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学设计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4.提问:“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带特点。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逐一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a.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b.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气压带、风带数据,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强化巩固,提高记忆效果: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6.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使学生认识到气压带、风带等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4.布置一份综合性的练习卷,涵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纬度带的气候特点,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气候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从而引出气压带、风带的概念。
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4.结合气压带、风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a.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何影响?
b.如何利用气压带、风带知识为人类生活、生产服务?
要求: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阐述气压带、风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5.观察并记录本地区近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本地气候的影响。
要求: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本地气候的影响,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难点三: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学生需要掌握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而移动的规律,以及这一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设想:通过动态图演示、实时气象数据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为切入点,引出气压带、风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共同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2.3.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共21张PPT)
1. 地表均匀、平坦 2. 地球不自转 3. 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的形成
极锋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60°N 30°N 0°
举一反三 请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90°S
0° 30°S 60°S
全球气压带分布图
中纬西风带 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
极地东风带
地高气压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对气候的影响
干燥 温湿 冷干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 对气候 运动 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热力因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 30°附近 动力因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 60°附近 动力因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 90°附近 热力因素
下沉
冷干
活动题填表
风带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
低纬信风带 带高气压带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影响
第1课时,共1课时
回顾旧知
等压面
地面 B
A
C
回顾旧知
低
高
低
冷却
受热
冷却
地面 B
A
C
回顾旧知
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 度力,并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低
高
低
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XXX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2)教学重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3)教学目标• 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画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图说明在不同的力作用下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说出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画图说明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说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
(4)教学方法• 演示法、图表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二)知识结构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线,压指向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南半球向)压线风向和等压线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情况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件 湘教版必修1
城市风
郊区
城区
热
郊区
山顶 山顶
山谷
白天,山坡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山谷升温慢, 白天,山坡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山谷升温慢,大气冷却下 导致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谷风。 沉,导致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
山顶 山顶
山谷
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冷却下沉,山谷降温慢, 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冷却下沉,山谷降温慢,大气膨胀上 导致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易产生下沉逆温。 山风。 升,导致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易产生下沉逆温。
大 气 作 水 平 运 动 所 受 作 用 力
(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空气产生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动的原动力 二力平 衡,风向 风向 平行于 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使北半球风向右偏 使北半球风向右偏, 使北半球风向右偏 南半球风向左偏) 南半球风向左偏
三种力 共同作 用下,风 用下 风 向斜穿 等压线
延伸·拓展
下图中A、 、 、 点为北半球 下图中 、 B、 C、 D点为北半球 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 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在A、B、 、 、 C、D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 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 、 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 点为99.95℃ , C、D点为 则 A、 B点为 、 点为 ℃ 、 点为 99.80℃,试回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列问题: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箭头表示 点处的风向,海平 用箭头表示O点处的风向 用箭头表示 点处的风向, 面上的摩擦因素可略去不计。 面上的摩擦因素可略去不计。 (2)试写出 题的解答理由。 试写出(1)题的解答理由 试写出 题的解答理由。 气压高 气压低
湘教版必修一 2.3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共22张PPT)
东亚季风
风向
类型 气候 气候 特点
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温带季风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冬寒冷干燥 夏炎热多雨
冬温和少雨 夏炎热多雨
南亚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一 亚洲高压(又称 阿留申 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 低压
压)
高压
冰岛低 压
七 亚洲低压(又称 夏威夷
月 印度低压)
高压
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与季风环流
①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 著改变的现象
②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课堂小结
1.气压带、风带形成: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3).七带六风 2.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大气活动中心 4.季风环流 最典型的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课后作业
• 1.复习本届2.3-3所学内容。 • 2.一线精练P23第三节 大气环境。
均状态
长期平
(2)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
(3)意义:促进地球的水热平衡
2、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1)前提条件和形成因素 ----单圈环流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因素:高低纬间受热不均(热力因素)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因素:高低纬间受热不均(热力因素) 地转偏向力(动力因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教学设计【学生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节的内容,由以前在第一章的推后到第三章,因此,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没有学过“力的合成和分解”,这也是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材不配套的一些问题。
因此,讲授本课之前,要先向学生讲授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六个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1、本课处于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第二课时。
2、本课之前学习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来分析单圈环流的形成,再加上第一章学过了地转偏向力,就可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运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分析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更有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策略】:1、三圈环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作出“北半球单圈环流”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
2、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湘教版)-精选文档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湘教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教学内容在湘教版《地理I 》第二章第三节,共包括下列两部分: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节大气环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2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课程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学生能够在分析教材“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的基础上,绘制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达成知识灵活迁移和提高阅读、分析、绘制地理图表技能的教学目标。
②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运动的知识,说出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结合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达成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和深度分析地理成因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分布;能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南、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认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通过对地球及其表面假设条件的变化与大气运动状况的关系进行探究,推导出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形成的过程,并说出其分布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绘图等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己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理解和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及其变化;认识大气环流的整体性,进而学会用整体的思想看待地理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程标准解读1、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
“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反映出“标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时位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继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之后的第四课时,在本章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主要内容与内外联系:(1)教学内容:本课时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部分分析探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内外联系:第一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第二部分是气压带、风带形成部分的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答案:(1)7;低;亚洲低压(2)东南风;西南风(3)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风向:风从____吹向____。
(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在_____季出现。
(3)若此洋为太平洋,则此时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名称为________。
15.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表示___(1月或7月),A地气压中心的名称为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A.纬度影响B.地形影响C.洋流影响D.冬季风影响
12.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
探险考察站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北方向
二、综合题
13.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5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如右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大拇指伸直代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7月份,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即大拇指往北移),全球气压带(即四个手指与手掌之间接触带的凹凸处)也往北移,1月份则往南移动。
【典例解析】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北风
6.关于极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锋产生在两极附近
B.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
C.极锋是由于空气垂直下沉运动而形成的
D.极锋是极地东风爬升到盛行西风之上的过程中形成的
7.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课题
2.3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
1.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并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考点及考试要求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2、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
归纳: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遇冷气流下降形成高气压
风: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意义
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3、大气环流规律(重点)
A.台风的影响B.反气旋的影响
C.海陆热力差异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
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
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
5.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B.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C.纬向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8.当亚欧大陆印度低压势力增强时()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总结: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形成了6个风带和7个气压带。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为了让同学更进一步的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我们看下面这个变式图。
三圈环流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4.对比分析地图: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2)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3)规律:就北半球来说,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1).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
绘制出赤道与两极间的热力环流——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2)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3)、提问: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3.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冬季盛行由陆地吹向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A.①④B.②④
C.①③D.③④
9.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D.赤道地区
10.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思考:
1.若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势力更强,会对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降水和天气各带来哪些影响?
2.若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势力更弱,又会对我国南、北地区的降水和天气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C4.D5.A6.B7.C 8.D9.A10.A11.D12.D
二、综合题
13.(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2)图中C点盛行_____风,D点盛行______风,此时我国的天气特征为_______。
【阅读思考】
副热带高压与梅雨、伏旱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伏旱的早迟,都与其进退的时间早晚、强度和空间分布有关。
夏半年,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高压北侧交锋形成的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夏初,副热带高压中山西伸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也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数周的连续性阴雨天气。此的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气,故称为“梅雨”。7~8月,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雨带随之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完全受副高控制,形成炎热少雨的“伏旱”天气。
4.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①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
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
6.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4)、比较:同是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5)提问画图: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6)补充图示: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2)a、b两地的风向;a______,b______。
(3)A处的降水以____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____雨为主。
(4)B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__,原因是__________。
(5)D处降水少,但气候比较湿润,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1月份,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A、B、C、D四处中,__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此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高压中心名称是______,在其影响下,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____________。
性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B南亚:形成原因:冬季——海陆的热力性差异;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性质:冬季低温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主要分布在()
A.0°~30°B.30°~60°C.60°~90°D.40°~60°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就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
D.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然导致风向季节变化
3.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11.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