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
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活动兴趣
D.解放兴趣
15.“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它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评价专家
是【】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莱斯
D.利维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18.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9.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即【】
A.精神助产术
B.设计教学法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2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被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1.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
B.高级学习
C.分散学习
D.集中学习
22.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23.以下能体现杜威的关于儿童、学科、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是【】
A.主动作业
B.连续性原则
C.实践理性
D.二元论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因材施教
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一般认为,最早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教育家是【】
A.雅各布斯
B.埃利奥特
C.康茨
D.罗杰斯
26.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提出的概念是【】
A.STS课程
B.隐性课程
C.附带学习
D.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