍在常识中产生,个別内容在名词中产生。
四、期末复习题(-)常识1•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吋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进入民国,经卩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人厦的基柱。
4.在五经Z中,《周易》是古代占卜Z书。
5.《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司马迁把“究天人Z际,通古今Z变,成一家Z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先秦名家“合同界” 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町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Z际清议Z风所带来的名实Z辩。
19.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冃。
21.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屮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传说使金主完颜亮闻歌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词作是( C )A.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B.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C.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D.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2.下列作品中,采用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手法的是( B )A.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B.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C.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D.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3.黄庭坚《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其中“弄”字的意思是( B )A.把玩B.演奏C.舞动D.凝视4.陆游《关山月》中,写遗民心情的诗句是( D )A.三十从军今白发B.笛里谁知壮士心C.厩马肥死弓断弦D.岂有逆胡传子孙5.在《婴宁》中,促使婴宁“矢不复笑”的事件是( C )A.在树梢上狂笑而堕B.走出深山嫁给王子服C.惩罚西邻子,遭遇诉讼D.归葬鬼母,抚哭哀痛6.《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根源是( D )A.贾环以金钏投井事造谣中伤B.忠顺王府派人索取琪官C.贾雨村来访,未能慷慨挥洒地接待D.作为卫道士的父亲对儿子叛逆行为的反感7.从体裁说,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属于( D )A.词 B.杂剧 C.散曲小令 D.散曲套曲8.“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出于( C )A.刘因《观梅有感》 B.赵孟頫《岳鄂王墓》C.于谦《咏煤炭》 D.夏完淳《别云间》9.宗臣《报刘一丈书》以“上下相孚”为核心展开,在写法上( B )A.略于“下”而详于“上” B.略于“上”而详于“下”C.“上”、“下”平均 D.“上”、“下”随意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为欣赏的是( B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C.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D.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11.“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期末复习资料一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脉脉不得语。
3.风烟俱净,,从流飘荡,。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简析苏轼的《江城子·记梦》。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试析曹植《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天宝(唐玄宗年号)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
六宫有美色者,辄至别所,上阳是其一也。
贞元(唐德宗年号)中尚存焉。
”(白居易原诗序)“只‘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而杨妃(杨贵妃)之嫉妒专宠,足以致乱矣。
女祸之诫,千古昭然。
”(《唐诗别裁》)结合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谈谈你对“女祸之诫,千古昭然”这一评论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期末复习资料二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世胄蹑高位,。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5.,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简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思想蕴含。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试析《项脊轩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名词解释:古文运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发起的一次文体之风改革运动,倡导“文以明道”,用文章表达儒家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独特作用。
他们为写好文章而博聚前任遗产,对唐代以及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宣扬政治理想,展示强势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几转名篇,以史笔法,传者闻异事,传者注重作品的文采和想象的审美特点,以及愉悦性情的功用,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或相当于乐府歌的言乐管理机关搜集,保有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行政长官是乐府令,武帝到城帝期间的一百多年的是乐府的昌盛期。
志人小说:记述任务的逸闻轶事,言谈争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的一些面貌。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异物,佛法灵异,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艺术。
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按音乐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事歌颂祖先的功业,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填空:唐五代: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葚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期末复习题(1)(先秦两汉)一.填空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作品_305_篇。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儒家尊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在汉代传习的有四家:齐、鲁、韩、毛,有三家诗已经亡佚,现存的是毛诗。
3.现存的《诗经》据说是战国时的毛亨和汉代的毛苌所传,因此又叫《毛诗》。
4.《氓》追述女主人公与丈夫相爱、结婚到被弃的遭遇,以决绝的态度表示对这个负心男子的怨恨。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其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6.《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最后附鲁悼公四年事一条,提到晋韩氏魏氏灭智伯的事。
7.《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8.齐晋鞌之战中,齐方的主帅是齐顷公,齐顷公的御者是邴夏,车右是逢丑父;晋国主帅是郤克,御者是解张,车右是郑丘缓。
9.《邵公谏弭谤》选自《国语》中的《周语》,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
本文借邵公之谏说明厉王压制民言,最终不免被人民流放。
10.《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中的《齐策》。
本文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经营“三窟”的故事,反映了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的形象。
11.“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的《先进》篇,写孔子和他的弟子各言其志。
孔子没有直接谈自己的志向,但他赞成曾皙的志向。
13.《舜发于畎亩之中章》选自《孟子》的《告子》(下),这篇文章以历史事例和警譬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命题。
1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长诗,作者是屈原。
二.选择题(D)1.《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乐歌是A.国风B.小雅C.大雅D.颂(A)2.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收在A.国风中B.小雅中C.大雅中D.颂中(A)3.《苤苢》选自国风中的A.周南B.召南C.秦风D.卫风(B)4.《氓》选自《诗经》中的A.郑风B.卫风C.齐风D.秦风(C)5.《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A.《氓》B.《东山》C.《七月》D.《伐檀》(C)6.《诗经》中,按时间顺序写周代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的诗篇是A.《氓》B.《东山》C.《七月》D.《伐檀》(A)7.教材中反映周代女性遇夫不淑的遭遇的诗篇是A.《氓》B.《东山》C.《七月》D.《伐檀》(B)8.《诗经》中写久戍的战士在还家途中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的一首诗是A.《氓》B.《东山》C.《七月》D.《伐檀》(D)9.《齐晋鞌之战》中韩厥是A.齐国的主帅B.晋国的主帅C.齐国的大夫D.晋国的大夫(C)10.《齐晋鞌之战》中逢丑父是A.齐王的车右B.卻克的车右C.齐王的御者D.卻克的御者(B)11.《国语》是一部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B)11.《战国策》是一部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A)12.《论语》是A.儒家的代表作B.道家的代表作C.法家的代表作D.墨家的代表作(A)13.《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境界最高的是A.至人B.神人C.圣人D.鲲鹏(D)14.《舜发于畎亩之中章》的中心论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中国文学史三期末重点

中国文学史3重点宋代文学范仲淹沉郁苍凉的风格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床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以至后来出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辉煌的诗篇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还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首先是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是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再次是表现下层女性妓女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另外柳永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的词具体有细节可感铺叙掩情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性隐约的情节性大量使用白描写景状物不需要烘托渲染取材自我化苏轼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为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他主张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此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价值“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其诗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纵意所如触手成春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其辞赋自然雄放兼收并蓄叙事、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继承欧阳修的传统又融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赤壁赋》《后赤壁赋》其词的创作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超越了苏文和苏诗继柳永后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对于词的发展的贡献1 、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家词为“诗之苗裔”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2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味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3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此为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之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个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唐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唐文学期末复习
1. 汉朝文学
在汉朝时期,文学主要有诗、赋和乐府三种文体。
其中,汉代
诗歌的代表作是《大风歌》和《将进酒》等,赋的代表作是《东都赋》、《陈情表》等,乐府的代表作是《长歌行》、《木兰诗》等。
2. 唐朝文学
唐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也是中华文学史上文学成就
最高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代表作是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有
杜甫、李白、王维等。
此外,唐代的散文、小说等文体也有很高的
成就,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师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3.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收录了唐代诗人的精品佳作,包括《登高》、《将进酒》、《清平调》、《静夜思》等。
4. 唐诗与宋词
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唐诗一般都是五言或七言
绝句,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宋词则以七言或者七言律
诗为主,通常写琴、棋、书、画和爱情等主题。
二者在形式、内容
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5.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最著名的八位文学家。
唐代的
八大家有骆宾王、白居易、李商隐、王之涣;宋代的八大家有苏轼、苏洵、辛弃疾、欧阳修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考试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考试必背篇目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卓文君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行行重行行汉·佚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全)

1.先秦部分赋、比、兴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铺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比喻。
《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2.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
汉末的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南北朝的对峙造成南北文风的不同,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仁机会的增多,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壮大,反映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反映。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更引起文学的重大变化。
凡此种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古代文学史期末整理(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文学史《诗经》风雅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1,内容(义)。
《毛诗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2、音乐(音)。
郑樵和王国维。
(1)风,即国风。
国,指地区,方域。
风,指音乐曲调。
里面又分为十五类。
时间是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
(2)雅,正也,朝廷正乐,产生在西周王朝的京城镐京周围。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和小雅区分也是因为音乐的不同。
大雅、小雅是从西周初到东周初。
(3)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鲁颂是春秋时代的作品。
周颂是西周初期的作品。
商颂,王国维认为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因为宋国是商的后裔。
但是现在随着地下考古材料的出现,人们认为商颂应该是商朝中后期的作品。
因此《诗经》大部分是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但部分作品也可能是商代流传下来的。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就是直接描写对象,包括景物、心理、人物、事件等。
比就是打比方,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引起所歌咏的对象。
1、借句起兴。
起韵的作用,凑足音节。
2、借物起兴。
烘托、渲染。
《诗经》内容P4史诗:一般认为,属于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古代传说,结构与篇幅较为宏大,塑造著名英雄形象,并富有幻想或神话色彩的,即为史诗。
周族史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诗经》里就保存了许多这些祭祀的歌词。
这些歌词主要是歌颂祖先的伟大业绩。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这类诗的代表作,歌颂了在周的发展史上几位重要的祖先。
这五首诗歌连贯在一起,就构成了周的史诗,记载了周如何从一个小部落发展壮大,打败商朝。
1、《生民》:周的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2、《公刘》: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残暴统治,率领周族从邰迁移到豳3、《绵》:讲述的是古公亶父和他的妻子为了避开戎狄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率领周部落离开豳,来到歧山,开垦土地,发展生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一)》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红河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21年秋季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一)》(专升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1》(高起本)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卷别: A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3.《苏秦以连横说秦王》选自《战国策》。
4秋》的作品,故有此称。
5.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杰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6.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嵇康。
11.薛道衡《人日思归》,“人日”指的是正月初七12.《滕王阁诗序》的作者是王勃。
13.被清人王闿运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唐诗是《春江花月夜》。
14.代表南朝民歌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西洲曲。
15.“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对《越人歌》这首古歌描述不当的选项是?( A )A.集体口头创作 B.表达爱慕之情C.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 D.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动听2.“鲧禹治水”这则神话属于( B )A.创世神话 B.洪水神话 C.战争神话 D.发明创造神话3.我国历来将“风”、“骚”并称,这是指我国古代的( C )A.屈原和宋玉的作品B.原始歌谣和原始神话C.《诗经》和《楚辞》D.《国风》和《离骚》4下列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的是(B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5.下列诗句中,以香草喻指人才的是( B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B.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C.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6.下列事件不属于同一篇文章的是( D )A.霸王别姬 B.垓下之围 C.乌江自刎 D.围魏救赵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语出( A )A、《孟子》B、《论语》C、《老子》D、《庄子》8.阮籍有一组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的诗歌,它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知识点期末复习整理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成为“社会剖析小说”。
◆主要创作:◇1927——1929年创作初期——“写人生”☆《蚀》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幻灭》(1927.9)——静女士《动摇》(1928.1)——方罗兰(代表知识分子)、胡国光《追求》(1928.6) ——现实主义者:王仲昭、理想主义者:张曼青、浪漫主义者:章秋柳(女)悲观主义者:史循☆1928年6月去日本,客居日本期间写有(1)长篇小说《虹》(未完)(1929.6)——梅行素(女)(2)论文《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1929.5)等。
(3)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1928年)☆散文:(1)《卖豆腐的哨子》、《雾》、《虹》,这些作品仲的哨音、浓雾、泥雨、彩虹为象征性投诉感情的对象,表达作者与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期的苦闷、孤寂和不但沉溺的个人心态,风格是沉潜、惆怅的。
(2)左联期间,以《雷雨前》为代表,这是一篇类似高尔基《海燕》式的文字,痛过寓意表达出迎接革命风暴到来的昂扬情绪。
◇1930—1937年创作的成熟期,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社会全景的创作计划——“写社会”☆中篇《路》、《三人行》☆长篇小说(1)《子夜》(1931年创作,1933年出版),瞿秋白称其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女性张素素、林佩瑶(2)1937年抗战初期完成他长篇“急就章”《第一阶段的故事》(未完成)——何耀先☆短篇小说(1)《林家铺子》,代表茅盾短篇小说的最大成就,写小商人的命运。
中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十五讲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四、论述题(展开说明)每题15分,共30分第一讲: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远古歌谣是源于劳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原始的诗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3、《诗经》的搜集:采诗制度、制礼作乐、公卿献诗4、《诗经》原来只称为“诗”,因为它收录的作品实际篇数为305篇,取其成数又称为“诗三百”。
5、《诗经》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
这是音乐上的分类。
6、《诗经》的传授:齐国人辕固生、鲁国人申培、燕国人韩婴、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毛诗”7、《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诗经》的主题倾向。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
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诗经中反压迫剥削的诗篇:一方面表现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他们遭受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七月》另一方面由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被压迫奴隶们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劳役:《伐檀》、《硕鼠》兵役:《君子于役》、《无衣》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描写劳动生活的诗篇政治讽刺诗古老的史诗8、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素朴自然的手法,描绘真实的生活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鲜明地记录了歌者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
通过对诗歌主人公情感、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生活的矛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
9、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中国古典诗歌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发端,(一)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第一,植根于对现实生活作真实描绘基础上的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第二,善于以朴素自然的手法,通过真实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且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通过抒情主人公内心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第四,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生活的矛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二)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而又富于变化)和重叠复沓的章法(回环往复、重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三)赋(铺陈叙述,直接陈述描写)比(比喻象征手法)兴(发端联想法)的表现手法(四)朴素凝练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第二讲——屈原和《楚辞》1、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社会历史原因:采诗制度废止—诗的衰落社会历史的激变—新诗体的产生文学艺术传统:楚地民歌;楚地的巫风;楚国的音乐方言;北方文化的借鉴:四言诗—《橘颂》、《天问》北方散文—铺叙、夸张、渲染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诗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中有作者姓名的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汉武帝时成为“五经”之一《诗经》《诗经》的作者与编订作者:包括了社会各阶层人士,部分无从考证。
编辑:1、采诗:周代设立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使统治者了解民情,观风察政;2、献诗:周代公卿所献之诗,以颂美或者讽谏为目的;3、孔子删订。
诗作用1、典礼,礼乐文化,用于教化;2、讽谏或赞美;3、娱乐庆祝;4、赋诗言志。
《诗经》的流传汉初:齐诗、鲁诗、韩诗(今文经学,官方承认)、毛诗(古文经学,民间学派);东汉:毛诗日渐兴盛。
章帝,《毛诗》立于学官;前三家到南宋,完全失传。
《诗经》内容 1、按内容划分2、按音乐划分3、诗乐舞合一《诗经》诗类型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后稷创业《生民》、公刘迁豳农耕定居《公刘》、亶父(文王祖父)徙歧《绵》、文王征战、强盛《皇矣》、武王克商《大明》;2、婚恋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3.农事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豳风·七月》;4、宴/燕飨诗:重要的政治目的,礼乐文化;4、战争徭役诗:颂记战功,叙写军威,征夫厌战,思妇闺怨。
《诗经》的艺术特色1、朴实、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句式以四言为主4、回环复沓的章法《诗经》的影响1、“风雅”:现实主义精神: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2、“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情感适度,委婉含蓄第二讲楚辞楚辞就是以楚地民歌为基础,融合北方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所作楚辞体辑成一书,取名《楚辞》。
之后东汉王逸又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楚辞的三种含义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作品:屈原及其他作家用此文体所写作品;书名:汉人刘向、王逸选辑的诗歌总集。
楚地文化与楚辞关系1、楚声、楚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2、楚地楚人崇尚巫鬼的风气,楚人浪漫思维;3、战国时代纵横家散文影响,宏阔雄奇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4、作为一种成熟文体,定型于屈原的个人原创。
1、体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长短相间,灵活多变;2、诗风:想象奇特、幻想丰富,浪漫主义;3、语言:语言瑰丽,华美绚烂;表现手法丰富(美人香草的象征体系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4、主题: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献出个体生命,浪漫主义。
楚辞地位和影响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能够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发展。
2、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其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手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3、楚辞创造的香草美人手法影响后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4、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者,以其高洁的人格魅力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屈原的生平少年得志,全面发展;青年重用,一人之下;中年遭二度流放(怀王、顷襄王),维系齐楚联盟;晚年自沉汨罗屈原的思想通晓百家;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尊先圣;同情百姓疾苦;选贤举能,变法治国,爱国爱民;“美政”理想(1明君,2举贤授能,3修明法度)屈原的作品(据王逸《楚辞章句》:有二十五篇)1、《离骚》和《九章》(九篇),政治抒情诗,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
2、《九歌》(11篇)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
借男女恋情吸引神灵下凡。
3、《招魂》体现了屈原的宗国情绪,强化楚文化的向心力,宣扬民族之精神。
4、《天问》对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反映屈原时代的原始哲学观。
屈原的影响1、人格力量的垂范后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2、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3、“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
1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2香草美人手法。
借男女之情,写君臣之义的象征体系。
3大量使用楚国方言口语和地物名称,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4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5句式上,采用散文化的长句,抒情与叙事结合第三讲《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分类1、“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2、“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3、“书”专门记制度。
4、“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涉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5、“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价值1、以人为本的进步思想:认识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实录精神: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司马迁介绍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家学渊源(父辈)、读万卷书(通晓百家)、走万里路(三次、知人论世)、蒙受“李陵之祸”、《史记》文学价值1、创作发生:发愤著书2、文章旨意: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批判3、文化精神:民族精神大厦的奠基者;伟大的文化殉道者;士人、文人、知识分子的楷模《史记》人物类型1、影响历史的风云人物:一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功;二是具有光照后世的特殊品格者。
2、特立独行的奇人:反抗精神,刚烈气节,或恍若神仙。
3、丑恶卑鄙的小人:统治者身边的走狗、帮凶,或是桥横跋扈的宠臣。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1、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提炼典型细节,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2、“互见法”(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3、矛盾冲突立显人物个性: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第四讲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
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风骨的含义“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内容:功业意识;生命意识;个性色彩语言:简洁;明晰风格:慷慨;悲凉曹氏父子曹操:字孟德。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经学方面有造诣,同时多才多艺。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曹操诗内容: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曹操诗特点:1、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字子桓,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很重视。
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现存约40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
《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散文中,《与吴质书》与《又与吴质书》是两篇极富感情色彩的书信体散文。
曹丕诗内容: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写得较好。
曹丕诗特点:形式多种多样,但成就较高的是七言诗。
曹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谢灵运)曹植诗内容:前期(曹丕称帝前乐观、浪漫):描写理想抱负;抒写贵公子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后期(曹丕称帝后激愤→深沉、悲凉)《洛神赋》主题:“感甄说”;“寄心君王说”;“爱情主题说”;“哀愁主旨说”曹丕诗特点:1、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2、词藻华美;3、善用比兴、象征等手法;4、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第五讲陶渊明一、正始之音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正始之音风格变化1、内容:由忧患民生,抒写政治理想→抒写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2、风格:从慷慨、刚健的→隐晦、含蓄。
阮籍字嗣宗。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的内容《咏怀诗》八十二首的内容:1、“身在乱朝,常恐罹谤”的孤寂和苦闷。
2、抒写感慨之词,表现忧生之嗟;3、讽喻史事,叙写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4、抒发功业理想和个人抱负;5、或表达玄理和游仙思想等等。
阮籍诗歌艺术特点1、风格隐约含蓄,形成了阮旨遥深,“归趣难求”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2、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既创造了哲学境界的诗化,又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
3、比兴象征和化典为喻是其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嵇康字叔夜。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代表作: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诗歌以四言居多,代表作有《幽愤诗》、《赠秀才入军》。
艺术达人,多才多艺;容貌俊美,堪称男神。
嵇康诗歌艺术特点:诗歌风格清峻,言简意丰,意象鲜明,意境高远。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有120多首诗歌,12篇辞赋散文,但在生前名声不显(内容朴实,风格平淡。
不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陶渊明仕与隐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辞职回家。
36岁,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
次年母去世,辞官归家丁忧。
39岁,做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陶再次失望,又离开了官场。
40岁,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五个月后辞官。
41岁,任彭泽县令,“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42岁彻底归隐,长期躬耕生活。
44岁,家中遭受火灾,贫困时还得向人乞贷度日。
62岁,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登门请他出仕,并赠以粱肉,陶渊明“麾而去之”。
陶渊明的诗歌田园诗:描写恬美静穆田园风光、耕种生活,抒发闲适自得心情。
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白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
咏怀、咏史诗:继承阮籍、左思传统,写出仕和隐居的矛盾,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曲折暴露时政昏浊、黑暗。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1、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
(后世谢灵运、王维、孟浩然);2、开创平淡自然的诗风。
语言:语言质朴,散文化的笔调, 以虚词入诗;手法:少用艺术手法,多为白描;内容:描写的对象都是平凡无奇的乡村景物3、其人逐渐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偶像。
骈文1、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
2、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