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是()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解析】A“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其古老程度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故选项A正确。
2.下列不属于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目标领域的是()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价值领域D.动作领域【解析】C 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而选项C中的“价值领域”实际属于认知领域的评价部分,故选项C正确。
3.“生成性目标”取向的本质追求是()A.实践理性B.知识理性C.科技理性D.解放理性【解析】A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而选项C中的“科技理性”属于“行为目标”的取向,选项D中的“解放理性”则属于“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选项B中的“知识理性”表述不正确。
故选项A正确。
4.提出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是()A.艾斯纳B.斯宾塞C.泰勒D.杜威【解析】B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在140年以前就提出了这个著名命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故选项B正确。
5.下列不属于“行为目标”取向基本特点的是()A.目标预设性B.目标的精确性C.目标的具体性D.目标可操作性【解析】A“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不包括目标预设性。
选项A正确。
6.行为目标取向体现的是()A.实践理性价值观B.唯科学主义价值C.解放理性价值观D.普遍主义价值观【解析】B“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而选项A中的“实践理性价值观”属于“生成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选项C中的“解放理性价值观”属于“表现性目标”的本质追求。
选项D中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长期目标,对于教育活动虽则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同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育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美国麦克唐纳的教育目标的功能: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什么?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取向类型:“普通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中。
3、“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境。
4、“普遍性目标”的价值与局限: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二、“行为目标”取向(一)“行为目标”取向概况1、“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目标 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 的具体要求。 主要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积累性 2.教学目标 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特征:1.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 3.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取向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 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 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 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 特点: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生成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 特点: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 价值取向: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
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1.价值: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 己的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 2.缺陷:过于理想化。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 训练。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 力。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可能很难找到适切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 二、 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 语文教材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课文(范文) 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 • 1.课文(范文)系统。 •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 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以范文系 统为教材的主体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它学科教材的根本特 征。范文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主要 就是凭借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课文(范文)让学生学 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 趣,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 范文就是“无声的老师”。
• 3.实践活动系统。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而 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作业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 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把作业系统单独 抽取出来,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 4.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 础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 逻辑知识等。一般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现在每 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也有分散在课文前后的 “提示”、“注释”、“思考、练习”之中。它可以指导 语文实践,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
2.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 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 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 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它 有利于学生自学,促进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某些提示直接反映编者的意图和教学指导思想,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 使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上保持一致,利于统 一考核。不过,长期以来通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多 以课文注释的形式出现,这是不够的。因此建立 完善的助读系统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不断提高 自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小组第三章提问
第一组: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2、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如何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3、请结合自身实例论述教学与发展的相互作用。
4、试分析并比较中外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5、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并评价教学与发展相互作用的三种观点。
6、教学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7、试结合实例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取向发展的趋势和隐性价值。
8、教师如何在课堂中灵活应对学生及课堂进程?9、教师理念的发展变化和课程关系是什么?10、在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是分小节一点点的慢慢推广还是将其现在全部运用到教学中?11、现在小学生的智商普遍提高,那么在现在的教学中是否应该针对这件事,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第二组:1。
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2。
每个地区的教科书不一样怎么课程标准化?第三组:1。
怎样彻底改变学生读书_记忆-考试-忘却这一循环模式2。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中哪个是占主导地位的又是怎样表现的第四组:1。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中提到了5个标准,但是和当今的实际教学内容依然存在着出入,很多需要教学的内容并不存在于教学当中,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原则只停留于理论上呢?2。
课本中提到课程与教学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但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却反而和实际生活的作用之间出现了不协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与目的之间的偏差如何处理?第五组:1。
教育价值观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兵塞)2。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个性化,人性化的价值,那么我们大学生的课程大部分没有体现个性化该如何修正第六组:如何明确受教育者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在面对受教育群体的时候,怎样先一步明确群体概况,从而进行对应的教学内容第七组:1、现代教育明知学生学习教材所经历的一般过程是“读书,记忆,考试,忘却”却还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本质原因是什么?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是”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当他们之间有矛盾冲突时,那么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安排?3、课程与教学即学科知识,从知识的本身出发,强调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但是为什么现在的的学校教育中,却将这变成了一种被动的传送,亦或者说是灌输,就其本质而言为什么会产生这张现象?4、夸美纽斯说过一句话“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注重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
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二)贴近社会生活 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
新技能纳入课程内容之中。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三)尊重学生经验 • 美国强调自学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
学习。 • 日本开设“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2.小学数学
新教材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 培养和学生的数学体验。新教材内容及其特点是:
(1)具有科学合理的内容结构。 (2)具有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 (3)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4)新颖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本章小节
本章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1.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确定; 2.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 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 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 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案例: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 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 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 解力。
课程与教学论 第3章 课程与教学功能和目标定位
夸美纽斯主张“泛智论”。他在《大教学论》一 书中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句话便是夸氏 人文主义情怀的“泛智论” 表述,即“把能够成为对 世界生动反映的东西称为“泛智论””,它将是“完 整的、简短的普通教育课程;是真理的正确无误的标 准以及是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可靠写照”。
永恒主义者主张,教育的首要内容应该 是永恒学科。永恒主义认为,课程应该教给 儿童一定的基础科目,这些基础科目将使他 们知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久性。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功能和目标定位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定位
课程与教学的目 标定位
一、培养目标的关 联概念辨析
二、从政策决定 到教学行动的目
标体系建设
在关联概念连续体中的位置 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
培养目标本身的概念分析
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加强学校员面的毕业生形象和学 段目标建设
推进素养为纲的教学目标和学习 目标建设
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事物的客观属性。 功能是事物自身的固有属性,而作用、价值、职能则是关系范畴。 功能是作用、价值、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赋予作用、价值、职能发挥的可 能,规定了作用、价值、职能发挥的指向性。 功能的实现也有赖于作用、价值和职能的发挥。如果功能不足,就难以支撑 作用、价值、职能的发挥或出现功能与作用、价值、职能要求错位的现象。
1、培养目标是中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以及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它们与培养目标一起 构成了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关联概念连续体。 3、它们联系紧密、相互依托,是一个整体,但又各自有所侧重,在这个 关联概念连续体中拥有自己的特定位置。
在培养目标关联概念连续体中,培养 目标有两个上位概念,一是教育目的,二 是教育方针,两者都对培养目标的厘定具 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得到绝时值的概念
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 作:!a1.读作:。的绝对值.
2.给出实例.说明概念.加深学生时概念的理解
例3-1 表示数10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是10的绝对值.即:10, 表示数-10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就是一10的绝对值.即,|-10|=10.
让学生分组讨论,井且把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 会仔细观察关系式.发现绝对值是非负数。这是绝对值的一个性质.教师给 予板书强调。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悄境.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得到了绝对值的 定义。
二、课题二:相似三角形 (一)提出问题
(二)探讨与思索 针对此问题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包含三个要素:乘积式、 比例和相似性。对此我们一般有两条思维线索,即逆推和顺推。 (三)探求
第二层次
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启发诱导与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传授数学知识与培养智能相统一的原则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组织与方法手段优化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严谨与量力相结合的原则 反馈与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曹才翰、蔡金法锁住的《数学教育学概率》提出 的三层次数学教学原则体系 数学教学原则体系(二)
问题3
如何用数学式子来表达一个数的绝对到三个相应的 数学表达:如果a>0 .那么,一、如果a<0.那么.|a| =?二、如果a>0.那么 |a|=?。.这样就完成了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使学生从文字语言到 符号语言转换的能力得到培养。
问题4一个数a的绝对值到底是一个什么数呢?是正数还是负数?
一、课题一:绝对值
(一)情境引入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复习资料【47个考点】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1[单选]教育目的举例:自我实现的人格、自律的伦理性格、探究精神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简答]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1[单选]四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2[单选]“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3[单选]“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4[单选]“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
5[单选]“普遍性目标”: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单选]“普遍性目标”:斯宾塞确立的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
6[单选]“普遍性目标”的价值观:“普遍主义”。
7[单选]“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8[单选]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9[单选]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
10[单选]泰勒认为,行为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
目标陈述的例子:“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熟悉有关营养问题的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
11[单选]布卢姆、克拉斯沃尔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借用了生物学中“分类学”的概念,第一次在教育领域确立起“教育目标分类学”。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 梅杰·行为目标运动 教学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
学生外线的行为表现 能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的条件 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科技理性,体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 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3.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本来源 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
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 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的 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 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已有的知识、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是终生学习。 生成性目标的缺陷:过于理想化、首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训练、 其次,很多教师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最 后,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总之,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 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找不到适切性。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2
2.贴近生活 .
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 密联系
4
1.注重基础性: .注重基础性
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 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
4.强化价值观 . 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必须传 递国家和民族核 心的价值观,帮 助学生提升人格。
3.尊重学生经验 .
15需要评估模式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16welcom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如果说目标是课程的灵魂那么内容似乎可以比作课程的心脏它是课程生命活力的源泉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堂思考
课程目标是什么? 课程目标是什么?
☆二份有思考价值的材料: 《问题情境:美国一份关于课程目标的报告》 问题情境:美国一份关于课程目标的报告》 (文章链接 ) 文章链接 《一课两教引出的思考》 一课两教引出的思考》 (文章链接 ) 文章链接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优点: 优点:
知识和技能 的具有系统性 可操作性强
缺点: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 部力量规定的他们 必须接受的东西, 而不是学生自己感 兴趣的东西; 脱离学生的生活 。
2.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优点: 优点:
强调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动性; 习中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的活 动。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 学科取向
以学科逻辑为根据,认为课程 是“有组织的知识的累积传统”, 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课件
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和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教育的革新和进步。
课Hale Waihona Puke 与教学的关系和特点课程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课程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教学则 是通过组织和实施课程来达到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和 指导性。
课程与教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教育层次、学科内容、教学 目标等。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创新模式。
传统课程与教学模式
传统课程与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学习的秩序。这 种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现代课程与教学模式
现代课程与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更多地是 引导者和辅导者,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构建知识。
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
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 程与教学》PPT课件
本PPT课件旨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关 系、特点、分类、发展历程以及主流教学模式。这一章是课程与教学论中的 重要内容。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领域中关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理论体系。课程涉及到 教育目标、教材选择、课程结构等方面,而教学则关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教学资源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对几种课程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的反思 • 要不要预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课程也需要一个基本的目标要求,否则 课程质量很难保证,课程结果也很难评价。 – 随着教师的成熟,预先确定的目标应减少。
案例分析:《司马光》教学片断
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程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泰勒目标模式 • 三个来源: 学生、社会、学科 • 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 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 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的, 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 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观的体 现。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 优点: 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缺点: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 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 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
泰勒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基本内容:
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
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定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等。
教学定义: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的概念: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原理,对学校的各门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均衡性、连贯性、个性化、灵活性等。
课程设计的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
第三章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教材的概念: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分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方法:包括整体分析、单元分析、课时分析等。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的概念: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的分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能力等。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等。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在职培训、学术交流、自我学习等。
教育科研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科研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完整word版)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编制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第三章课程编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A.《课程》B.《经验课程论》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儿童与课程》答案:C2.哪一项不是泰勒认为的确定教育目标的来源A.对学生的研究B.对教师的研究C.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D.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答案:B3.哪一项不是泰勒认为的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A.阶段性B.连续性C.顺序性D.整合性答案:A4.关于“泰勒原理”,有如下说法:①教育目标的设定不需要考虑学生的需要;②教育目标的表述方面可以只有行为这一维度;③学习经验的选择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实现;④阶段性不是组织教育经验的准则;⑤学习经验的组织结构不需要分层次;⑥不同的学习经验需要设立不同的评价情境;⑦评价手段应当符合客观性、信度、效度这样一些基本准则;⑧评价仅仅是对课程的终结性判断。
其中,说法全部错误的是A. ①③⑤⑥B. ①②⑤⑧C.②④⑦⑧D. ②③⑥⑧答案:B5.关于课程内容,有如下说法:①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部分;②课程内容不包括教科书;③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④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⑤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制定和颁发课程标准;⑥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基本相同;⑦课程标准不规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⑧课程标准不指导具体的教学实施。
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是A. ①③⑤⑦B. ①③④⑥C.②③⑤⑦D.②④⑥⑧答案:B6.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部分是A.课程评价B.课程目标C.课程内容D.课程实施答案:C7.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三个领域A.态度B.动作技能C.行为D.非认知答案:B8.课程结构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可转换性和可度量性。
A.可描述性B.全面性C.有序性D.结构性答案:C9.课程结构的数量化表现方式不包括A.数字表达式B.时间表达式C.分值表达式D.描述表达式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1.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于年撰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4.不可行 5.没有功能 —未能反映目标所代表的价值 3.空洞 —未能指明学生行为所适用的生活领域内容
7.不适切
—与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不适应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结果性目标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体验性目标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认同)、领悟(内化)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2.教育目的体系 —教育目的:国家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学校全部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活 动的直接目标;总体目标(与培养目标一致);学科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的 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评价,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和 重要性,而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一对 应关系。
—优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缺点:过于模糊;更适用于部分学科的学习
—学生能力、现有教育资源
8.通俗性 —易于理解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二、课程目标叙写中常见的错误
1.目标体系不完整 —未能涵盖所有的价值追求(不同层面的目标) 2.没有指明学生的学习成果 —描述教师的表现而非学生表现,譬如使学生……;培 养学生…… 3.陈述不准确 —行为主体的错位
—用词(行为动词)不准确,譬如灵活运用……;培养 学生……的精神、态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2.行为目标 —以显性化、精确性、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 —泰勒的理论:内容+行为 —优点: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具有可比性;有利于 对教学全程目标和方向的控制。
—缺陷:唯科学主义,效率、控制;以行为方式界定,强调可预期 的、可明确界定的要素;还原论,肢解“完整的人”,把学习分 解为各个独立的要。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 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 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 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3.生成性(发展性、展开性)目标 —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教育是一个演进的、有机的过程,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 —杜威 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 不是相反的。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 这种目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做这 样那样事情的指令。这种目的并不直接和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 它是遥远的,和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没有联系。这种目的不能更 自由、更平衡地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 ——《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斯腾豪斯 学校教育的四个过程: ①技能的掌握 ②知识的获得 ③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 ④思想体系的形成 生成性目标更为根本,真正的教育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有 创造性,“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 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生能复述他人的主要观点。
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 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有时会缺少某(几)个要素 —关键是描写行为的用词要和具体观察、可操作的行为相对应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认知性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性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个性化)
1.英文术语 —curriculum purpose 意图 —curriculum aims 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一致 —curriculum goals 学科的课程目标
—curriculum objectives 对前者的具体化,在具体的学科内展开
2.国内学者的定义 —是课程设计的方向或指导原则,是预见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经历 教育方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必须达成的表现(黄政杰) —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廖哲勋)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 外显反应、适应、创造)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2.表现性目标
—举例 阅读并解释《失乐园》的意义 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 通过使用铁丝和木头制作三维结构 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里有趣的事情 —只是写出学生学习的项目或问题,不指定学习结果如何 —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心理感受、体验,机会)
课程理论
张 斌 zhangbin@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三章 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第三章 课程目标
阅读文献
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 《教育研究》,2013(7)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优点:注重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倾向于 把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 自己的目的。 —缺点:教师素养的问题;教师态度和工作量的问题;学生本身的 局限。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4.表现性目标 —在教育情境的种种机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美】艾斯纳: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近) 和表现性目标 —两种教育目的:一个是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一个是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反应 一个表现性目标既向教师,也向学生发出了一份请贴,邀请 他们探索、追随或集中争论他们特别感兴趣或对他们特别重要的 问题。一种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描述性的。 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一种教育际遇:一种可以辨别的孩子工 作的情境,一个他们要处理的问题,一个他们要完成的任务;但 是他们学习的际遇、情境、问题或者任务中,并不特别要做什么。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3.课程目标的功能 —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的来源
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 —是将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成为课程领域 一般性、规范性的课程目标。 —对课程全局的总体安排;普遍性、方向性、指令性 —缺陷: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 引出,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教条、规定的形式;常出现歧 义和不同的理解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三、课程目标的叙写方法
1.行为目标 泰勒的方法
—行为+内容 —二维图表(双向分析表) 目标的内容方面 目标的行为方面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马杰的方法(ABCD法)
—A:学习者
—B:行为
—C:条件 —D:程度(标准)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阅读资料 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一、课程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1.完整性 —包括所有准备包括的学习成果 2.一致性 —与其他目标相一致
3.明确性
—明确指出要达到的学习成果 4.准确性
—准确无误,不能是含糊的,亦不能引起歧义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叙写
5.适切性 —与课堂教学情境、社会环境相适应 6.有效性 —能反映目标所代表的价值 7.可行性
第二节 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 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 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 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 新人。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是指课本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 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教育大辞典》) 3.共同指向 —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1.目的与目标 —目的:“方向”;表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目标:“里程”;表现的是个别(特殊)的、部分的、阶段(具 体)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