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合集下载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trophil Percentage) 是人体外周血细胞计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占总白细胞计数的40%到75%之间。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2.免疫系统异常:一些免疫系统异常,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3.白血病:一些类型的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常常伴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4.药物使用:一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以抑制骨髓中新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5.骨髓疾病: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下降。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负责清除病原体。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以及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有助于预防感染。

2.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暴露,有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3.避免接种活疫苗:由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接种活疫苗,以免引起严重的疫苗副反应。

4.注意药物使用: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需要免疫功能正常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以免对免疫功能产生进一步的抑制作用。

5.多休息、均衡饮食:饮食要注意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此外,适当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6.定期检查: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观察血象指标的变化,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不同的疾病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情况不同,因此,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性粒细胞数目标准

中性粒细胞数目标准

中性粒细胞数目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总白细胞中占50%至70%之间。

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每立方毫升血液中约为1500至8000个。

这个范围是根据健康人群的大量数据统计得出的,能够反映出正常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

当中性粒细胞数目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受损或者身体受到了感染。

而高于正常范围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等因素引起的。

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异常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和治
疗方案。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异常可能会提示一些特定的疾病,如白血病、感染性疾病、骨髓抑制等。

因此,对于中性粒细胞数目的评估和监测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血液检查外,中性粒细胞数目的评估还可以通过骨髓穿刺、病原体检测等
方式进行。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手术前、化疗期间、免疫抑制状态下,对中性粒细胞数目的监测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风险。

总之,中性粒细胞数目是评估免疫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范围内
的中性粒细胞数目能够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对于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异常,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中性粒细胞数目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中性粒细胞数目标准有所帮助。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表明出血、骨髓功能异常等疾病。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意味着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6. 血红蛋白浓度(MCH)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MCH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平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 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范围。

RDW异常可能意味着贫血类型或疾病。

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NEUT%的变化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的比例。

LYMPH%的变化可能与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1.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比例。

MONO%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2. 嗜酸细胞百分比(EO%)嗜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嗜酸细胞的比例。

EO%的变化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通常根据外周血象的结果来确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标准:
1. 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成人的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约为1500-8000/mm³,低于此范围可被认为是粒细胞缺乏。

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40-75%之间,低于此范围可被认为是粒细胞缺乏。

3. 中性粒细胞分类低于正常范围:除了总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下外,不同类型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也较低,表明可能存在特定类型的粒细胞缺乏。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确定粒细胞缺乏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如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并进一步确定诊断。

因此,仅凭外周血象的结果来确定粒细胞缺乏的诊断可能不够准确。

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

血小板六项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中,血小板六项是常规血液检查的一部分,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是血小板六项的临床意义:1.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块形成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动脉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而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例如易出血或瘀血等情况。

2.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均匀。

增高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可能与血小板破坏或异常生成相关。

低的PDW值可能意味着血小板体积分布较为均匀。

3.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增高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骨髓异常产生的血小板增多相关,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而低的血小板压积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低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则可能与骨髓功能异常相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增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意味着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

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

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一)简述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新生儿:(15.0~20.0)×l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二)临床意义1.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意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意义导语:感染是临床医学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感染指标的检测与评估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临床常用的感染指标的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最为常用的感染指标之一。

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细胞因子,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以应对感染。

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往往提示有感染的存在。

然而,白细胞计数升高并不仅仅意味着感染,它也可以是其他炎症反应的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

此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白细胞计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感染的存在。

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会迅速上升。

CRP的升高可以作为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早期感染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不同于白细胞计数,CRP对感染的反应更为敏感。

它可以在感染发生前数小时内升高,并在感染控制后几天内下降。

因此,CRP的动态变化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感染的预后。

三、降钙素原前体降钙素原前体(PCT)在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CRP相比,PCT的升高更特异于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

因此,PCT在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PCT的变化也可以用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效果。

PCT的持续升高往往提示感染的加重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其下降则意味着感染正在得到控制。

四、降钙素降钙素(CT)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PCT相反。

CT的升高与感染有关,而CT的下降则意味着感染的好转。

因此,CT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感染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CT的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炎症反应程度相关。

在感染控制不佳的情况下,CT的升高往往提示感染的严重并可能伴随器官功能损害。

五、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

通过培养患者的血液样本,可以检测到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血培养结果能够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血液分析仪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检测仪器,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获取不同参数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个血液分析仪参数,并探讨它们的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因此,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一般在120~160g/L之间。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的情况,提示身体缺氧。

而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则可能与血液黏稠度增高或其他疾病有关。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血液分析仪中用来测定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数目的参数。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常常与贫血、失血、溶血等病理状态有关。

正常成年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女性为3.8~5.5×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出现贫血的状况。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数目的测定值,也是血液分析仪中重要的参数之一。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起着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的,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减退或骨髓功能异常。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测定血液中血小板数目的参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00~3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偏高常见于炎症、感染、贫血等疾病,而偏低则可能与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

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内体积大小差异的参数。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一般在11.5~14.5%之间。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通例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中央细胞数量(Mid)(参考值:0.1~0.9),(单位: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2.0~7.0),(单位:10^9/L)淋巴细胞百分百(LY%)(参考值:20~40),(单位:%)中央细胞百分比(Mid%)(参考值:3.0~9.0),(单位:%)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50~70),(单位:%)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10~160),(单位:g/L)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37~50),(单位:%)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5),(单位: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0~31.0),(单位: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360),(单位:g/L)红细胞散布宽度(RDW-CV)(参考值:11.5~14.5),(单位:%)红细胞散布宽度尺度差(RDW-SD)(参考值:35.0~56.0),(单位:fL)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0~11.0),(单位:fL)血小板体积散布宽度(PDW)(参考值:15~17),(单位:%)血小板压积(PCT)(参考值:0.108~0.282),(单位:%)白细胞(WBC)计数增多:(1)心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怀胎5个月至临蓐后4~5天,经期,饭后,激烈活动后,严寒及情感冲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小我的白细胞老是下昼比上午高一些,是以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留意准时检讨,尤其是正在接收放疗.化疗等治疗不雅察中的病人.(2)急性细菌性沾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怀胎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4)轻微的组织毁伤及大量的血细胞损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5)急性掉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决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6)白血病及某些肿瘤.(7)肾移植后的排挤反响.(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生发火等.(9)少数病毒沾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10)运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出正常规模.削减:(1)某些沾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沾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沾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沾染等.(2) 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平常增生分解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4)脾功效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分解征.门脉性肝硬化.体系性红斑狼疮(SLE).(5)化学药品及放射伤害:如X线和镭照耀,抗癌药物,轻微砷.镁.汞.苯中毒等.(6)其他:如养分不良.极端肾衰竭等.淋巴细胞(Lym)增多:罕有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风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挤反响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削减:见于免疫缺点病.丙种球蛋白缺少症.淋巴细胞削减症.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沾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轻微组织毁伤或血细胞损坏.败血症.心肌梗逝世.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沾染.疟疾.粒细胞缺少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耀.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效亢进等.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心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平易近.胎儿和新生儿,激烈活动.恐怖.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见于轻微的先本性及后本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氏四联症.发绀型先本性心脏病.壅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瘘或肺静脉瘘及携氧才能低的平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心理性削减: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重要因发展发育敏捷而致的造血体系造血的相对缺少,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怀胎中期和后期因为怀胎血容量增长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功效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削减.病理性削减:骨髓造血功效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因造血物资缺少或运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少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点或外来身分所致红细胞损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平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轮回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身分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掉血所致的贫血.红细胞(RBC)削减:多见于各类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增多:罕有于身材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高山地区的居平易近,轻微烧伤,休克等.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增高:各类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吐逆.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懂得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根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阁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给缺少引起的代偿反响如新生儿,高山栖身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削减:各类贫血或血液稀释,因为贫血类型不合,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盘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辨别和分类.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PLT)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更,表示为凌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平易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怀胎中晚期升高,临蓐后降低;活动后升高,歇息时恢复.。

认识中性粒细胞

认识中性粒细胞

认识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监测是尿常规检查中必检项目,中性粒细胞影响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其是否正常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二、中性粒细胞的监测意义1、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是血常规化验其中的一项,但是你会看血常规化验单吗?拿到血液化验单,通常病人都会很茫然,密密麻麻这么多数据,到底说明了什么?尤其是看到有几个升高或者下降的箭头,更是内心恐惧,不知道问题是否严重。

专家说,通常拿到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

所以,中性粒细胞数量需关注。

下面就教大家该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需关注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一、引言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通过分析静脉血液中不同成分的数量和比例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二、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1.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男性成年人在4.5-5.5 × 10^12/L,女性成年人在4.0-5.0 × 10^12/L之间。

若红细胞计数过高,则可能出现缺氧、肾功能异常等问题;若过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

2.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男性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5 g/L。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表示有慢性肺部疾病、高原适应等情况;而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则可能是贫血导致的。

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值范围在4-10 × 10^9/L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若过低,则可能为骨髓功能不良或免疫抑制等情况。

2. 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个种类。

通过分析各种类的比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身体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问题。

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示存在一些过敏反应;淋巴细胞增多则可能意味着存在某些慢性感染。

四、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范围在100-300 ×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若过低,则可能会引发出血倾向。

2. 凝血功能凝血功能用于评估人体止血能力。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表示存在出血或凝固障碍等问题。

血常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数目(WBC)成人4.0-10.0x109/L儿童5.0-12.0 x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新生儿15.0-20.0x109/L中性粒细胞数(NEUT#) 2.00-7.00 x109/L淋巴细胞数目(LYMPH#) 0.80-4.00 x109/L单核细胞数目(MONO#) 0.12-1.20 x109/L嗜酸性粒细胞数目(EO#) 0.02-0.50 x109/L嗜碱性粒细胞数目(BASO#) 0.00-0.10 x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50.0-70.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 20.0-40.0%单核细胞百分比 (MONO%) 3.0-12.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O%) 0.5-5.0%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ASO%) 0.0-1.0%红细胞数目 (RBC)男性4.0-5.5x1012/L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血红蛋白浓度 (HGB)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0-10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0-34.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11.0-16.0%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35.0-56.0 fL血小板数目(PLT)100-300 x109/L平均血小析体积(MPV)6.5-12.0 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9.0-17.0%血小板压积(PCT)0.108-0.282%。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granulocytopenia),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少数甚至可以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在某些严重细菌性感染如粟粒性结核、脓毒血症等,以及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非但不增高,反而呈减少,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变,常提示预后较差。

(2)血液系统疾病:有粒细胞减少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

有时也可见于部分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必须慎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如Gaucher 病、Niemann-Pick病等。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粒细胞减少。

2、血液分析仪参数及临床意义(1) MCV,NCH,MCHC检测临床价值此三项指标是仪器经过Hb,RBC,Hct三项检测后,经计算机计算后所得的指标,气主要临床意义是根据三项结果,可能有下表四个组合,每一组合可能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病人红细胞相应的形态变化,借此,可辅助临床医生对贫血作出鉴别诊断.2 由于上述指标是平均指标(mean),只反应;平均大小,并不能反应个体形态本质变化,比如,MCV是90fl,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为89fl+91fl/2= 90fl, 另一种可为害0fl+110fl/2=90fl,MCV同为90fl,显示头者为生理性大小不等,而后者明显为病理性.因此,在八十年代就设计了一项反应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即: RDW. RDW 是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的缩写,释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也有的仪器用SD表示),其主要临床意义为血小板计数及MPV检查MPV(mean platelet volume)表示血小板平均体积,其对止血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但MPV与血小板数(PLT)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正常参考值还是病理标本,MPV应结合PLT变化综合分析.1 MPV正常参考范围:Bassman测量68例正常人PLT和MPV,发现正常群体中,MPV是随血小板数不同,MPV而不同,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见图1)2 MPV和PLT结合,对止血与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见图表)3 MPV其它方面的临床价值(1) MPV有助于区别周围PLT破坏和骨髓损伤所致的PLT减少,前者MPV 增加而后者MPV 下降.(2)Small和Beuigole认为MPV及PLT变化有助于骨髓增生病与反应性PLT 增加的鉴别.(3)因为MPV先于PLT变化,因此,可用于观察病情变化,白血病化疗时, MPV 上升是BM恢复的第一征候,在感染时,VanDer Lelie等认为局部炎症MPV正常而败血症时,则一半有MPV增加.并认为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受控制而继续抑制PLT生长.如MPV 随PLT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越小越严重,直到MPV上升,PLT才恢复.(4) Ekder每日测MPV并观察KPTT,PT,TT,FDP,观察出血素质病人变化,发现有出血倾向者MPV显著低于无倾向者,即使严重PLT下降者,如MPV>6.4fl出血发生率也低.(5) Thompson研究结果表明MPV与PLT体外功能之间明显相关, 对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PLT聚集,其速度及程度随MPV增加而增加.3、直方图与散点图的临床意义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含量和质量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并解释其中各项指标的意义。

第一项指标是白细胞计数,它表示在1毫升的血液中存在的白细胞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000-10000个/微升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通常表示身体处于炎症状态或有感染的可能。

而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代表着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疾病的存在。

第二项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它代表了单位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在400-550万个/微升之间。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贫血的情况。

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说明存在一些疾病,例如肺部慢性疾病或失水等。

第三项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表示单位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在110-150克/升之间。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处。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贫血的情况。

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说明存在一些疾病,例如肺部慢性疾病或骨髓疾病等。

第四项指标是血小板计数,它表示单位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00个/微升之间。

血小板是促进止血的重要成分,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出血的风险。

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说明存在一些炎症反应,例如感染或炎症。

第五项指标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它表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范围在40-75%之间。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常见的白细胞,主要负责抵抗细菌感染。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而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说明存在骨髓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

第六项指标是淋巴细胞百分比,它代表血液中淋巴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百分比范围在20-40%之间。

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主要负责抵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液分析仪参考值尿胆原(URO):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临床意义:1.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

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

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

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

胆红素(BIL):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

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

酮体(KET);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

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

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

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

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

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

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

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

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

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第三章: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白细胞计数(WBC):成人正常参考值为4~10×109/L,儿童为5~12×109/L,新生儿为15~20×109/L。

增高可能见于各种炎症、烧伤、大出血、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减少可能见于某些传染病、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化疗后、X线照射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参考值为50~70%。

增多可能见于多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应激性反应、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尿毒症、酸中毒、重金属中毒等;减少可能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化疗、X线照射、化学药物中毒等。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XXX正常参考值为20~40%;MONO%正常参考值为3~8%;BASO%正常参考值为0~1%;EO%正常参考值为0.5~5%。

LYMPH%增多可能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可能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其他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可能见于相应的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

增多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手术后、创伤、骨折、缺氧等;减少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结核、败血症等。

血红蛋白(HB):成人男性正常参考值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为170~200g/L。

轻度贫血为男性HB90~120g/L,女性HB90~110g/L;中度贫血为HB60~90g/L;重度贫血为HB30~60g/L;极度贫血为HB<30g/L。

血沉(ESR):男性正常参考值为~15mm/h,女性为~20mm/h。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什么?
做血常规是一项比较普通的检查,针对不同人的血常规,会出现不同的数值。

数据里面会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含量及比例,还有一项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数据。

那么,什么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呢?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增多都具有什么
样的意义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就是:在1升血液内有多少个中性粒细胞,单位是 109/L。

另一个表示中性粒细胞数的多少的指标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就是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百分之几。

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正常值是2.00~7.00*109/L,占0.5~0.7(50%~70%)。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是:
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粒细胞平时是要结合其他细胞的正常与否来判断的。

一般炎症时会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单独增高不作临床诊断依据。

有时候吃了什么东西或者机体在不同时间段会出现血常规中有些血细胞的结果不正常,不用在意。

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一个计量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是偏高还是偏低,也能反映身体的一些健康状况。

单纯只是中性粒细胞出现了异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伴随身体有其它的病症,就要引起重视了,最好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细菌感染意义及临床检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

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细菌感染意义及临床检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

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细菌感染意义及临床检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血常规能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WBC 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临床上,血常规中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传统的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WBC 计数也常被用来作为评估发热患者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标准之一。

1.WBC 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表现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降低,如遇到侵袭力强细菌感染,感染无法局限并可能会在短期内播散,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如流感在最初数天内 WBC 计数大多减少,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减少,在并发肺炎时,WBC 计数可能并不会增高,反而还会进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0^9/L,此时就不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而是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

2.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尤其是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进展,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就开始下降,而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则开始增高。

有些免疫缺陷即便在没有感染存在,WBC 和中性粒细胞也是会持续增高的。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时候 WBC 计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10^9/L,甚至高达(30-50)×10^9/L,这是病毒感染。

3.用外周血 WBC 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筛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异如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等急不能单独或联合用来区分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也不能很好地预测是否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使用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去区分细菌及非细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

血常规血常规中除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外,还有中值细胞(三分类法)或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和百分比都有其不同意义。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中性粒细胞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现无色或者极浅的淡红色的特有颗粒。

它的细胞核是杆状或者是2-5分叶状,叶之间有细丝相连着。

中性粒细胞是来源于骨髓,胞浆内也会含有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含有丰富的酶类。

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跟其有关,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的功效。

那中性粒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中性粒细胞正常值的百分比大概是在0.40-0.75之间,也就是40%-75%之间。

而中性细胞绝对值是(1.80-6.30)*109/L.,根据这两项指标看中性粒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出现异常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不然有可能危害到我们的身体。

当细菌入侵我们人体时,中性粒细胞会最先出现,在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要看白细胞的是否低于正常值,还要去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有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的计数较高时,表面单纯受到细菌的感染,若如果是淋巴细胞百分比高的话则表明是病毒感染,而如果是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就表明病毒和细菌都受到感染。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那么大家知道中性粒细胞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机体抵御细菌病毒的病原体。

若有化脓性的细菌入侵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或者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就会被细菌入侵部位或者炎症部位的趋化性物质所吸引过来。

它们形成的细胞毒能够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另外中性粒细胞的能量是从糖酵解获得的,因此即使是肿胀及缺氧的情况下也能存货。

中性粒细胞内有很多溶酶体酶,可以分解细胞内的细菌或者组织碎片。

它会将入侵的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然后再消灭,这样可以避免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在体内扩散。

但是中性粒细胞在解体时,释放的溶酶体酶类将会溶解周围的组织而导致脓肿。

另外中性粒细胞中的细胞膜还会释放出花生四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酶作用下会释放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的旁分泌激素物质,可以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也会造成炎症反应和疼痛,并会使血液凝固受到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
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
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
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

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
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

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 或更高。

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值;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小时,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小时)。

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理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的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多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当选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3)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