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课标版必修二《说书人》蒋博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

高中语文苏教课标版必修二《说书人》蒋博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
折一把纸扇 着上一身青衫 紫砂壶壮胆 拍案满堂惊叹 昨日的史诗 还残留些波澜 今天的历史 只能话说两端 春秋早已逝 谁管天道好还 墨书的梁子 血泪代代传 说不完这人间沧桑 道不尽生死笑忘 尘世里万千的荣光 总有诉不完的衷肠 话不尽这千古流芳 言不止余音绕梁 故事里留下的思量 总让人向往 情未央
师陀
• 示例: • 既已落座,往来四海皆是客(合扇)。且
别嫌咱这桌椅莫是高堂雅座。小店不大, 自有清风爽朗;在下粗鄙,全凭诸位赏光。 (拱手、停顿)听书,听的便是这笔下乾 坤,口里江湖。(拍惊堂木)咱们上回说 到——
• 托尔斯泰: • 构成故事的各种事实不仅以‘故事自身’
出现,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根据作者眼光。
• 第一人称叙述
• 特点:“我”是所叙事件的见证人,叙述 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
• 好处:“我”的叙述可以渗透作者的主观 情感,强化人物情感的抒发。
• “说书人”
衣着装扮 身体状况 收益情况 听众数量 家庭状况 人生结局 社会地位
卑贱


短暂

陨落
• 深知“说书人”悲惨遭遇的“我”,为何 还想要做“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 说书人精湛的说书技艺,让“我”着迷。 • 说书作为旧时代的文艺形式之一,它丰富
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具有引导民众向善、 弘扬忠义等作用。
卑贱
杰出


短暂
永恒

陨落
升华
城隍庙的变迁有何隐喻? 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 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 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 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改成俱乐部这一 变迁隐喻着传统文化的失守和落寞。

《说书人》课件(2016市公开课)

《说书人》课件(2016市公开课)

5、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说 书人形象?
明确:(1)说书人技艺高超,让听众沉迷其 中,并带来美好回忆;
(2)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一个生动 的侠义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
(3)孤苦伶仃,命运悲惨,他没有家庭,孤 独死去;
(4)对说书艺术执着,生命垂危时还坚持说 书。
6、本文通过对说书人的遭遇和命运的叙写,作者 抒发了哪些情感?
知背景
• 《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 的一篇短篇小说,后收入师陀的短篇小 说集《果园城记》。
• 《果园城记》是作者描写20世纪初年至 40年代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和人的 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较为特殊的短篇 小说集,它不是一般的小说汇集,而是 根据事先的计划创作的。据作者说,那 是1936年7月底,他从北平去上海,绕道 一位朋友祖居的小城。小城到处栽满的 果树把他迷住了,他当时就起意拿小城 写一本书。但是没有能马上兑现,接着 抗日战争爆发,作者流落上海洋场,直 至1938年才又拾起来。
明确:(1)对底层民众的同情。遭遇悲惨的“说书 人”是苦难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苦苦挣扎,最 后悲惨离世,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民生的深 切关怀。
(2)对生命寂寞无常的感叹。“说书人”中年 时也曾感动过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听书人,但 时间流逝,听客们老去、离开,“说书人”自己 也逐渐老去,终于了结一生。
识作者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 中国现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 记》(《说书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说集《果园 城记》中)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 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1936年秋,从北 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 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 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内容写 于这个期间。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 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曾到河南、山 东等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于短篇小说集 《石匠》中。1957年后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 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 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 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师陀 《说书人》 课件

师陀 《说书人》 课件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得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贫困、病态、敬业,难以支撑生计、维持读书人的尊严

侧面描写:“我”对说书职业的敬仰、对说书人的着迷、小城 里的人都被迷住了、“我”和扛手的对话……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 动,有的挂在草上……”
环境描写,用好天气、明朗的环境反衬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说书的技艺高超、无名无姓、无家无儿、一世悲凉 说书人是一个技艺高超、热爱说书但却无法依靠职业维 持生计的小城底层人物,他贫困、病态、生活落魄、命 运悲苦,尽管他给小城的人们带来了文化、开启了一扇 精神世界的大门,却还是落得穷困病死的凄凉下场。
各显神通
请根据以下一句话点评,仿写一句话来评论说书人的一生 例: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小笸箩,一生悲苦。
一种贱业,一个孤独者,一座城隍庙,一生凄苦。 一副灵柩,一卷芦苇席,一处乱葬岗,一世悲凉。 一段隋唐,一部精忠传,一座大名府,一腔侠义。 一场封神,一部水浒传,一个十字坡,一身侠气。
3.文中每次描写说书人都提到长衫,有何作用?
(1)“长衫”是说书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说 明说书人对职业的尊敬和执着;
(2)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 衫”,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困苦,每况愈下,也为说书人 最后的穷困病死做铺垫。
思考:技艺高超的说书人为何会因贫困病死?
4.小城里其他人对说书人是怎样的态度?品读 “我”和扛手的对话,说说感受。

文学类文本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1小题,20分)2. (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而,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而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篮夢,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淸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左更炮响过, 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岀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逍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筐變。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说“封神”,说“隋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说书人》解读

《说书人》解读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说书人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

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

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

在创作上,他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与意境的追求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得益于小说而非散文。

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气地开放着。

师陀散文中,除了写故乡农村的一些篇章之外,最多的当推人物小品了,它们也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师陀散文创作的基本方法是把散文当小说一样地写。

他的前期散文创作成果《黄花苔》《江湖集》和《看人集》就已基本定型,大多是采用小说笔法来写的。

其一:以乡村中国和平民关怀的题材为主。

师陀是一位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文坛的作家,当时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响特别明显,整个文坛可以说比以往更为开放、多变,商业色彩比较浓厚。

而北京毕竟是个有着浓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都,在文化取向上仍趋于守成和稳健,文学意蕴突出,少见商业和政治味道。

因此,像许多京派作家那样,师陀深受这种纯文学氛围的感染,并出于对文学政治功利性和商业性的不满、对现代文明入侵后的乡土中国的变化怀着矛盾的心态,而尽力尝试避开时代的滚滚潮流,毅然将创作重心转到文化观照和反映最普通现实的中国民生之上。

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谷》中,悲惨故事系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黑暗而罪恶的旧世界,让读者看到了30年代在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过岭记》中对长工茨儿的描写与美好梦想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精神美的发掘、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压迫者无休止的精神与肉体折磨的谴责。

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什么歌暗杠《说书人》完整歌词介绍含义

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什么歌暗杠《说书人》完整歌词介绍含义

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什么歌暗杠《说书人》完整歌词介绍含义[闽南网]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什么歌: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是《说书人》,讲述的就是江湖说书人,演唱的嗓音也加入了很多说书人的感觉,包括在旋律里面可以听到很多的中国古典乐器。

暗杠《说书人》在哪听:这首歌曲是暗杠和寅子一起演唱的歌曲,目前《说书人》这首歌曲可以在网易云音乐上面听到,在音乐平台上面的评论非常的多,在听觉上面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说书先生将一段故事娓娓道来一样。

说书人是什么意思:评书人是古代时以口头讲说为生的一种职业,在古装剧里颇为常见。

评书人这一职业从宋代是就开始流行,其工作形式就是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向顾客讲述各种故事,包括传奇故事、政治时事。

古代时,既没有报纸也没有互联网,说书人就充当了传播知识和消息的角色。

《评书人》这首歌里,就是从评书人的视角讲述江湖儿女爱恨情长,劝诫世人人世苦短,大梦一场也只是戏中你我,凡事要看开,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接纳世界。

《说书人》歌词完整版:作曲 : 暗杠作词 : 古道背棺人寅子: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街上传来两三声吆喝人前摇扇醒木拍桌各位看官你细听分说暗杠:这江山风雨岁月山河刀光剑影美了多少世间传说且看他口若悬河衣上有风尘却原来是一位江湖说书人那天山女子独守枯城也只为了曾经的那一个人那昆仑痴儿一情难分谁曾想这一去再不相逢侠骨柔肠醉了多少此间看客本就是浮萍游子漂泊本无根萍水相逢浪迹天涯君莫问那江山如画各走一程也苦尽了人间的多少苍生那美女多娇爱看英雄道尽了江湖的血雨腥风合唱:城中楼阁几经风霜天涯游子一梦黄粱神鬼志异荒唐一场谈笑一段半生疏狂江山易老嘛几度斑驳痴儿侠女奈何情多酒剑随马他乡异客白衣不见桃花如昨寅子:在坐的看官莫想太多书中故事是世间蹉跎各人心中它自有评说听完这段一笑而过人世苦短又有几人看破大梦一场也只是戏中你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下回分说制作人:暗杠编曲:慢镜头/暗杠和声编写、和声:暗杠混音、母带:白志森监制:陈默封面设计:梦雅。

文学类文本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二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更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

《说书人》精品课件

《说书人》精品课件
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 州评话、北方评书等。有时也作广义使用,兼指某些有说有唱 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 陕北说书是由最初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演变而来的。 旧社会,因出"天花"(麻疹)或其它原因致盲的孩子,为谋求生 存,父母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送他们拜师学书演唱。学 成后,就走村串乡说唱,混一碗饭吃。 说书用的乐器很简单,最初用琵琶,后来逐渐被淘汰改用 三弦。说书人除了抱在怀中的三弦外,便是绑在右小腿上的"刷 板"了,这是说书人的主要"打击乐器"。三四片两寸宽、不足尺 长的杜梨木,熏干刨光后,上端打上两只小眼儿,用羊皮绳或 细麻绳穿绾起来,组合成类似于"快板"一样的乐器,演唱时将 下片牢牢地捆绑在右小腿上,利用脚尖的闪动,带动其煽动发 响。此外,说书人在自己的右手虎口上,还要挽上一个小"连花 乐",利用弹拨三弦时的颤动而发响。有了这个莲花乐,弹三弦 就有了很别致的声音,顿时显得热闹了许多。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是一种古老的汉族
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 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 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 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 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 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 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些 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 态。
特写,最初是电影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术
语。本意是指电影中突出地拍摄人的面部或 其他局部,一个物品或其局部的镜头。特写 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 击和清晰的视觉形象,获得突出和强调的效 果。 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用特写镜头的手 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 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文学类文本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师陀《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

师陀《说书人》主旨分析

师陀《说书人》主旨分析

师陀《说书人》主旨分析陈家运【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18-19)【作者】陈家运【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210048【正文语种】中文《说书人》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选教课文,师陀的这篇小说以散文式的写作笔法、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小说的主旨争议颇多。

学生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悼人说,悼城说和悼情说、笔者结合文本细节和时代背景进行一番细读之后,发现《说书人》不单单是一篇简简单单的人物志,其平淡的文字背后大有深意。

当小说的作者有表达欲望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思想撞击,或是激起内心极大的波澜,或者有将自我体验表达出来的动机。

作者的创作主旨往往会浓缩在某个句子、某个词组或某个词语中,所以,细节尤其重要。

探讨《说书人》主旨,先要审视说书人的形象,我们要从文中描写说书人的细节看起。

衣着细节:“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

”“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

”“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文中有三处写到了长衫,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变成“灰绿”,再变成“破长衫”,不难看出其生活渐次变差。

除了衣着这一细节,文中关于说书人生活落魄的描述,还有很多处:“他压根儿没有家”,“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人没有财富、没有产业,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外貌细节:“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咳嗽,并且唾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

他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病情也越来越重。

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说书人是个贫病交加的苦命人。

小说中说书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却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心田种下善良正直、侠义勇敢的种子。

《说书人》ppt课件1

《说书人》ppt课件1
• 第一次看见说书人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 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 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 。
• 再见说书人 慢慢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 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唾血。 间 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 塌了,喑哑了。
• 最后见说书 他的脚从席子里面露出来……他 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扫着路上 的浮尘。
用散文笔法表达故事
• 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 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 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文笔纤细, 表达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 心理状态。他的作品虽然缺乏激烈的时代精神, 但关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 人物的悲悯情怀,跃然纸上。
3.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 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 面。
• 作者从肖像、 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对 说书人进行刻画。
• 说书人是一个命运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 他技巧高超、孤苦寂寞、身世凄凉。
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有 什么用意?
• “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在 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 上——说书人〞 ,直接抒发“我〞 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摊肆x 吹嘘gǒu qǐ 枸杞
chí tuò 玉墀 唾血
zhǒng kēng 荒冢 掘坑
jiù 灵柩
tán(tɑn)
动弹
1.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 城里。〞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首先,照顾题目,扣住“说书人〞; • 然后 引出本文要讲述的对象,引
起下文。
2小说从哪些方面对说书人进行刻画的? 3.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说书人
• 师陀〔1910—1988〕, 幼名王 继曾,后改名王长简, 笔名芦 焚、师陀,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 作家,河南杞县人。

说书人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暗杠、寅子抖音热门歌曲说书人歌词

说书人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暗杠、寅子抖音热门歌曲说书人歌词

说书人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寅子、暗杠抖音热门歌曲说书人歌词==========说书人歌词原唱完整版如下============寅子: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街上传来两三声吆喝人前摇扇醒木拍桌各位看官你细听分说暗杠:这江山风雨岁月山河刀光剑影美了多少世间传说且看他口若悬河衣上有风尘却原来是一位江湖说书人那天山女子独守枯城也只为了曾经的那一个人那昆仑痴儿一情难分谁曾想这一去再不相逢寅子:这江山风雨岁月山河侠骨柔肠醉了多少此间看客本就是浮萍游子漂泊本无根萍水相逢浪迹天涯君莫问那江山如画各走一程也苦尽了人间的多少苍生那美女多娇爱看英雄道尽了江湖的血雨腥风合唱:城中楼阁几经风霜天涯游子一梦黄粱神鬼志异荒唐一场谈笑一段半生疏狂江山易老嘛几度斑驳痴儿侠女奈何情多酒剑随马他乡异客白衣不见桃花如昨寅子:哎呦,嘛时候是津门第一咩?暗杠:弟弟!寅子:干嘛啊?暗杠:弟弟!寅子:哎呀到底干嘛啊?暗杠:弟弟!寅子:這猴卖吗?暗杠;弟弟!寅子:我跟你说啊!這猴不卖!在坐的看官莫想太多书中故事是世间蹉跎各人心中它自有评说听完这段一笑而过合唱:城中楼阁几经风霜天涯游子一梦黄粱神鬼志异荒唐一场谈笑一段半生疏狂暗杠:这江山风雨岁月山河人世苦短又有几人看破大梦一场也只是戏中你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下回分说《说书人》-暗杠、寅子作曲 : 暗杠作词 : 古道制作人:暗杠编曲:慢镜头/暗杠和声编写、和声:暗杠混音、母带:白志森监制:陈默封面设计:梦雅。

17-14-1-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

17-14-1-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
1.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吗?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2.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呀?比如那些为梦想拼搏的人,不就像歌中勇往直前的角色!
3.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呀?你看那些总是怀念过去的人,不就错过了现在的美好嘛!
4.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难道不是让我们明白人生如戏,要尽情演绎吗?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努力绽放光芒!
5.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呢?就像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书写自己的传奇!
6.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在说故事有悲有喜,生活也是如此呢?想想那些经历挫折后又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7.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难道不是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吗?就像勇士面对恶龙,毫不退缩!
8.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让我们懂得了传承和记忆的重要性呀?就像家族里的长辈给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一样!
9.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在暗示我们要给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
痕迹呢?好比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10.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一定是让我们知道即使平凡如我们,也能有不平凡的故事吧!就像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我觉得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丰富多彩,它能让我们产生很多思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和生活。

高中语文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高中语文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油三妹:有那么多笑,心地又善良,最后凄凉而死; 虎头鱼和大刘姐:曾经有着美好“一吻”,抵不过时间的无常。 ……
《说书人》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时代动荡、变革, 物价飞涨,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不 堪,农村更是艰难。
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
《说书人》 《灯》(卖煤油的) 《邮差先生》
君为人淡于名利,正直刚强,嫉恶如仇,遇不平事辄 拍案而起,不曲学以阿世,不违心作悖言,一切发之 天然,有其人是以有其文也。
——历史学家唐振尝《师陀墓表》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
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二、 重返“果园城”的“我”——小说叙述者
《果园城记〃序》: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

而人类的
是他的衣饰,
是他的皮肉。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
——刘西渭
他的心。
1、“视角总是被设置在遭遇Fra bibliotek大麻烦的那个人物身上 ”, “我”的“麻烦”是什么?
《听说书及其他》: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别的同学回家,我 则直奔城隍庙去听说书。 《果园城》:我只是从这里经过,只是借了偶然的机缘,带着对 童年的留恋之情来的。
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而人类的
是他的衣饰,
是他的皮肉。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
——刘西渭
他的心。
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
上,它也不曾停留。
一、坚守“果园城”的说书人
1、“我”三次看见说书人,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情形?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书人》阅读理解

《说书人》阅读理解

《说书人》阅读理解一、人物塑造《说书人》中,作者通过对说书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说书人是一个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中年男子,他的形象落魄而憔悴,但他的眼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擅长说书,口才出众,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他以传统的说书艺术为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二、主题探讨《说书人》所探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生命的短暂与价值等方面。

说书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抛弃。

说书人的命运也因此变得凄凉和悲惨。

通过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呼吁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要让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情节安排《说书人》的情节安排紧凑而合理。

作者通过描述说书人的生活和经历,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故事中穿插着许多细节和情节,如说书人的家庭背景、他的说书技艺、听众的反应等等。

这些细节和情节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说书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四、语言品味《说书人》的语言简洁而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述说书人的形象、神态和动作,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说书人的形象和气质。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传统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表现说书人的艺术风格和传统文化底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社会背景《说书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和手艺人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说书人的命运也变得愈发悲惨和无奈。

这一社会背景的描绘也为我们理解说书人的命运和故事情节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背景。

六、情感体验在阅读《说书人》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手艺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通过说书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悲伤。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时间即命运: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时间即命运: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时间即命运: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教学设计第三次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脚露出来,不住地摆动,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死,被草草埋葬2、悖论ⅰ:为何“技艺高超”,却因为生计艰难而死?为何最美好,却最悲凉?互文阅读:☐素姑:织了一箱箱的嫁妆,最后待在闺中变成憔悴的老处女;☐贺文龙:有着诗人气质,最终被琐碎家务和孩子缠住手脚;☐油三妹:有那么多笑,心地又善良,最后凄凉而死;☐虎头鱼和大刘姐:曾经有着美好“一吻”,抵不过时间的无常。

材料1:《说书人》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时代动荡、变革,物价飞涨,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村更是艰难。

说明:这种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

师陀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在生存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师陀不像沈从文,着力建构一个诗意的“湘西世界”,以此来隔绝现实,他以清醒的目光揭示了时代对人的戕害,历史变革给弱势生命带来的伤害。

因此,这样悖论的设计,有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批判。

但是,师陀说,假使没有战争,这些小人物在大时代中依旧面临生命没有保障,无法安身立命的处境。

这种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冲突,是贯穿整部《果园城记》的。

材料2: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

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在讲故事人的形象中,正直的人遇见他自己。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说明:在此提供另一种阅读的视角。

小说创作的八年,与抗战相始终,是作者借“说书人”的角色“遇见自己”的一种方式。

战争背景带来的生命孤独、脆弱的体验,也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3、悖论ⅱ:为何说书人死后,世人如此冷漠薄凉,但叙述者却认为他给人感动、幻想?互文阅读:☐《说书人》☐《灯》(卖煤油的)☐《邮差先生》说明:“说书人”创造了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引人向善、向真,使人暂时忘却苦难的生活,可有谁记得他?“卖煤油的”只用摸一摸各家的灯,便知是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

他说武松在景阳岗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上,它也不曾停留。

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接着是谁都能想到的极自然的结果,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

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

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
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
“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说书人死了。

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

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的很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

我跟在他们后面。

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

关于说书人,他既然在世界上没有留下家族,他既然在临死的前几天还必须勉强支持着出去说书,我们还有什么可谈?接着我们转上小路,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

有谁看见过乱葬岗吗?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的栒祀和野草。

就在这里,他们在这些永不会有人来祭扫,人家把他们埋葬后便永远将他们遗忘掉的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

”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的站着。

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我站着,直到新的坟墓从地面上耸起来,埋葬的人吸着了烟,然后抛下他们掩埋的新坟走了,不见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