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心脏》连载第一章第四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合集下载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的功能1. 心脏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是五脏之主,主管血脉,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脉循环、统摄气机、主宰精神活动等。

2. 心脏的病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会引起心脏疾病,如心悸、气短等。

二、心脏疾病的症状与诊断1. 常见的心脏疾病:中医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心悸、心绞痛、心憋等。

2. 症状表现:心悸常见的表现有心前区或胸部有不适感、心跳快而有力、或者心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心绞痛的表现为胸痛或胸闷,可能伴随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心憋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急等。

3.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心脏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通过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进行诊断。

三、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用药和针灸。

2.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甘草、人参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药物的配伍调配。

3. 针灸治疗: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心主火,因此针灸治疗心脏疾病常用的穴位包括心经的井、荥、维、府、陷穴等。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心脏疾病患者应该少食盐、少食油腻等,多食宣痹开窍的清淡食物。

四、心脏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 情志调摄:中医强调情志调摄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激动、严重恐惧等情绪波动。

2. 饮食保健:中医认为饮食对心脏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 运动保健: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心脏的健康有益,建议患者适度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4. 心理保健:中医认为心理压力会对心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患者学会放松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医对心脏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且独到,应用中医治疗心脏疾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有所增加,对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脏腑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下面将对五脏六腑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统治者。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与神明,它的主要功能是掌管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精神活动与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肝脏肝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供应和排毒。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协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平衡息息相关,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肝气的畅通。

三、脾脏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管理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肺主气,具有呼吸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肺脏的功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所以要保持肺部的健康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五、肾脏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殖功能。

肾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六、胆腑胆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和调节胆囊的排泄。

中医认为胆腑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胆气郁结时可导致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

七、胃腑胃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脉主病,胃与脾密切相关,胃的消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

八、小肠和大肠小肠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排泄。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将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将有用的物质吸收进血液,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五脏别称

五脏别称

必考要点:五脏六腑经络别称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心为火脏
血府
主主血脉,前提心血充沛脉道通利,心血充盈
阳中之阳

肺为娇脏,又名华盖
肺者气之本
肺为气之主
肺为水之上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阳中之阴

脾为后天之本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阴中之至阴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而为血海
肝为刚脏
阴中之阳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腰者,肾之府
肾为气之根
阴中之阴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中清之府之称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为太仓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津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三焦为孤府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髓之海
督脉
阳脉之海
任脉
阴脉之海
冲脉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

诸阳之会
带脉
约束纵行诸经
肝魂怒风轮黑睛
心神喜血轮两眦
脾意思肉轮胞睑
肺魄忧气轮白睛
肾志恐水轮瞳神。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

第一章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寿世青编》一、当今医学发展的两个困惑自古以来,健康与长寿就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村夫,无不对其心驰神往。

一统江山的秦始皇,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寻仙人求不死仙丹”;三国猛将张飞之威武健壮岂是常人可比,却被诸葛亮写在手心的一个小小“病”字,吓得掩面而泣;《红楼梦》中的贾敬,宁国公贵胄之后,又是丙辰科进士,为了长寿求仙,甘愿抛弃尘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在都外玄真观修道炼丹,孤灯独影数十年……虽然人都有追求健康与长寿之心,但在生产技术落后、科学知识贫乏、医疗手段不足的古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面对生老病死,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徒呼奈何!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持续进步,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和治愈能力已大大增强,寿命也有所延长。

在许多闻名于世的长寿村和地区中,不少老者的年龄已经超过100岁甚至达到120岁。

但是,就在医疗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旧症新病却依然在毫不留情地夺人钱财、索人性命,很多疾病依然是人类难以攻克的难关,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如此智慧的人类,面对疾病束手无策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困惑!《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发布: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

健康状况居民比例为51%,中间状况比例为31.7%,疾病状况比例为17.2%。

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第一位的就是情志: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人群中,41.4%处于疾病状况;没有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况。

焦虑情绪最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使肝脏功能失调。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双高人群、一二线城市的女性、居民精神压力更大。

2016年,中央电视台曾报道:我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在全球癌症大爆发中,中国发病率第一;2015年新增429万癌症患者,死亡281万人;预测全球癌症疾病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将达到2400万人。

中医五脏(心)[可修改版ppt]

中医五脏(心)[可修改版ppt]
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 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1.血液:心主血,肝藏血。 2.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 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 两个方面。 1.水火既济 2.精血互生 3.精神互用 4.君相安位
例: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 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 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 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 在志为喜
—《素问·阴阳应象论》:“心……在志为喜。”
喜为心之志,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 关系密切。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心脏,也有 益于身心健康。
若暴喜或喜乐过度,不仅无益,反而使心 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
中医五脏(心)
内容
生理功能
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在体合脉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汗为液 其华在面
心与肺、心与脾、 心与肝、心与肾
附:心包络
(一)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 ❖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指心有推动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三)、脏腑间的关系
❖ 心与肺
心主血脉,肺主宗气、朝百脉。心与肺的 关系主要反映在气与血、血液循环与呼吸运 动的关系方面。
1. 肺气助心行血 2. 心血布散肺气
❖ 心与脾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 和运行方面。
1. 生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2. 运行: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肝、心、脾、肺、肾,如木、火、土、金、水一般,相生相克,互生互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脏中心与火相对,火有个什么特点呢?火太小了,会灭了,火要是燃烧的特别大,也会灭了,灭了就不叫火了!什么是火?必须一直保持不断的燃烧,而且火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才是火!而且火有个什么特点呢?有温暖的功能,火有这两个功能,心脏呢?心脏病发作,就和火烧尽了一样,没有了温暖,全身冰凉,中医叫什么?心阳不振!而且心跳也是一样,心脏不能跳的太快,跳的太快,一分钟120,除非你中了500万!或者是打麻将,连续封顶加番,赢了一把最大的!心跳会很快,结果怎么样?过度高兴,一下子心脏病犯了!这是老年朋友不可取的!要么就是心跳的很慢!跳着跳着,甚至都偷停了,也不行!以前有个老年朋友就是心跳很慢,他总开玩笑的和我说,我的心脏再停,我人都跟着停了。

正式因为心脏和火苗都需要保持一个最稳定的状态,而且都有一定的温暖的功能,所以心脏和火很像!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脏怎么管着身体的生杀大权?靠的就是心脏的第一个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其实打个比方说,心脏就像一台水泵一样,不过心脏里泵的是血液!血液泵出去,再回来!心主血脉功能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两大类疾病:第一类是心律不齐,打个比方说,以前心脏泵血,顺着血管走了一圈是3秒钟,现在从出去到回来走了5秒钟,走的比以前慢了,就是心律不齐,如果没有血了,心脏根本就泵不起来,时间久了就是心脏萎缩!第二类就是就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硬化,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这里我重点说说现在老年朋友最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咱们说的冠心病,打个比方,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人血管是什么样的?就好像歌中唱的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血液非常清澈,流动速度也很快!动脉硬化的的人是什么样的?血管中的血液就和我们早上喝的小米粥一样,非常粘!结果时间久了,就堵住了,严重了就是梗塞,大家做的支架是什么?就是在梗塞的地方,放一个东西,撑开,像打雨伞一样!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

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

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太监、丫鬟、大臣、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

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中医将五脏都对应比喻为一定身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各脏器的一些功能特点(见五脏功能对应官职表)。

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

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

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胃经也走心脏。

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脾经走心脏。

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

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噫干心疼,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

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儋儋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此外,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胁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

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

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之神为神明。

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惑之中。

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

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

《中医治心脏》连载第一章第四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1

《中医治心脏》连载第一章第四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1

人有五脏六腑,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的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基本上脏是实心的,当然不完全是实心,只是相对的;腑是空心的,而且是真正的大空心。

腑中的三焦比较特别,是把人分成上中下三块,大致上胸口以上的就是上焦,胸口以下肚脐以上的就是中焦,肚脐以下的就是下焦,实际上是个更大的空心概念。

这个三焦的概念不容易懂,但是很有用,什么时候有用呢?开方子的时候有用,反正您知道这其中有道理就行了。

人的胳膊腿磕了碰了出点血,这都是外伤,没有大事。

五脏六腑有问题就是内伤,老百姓和武侠小说中都说内伤比外伤严重,这一点不假。

尤其是五脏六腑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现在的大医院里,基本上是把脏器给分开来治的,尤其是外科,所以治疗效果不好。

比如胆囊炎把胆囊切了,然后就一辈子脂肪泻,老是拉肚子,拉的臭臭里有油(吃的油应该是被胆汁消化的,但是胆囊没了就没法消化了,所以吃的大肥肉全拉出来了);有些冠心病患者,有便秘,上厕所的时候一使劲,心梗了,这也是心和大肠有关系的证据。

所以五脏六腑都是非常紧密联系的。

其实西医也不是不知道五脏六腑相互作用。

比如老慢支造成的肺心病,就是肺有问题导致了心脏病;比如心衰要密切观察尿量,一旦没尿了医生就害怕了,赶快用利尿药;再比如心房能分泌一种心房利尿钠肽(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正规西医研究结果),能有明显的促进排尿的作用。

所以,不要以为排尿都是和脑子有关系。

我们治过一个房颤患者,北京大兴的,阵发房颤。

他就是每次发作前就开始尿多,发作的时候尿更多,他每次房颤发作持续2小时,这2小时里要尿6-7次,每次都尿的特别多,不颤的时候就特别正常,尿也不多,人也精神。

我们的中医辨证也正好属于心气虚,而不是肾虚。

经过治疗后,他首先是房颤发作的时候尿少了,然后才是房颤发作次数减少,然后不再发作。

所以他表面上是肾的问题(按照一般观点,尿多是肾虚),但本质上仍是心的问题,是心影响了肾。

在五脏六腑当中,心是最重要的。

冠通汤治疗冠心病

冠通汤治疗冠心病

冠通汤治疗冠心病展开全文四、冠通汤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壁的粥样斑块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血流障碍,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无疑是贯穿于冠心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痰湿和痰热是影响脂肪代谢的病变前提,而气滞血瘀则是脂质沉积的病变结果。

因此,气滞血瘀可以定为冠心病病变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气血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辩证关系。

对冠心病的治疗应综合采取宣痹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使气滞血瘀这一矛盾的迅速转化。

其实这一治法,早有成例。

如丹参饮及颠倒木金散等。

根据前述治疗原则,拟订了一张基本方,定名“冠通汤”。

临床以冠通汤为基础辨证加减,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冠通汤的药物组成:丹参9g 炒赤芍9g 桃仁4.5g~9g,降香3g 生香附9g~15g 广郁金15g 全瓜蒌15g 延胡索9g远志3g 清炙甘草3g。

在应用冠通汤的同时,再联系体质及病情适当加减。

气虚加党参9g,兼脉结代者,再加川桂枝3g。

阴虚加生地12g,兼脉结代者,再加党参9g 大麦冬9g 五味子3g。

痰湿加制半夏6g 炒陈皮6g。

痰热加川贝粉3g(冲) 炒竹茹6g。

胸膺窒闷较甚加砂仁3g(后下) 佛手片6g或檀香1.5g 薤白头9g。

心前区疼痛较甚加川楝子9g 炙乳香、没药(各)4.5g。

刺痛或绞痛加红花1.5g 失笑散(包)4.5g~9g。

胸膺窒闷及心前区疼痛者,还可加服三七粉1.5g或冠心苏合香丸每日2~3次,每次半至一粒,含化或温开水化服。

心悸加炒枣仁9g 茯苓12g 茶树根15g。

血脂高属湿热瘀滞加茵陈15g 泽泻15g 或生山楂9g 麦芽12g。

属肝肾阴虚加桑寄生15g 制首乌9g 制黄精9g。

血压高加罗布麻叶30g 决明子9g或莲子芯3g。

案三、冠心病苏×,女,48岁,干部。

冠心病,经常胸闷,心绞痛,反复发作,近因爱人病逝,忧伤不能自己,症状加剧,彻夜不寐,用西药无效而来就诊。

治心脏早搏的方子!化解心慌、多梦、舌头干,给你说说

治心脏早搏的方子!化解心慌、多梦、舌头干,给你说说

治心脏早搏的方子!化解心慌、多梦、舌头干,给你说说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讲一张珍藏已久的方子。

治疗的是气阴两虚型的早搏。

早搏,是心律失常常见的一种类型。

也就是心脏跳动有些“乱套”,脱离正常的节奏,不该跳的时候它跳了。

就会引发心悸、心慌、气短,感觉心脏“翻跟头”、“下坠”、“突突”、“发空”。

人一辈子,都会经历早搏。

偶尔发作没有什么。

经常发作,就要考虑干预了。

看看收藏已久的这张方子——炙甘草,丹参,麦冬各15克,阿胶,党参,茯神,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五味子6克。

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这方子的创制者,叫做杨百茀。

出生于1924年,卒于2002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曾任湖北中医学院院长,在内科杂病,以及《金匮要略》临床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

讲一个杨老用此方的真实医案。

有一次,杨老接待一个66岁的男性患者。

八年前,就开始有心慌、气急、胸闷的现象,医院诊断为早搏。

八年来,多次治疗没有效果。

最近症状加重,一动就心慌气短,心里乱跳,精神疲惫、特别乏力。

睡觉的时候,多梦易醒,脸上阵阵发热。

形体十分消瘦,两腮发红。

发现脉细而促,舌苔少,舌暗红。

杨百茀先生开的方子,是在上头验方的基础上,加上生地10克,酸枣仁10克。

结果患者前后用药一共40多剂,中间略有加减,最后心悸心慌、口干发热的感觉完全消失,睡眠安好。

八年宿疾,一朝而愈。

平心而论,这方子不可能每次都治得这么好。

但有成功的案例,说明它有科学性,值得来研究。

患者舌暗红,苔少,说明有阴虚内热。

舌苔必须在阴津充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舌苔少,舌红,说明阴虚有热。

舌红,是有热,是热邪迫血,加速运行的表现。

脉细促。

脉细,说明阴血不足,脉道不丰。

患者颜面发热,脸上发红,也说明有内热。

虚热扰神,导致夜里睡觉不安,多梦易醒。

心慌、气短、乏力,说明气虚,身体里头的“能量”不够。

患者主要问题是气阴两虚、虚热内扰。

想调治的,就得滋阴、补气、清热、安神。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心”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

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 主藏神。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主通明和心气下降,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由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 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 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以及心脉自身, 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机能密切相关, 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心脏的搏动, 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阳能激发心脏的搏动, 心阴能抑制心脏的搏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 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 心脏搏动无力, 或心阴不足, 或心阳不足, 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的生血作用, 即所谓“奉心化赤”。

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其化为血液, 须经心火(即心阳) 的“化赤” 作用, 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

《中医治心脏》连载第一章第四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2

《中医治心脏》连载第一章第四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2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

平时我们养心首先就是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

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是心的两大功能。

主血脉这一个功能基本上等同于西医讲的血液循环,看的见,测得出,西医治疗也主要是针对这一块的;主神明这个功能老百姓自己感受地到,但是西医的仪器设备检测不出来(还没研究出来),所以这方面的病大医院也就基本治不了。

不但治不了,而且经常说“你没病”。

我在1999年的时候,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做过研究课题,研究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发现大约4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心梗抢救过来了,狭窄的血管打开了,心电图基本上还可以,西医的指标基本上都不太重了,为什么患者还每天难受,放了支架还难受呢?就是因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病没治,心主神明这一块没进行治疗。

心主血脉和主神明这两个作用是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

只有心脏的血脉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

也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旦有失偏颇,就会使这个安整有序的“国家”出现混乱。

关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实际病例,经常会碰到。

有一位唐山的患者,50岁,心慌、胸闷4年多,2014年3月12日有一次胸痛不缓解,住进唐山工人医院。

唐山工人医院是一家水平很不错的三甲医院,心内科力量很多年前就比较厉害。

入院当然要做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右冠脉近端狭窄50%,后降支近端狭窄50%,左室后侧枝开口100%闭塞,前降支远端30-40%狭窄。

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放了一个支架。

放完了支架以后,两个月患者又有发作,结果患者再次去北京某大医院,又放了2个支架!放完了之后呢,还是胸闷气短,上不来气,自己非常害怕,老觉得有生命危险,患者自己做生意,企业做的挺大,因为这个病闹得会也不能开。

为什么不能开会呢?一是气短,话说不出来,说几句就没有力气,二是老怕出事(司机寸步不离),睡眠也不好。

五脏养生心:主神,脉管,血液,心气,津液

五脏养生心:主神,脉管,血液,心气,津液

五脏养生心:主神,脉管,血液,心气,津液
心居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

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主血脉
其华在面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得力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需心气充沛外,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也是很重要的基本条件,这三者关系密切。

2.主神志
神志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古人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谵狂,或健忘、精神萎靡、昏迷等精神意识思维异常的临床表现。

3.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舌是心之外候。

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

若心有病变,即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4.在液为汗
汗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血与津液同出一源,因为汗为津液所化生,所以有“汗血同源”之说。

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地位

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地位

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地位。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的循环运用,向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同时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因此,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里所指的心脏,还包含着脑的皮层活动,所以说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面部与舌质是反映血液运行功能的外部表现。

故此有心;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之说。

心脏功能的盛衰,是可以从脉搏,面部和舌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如脉搏跳动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红润,舌质红润,即是心脏功能正常的表现。

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故有心者。

精神之所舌也的说法。

在一些通俗语言中的,心情舒畅,操心,细心,痛心等的,心,字都是指精神,意识,思维而言。

因此,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即可视为心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汗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异常的出汗往往与心有关。

如腠理【汗孔】不固而自汗,除了肺气需之外,常因心阳不足所致,阴虚的病人,容易出现阳亢浮越,汗液也常随阳外泄而为盗汗,除了肺肾阴虚之外,也有由心阴血虚而引起的。

所有治疗自汗,盗汗时,常用温养心阳,或滋补心阴的药物。

此外,对心阳不足,或心阴血虚的病人,在发汗时应该慎重。

附:心包络: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邪气侵犯人体,一般都是由外至内,从表入里。

包经即是心的外卫,故邪气侵犯心脏时,常常是先侵犯心包络。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录(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整体观点,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归纳。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采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经过剖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由、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归纳、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为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响性不一样,或处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一样,因此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一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出现了同样的证,因此就采纳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经过经络纵横宽泛地散布,以贯穿内外上下,运转气血津液,滋润并调理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系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峙双方属性的归纳,并含有对峙一致的内涵。

阴和阳,既能够代表两种互相对峙的事物和权力,又能够代表和用以剖析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峙限制: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失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录(2)李本强11.阴阳的转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含:①阴阳的对峙限制;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变;⑥阴阳的自和与均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五脏心》课件

《中医五脏心》课件

02
中医五脏心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邪侵犯人体,影
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波动,导 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
心脏。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 饥饿,均可导致脾胃功 能失调,进而影响心脏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 均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中医五脏心》ppt课件
• 中医五脏心概述 • 中医五脏心的病因病机 • 中医五脏心的辨证论治 • 中医五脏心的现代研究 • 中医五脏心的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五脏心概述
中医五脏心的概念
总结词
中医五脏心的基本概念
详细描述
中医五脏心是指人体内的心脏器官,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具有主血脉 、主神明的功能。

病机
01
02
03
04
气滞血瘀
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 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 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痰火扰心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原因导 致体内痰湿内生,痰火上扰心 神,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状。
心阳虚衰
久病体虚、年老体衰等原因导 致心阳虚衰,心脉失于温煦,
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
心阴不足
久病体虚、过度劳累等原因导 致心阴不足,心脉失于濡养,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调节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
饮食调养
合理搭配营养,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 性食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 潜在的心脏问题。
04
中医五脏心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中医五脏心的认识

【中医】中医五脏(心)

【中医】中医五脏(心)

中医五脏(心)1️⃣ 中医五脏之心:生命之君的奥秘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而心脏作为五脏之首,被誉为“君主之官”,其地位举足轻重。

心脏不仅主宰着血脉的运行,还关联着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中枢。

中医对心脏的理解,超越了现代医学单纯的心血管功能,它更多地强调了心脏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心脏通过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为各个脏腑器官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 心脏的功能与特性主血脉:心脏通过其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心气充足,心脏搏动有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

反之,则会出现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或结代等病理变化。

主藏神:中医所说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又具体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

心主藏神,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体现了生命活动的主宰作用。

心主藏神的生理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思维、意识、精神。

在人的思维、意识、精神活动中,心起主导作用。

二是主宰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 心脏的养护与保健调和情志:中医认为,情志过极皆可伤心,导致心神不安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惊恐过度等极端情绪,是养护心脏的重要一环。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同时,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油等,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心气。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

中医五脏之心:君主之官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腔,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古人通过大致的解剖,形容心脏形态象下垂的莲花,古人观察描绘心的形态与现代医学心脏是同一器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的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在五行中属火,位于胸中,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在中医学中,认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动血液的循环和进行精神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故古人用社会现象解释医学时,用君、臣、将、相来模拟其功能,称心为“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某些神经精神疾患以及舌尖碎痔糜烂等症,大多从心论治。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主血脉心具有使血液化生、推动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并调节控制的作用。

如《素问·瘘论》所说“心主身之血脉”之意,即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

关于心主血脉理论的形成,得之于古人对人类内脏的观察解剖学知识。

如《汉书·王莽传》记载:杀戳被俘的奴隶时,让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度量五脏,以竹蓬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治病。

”通过这种直观的观察,发现人的心脏中充满了红色的血液,并且顺着与心相连的脉管流向全身,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之后再通过不断的医疗实践积累,总结出“心主血脉”这一理论。

心主血脉有两层含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指全身血液的化生运行要由心来主持调控,即指“心主一身之血”。

血液的生成,虽然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但水谷精微要在心气、心阳的作用之下变化成为赤色的血液,并依靠心脏的推动运行于全身。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另一层含义指“心主一身之脉”。

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血之府”。

脉与心脏相互连接,像网络似的布散于周身,血液依靠脉道作为运行的通路,故心脏、脉和血液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有五脏六腑,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的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基本上脏是实心的,当然不完全是实心,只是相对的;腑是空心的,而且是真正的大空心。

腑中的三焦比较特别,是把人分成上中下三块,大致上胸口以上的就是上焦,胸口以下肚脐以上的就是中焦,肚脐以下的就是下焦,实际上是个更大的空心概念。

这个三焦的概念不容易懂,但是很有用,什么时候有用呢?
开方子的时候有用,反正您知道这其中有道理就行了。

人的胳膊腿磕了碰了出点血,这都是外伤,没有大事。

五脏六腑有问题就是内伤,老百姓和武侠小说中都说内伤比外伤严重,这一点不假。

尤其是五脏六腑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现在的大医院里,基本上是把脏器给分开来治的,尤其是外科,所以治疗效果不好。

比如胆囊炎把胆囊切了,然后就一辈子脂肪泻,老是拉肚子,拉的臭臭里有油(吃的油应该是被胆汁消化的,但是胆囊没了就没法消化了,所以吃的大肥肉全拉出来了);有些冠心病患者,有便秘,上厕所的时候一使劲,心梗了,这也是心和大肠有关系的证据。

所以五脏六腑都是非常紧密联系的。

其实西医也不是不知道五脏六腑相互作用。

比如老慢支造成的肺心病,就是肺有问题导致了心脏病;比如心衰要密切观察尿量,一旦没尿了医生就害怕了,赶快用利尿药;再比如心房能分泌一种心房利尿钠肽(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正规西医研究结果),能有明显的促进排尿的作用。

所以,不要以为排尿都是和脑子有关系。

我们治过一个房颤患者,北京大兴的,阵发房颤。

他就是每次发作前就开始尿多,发作的时候尿更多,他每次房颤发作持续2小时,这2小时里要尿6-7次,每次都尿的特别多,不颤的时候就特别正常,尿也不多,人也精神。

我们的中医辨证也正好属于心气虚,而不是肾虚。

经过治疗后,他首先是房颤发作的时候尿少了,然后才是房颤发作次数减少,然后不再发作。

所以他表面上是肾的问题(按照一般观点,尿多是肾虚),但本质上仍是心的问题,是心影响了肾。

在五脏六腑当中,心是最重要的。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意思就是: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管着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

心是储藏精神的地方,心脏器质坚固,外邪(一切损害因素)不能盘踞于内(所以心脏不得癌症)。

若为外邪盘踞,心脏就会到伤害,导致神气丧失,一旦精神丧失,就会导致死亡。

所以,有病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气神没了,精气神要是没了说明人就不行了。

本书作者:马宝琳
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中医诊所创始人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副会长
特别提醒:
本文取自马宝琳新书《中医治心脏》。

转载或摘录任何文字请注明“版权归作者马宝琳所有,来源马宝琳著作《中医治心脏》;转载仅作分享,勿作其他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

平时我们养心首先就是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

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是心的两大功能。

主血脉这一个功能基本上等同于西医讲的血液循环,看的见,测得出,西医治疗也主要是针对这一块的;主神明这个功能老百姓自己感受地到,但是西医的仪器设备检测不出来(还没研究出来),所以这方面的病大医院也就基本治不了。

不但治不了,而且经常说“你没病”。

我在1999年的时候,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做过研究课题,研究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发现大约4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心梗抢救过来了,狭窄的血管打开了,心电图基本上还可以,西医的指标基本上都不太重了,为什么患者还每天难受,放了支架还难受呢?就是因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病没治,心主神明这一块没进行治疗。

心主血脉和主神明这两个作用是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

只有心脏的血脉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

也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旦有失偏颇,就会使这个安整有序的“国家”出现混乱。

关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实际病例,经常会碰到。

有一位唐山的患者,50岁,心慌、胸闷4年多,2014年3月12日有一次胸痛不缓解,住进唐山工人医院。

唐山工人医院是一家水平很不错的三甲医院,心内科力量很多年前就比较厉害。

入院当然要做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右冠脉近端狭窄50%,后降支近端狭窄50%,左室后侧枝开口100%闭塞,前降支远端30-40%狭窄。

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放了一个支架。

放完了支架以后,两个月患者又有发作,结果患者再次去北京某大医院,又放了2个支架!放完了之后呢,还是胸闷气短,上不来气,自己非常害怕,老觉得有生命危险,患者自己做生意,企业做的挺大,因为这个病闹得会也不能开。

为什么不能开会呢?一是气短,话说不出来,说几句就没有力气,二是老怕出事(司机寸步不离),睡眠也不好。

像这位患者就是典型的心主血脉治好了(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但是心主神明没治好,因为他失眠、恐惧。

另外就是没气(气不够用),这个没气是怎么回事呢?这就用到了五脏六腑里的三焦,他这属于上焦没气,和老百姓常说的中气不足差不多道理。

根据中医辨证,患者血脉方面确实有问题(虽然放了支架应该没有大事了),但还是要治,给予活血化瘀;另外他失眠恐惧,是神明方面有问题,给予养心安神;还有上焦气不足,给予补气提升之药(比如中药里有一味升麻,就是能提升的,所以才叫“升”麻,不学中医的看着很玄乎,但就是有效,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不糊弄子孙)。

结果,第二天就见效,第七天的时候已经自我感觉非常好,患者说我好了不治了,被我们劝着治了一个疗程。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老慢支会引起肺心病,肾衰会引起心脏病,肝火太旺老生气也会诱发心脏病……基本上所有内脏都和心脏有关系,所以治疗心脏病的时候也不能孤立的放个支架、换个瓣膜、搭个桥、做个封堵等等,这样治病只是治了一半。

本书作者:马宝琳
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中医诊所创始人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副会长
特别提醒:
本文取自马宝琳新书《中医治心脏》。

转载或摘录任何文字请注明“版权归作者马宝琳所有,来源马宝琳著作《中医治心脏》;转载仅作分享,勿作其他用途,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