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进一步了解一般新闻的构成部分,同时,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3.情感目标: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重点难点】1.体会重点语句所蕴涵的丰富感情。
2. 学习典范的新闻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自读,对比阅读法,赏析法【知识连接】见练习册文本助读【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熟悉文章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翌.年()横亘.()耸.( ) 入云天橘.红()蓦.然()乾坤..()()酝酿..()()着.陆()迄.今()透露.()载.人飞船()下载.()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请回答: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尾:三、合作探究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4.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四、巩固延伸1、(2009山东卷语文1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
(4分)《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
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
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2、(2008年四川卷,语文,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第一章:太空探索的历程1.1 太空探索的起源和发展讨论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想象和探索介绍从伽利略、开普勒到牛顿的科学家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回顾苏联和美国太空竞赛的历史1.2 太空探索的重要时刻讨论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尤里·加加林)讨论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讨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第二章:太空探索的技术和工具2.1 太空船和探测器的设计讨论太空船的不同类型和功能介绍主要太空探测器的任务和发现2.2 太空导航和通信技术讨论太空导航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太空通信的方式和挑战第三章: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3.1 科学发现和新技术的推动讨论太空探索对物理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的贡献介绍太空探索带来的新技术和应用3.2 人类对宇宙观念的改变讨论太空探索对人类宇宙观念的影响探讨太空探索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改变第四章:当前和未来的太空探索4.1 太空探索的现状讨论国际空间站的研究和应用介绍当前主要太空探测任务和目标4.2 未来的太空探索计划和挑战讨论火星探索和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探讨太空探索的未来挑战和机遇第五章:太空探索的伦理和法律问题5.1 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讨论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涉及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探讨太空垃圾和太空交通管理的问题5.2 太空探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讨论国际太空合作的方式和挑战探讨太空探索中的竞争和战略利益第六章:地球观测与气候变化6.1 地球观测卫星的作用讨论地球观测卫星如何监测气候变迁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6.2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挑战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行动第七章:太空生物学与生命起源7.1 太空生物学研究概述讨论太空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介绍太空实验如何帮助科学家理解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过程7.2 生命起源的理论探讨分析不同的生命起源理论探讨太空环境对生命起源的可能性影响第八章:太空旅游与商业太空探索8.1 太空旅游的现状与发展讨论太空旅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介绍商业太空旅行公司的计划和进展8.2 商业太空探索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分析商业太空探索所面临的法律和伦理挑战探讨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太空探索的公共利益第九章:太空安全与太空武器化9.1 太空安全的重要性讨论太空安全对全球安全的意义介绍太空态势感知和太空交通管理的重要性9.2 太空武器化的挑战分析太空武器化的潜在后果探讨太空军备控制和防止太空武器化的国际努力第十章:太空探索的教育与普及10.1 太空探索教育的意义讨论太空探索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介绍如何通过教育和公共活动普及太空探索知识10.2 太空探索教育的实践方法分析太空探索教育的有效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太空探索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太空探索的起源和发展补充和说明:可以详细讲述人类早期对太空的幻想和科幻作品,以及实际太空探索的历史事件,如苏联和美国太空竞赛中的关键时刻和成就。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12.13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1986年春,“863计划”出台,它是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催化剂。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年至2002年,“神舟”系列无人飞行器依次升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
3、本文的新闻结构与平时的新闻结构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地点:甘肃酒泉
人物:飞天英雄杨利伟
事情:“神舟”五号发射
2、找出主体部分的中国航天史的发展历程?(时间为纬,时间为经)
中国的航天史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宣布进入航天时代。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注音:
翌年酝酿横亘
开辟摘星揽月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我们学过的新闻知识,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即导语、主体、结尾。
课堂探究:
1、找出导语部分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2003年10月15日清晨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来自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写作手法,尝试写新闻稿。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史,拓展课外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甚至包含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能结合文本分析新闻标题的意义和价值。
3.能运用多种工具和参考资料,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预习案】一、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概括分析这篇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分析它的含义。
并说一说,你觉得标题对于新闻有什么价值呢?【探究案】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通过你能利用到的工具查找相关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博观约取】目击飞天时刻(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 杨虹 ) 离发射还有60 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
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一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
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 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 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
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 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 ”消失在的天际。
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
天! 这间约200 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
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
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飞向太空”为主题,介绍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和未来,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知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以及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现状;2.掌握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初步分析和推测;3.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认识到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1.1 人类探索宇宙的初步尝试在人类历史上,对宇宙的认识一开始是基于至观的。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流星等天体运动,认识到天体与时间、季节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日历。
但人类真正从地球上升空进入太空的尝试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2 航天器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人们对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想要让人类进入太空,必须研发新的航天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1.3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未来当前,全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主的航天技术,太空活动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太空探索的最大愿景就是实现人类登陆和定居在其他星球,这将会是另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第二章航天器的结构和原理2.1 航天器的类型根据用途和载荷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空间站等多种类型。
各类航天器都由特定的结构组成,以实现其功能。
2.2 航天器的运行轨迹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主要受到引力和惯性力的影响。
根据运动轨迹不同,可以将航天器的运动分为轨道运动和近地点运动。
2.3 航天器的动力原理火箭是航天器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利用火箭推进剂的推力,使航天器产生加速度并突破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的推进剂可以是化学燃料、核燃料、离子引擎等多种形式。
2.4 航天器的通讯技术太空通讯是指地球与太空中的航天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4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即20xx年10月壹五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的**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预习:完成《赢在课堂》咬文嚼字板块背景资料:详见《赢在课堂》和参考书知识链接: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2、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3、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4、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入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5、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6、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7、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教学参考1201 1452《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背景知识(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三、教材全析(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
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
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那么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
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
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
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
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
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
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
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
“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
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
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
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
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
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
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二)写作技巧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
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
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