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3.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4. 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分类讨论物质的特性。
三、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15分钟)1. 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特点;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物质的方法。
四、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20分钟)1. 讲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一些实践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五、课堂练习与讨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答案。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在课堂练习与讨论环节,学生展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三单元-化学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4. 能够应用化学反应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反应的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教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特点。
三、实验(20分钟)
通过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四、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做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在未来的学习中,需要多进行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
3.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和观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征?为
什么化学反应发生?
2. 学习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
3. 进行实验验证化学反应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
结论。
4. 总结和复习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物质
2. PPT课件和教学板书
3. 实验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以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学生消化掌握所学知识。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课的教学改进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课程第三单元《溶液》教案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伴随热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
3.通过硝酸钾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二者的转化。
4.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能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并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化学概念,感受化
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有关溶液组成的计算对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
对应课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7.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溶液时如何形成的?
2.一中溶质能否无限量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3.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
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药品取用、加热,酒精灯使用等实验操作方法2.初步体验科学观察的过程3.初步认识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手段4.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5.初步树立“化学实验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认识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课时:3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
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探究活动]镁带燃烧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总结。
[学生活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图1(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图23、吹灭蜡烛,观察;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图3[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知识点概述: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重点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三、复习方法:
1. 多做选择题和解答题,巩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查漏补缺,将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复习。
3. 与同学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四、复习计划:
第一天: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天:复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第三天:复习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第四天:做一次综合性的测试,查漏补缺
五、复习材料:
1. 《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本
2. 《初中化学》教辅
3. 知识点整理笔记
六、复习内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和组成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 元素的化学性质
-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七、小结:
通过本次复习,我们可以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全册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全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概念;2. 掌握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概念1. 引入: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物质的混合物,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物质分离并进行净化。
2. 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概念,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归纳:让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课时:物质的过滤分离1.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过滤分离方法,讲解过滤纸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过滤物质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数据。
3. 总结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过滤分离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时:物质的蒸发分离1.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蒸发分离方法,讲解蒸发的原理和条件。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质的蒸发实验,观察溶液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3.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蒸发分离的应用场景,探讨蒸发分离的优缺点。
第四课时:物质的结晶分离1.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结晶分离方法,讲解结晶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质的结晶实验,观察结晶物质的形态并记录数据。
3. 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结晶分离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分析结晶分离的优缺点。
第五课时:小结及应用1. 复习: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应用:让学生进行几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所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案范本,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补充。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
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大气中也含有水; 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分布很广,但不均匀。
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学习目标】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内容】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但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课题1水的组成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一、【实验】水的电解水(H 2O)氢气(H 2) + 氧气(O 2)实验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这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可能只发出爆呜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
化学教案初中第三单元
化学教案初中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化学反应。
一、知识点概述
1. 化学反应的概念
2. 化学反应的特征
3. 化学反应的条件
4. 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不同化学反应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学习
(1)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能够产生新物质。
(2)讲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3. 实践
(1)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反应过程。
(2)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4. 总结
通过复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5. 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实验器材、图片、课件等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课后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
活化“形案”。
活化“形案”。
活化“形案”。
活化“形案”。
教学设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设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活化“形案”。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
2.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区分。
3.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
2.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
1.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差异。
2.化学反应的类型细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物质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区分(15分钟)
1. 分别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
2. 着重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分,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20分钟)
1. 热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演示热化学反应的特点。
2. 光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演示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3. 电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演示电化学反应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类
- 元素
- 化合物
- 混合物
化学反应的类型
- 热化学反应
- 光化学反应
- 电化学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类型,通过实验和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
主题: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
2.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药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讨论或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2. 讲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分析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
四、讨论分享(10分钟)
学生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思考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质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分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
理解。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的细致性和规范性。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课题1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具学具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空气的组成如何?2、情景导入: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3、讲授新课: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大气中也含有水; 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分布很广,但不均匀。
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实验3-1]:水的电解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 2O −−→−通电H 2 +O 2 分解反应 介绍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验纯方法:如图所示讨论:氢气H 2 氧气 O 2 水H 2O 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小结: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氧化物练习:学习指要作业:【教学反思】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元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3.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6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含氟牙膏,可以帮助预防龋齿;同学们长身体,高钙奶肯定也没少喝;家里做饭用的加碘食盐。
这其中加的碘、氟、钙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思考】这些指的是元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的常用品入手建立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加的不是分子、原子、粒子呢?环节一:微观建模,初识元素教师活动1【旧知回顾,导入课程】你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哪些认识?【引导】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的小,肉眼难观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小球作为原子,来搭建这4种分子。
【引导】同学做的很不错,那我们再进一步用这些小球表示相应的物质。
【提问】上述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远比我们做展示的多。
你们能数清楚,这些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吗?那有几类原子知道吗?【引导】刚才我们经历了原子→分子→物质,虽然用的原子数量多,但总体来讲也就3类。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把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为元素。
学生活动1【任务一】学案上构建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的关系图。
【任务二】用不用颜色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的分子。
氧气分子(O2) 二氧化碳分子(CO2) 水分子(H2O) 甲烷分子(CH4)【任务三】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甲烷(CH4)【认真聆听,思考回答】不能数清楚原子。
可以知道有3类原子。
【思考回答】所以刚才所用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环节从微观粒子的角度,通过学生使用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小球自主搭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过程,再继而将原子归类引出元素定义,即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个宏观概念。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烧杯(大小各5只)、试管、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一、导入新课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二、推进新课(一)分子及其特点[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活动与探究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试剂,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学科】化学
【单元】第三单元:原子结构
【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和性质,能够描述原子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
【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结构
2. 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
3. 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结构
4. 原子的能级结构
【教学准备】
1. 课本、教辅材料
2. 实验设备(如需要)
3. 复习笔记、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概括原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3. 演示实验:用磁场分离正电荷和负电荷,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4. 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填写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
第二课时
1. 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澄清问题,加深印象。
2. 讲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的规律。
3.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复习。
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做好笔记并复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
关问题。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标。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纲分析】近三年广东中考考点分布2013年2014年2015年难易度1.分子和原子容易2.原子的结构容易3.元素一般4.离子一般课题1:分子和原子【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特性的研究【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1、分子的概念的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保持一致的。
(2)化学性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3)“最小”是相对而言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不可分的,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是最小粒子,是可分的,这就是分子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辩证统一。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典例归纳】【例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给轮胎打气——分子间有间隔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例2】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小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组合成新分子【变式训练1】1(2014·佛山)下列有关概念的辨析中正确的是()①分子是保持所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中子数决定的;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⑤合金在化学性质上不再具备金属的特性;⑥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A.①④ B.②③ C.④⑥ D.⑤⑥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 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B CO2和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般都不支持燃烧C 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3、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纲分析】近三年广东中考考点分布20XX年20XX年20XX年难易度1.分子和原子容易2.原子的结构容易3.元素一般4.离子一般课题1:分子和原子【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特性的研究【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1、分子的概念的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保持一致的。
(2)化学性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3)“最小”是相对而言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不可分的,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是最小粒子,是可分的,这就是分子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辩证统一。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典例归纳】【例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给轮胎打气——分子间有间隔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例2】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小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组合成新分子【变式训练1】1(2014·佛山)下列有关概念的辨析中正确的是()①分子是保持所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中子数决定的;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⑤合金在化学性质上不再具备金属的特性;⑥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A.①④ B.②③ C.④⑥ D.⑤⑥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 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B CO2和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般都不支持燃烧C 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3、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序号事实解释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 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CO2分子很小C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会被顶起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度快撞开壶盖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可以再分【考点二】原子1、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叫原子(这里说的“最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不能理解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因为原子还可以分,如核反应。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水(H2O)氢气(H2)铁(Fe)硅(Si)汞(Hg)构成物质举例特性很小但真实存在,不停运动,分子同上间有一定间隔主要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相互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以构成分子。
【典例归纳】【例3】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例4】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了,这说明()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变式训练2】1、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粉笔写字的过程是物理变化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变成其他分子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变成其他原子D、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2、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氦气由分子构成;④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⑤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⑥原子不能再分A.②⑤⑥B.②④⑤⑥C.④⑤D.③④⑤【巩固提高】1、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分子可以再分B.汽油挥发——分子不断运动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正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3、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表示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和,如用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
则和()A、属于同种元素B、原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C、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不同D、原子核内质子数目不同4、关于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内,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B.元素种类由核电荷数决定,所以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C.单质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原子不显电性,因为原子内没有带电微粒5、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CO2能灭火,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CO2C.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气体,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6、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微粒的观点回答:(1)构成水的微粒是(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7、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微粒的观点回答:(1)构成水的微粒是(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课题2 原子的构成【重难点】1、原子的结构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考点梳理】【考点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子质子的质量为:1.6726x10-27 kg中子的质量为:1.6729x10-27 kg2.原子的种类原子的分类标准:以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为标准分类可分为100多种原子,即100多种元素。
(1)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元素,其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由于中子数不同又分三种11H、21H、31T。
(2)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通电后金属内的电子做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因为电子带负电荷,所以金属通电后电子向正极移动。
(3)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是指原子的实际质量,原子的质量单位可以用质量的一般单位“克”或“千克”表示,原子的质量很小,用起来不方便,所以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质量(符号A,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得出与性质测量出来,绝对的比较得出,相对的数值与单位非常小,有单位一般为整数,单位可省略不写联系相对原子质量 =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x 1/12【同步典例】【例1】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53I和12753I的说法错误的是()A、质子数相同B、中子数相同C、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例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 x 10-26kg,一个碳12原子和一个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3:14,则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A.56kg B、2.324x10-26kg C、5.979x10-26kg D、9.288x10-26kg【变式训练1】1、(2013•佛山)黄金是贵重金属.性质稳定,应用广泛.有关金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核电荷数为276 B.原子序数为118C.中子数为79 D.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2、(2013•梅州)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 B.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gC.碳属于金属元素D.碳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3、(2013•深圳)20XX年5月,质检部门发现了“有毒镉大米”.根据镉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A.镉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8C.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克D.镉原子的中子数62【考点二】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认识1、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的能量较低,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为了形象说明,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原子,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层按离核的远近分别用K、L、M、N、O、P、Q来表示,K离核最近。
(3)原子结构示意图: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4)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稳定稀有气体原色8个或2个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规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是相对稳定结构的,该元素性质稳定。
通常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的,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失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
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电子来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所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可以决定元素的类别、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等性质。
【典例归纳】【例3】根据右下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粒子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B、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C、该粒子易形成阴离子D、该粒子呈中性【例4】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变式训练2】1、(14·广州)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达的微粒,与所表达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A. B. C. D.2、(14·梅州)钠元素对人类生命、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1)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某病人静脉注射需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写化学式).(3)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H2+N2O=NaN3+NaOH+X,则X的化学式是.(4)盛烧碱溶液的试剂瓶若使用玻璃塞,时间长了能生成Na2SiO3而使瓶塞被粘住,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3、(2013•广州)如图是元素X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是金属元素B.该粒子最外电子层已达到稳定结构C.该粒子的核电荷数为18 D.该粒子可表示为X+【巩固提高】1、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 ,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A.m=n B.m=n+x C.m=n-x D.m=x-n2、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