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授课计划

第一讲、大学生涯与职业准备

第二讲、职业认知与就业选择

第三讲、就业政策、形势与程序

第四讲、择业心理与求职心理

第五讲、自荐材料的准备与面试笔试技巧

第六讲、就业权益与法律保障

(包括求职“陷阱”的识别与防范)第七讲、职场适应与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

课程意义: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定位为一门工具课程,为同学们顺利开始求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授课形式: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发言,情景模拟,

观看就业指导录像

授课要求:1、全班分为5个讨论小组,抽签决定(确定小组名称,小组口号及小组长)

2、保证课堂纪律、请销假制度

3、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引导案例:

《爬楼梯的故事》话说有两兄弟,他们一起住在一幢公寓楼里。一天,他们一起去郊外爬山。傍晚时分,等他们爬山回来,回到公寓楼的时候,发现一件事情:大厦停电了!这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很不巧,这两兄弟是住在大厦的顶楼。那么,顶楼是几楼呢?呢就更加不巧了,顶楼是80楼。很恐怖吧!虽然两兄弟都背着大大的登山包,但看来,也是别无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爬楼梯上去吧。”

于是,他们就背着一大包行李开始往上爬。到了20楼的时候,他们觉得累了。于是弟弟提议说:“哥哥,行李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它放在20楼,我们先上去,等大厦恢复电力,我们再坐电梯下来拿吧。”哥哥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好呀!弟弟,你真聪明呀。”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20楼,继续往上爬。

卸下沉重的包袱之后,两个人觉得轻松多了。他们一路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又觉得累了。想到只爬了一半,往上一看,竟然还有40楼要爬。两人开始相互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停电公告,才会落到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

到了60楼,两人筋疲力尽,累的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哥哥对弟弟说:“算了,只剩下最后20楼,我们就不要再吵了。”于是,他们一路无言,安静地继续往上爬。终于,80楼到了。到了家门口,哥哥长吁了一口气,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说:“弟弟,拿钥匙来。”弟弟说:“有没有搞错,钥匙不是在你那里吗?”。。。。。。原来,钥匙还留在20楼的登山包里!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却形象的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压力,不停地做功课、考试、升学,就好像背着一个很重的登山包,加上自己不够成熟,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所以走的很辛苦。20之后,从学校毕业出来,踏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好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所以说,从20岁到40岁是一生中最愉快的20年。

到了40岁,人到中年,发现青春早已逝去,但又有很多遗憾,于是开始骂老板不识货,怪家人不体恤,埋怨政府,埋怨国家,埋怨社会。。。。。。就这样在埋怨中又过了20年。

到了60岁,发现人生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埋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走完自己最后的岁月。到了生命的尽头,突然想起:好象有什么忘记了。是什么呢?是你的钥匙,你人生的关键。你把你的理想、抱负、关键都留在了20岁,没有完成。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像一次不可逆的单程旅行。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到了40岁之后,60岁之后才来追悔,那么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防止这个遗憾的发生呢?这个问题值得在座的每一个人认真的思考。。。。。。

第一讲、大学生涯与职业准备

主要是回答这个问题: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收获了什么?哪些是我顺利进入职场,正确定位的重要保障?

我想对于这一问题,是很多同学已经开始思考的。面临毕业,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未来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即将面临的工作,却总感觉知之甚少,底气不足。甚至一想到不久就会面临各种用人单位的面试,挑选,就心慌!那么对大学里我们学习的东西,和我们已经掌握的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无疑是同学们能够充满信心的应对毕业和就业的一个基本前提。

那么,我们在大学里到底学习和掌握了哪些收益终身的知识和技能呢?是否真的像同学们感觉的那样,除了一些老掉牙的书本知识,我们一无所获?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对于这一问题做系统的分析之前,我想引入一个真实的案例,首先让同学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高尔夫球让我打赢了一场漂亮的求职仗:

一位应届毕业生王梅曾经经历了这样一场面试。当天所有参加面试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字数很少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

一看到这个毫无头绪的题目,她几乎傻眼了。后来仔细一想,她发现这道题并不是要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一个题目,对于她这个毕业于经济系的人来说并不算难,中间涉及的很多管理知识和贸易常识对于她更是小菜一碟。

所谓“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首先,英国有多少人口脑子里要有印象。可以假设16到70岁之间有多少英国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准确她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写完步骤后,在假设其中有50万人口在打高尔夫球,这些人当中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每年要用多少球,剩下的人会多久大一次,需要用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最后她写下一组数字,并满意的交了答卷。

一个月后,她如愿以偿的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很多同学觉得,四年的大学生活并没有让自己感觉对所学专业有了多么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相反,那些学过的书本甚至很多都是已经过时的理论,但是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并不在于一张小小的毕业证书(当然证书也很重要),也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大学期间所接受的系统的思维训练和有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知识。案例中的王梅能够在笔试里,在面对一个书本上从未学习过的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的本身,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个时候,她在大学中所接受的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最终让她走向成功,这些都和她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