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校本教学教案《大学》

小学校本教学教案《大学》

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学习其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基本内容2. 《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古文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教材、《大学》原文2. 学生:准备好关于《大学》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为什么《大学》会被列为儒家经典?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2.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教师解释其中的古文,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大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进行讨论,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扮演《大学》中的不同角色,如孔子、曾子等,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大学》中的思想和观点。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2. 提问: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阅读《大学》原文,并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批改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

国学《大学》教案(五篇)国学经典《大学》教案篇一——王金丽教学目标:1、熟悉“乖、凭、职、痒、淘、辟、勃”7个生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注视、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读准多音字“折、屏”,并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猫的奇怪性格(1-3自然段)和它满月时的调皮、得意(4自然段)的内容。

3、了解是怎样写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重点:了解是怎样写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进而感受对猫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提醒课题二、检查生词的预习状况出示生词,生读(指名读、齐读),师正音。

红色的字不仅要求会认还要会写,提示学生留意简单写错的字,(“凭”字的上半局部是“任”,最终一笔稍短;“贪”字的上半局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辟”字的左边不要多一点)。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一)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大猫满月时的小猫(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概括这两局部内容的句子。

第一局部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其次局部写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得意,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调皮。

四、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一)“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奇怪”这句话中的“奇怪”是什么意思?(二)快速扫瞄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奇怪表达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词语说一说。

猫的性格奇怪主要表达在(板书)狡猾,贪玩,尽职;温顺可亲,任性;胆小,威猛。

(三)精读第1自然段1、体会“狡猾”(1)猫的狡猾表达在哪里?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说它狡猾吧,它确实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温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你体会到了什么?(3)是呀,多么狡猾乖巧的猫,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4)如此乖巧的猫,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2、体会“贪玩”(1)这么狡猾的猫其实也很贪玩,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可是,它打算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召唤,它也不肯回来。

小学国学《大学》教案设计

小学国学《大学》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掌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掌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难句和词语。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知道《大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吗?二、新课学习1. 学生朗读《大学》节选,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和难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学》中核心思想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学生复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2.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大学》全文,了解更多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分享等。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大学》核心思想和修身方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如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人生的思考等。

《大学》五年级国学教案

《大学》五年级国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2)理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2)将《大学》中的道德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阅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受。

3. 理解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讲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等。

4. 品味经典(1)让学生朗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体会其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大学》中道德观念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大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大学》相关内容,撰写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大学》的理解程度;3. 考察学生对《大学》中道德观念的运用能力。

国学大学少儿课程教案

国学大学少儿课程教案

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三纲八目”的核心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大学》中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适用年龄: 6-12岁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重点:1. “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内涵。

2. 《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大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2. 《大学》原文及相关注释。

3. 小卡片,用于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提问:《大学》这本书的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概念,并展示PPT或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三纲八目”,并解释其含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2. 各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纲八目”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三纲八目”的内容是什么?2. 学生回答。

二、深入学习1.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并解释其含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践。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大学》的内容。

2. 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思想。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

国学经典大学的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2. 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分析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关系。

3. 探讨“修身”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做人。

三、课堂讨论1. 如何将“修身”应用于实际生活?2. “齐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3. “治国、平天下”与个人责任有何关系?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大学》中的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二、课文分析1.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

2. 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

三、课堂讨论1. 如何在家庭中践行“齐家”的理念?2. 在现代社会,如何将“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应用于个人发展?3. 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价值观。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国学经典对现代人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智慧。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大学》读后感的文章,体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应用。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国学诵读《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诵读《大学》,使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诵读《大学》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译文。

2. PPT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知识。

3. 纸张、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会成为儒家经典?二、学习《大学》原文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原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三、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段《大学》原文进行讨论。

2. 小组内分工,一人朗读,其他成员听后讨论,理解段落大意。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原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二、结合实际,解读《大学》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中的哪些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某些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以《大学》中的某条思想为主题,进行演讲或情景剧表演。

2. 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大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演情况。

2.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大学》原文、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上国学大学教案

四年级上国学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大学》中的作用。

2. 理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四书”之一?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指导学生,对“三纲八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在《大学》中的作用。

2. 结合《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分析其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四、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道德观念。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教师范读《大学》原文,引导学生跟读。

教学评价:1. 课后,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学习心得。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3.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三纲八目”的核心思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学生将学会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小学校本教材教案《大学》

小学校本教材教案《大学》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大学》的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的主要思想。

2. 学会阅读《大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难句。

2. 把握《大学》中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等。

2. 让学生了解《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大学》,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

三、讲解重点1. 讲解《大学》的主要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解释《大学》中的一些难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大学》内容。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探讨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到生活中。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大学》,思考其中的哲学思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国学校本《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高年级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通过学习《大学》,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

2. 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将儒家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谁写的吗?它是关于什么的?二、学习《大学》1. 学生朗读《大学》全文,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补充讲解《大学》的主要观点。

三、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1. 教师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

2. 学生结合《大学》的内容,谈谈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还记得它主要讲了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文言文学习1. 学生朗读《大学》中的文言文段落,教师点评。

2. 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段落。

三、儒家思想与日常生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儒家思想。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大学》,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学会了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国学经典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的相关内容,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大学》中的思想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中某一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强调其在国学经典中的重要地位。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大学》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谁知道“三纲八目”具体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大学》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三纲八目”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实际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国学经典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有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国学《大学》修身为本教案

国学《大学》修身为本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修身为本”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大学》中“修身为本”的思想内涵。

2. 如何将“修身为本”应用于现代社会。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修身?什么是为本?2. 提问: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需要强调“修身为本”?二、讲授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阐述“修身为本”的内涵:a. 修身:指修养品德,提升道德修养。

b. 为本:指把修身作为人生的根本,是其他一切事业的基础。

3. 分析“修身为本”在《大学》中的具体体现:a.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a. 个人层面: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b. 社会层面:如何构建和谐社会?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总结1. 总结“修身为本”的内涵和意义。

2. 强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什么是“修身为本”?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身为本”应用于现代社会?二、讲授新课1. 分析“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a. 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b. 社会层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将“修身为本”应用于现代社会。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修身为本”落实到行动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总结1. 总结“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大学》教案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研究本节课的收获。

3、练背诵。

四、总结。

XXX1、复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研究本节课的收获。

3、练背诵。

四、总结。

第七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教学过程:1、复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人皆日:‘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3、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4、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5、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6、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7、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大学》的起源和作者介绍《大学》的起源,讲解“大学”一词的含义。

简介《大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

2. 第二课时:《大学》的基本思想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字的意义。

分析《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观念。

3. 第三课时:《大学》的道德教育阐述《大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如“诚意”、“正心”等。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圣贤的道德风范。

4. 第四课时:《大学》的政治理念讲解《大学》中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如“德治”、“仁政”等。

分析《大学》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启示。

5. 第五课时:《大学》的人生哲学讲解《大学》中关于人生哲学的观点,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圣贤的道德事迹,引导学生学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大学》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大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大学》文本:提供《大学》的原文及注释,方便学生阅读理解。

2. 相关教材:提供与《大学》相关的辅导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3. 古代圣贤事迹:收集古代圣贤的道德事迹,作为教学案例。

4. 视频资料:寻找与《大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课时:导入: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

小学国学校本课《大学》教案第一章:《大学》简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3.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大学”含义及其教育思想。

二、教学内容1.作者:朱熹2.成书时间:南宋3.《大学》的地位:儒家经典之一,小学国学校本课程重要教材4.《大学》中的“大学”: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君子5.《大学》的教育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教学活动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其地位和重要性。

2.学生自主阅读《大学》选段,理解“大学”含义及其教育思想。

3.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阅读《大学》的心得体会,分享对“大学”教育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大学》的基本信息了解程度。

2.学生对《大学》教育思想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参与度。

第二章:《大学》第一章解读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大学》章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大学》第一章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内容1.《大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大学》第一章的教育思想:以修身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三、教学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大学》第一章,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自主翻译《大学》第一章,理解其教育思想。

3.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和感悟。

4.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对《大学》第一章的教育思想的领会。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参与度。

3.学生对《大学》第一章教育思想的领会程度。

第三章:《大学》第二章解读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大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大学》章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大学》第二章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内容1.《大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大学》第二章的教育思想:以明明德为本,亲民为途径,止于至善为目标。

少儿国学《大学》教案

少儿国学《大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 理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 认识《大学》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大学》中汲取智慧。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2.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理解《大学》中的经典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PPT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二)新课导入1. 讲解“三纲八目”的基本含义:-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结合实际案例,解释“三纲八目”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互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与《大学》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大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大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教案

其他儒家经典著作简介
《论语》
简要介绍《论语》的内容、作者 及历史地位,阐述其中包含的儒
家思想和教育理念。
《孟子》
概述《孟子》的主要思想、作者及 影响,探讨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论 述以及与《大学》思想的关联。
《荀子》
简述《荀子》的作者、主要观点及 历史地位,分析荀子对于人性本恶 的看法以及其与《大学》思想的异 同。
示其将中西哲学思想相互印证的研究思路。
05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等观念
分组讨的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格 物致知”等观念,并探讨这些观念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主题
“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 的意义。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等观念
讨论步骤
1. 教师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背景和含义。
04
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
02
分享内容:个人在学习《大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 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
05
2.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 励。
03
分享步骤
06
3. 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 进步,并提出建议和希望。
06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本,家庭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国家安 定和世界和平。
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影响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的积极 影响,提倡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和奉献精神。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关注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
提倡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精神 ,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3. 让学生了解《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一)导语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阐述《大学》作为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正文1. 讲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大学》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如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

3. 探讨《大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如教育、政治、家庭等。

(三)教学拓展1. 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举例说明《大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

(一)讲授法1. 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和儒家思想。

2. 分析《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实际应用。

(二)讨论法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学》思想的感悟。

(三)实践法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心得体会的文章。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感受国学魅力。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与《大学》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的黑板报:展示《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和重要观点。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阅读笔记。

2. 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大学》相关知识的测试,检验学习效果。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大学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理解《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4. 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

2. 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

2. 将《大学》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大学》文本。

3. 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你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3.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文本,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言文阅读方法,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段落大意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修养,努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核心思想的理解。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智慧?二、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将《大学》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将《大学》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写一篇关于《大学》感悟的作文。

2. 课后阅读《大学》全文,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篇一: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第十四课时教案
广利中心小学焦佩珍
一、教学内容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中人交,止于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这一文段的主要观点,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寻找最合适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段的观点,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读成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明德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出示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冋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康诰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明德章,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 1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2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 3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盘铭章第三课时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教学目标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3、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 5 )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6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7 )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五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七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八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冋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0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4、练习背诵。

四、总结。

《中庸》教案第九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简介中庸全篇的来历及总体内容。

1、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体会语气、 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 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四、 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 指读。

纠正字音、 停顿、 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 、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 、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 、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 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 、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十课时 一、 教学目标1、 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 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 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 教学重点 背诵、 翻译、 理解句子内容。

三、 教学过程2、出示句子 可离,非道也。

君子慎其独也。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道也者, 莫现乎隐, 谓之和。

万物育焉不可须臾离也; 莫显乎微,故 中也者,天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2、出示句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十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一、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7、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