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水意象创作原型论
古代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绎论
天真活泼的女孩在 和喜欢她爱恋她 的小伙 予开玩笑 时 也会借用河流横 贯其问, 以示考验“ 子惠思我 , 褰裳涉 溱 予不我思 ,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 (郑风 ・ ”《 褰裳》 )
水意象的这种阻隔意蕴最为典 型的当属将牛郎织女分离
的:河 :迢 迢 求 牛星 , 足 “ 皎皎 河 汉 女 ……河 汉 清且 浅 . 去 相
维普资讯
第1 5卷 第 5期
Vo .5 11 N O5 .
重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L 1 o h n qn oa o a . ehi‘ ! t … f o gigV ct nl T cnc C ) 1 cl i …
20 年 9月 06
复儿许?盈盈 一水『 , H 脉脉不得 晤。” 《 】 ( 古诗十九首 ・ 迢迢 牵牛星》 天上的银河本来 是又浅又清 , ) 两岸相距能有多 远的路程? 即使这浅清的一水之隔 . 含情的活儿也不能相 述 ,水” 了一道鸿沟 , “ 成 一堵高墙 . 使柏恋的人儿苦苦相 思而难得机会。
二、 的虚 柔 与男 子 的负 心 水
( hsct 情 境也 。 ” s nuh) e 之 【
故,水” “ 也被川以衷达诗人的l 逸情怀 . 夫鹕椎 , . “ 发于 南海而 毪 =北海 ,非f 不止.非练实不愈,非醴泉不 』 饮 I f ”- 的泉水被打上了道德的烙E 。 I 此外 , J 涛人表达感 情, 尤其是表达缠绵悱 的离情别绪 、 爱恨干思时 , u 常把 情绪的抒发与流水联系起来 , 既寄情远逝的流水, 以流 义 水的种种形态比喻和暗示 自己的感情特征 仿佛¨前这 f { 绵绵不绝的流水正是难以叙述的感情的幺化 ,又仿佛心 J 中抽象的种种情思, 正是 ・ 道道清清的 象的水流 , 使得 “ 在 代爱情 诗 I 水” l _ 独具丰富的意蕴
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研究
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研究
丰富多彩的意象,造就了楚辞的惊采绝艳。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俩个方面入手,整理归纳了楚辞中的经典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产生的源远,这些意象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宏观层面上对屈原楚辞中的意象进行了分类,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神话意象。
微观层面上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意象,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了这些意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意象在屈原作品中所承担的作用。
最后分析了从俩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典型意象的艺术特征。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楚辞中大胆奇诡的意象的使用构成了楚辞独特的意境。
本文就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大致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
其中社会人生意象中的神话人物意象与神话意象有重复的部分,乘骑意象与自然意象中的动物意象有所部分重合。
楚国多水的自然地理环境、重淫祀,崇拜巫鬼、太阳崇拜、龙凤崇拜等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促使了屈原对楚辞意象的选择的独特性。
楚辞中的独特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丰富内涵,在特定的环境下,象征了不同的事物,抒发了诗人的郁结之情。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分类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分类(一)社会人生意象屈原楚辞中的社会人生意象即包括人类的社会活动又包括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关的事和物。
典型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意象、骑乘意象和行为意象。
人物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俩类,一类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类为历史真实的人物。
屈原借这些人物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明君贤臣的渴望,或借历史人物反思现实政治,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神话传说中的典型人物主要包括太阳神,天帝颛顼、女娲、后羿、鲧、日神东君耀灵、日御者羲和、月神望舒、云神云中君丰隆、风神风伯飞廉伯强、雨神雨师、雷神雷师、造化之神黔羸、星神文昌、杀伐之神厉神。
东方之神东皇太一、太皓、句芒、南方之神炎帝祝融、西方之神西皇、北方之神海若玄武颛顼玄冥。
《九歌》是祭神用的乐歌,一组十一篇诗歌中,九篇用来描写各种神话人物。
屈原楚辞浪漫主义色彩强烈,作品想象奇谲、文笔优美。
文中作者带着读者呼风唤雨、乘龙驾凤,游仙境,与女神缠绵。
因此文中大量存在着各种神仙人物意象。
或表达他的向往、或引为知音,或抒发自己的感慨。
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远游》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远游》鲧婞直以身亡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乎封狐。
《离骚》历史真实人物中的典型人物意象有尧、舜、禹、启、伯夷、商汤、比干、周文王、夏桀、商纣、周幽王、巧倕、伏戏、寒浞、过浇、纯狐、傅说。
这部分历史真实人物携带着深深的社会文化气息,他们自身的典故被人所熟知。
屈原用他们来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表白自己的心意,发泄自己的愤懑之情。
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进行对照,正是屈原在现实中渴望明君贤臣,谴责奸佞小人的真实情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离骚》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离骚》后幸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离骚》另一典型是社会生活中突出的车马意象。
由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特性,这里的车马也不单单是指现实生活中的香车宝马也包括了他在文中幻想自己神游天际时的所乘交通工具典型的包括车、马、风、骐骥、玉鸾、凤凰蛟龙、八龙、云旗、桂舟、江、风波等。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作者:吕杨来源:《大观》2015年第01期摘要: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通俗的讲,就是加入了人类感情的客观事物。
中国很早就有了意象理论,《周易·系辞》中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但这里的意象还属于哲学的范畴。
但是到了后来的诗学中,意象就成为了文艺学的范畴。
中国的古典诗词因为意象而有了丰富的情感,花、鸟、虫、鱼、山、水、草、木,万物皆可入象,因而,诗词中的意象是包罗万象的。
水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事物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北广泛的使用,那么,水为什么会成为诗歌中的一种主要意象,它又有哪些含义呢?本文带你简要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流水意象。
关键词:诗歌;流水意象;含义一、流水作为主要意象进入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带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兴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
有专门描写水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
也有把水作为媒介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如离别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念的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凶恶的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无情的水“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出城”……中国的诗人和词人们对水有着不一样的偏爱,可以用水来表达任何一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这与水的社会地位离不开。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诗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而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
从原始人类的生于斯,长于斯,到现代人类的食于斯,饮于斯,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人类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
人类对水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一种文化本能。
于是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水的意象。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水为意象的句子,《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
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意义(一)屈原楚辞中典型意象的成因屈原楚辞典型意象的形成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地理以及文化因素,诗人自身所接受的教育,观念,个人审美能力等都对他诗歌意象的创造有着中重要的影响。
1.屈原楚辞典型意象形成的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俩个方面。
首先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诗人意象的选取。
当时楚国地理位于“南极潇湘,北带汉沔,仰眺衡岳、九嶷、、荆、岘、大别之峻,俯窥湘、沅、资、澧、洞庭、彭蠡之浸。
土壤肥沃,水势浩荡,植物种类繁多。
这些先天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屈原个人的气质,他在选取意象时更多的会选取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意象,因此屈原楚辞中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湘君》白玉兮为镇,疏有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蘅。
《湘夫人》朝发轫于苍梧兮。
《离骚》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悲回风》吸飞泉之微微液兮,怀琬琰之英华。
《远游》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仅影响了诗人对意象的选择用运上,对诗人选取意象的倾向性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各种神话传说,仙境,仙草等方面。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离骚》当时的楚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民俗的影响。
《吕氏春秋异宝篇》“楚人信鬼“。
班固《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地,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楚地这种对神鬼巫的信仰,极大的影响了屈原创作时关于意象的选择。
王逸认为《九歌》的创作是模仿南楚民间祭祀歌创作而成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而成的。
无论哪种看法,《九歌》的创作都离不开民间祭祀歌曲。
其次,太阳崇拜。
楚人对火有着深层的崇拜,他们认为火是希望和力量的所在。
楚国开国国君熊绎曾担任过周朝的火师。
屈原楚辞中有非常多的关于太阳的意象。
《九歌东君》即是描写的太阳神。
东君,耀灵为日神,羲和为日御者,祝融为火神等。
水的意象
水的意象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
写水、颂水的作品不胜枚举,特别是在诗歌当中,水意象的重章叠唱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关于"水"在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作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如下:一、纵向追源任何学问的研究都必须涉及到其植根的母体研究的范畴上,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也不例外。
文化所具有的普遍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水是生命之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①水,除了实用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梁德林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上发表《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中指出,由于古代文人对水的喜爱,水意象便大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蕴,或象征道德,或象征隐逸,或象征阻隔,或象征时间。
此外,还常被用以比喻人心所向,比喻知音,比喻感情的深长等等,具有丰富的意蕴。
文章从水意象的道德象征意蕴、水意象的隐逸象征意蕴、水意象的阻隔象征意蕴、水意象的时间象征意蕴以及水意象的多重象征意蕴这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智者为何乐水?《韩诗外传》是这样解释的:"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遣小间,似有智者。
动而之下,似有礼者。
蹈深不疑,似有勇者。
障防而清,似知命者。
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
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 在古人眼里,水"似有德者",故有"德水"之称。
水有清有浊,古人以之比喻人的道德之高尚与低下。
水除了可以比德之外,还可喻道,儒、佛、道三家都有以水喻道的言论。
儒家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王立内容提要本文从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流水文化的地理学根据及神话遗存、流水意象的多重哲学美学蕴涵、流水意象与华夏民族精神及文人性格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流水意象,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指出了流水意象的种种哲学美学蕴涵及其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深层联系,对其在中国古典文学情感表现中的意义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作者认为,流水意象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功能的审美价值系统,它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并同其他意象母题一道,生成和强化了占传统文学相当比重的创作构思、审美表现的民族化形式;而它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关系,更反映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从远古畜牧业到原始农业,“缘水而居”的人类对水的依赖就超过了几乎任何陆地上的其他自然物。
人类文化的一大部类—水原文化,也在水之于人的恩惠祸患中得以创造,从而成为各民族基本而恒久的文化原型之一。
传统文化中的水泛指川溪湖泊,而对审美对象来说,水又常以流水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重要而普遍的情绪观念,在其中聚焦式地得到了别致的展示。
借助华夏水原文化圈内共有的某些心理机制,流水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产生了多重表意功能和特定的文化一审美效应。
一、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作为客观实体,流水最为直观、切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运作递进的单维性与连续性,因而流水每每被中国古人用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叹。
《诗经·大雅·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价值失落警语,用流水永逝无回譬喻君臣不勤于政,失怙于天。
《论语·子罕》中孔子观于川而痛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将时间之流比作东去之水。
汉诗“百川东入海,何时复西归”,陆机《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变;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寄寓物我相照之意;张协《杂诗十首》其二“人生瀛海内,忽如鸟过目。
《楚辞》的意象与象征
《楚辞》的意象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集,代表了楚地的文学风貌。
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楚辞中的自然意象与象征在《楚辞》中,自然意象被广泛运用,成为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有山、水、花、鸟等。
山是楚地的代表性意象之一。
在《离骚》中,山的形象被用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沉吟放旷,俾我忘矣。
”这里的“沉吟”与“放旷”与山水环境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忘却尘世”的愿望。
水也是《楚辞》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除了表达自然界中的景色之外,还象征着作者的情感。
“乘舲舫,摩西涧之际。
”这里的“摩西涧”是指水流湍急的河谷,通过对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冲动。
花与鸟也是常见的自然意象,它们常常与爱情、离别等主题相联系。
例如《东篱乐》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二、楚辞中的人物意象与象征除了自然意象外,《楚辞》中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意象,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屈原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在《离骚》等作品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以自己的悲凉遭遇,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孟浩然是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在《调笑令》中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疑问。
他的形象给人以开朗愉悦的感觉,并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疑问。
三、楚辞中的情感意象与象征《楚辞》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而闻名。
在作品中,作者对爱情、离别、忧国忧民等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运用了多种情感意象和象征。
爱情是《楚辞》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九辩》中“将气射斗牛,信由心在内”,通过对爱情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誓言。
楚辞彭咸“水神”意象缘起
第34卷第4期Vol.34No.4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ofJingchuUniversityofTechnology2019年8月Aug.2019收稿日期:2019-06-19作者简介:曾凡(1971-)ꎬ男(苗族)ꎬ湖南龙山人ꎬ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ꎬ博士ꎮ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ꎮ楚辞彭咸 水神 意象缘起曾㊀凡(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ꎬ广东广州㊀510507)摘要:在楚辞中ꎬ屈原多次提及彭咸而形成了诗歌中独特的彭咸意象ꎮ在彭咸身上寄寓着诗人所向往的人格精神㊁失落的美政理想和坚定的精神归宿ꎮ彭咸意象实际是一种特定的水神意象ꎬ其缘起既受彭咸神话相关的神仙观念所影响ꎬ又由巫彭㊁巫咸的水神神格所决定ꎮ关键词:楚辞ꎻ彭咸ꎻ 水神 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8-4657(2019)04-0010-04㊀㊀在楚辞中ꎬ屈原多次提及彭咸而形成了诗歌中独特的彭咸意象ꎮ在彭咸身上寄寓着诗人所向往的人格精神㊁失落的美政理想和坚定的精神归宿ꎮ屈原类似 愿依彭咸之遗则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1)等的情感宣泄ꎬ正是以彭咸意象为落脚点来实现ꎮ众多楚辞注家认为彭咸水神是因水死而为神的说法ꎬ始源于王逸 彭咸ꎬ殷贤大夫ꎬ谏其君不听ꎬ自投水而死 之语ꎮ彭咸为何人ꎬ为何要 自投水而死 ꎬ可惜王逸语焉不详ꎬ在神话和传说中均找不到相关的记录ꎮ从王逸等人的观点来看ꎬ彭咸意象就是一种特定的水神意象ꎮ笔者在«楚辞 彭咸 考辨»一文中论述了彭咸实为巫彭㊁巫咸的合称ꎬ言及彭咸 水神 意象营造出来的是水死的精神氛围ꎬ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纯粹的死亡意识[1]ꎮ不过ꎬ该文关于彭咸 水神 意象的认识只是流于表面叙述而没有作出进一步论证ꎬ彭咸水神神话的对彭咸 水神 意象形成的因由没有被揭示出来ꎮ一㊁彭咸神话与神仙观念彭咸为水神或许在战国时期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认识ꎬ又像是出于诗人糅合彭咸意象之后的一种表达的需要ꎮ«悲回风»曰: 凌大波而流风兮ꎬ托彭咸之所居ꎮ 诗中传递出的信息表明ꎬ彭咸所居之地或为水中ꎬ必须顺应流风㊁凌越大波才能到达ꎮ从楚辞中流露出来的神仙思想来看ꎬ彭咸神话的形成受到神仙观念的很大影响ꎮ神仙思想大约诞生于远古时期的巫术㊁宗教㊁神话㊁礼俗和哲学ꎮ古籍中多有记载古代先民们关于长生不死㊁貌若处子㊁体香服洁㊁身轻如燕的神仙传说ꎬ如«山海经»的«海外南经»«大荒南经»等篇中有对 不死民 和 不死之国 的记述ꎻ«庄子 逍遥游»中也有对 不食五谷ꎬ吸风饮露ꎬ乘云气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的 神人 的记载[2]4ꎻ«远游»中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ꎬ漱正阳而含朝霞ꎮ保神明之清澄兮ꎬ精气入而麤秽除ꎮ顺凯风以从游兮ꎬ至南巢而壹息 之句对王子乔神仙生活的描绘等等ꎮ我国古代的神仙思想起源很早ꎬ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ꎮ1989年ꎬ考古学家在江西省新干县发现了一座商墓ꎬ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羽人文物[3]ꎮ有学者称其为 迄今发现最早的商代 羽人 ꎬ并指出这与我国古代神仙思想或仙道思想有关[4]ꎮ后来ꎬ从这座商墓中出土的包括玉羽人在内的文物图片ꎬ刊登在«人民画报»1992年第5期上ꎬ同期配发的李学勤署名文章指出: 玉器中有一件玉羽人ꎬ十分重要ꎬ羽人高十点五厘米ꎬ色泽枣红ꎬ头顶有冠ꎬ鸟喙有须ꎬ体侧有翼ꎬ背股有羽毛ꎮ其头后掏雕成三个链环ꎬ技法十分高超ꎮ这件羽人的形象与后世的羽人相当接近ꎬ显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ꎮ [5]虽然李学勤没有明说这件玉羽人是远古时期原始神仙思想观念的产物ꎬ但他直言与后世羽人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ꎬ间接承认了后世神仙思想确实来源古老ꎬ说明神仙思想不是春秋战国及其以后才有的产物ꎮ从文献上来考察ꎬ春秋战国时代是神仙思想逐渐成形的时期ꎮ«左传 昭公二十年»记载:齐侯(景公)至自田ꎬ晏子侍于遄台ꎬ 饮酒乐ꎮ公曰: 古而无死ꎬ其乐若何? 晏子对曰: 古而无死ꎬ则古之乐也ꎬ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ꎬ季荝因之ꎬ有逢伯陵因之ꎬ蒲姑氏因之ꎬ而后大公因之ꎮ古者无死ꎬ爽鸠氏之乐ꎬ非君所愿也ꎮ [6]2093-2094从齐景公对古代不死之人快乐生活的感叹可以看出ꎬ当时人们已经有了长生不死的观念ꎮ到了战国中后期的齐威王㊁齐宣王及燕昭王时代ꎬ神仙方士的势力在齐㊁燕等地已经非常强大ꎬ受到君主意志肯定的神仙思想及长生方术在社会上也越发兴盛起来ꎮ据«战国策 楚策»记载ꎬ曾有人向楚顷襄王进献食之可以成仙的不死之药[7]38ꎻ«韩非子»的«说林»«外储»等篇中ꎬ也提及 不死之药 和 不死之道 [8]130ꎬ201ꎮ可见当时神仙思想在战国已经广为流传ꎮ随着东汉末年道教的出现和兴起ꎬ神仙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成为一种社会时尚ꎮ楚辞彭咸神话形象建立在神仙思想观念之上ꎬ其来源主要是民间神话与神仙思想ꎬ其中与巫彭水神神话最为密切ꎬ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初编»中指出:㊀㊀道家之说ꎬ以历元当用寅ꎬ否则天下大乱ꎮ 今«离骚»篇首以 摄提贞于孟陬 为言ꎬ固历元用寅之义也ꎬ篇末以 从彭咸之遗则 为结ꎮ则«晋书»壹佰«孙恩传»所谓 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ꎬ囊簏盛婴儿投于水ꎬ而告之曰: 贺汝先登天堂ꎬ我寻后就汝 及 恩穷戚ꎬ乃赴海自沈ꎬ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 者也ꎮ由是推之ꎬ«离骚»当与道家有关[9]139-140ꎮ陈寅恪所言 道家 当与老庄的道家有所区别ꎬ更像道教之前的原始巫教ꎮ巫彭因为善于养身㊁长生不死ꎬ为道家㊁神仙家㊁原始巫教以及后来的道教等所共同推崇ꎮ流传在民间的巫彭神话在«列仙传 彭祖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㊀㊀彭祖者ꎬ殷大夫也ꎮ姓籛ꎬ名铿ꎬ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ꎬ历夏至殷末ꎬ八百余岁ꎬ常食桂芝ꎬ善导引行气ꎮ历阳有彭祖仙室ꎮ前世祷请风雨ꎬ莫不辄应ꎮ常有两虎在祠左右ꎬ祠讫ꎬ地即有虎迹ꎮ云后升仙而去ꎮ遐哉硕仙ꎬ时惟彭祖ꎮ道与化新ꎬ绵绵历古ꎮ隐伦玄室ꎬ灵著风雨ꎮ二虎啸时ꎬ莫我猜侮[10]14-15ꎮ«列仙传»最初传言为西汉末年刘向所辑ꎬ怀疑它成书于东汉的也大有人在ꎮ文中彭祖即巫彭ꎬ根据作者的辑录情况来看ꎬ巫彭的神话形象明显受到西汉以来盛行的黄老㊁神仙等思想影响ꎮ文中的巫彭已经由上古时期的大彭部族首领㊁巫神㊁长寿者演变成一位来去无踪㊁能呼风唤雨㊁且道行高深又神密莫测的仙人ꎮ其后ꎬ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在«彭祖经»和«黄石公记»的基础上对彭祖神话故事进行了再一次的改编ꎬ相对«列仙传»中的情节来说ꎬ增加了彭祖与采女关于延年之法的答问㊁殷王得彭祖之术后而欲害之等内容ꎬ对彭祖最终的描绘是 祖知之乃去ꎬ不知所之ꎬ其后七十余年ꎬ闻人于流沙之国西见之 [11]457ꎮ«列仙传»和«神仙传»正是早期黄老道和东晋神仙道教的两部有代表性的书籍ꎬ其中关于彭祖的世系㊁名讳㊁长寿以及 善导引行气 等养生内容ꎬ基本上能从«楚辞»«庄子»«荀子»«国语»«列子»«竹书纪年»等先秦古籍中找到相呼应的地方ꎮ尽管二书中附会了许多根据神仙思想衍生出的内容ꎬ但不能排除一些重要的神话因子可能取材于先秦时期民间早已流传的神话ꎮ东汉顺帝至东汉末年ꎬ道教正式产生ꎬ可以肯定的是ꎬ道教不是凭空而产生ꎬ在它正式确立之前必然有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ꎮ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中把道教称为 哲学或玄学的道家 ꎬ他指出:㊀㊀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ꎬ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ꎬ或更具体地讲ꎬ一种巫教ꎮ这种宗教ꎬ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多大差别ꎬ虽则在形式上与组织上尽可截然不同ꎮ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ꎬ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ꎬ因之自东汉以来的道教即可称为新道教ꎮ我以为与其说新道教是堕落了的道家ꎬ不如说它是古道教的复活ꎮ不ꎬ古道教也许本来就没有死过ꎬ新道教只是古道教正常的㊁自然的组织而已[12]143-144ꎮ闻一多认为道教的前身乃是原始巫教的观点ꎬ得到众多学者的响应(2)ꎮ就宗教和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ꎬ东汉末年形成的所谓 新道教 是上古宗教和民间巫术的延续ꎬ且当时成熟的道家和神仙家思想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ꎮ由此看来ꎬ为道家㊁神仙家㊁原始巫教所共同推崇的巫彭ꎬ其神话内容在道教中固然有附会和仙话的成分ꎬ但许多神话因子同样来源古老ꎬ或通过«彭祖经»而得以保留ꎮ据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考释: «彭祖经»云:有黄山君者ꎬ修彭祖之术ꎬ彭祖既去ꎬ乃追论其言ꎬ以为«彭祖经»ꎮ 也就是说ꎬ«彭祖经»为彭祖弟子黄山君所作ꎬ王明还认为«黄石公记»实«黄山公记»之误ꎬ当亦与黄山君有关[13]249ꎮ刘向㊁葛洪为早期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ꎬ他们所涉猎的道书极为广博ꎬ所转述的彭祖事迹当属道教传统的说法无疑ꎮ有学者因此认为ꎬ«列仙传»和«神仙传»二书所载彭祖事迹应当比正统儒者和史家的说法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神话思维的特征ꎬ也更接近彭祖神话的本来面目[14]ꎮ二㊁巫彭㊁巫咸的神格巫彭是民间所说的彭祖㊁老彭㊁大彭ꎬ他又有彭铿㊁籛铿的称谓[1]ꎮ彭祖神话中 历阳有彭祖仙室ꎮ前世祷请风雨ꎬ莫不辄应 一句值得注意ꎬ神话中主雨的一般都是水神ꎬ民间求雨多祭祀水神ꎮ如«山海经 大荒东经»所载应龙神话称 旱而为应龙之状ꎬ乃得大雨 [15]413ꎬ龙为水神ꎬ龙神是古代神话中主水的主要神灵之一ꎬ所以ꎬ人们常常祭祀龙神以求雨ꎮ又黄河水神被称为 河 或 河伯 ꎬ在殷商甲骨中有不少向河神祈雨的卜辞ꎬ如:㊀㊀贞河雨ꎬ贞河弗雨(合集14620)贞河云ꎬ佳岳云ꎬ佳高祖贞河云雨(屯南2105)丁卯贞:叀(祷)于河ꎬ燎ꎬ雨ꎻ弜祷ꎬ雨(屯南3567)又据«晏子春秋 内篇谏上»记载ꎬ齐国大旱时ꎬ齐景公召群臣问计曰: 不然ꎬ吾欲祠河伯ꎬ可乎? 可见祭祀河神而求雨有着古老的传统ꎮ由此ꎬ世人于彭祖仙室 祷请风雨ꎬ莫不辄应 ꎬ正说明彭祖在世人心中兼有水神身份ꎮ这种认识并非在秦汉以后才出现ꎬ«悲回风»中有 凌大波而流风兮ꎬ托彭咸之所居 的句子ꎬ传递出彭咸所居之地或为水中的信息ꎬ实则也暗示了彭咸意象中的水神成分ꎮ而王逸所谓 彭咸ꎬ殷贤大夫ꎬ谏其君不听ꎬ自投水而死 ꎬ依据的或许正是民间巫彭的水神观念ꎮ彭祖的水神神格来源于他先祖的水神神性ꎮ根据文献中所叙彭祖世系ꎬ其先祖为颛顼和祝融ꎮ彭祖乃彭姓部落成员ꎬ传为祝融吴回之孙ꎬ陆终第三子ꎮ古帝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ꎬ北方色黑ꎬ五行属水ꎬ因此ꎬ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ꎬ世称玄帝ꎮ自古以来ꎬ颛顼为水神ꎬ又有二十八星宿之一水星之神的说法ꎮ颛顼作为北方之神㊁冬季之神ꎬ古籍中记载甚多ꎮ«国语 周语下»曰: 星与日辰之位ꎬ皆在北维ꎬ颛顼之所建也ꎬ帝喾受之ꎮ [16]47这里说的由颛顼所建北维是指天象ꎬ此北维与冬季相应ꎮ«礼记 月令»«吕氏春秋 十二纪»均曰: (孟冬㊁仲冬㊁季冬之月)其帝颛顼ꎬ其神玄冥ꎮ (3)古列国疆域有由星次而分野之说ꎬ此记录最早见于春秋时代ꎮ«左传 昭公十年»曰: 今兹岁在颛顼之虚ꎮ 杜预注云: 颛顼之虚ꎬ谓玄枵ꎮ 孔颖达疏曰: 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ꎮ玄枵次有三宿ꎬ又虚在其中ꎮ以水位在北ꎬ颛顼居之ꎬ故谓玄枵虚星为颛顼之虚ꎮ 又«昭公十七年»曰: 郑ꎬ祝融之虚也ꎬ 卫ꎬ颛顼之虚也ꎬ故为帝丘ꎬ其星为大水ꎮ 杜预注云: 卫星营室ꎬ营室ꎬ水也ꎮ [6]2058ꎬ2084«尔雅 释天»曰:颛顼之虚ꎮ虚ꎬ虚也ꎬ星名ꎬ在北陆ꎬ与东壁营室相距不远ꎬ故又云营室ꎮ谓之定ꎬ訾之口ꎬ营室东壁也ꎮ «汉书 五行志»亦载: 卫ꎬ颛顼虚ꎬ星为大水ꎬ营室也ꎮ [17]1514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亦有类似记录: 北方水ꎬ其帝端(颛)玉(顼)ꎬ其丞玄冥ꎬ(其)神上为晨(辰)星ꎮ [18]51营室是 大水 星的别名ꎬ星宿随着季节的变换不断改变着位置ꎬ古人根据天象来划分季节ꎬ 星与日辰之位ꎬ皆在北维 时正值北半球冬季ꎬ故颛顼有冬季之神之称ꎮ«淮南子 天文训»云: 北方水也ꎬ其帝颛顼ꎬ其左玄冥ꎬ执权而治冬ꎬ其神为辰星ꎬ其兽玄武ꎮ [19]37颛顼为水帝ꎬ所以«太平御览»中谓之 以水德王天下 死为北方水德之帝 [20]127ꎬ与«淮南子»的说法一致ꎬ也应证了«大戴礼 五帝德»中关于颛顼 乘龙而至四海 [21]120而为水神的内容ꎮ颛顼水神神话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韩流身上ꎮ«山海经 海内经»云: 黄帝妻雷祖ꎬ生昌意ꎬ昌意降处若水ꎬ生韩流ꎬ韩流擢首谨耳ꎬ人面豕喙ꎬ麟身渠股豚止ꎬ娶淖子曰阿女ꎬ生帝颛顼ꎮ [15]503韩流是神话中颛顼的父亲ꎬ 擢首谨耳ꎬ人面豕喙ꎬ麟身渠股豚止 表明其族群以猪为崇拜物ꎮ作为其后人的颛顼虽然摆脱了猪的形象ꎬ但仍然还残留着猪的典型标志ꎬ«说文解字»释曰: 颛ꎬ头颛颛谨貌ꎬ从页ꎮ 顼ꎬ头顼顼谨貌ꎬ从页ꎮ 又 页者ꎬ首也 ꎮ看来颛顼形象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头部的与众不同ꎬ这或许与其先人在神话中猪的形象有关ꎮ在远古时期存在猪为水神的神话观念ꎬ猪作为水神与生殖崇拜有关联ꎮ神话中的猪神韩流正是颛顼世系中最具生殖意象的祖先神ꎬ猪是这一族群认同的标志ꎬ主水是他们特有的神职功能ꎮ«国语 郑语»称彭姓是祝融之后的八姓之一ꎬ韦昭注则谓 豕韦ꎬ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 ꎮ在上古神话系统中ꎬ猪是一位开天辟地的大神ꎬ如«庄子 大宗师»曰: 豨韦氏得之ꎬ以挈天地ꎮ伏羲氏得之ꎬ以袭气母ꎮ [2]40 豨 猪 豕 义同ꎬ豨韦氏即豕韦氏ꎬ在道家眼里ꎬ豕韦氏同伏羲女娲一样有创世之神功ꎮ郑玄«毛诗笺»有 韦ꎬ豕韦ꎬ彭姓是也 的说法ꎬ豕韦是陆终之后㊁祝融之裔ꎬ从族群关系来说ꎬ与彭祖㊁诸稽的亲缘关系最近ꎬ他们同为彭姓部族成员ꎮ彭姓部族不仅延续着古老的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猪神崇拜传统ꎬ而且也保留着远古以来的水神神职功能ꎮ由此看来ꎬ从韩流的猪神神话ꎬ到楚辞的彭咸 水神 意象ꎬ再到汉人所言的 前世祷请风雨ꎬ莫不辄应 ꎬ彭祖水神神话在民间一直没有断绝ꎮ巫咸是楚辞中彭咸 水神 意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ꎮ在神话中ꎬ巫咸的神话线索并不如巫彭那样多ꎬ因而他的水神神格相对来说十分的模糊ꎮ神话中ꎬ巫咸同样可以主水ꎬ他身上的水神神职与蛇有关ꎮ«山海经 海内西经»云: 巫咸国在女丑北ꎬ右手操青蛇ꎬ左手操赤蛇ꎮ在登葆山ꎬ群巫所从上下也ꎮ 这是与巫咸国相关的传说ꎬ表明蛇可能是巫咸国崇拜的灵物ꎬ又或为巫咸从事巫术活动时不可缺少的神物ꎮ在古人观念中ꎬ蛇是龙神观念的基础与神形来源之一ꎬ是典型意义上的水神ꎮ蛇自远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生殖力的象征ꎬ蛇崇拜同样体现着水神崇拜的内涵ꎮ同时ꎬ蛇作为龙的原型ꎬ常与风雨㊁旱涝相关ꎮ在«山海经»神话中ꎬ青蛇能致涝ꎬ赤蛇能致旱ꎮ荒经记载的南海之神不廷胡余㊁西海之神彝兹㊁北海之神禺强都是 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 ꎬ雨师妾 右耳有赤蛇 ꎬ四海之神是水神ꎬ有担负着调节气候的责任ꎮ在农业社会ꎬ祈求风调雨顺是巫师重要的职责之一ꎮ由此看来ꎬ«山海经»中 右手操青蛇ꎬ左手操赤蛇 的巫咸确有调节旱涝的神功ꎬ青蛇和赤蛇是他的法器之一ꎮ三㊁结语总的来说ꎬ屈原之所以在作品中把巫彭㊁巫咸糅合在一起构成整体意义上的彭咸意象ꎬ这跟巫彭㊁巫咸共有的巫觋神职功能分不开ꎮ屈原生活在巫风炽烈的楚国ꎬ对神和巫有相当深厚的感情认同基础ꎮ在传说中ꎬ巫彭㊁巫咸以巫师的身份参与治理国政ꎬ使殷商王朝得以复兴ꎮ作为楚王身边一位精通巫㊁史的近臣来说ꎬ屈原最为盼望这一切能在他的身上重现ꎮ所以ꎬ彭咸意象是诗人美政理想的载体ꎬ反映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ꎮ然而ꎬ彭咸意象中最突出的还是水神意象ꎮ从水神意象中ꎬ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ꎬ使得他不得不对生命价值㊁意义和存在形式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ꎬ从而确立了他的精神归宿和生命存在形式ꎮ注释:(1)楚辞诗句原文均出自洪兴祖«楚辞补注»ꎬ中华书局ꎬ1983年版ꎮ(2)参见:①吕振羽ꎬ«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ꎬ三联书店1962年版ꎬ第124页ꎻ②牟钟鉴等主编ꎬ«道教通论»ꎬ齐鲁书社ꎬ1991年版ꎬ第13-20页ꎮ(3)参见:①阮元校刻ꎬ«十三经注疏»ꎬ中华书局ꎬ1980年影印版ꎬ第1380页ꎻ②高诱注«吕氏春秋»ꎬ«诸子集成»(第六册)ꎬ中华书局ꎬ1954年影印版ꎬ第94㊁104㊁114页ꎮ参考文献:[1]曾凡.楚辞 彭咸 考辨[J].殷都学刊ꎬ2016(4):53-58. [2]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ꎬ1986. [3]彭适凡ꎬ刘林ꎬ詹开逊.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ꎬ1991(10):1-26ꎬ97-103.[4]李缙云.谈新干商墓的玛瑙套环人形饰[N].中国文物报ꎬ1991-1-13(3).[5]李学勤.江西商代大墓的惊人发现[J].人民画报ꎬ1992(5).[6]阮元ꎬ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0. [7]高诱ꎬ注.战国策(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ꎬ1957.[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C]//诸子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ꎬ1954.[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0.[10]刘向.列仙傅[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5.[11]葛洪.神仙传[C]//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台北:台北新兴书局ꎬ1978.[12]闻一多.道教的精神[C]//神话与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56.[1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5. [14]刘怀荣.彭祖神话考略[J].中国文化研究ꎬ1996(3):5. [15]袁珂ꎬ校注.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M].成都:巴蜀书社ꎬ1993.[16]韦昭ꎬ注.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ꎬ1987.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2.[18]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ꎬ2004.[19]高诱ꎬ注.淮南子[C]//诸子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ꎬ1954.[20]李昉.太平御览(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0. [2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3.[责任编辑:王妍]。
论南朝诗歌中的“荆山楚水”意象
论南朝诗歌中的“荆山楚水”意象作者:胡武生来源:《荆楚学刊》2020年第01期摘要:荆州所在地区居长江中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故东晋南朝历代皆以荆州为仅次于都城建康之重镇,鲍照、谢朓、沈约、范云、王融、江淹等当时著名的文人皆得以行宦于荆州。
南朝诗人笔下的“荆山楚水”意象,因融入长江、汉水交汇这一独特的自然风貌,汉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楚、三国吴旧址等历史掌故,而呈现出神奇、美丽、历史底蕴深厚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山水诗;荆山楚水;巫山神女;汉女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1-0005-05南朝文人对荆楚山水进行了集中而大量的文学开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山楚水”意象,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奇山异水的行旅羁思、神女传说的浪漫书写、历史遗迹的深沉咏怀。
具体而言,既有水乡泽国、奇山异水的自然景观,又有汉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更有琴台、孙权故城的历史遗迹,其间又衍生出羁旅愁思的情感意象,“荆门”“积布矶”“猿”的意象,“巴山楚水”“荒城古柳”意象等。
这些大大小小的意象,使得荆楚山水在山水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以独特的面貌出现在古代山水文学史上。
一、奇山异水的行旅羁思荆楚所在区域,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表现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是典型的水乡泽国风貌,而在其东、西、北三面,则有积布矶、巫山、荆山之奇山异水相环绕,呈现出水乡泽国与奇山异水并存的格局。
南朝诗人们准确地把握住荆楚山水的这种特点,将这两方面自然地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永明九年前后,谢朓任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萧子隆的镇西功曹,后又转文学。
在此期间,他创作诗赋各一篇,即《望三湖诗》《临楚江赋》,描绘江陵附近风光。
且看其诗:积水照頳霞,高台望归翼。
平原周远近,连汀见纡直。
葳蕤向春秀,芸黄共秋色。
薄暮伤哉人,婵媛复何极。
(1)(谢朓《望三湖诗》)所咏“三湖”是指江陵城东的倚北湖、倚南湖、廖台湖,而江陵系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地处江汉平原腹部,濒临长江。
1修改先秦儒道的水象喻之比较研究 40T
先秦儒道诸子中的水意象研究中文摘要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与起始,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创作的活跃阶段,而且也为后世文学树立了典范,创建了许多可研究的对象。
从先秦文学典籍中,后世研究者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哲人的文学成就以及社会生活状况,还可以从中找出从古代延续至今的文化源流。
通过对先秦文学典籍中水意象的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水伦理思想的由来,为全面系统的地了解水文化奠定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从原始阶段的神秘不可知走向了征服和改造,他们已经不再对自然界的一切采取顶礼膜拜的态度,而是用一种内心的平和与生命的平等来观察自然的一切。
人们欣赏羡慕水,欣赏水的纯净自然与流动不息,羡慕水喻万物而不争高下的姿态。
在先秦哲人的眼中,水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纯自然的物质,而是具有人格的、可以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他们用水比自身,或以水喻道,以水比德。
水意象经过古代先哲的加工改造,已经成为了具有审美意蕴与实用价值和表达观点等多重特性的意象。
水意象对先秦的文学、审美以及哲学都产生了不小影响,本文从先秦典籍中的水意象出发,主要分析了儒家和道家诸子散文中的水意象,比较它们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同表现和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的异同,以及儒道两家散文中的水意象创作对后世创作及文学理论上的影响进行剖析。
第一章对先秦时期的水意象进行了总体概述,分别从水意象的界定和先贤及典籍在哲学层面、文学层面和美学层面的具体表征。
具体从水意象中“意象”的源流发展开始,选取《诗经》以及儒道两家的经典之作进行分析总结。
第二章分别对先秦儒家散文中的水意象和道家散文中的水意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论述,儒家诸子散文中的水意象主要是以水比德,有积极进取的水、温润如玉的水和仁爱礼仪的水,而道家诸子散文中主要是以水喻道,表现为老庄的上善之水、虚静之水和无为之水。
第三章主要对先秦儒道散文中的水意象进行比较,从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分析两家的异同。
第四章主要综述了先秦水意象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水”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精选合集)
“水”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精选合集)第一篇:“水”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水”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关键词:意象、水提纲:1“水”意象的起源2“水”在诗词中的体现:①表示“德”的意思②表示“阻隔”的意思③表示“沟通”的意思3总结“水”意象使用的意义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智者为何乐水?《韩诗外传》是这样解释的:“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遣小间,似有智者。
动而之下,似有礼者。
蹈深不疑,似有勇者。
障防而清,似知命者。
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
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 在古人眼里,水“似有德者”,故有“德水”之称。
水有清有浊,古人以之比喻人的道德之高尚与低下。
水是流动之物,它可以聚集在一起,组成江河,浩瀚无比。
那波涛汹涌的江河,就像一把刀,斩断了两岸的往来。
所以,水还有阻隔意义。
如李白的《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
此句中,李白用了一个“隔”字,清楚准确的表明了这“河洲”对他和友人王昌龄的阻隔作用。
一个河洲其实并不能真的使两个人分开,但是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
这种表示阻隔之意的在现代也有,如余光中的《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是余光中的经典之作,而此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作者将水比作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阻隔,在朴实的话语中深深表达了作者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
当时的海峡也确实想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作者这样写十分得体。
第二篇: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文学院13文41130014087王泊淇古典诗词当中的水意象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世界上众多灿烂的文明也是逐水而生。
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摘要:《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楚辞》里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
楚辞意象有多种类型,从内涵的角度出发,大致可分为社会人生意象、自然意象和神话意象三大类。
“楚辞”体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句式参差错落而又灵活多变,想象飞腾瑰丽,辞藻华美富艳,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理想、反抗黑暗、决不随俗从流的高尚峻洁的人格。
关键词:楚辞浪漫主义意象一、《楚辞》意象的形成(一)、地域文化楚辞是对南方文化(长江流域)和北方中原文化(黄河流域)的融合的产物,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中国古代江、汉流域本为多民族杂处之地,史书统称之为“荆蛮”或“楚蛮”。
《汉书·地理志》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故啙蓏媮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信巫鬼,重淫祀。
而汉中淫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
“楚人受华夏的熏陶已久,他们向华夏学来的,首先是语言文字”。
“楚文字就是流行于中原而为周代各国各族通用的文字,即由殷人创制由周人继承的华夏古文字,被楚人移植到楚地去”(张正明《楚文化史》)。
但楚文化本身也是多源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足见巴、蜀两族融合的程度。
”(王维堤《屈赋与楚文化的渊源》)由此可知楚文化除与中原地区华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并具有由南方各族融合而来的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楚辞·渔父》赏析
《楚辞·渔⽗》赏析《楚辞·渔⽗》赏析2008-09-18 11:08【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圣⼈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世⼈皆浊,何不淈其泥⽽扬其波?众⼈皆醉,何不哺其糟⽽歠其醨?何故深思⾼举,⾃令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莞尔⽽笑,⿎枻⽽去,乃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遂去,不复与⾔。
【注释】1.三闾⼤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u3古):搅混。
3.哺(bu1补):吃。
歠(chuo4啜):饮。
醨(li2离):薄酒。
4.⾼举:⾼出世俗的⾏为。
在⽂中与"深思"都是渔⽗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为上)⾃命清⾼。
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wen4问)汶:玷辱。
7.⿎枻(yi4义):打桨。
8.沧浪:⽔名,汉⽔的⽀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清澈的样⼦。
"沧浪之⽔清兮"四句:按这⾸《沧浪歌》也见于《孟⼦·离娄上》,⼆"吾"字皆作"我"字。
【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边边⾛边唱,脸⾊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说:“通达事理的⼈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弄得更浑浊⽽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为超出⼀般与众不同,使⾃⼰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定要弹去帽⼦上的尘⼟,刚洗澡的⼈⼀定要抖净⾐服上的泥灰。
枫树:一个古典意象的原型批评
枫树:一个古典意象的原型批评侯智芳;崔英杰【摘要】枫树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经典意象,这一意象经常和诗人的悲苦情绪联系在一起,如羁旅、相思、离别等等.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发现,所有这些情感都与回归相连,都源于苗族的口传神话传说——《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所确立的枫树意象影响了苗文化,影响了楚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枫树;意象;原型批评;蚩尤;《苗族古歌》【作者】侯智芳;崔英杰【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一个秋天的夜晚,唐代诗人张继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吟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的羁旅愁思化作满天的霜雪、迎风摇曳的江枫,伴随着姑苏城外的夜半钟声,回荡在千年的时空当中。
这首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的小诗让人们记住了张继,更记住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但却忽略了“枫树”这一意象对诗人情感意绪的独特传达,生长于姑苏城外江畔的枫树不仅是诗人泊舟时的真实存在,更是引发诗人羁旅愁思的导引。
枫树不仅仅存在于张继的诗歌中,可以说,枫树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经典意象。
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用枫树来表达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而唐代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唐诗杂论》)。
白居易忠心报国,犯颜直谏,被贬九江,秋夜送客,借枫树传达天涯沦落之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那生长在江畔的棵棵枫树,早已化作诗人心田中一缕不绝的情愫,随着诗人跳荡在不朽的灵魂空间中。
枫树激荡着诗人的情感,诗人借枫树传达着落寞之情。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决定了枫树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悲苦之情绪相连,在“苦枫”的叙述模式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枫树虽然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但是在当代的文学批评中却颇受冷遇。
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宋代诗词树木意象蕴含——以苏轼作品为例
第44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4No.22024年3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24收稿日期:2023-11-15基金项目: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三苏文化概论“(项目编号:wj20n2y31r )㊂作者简介:1.杨景春(1954 ㊀),男,黑龙江省望奎县人,硕士,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古典诗学㊁三苏文化研究;2.代梓莹(1984 ㊀),女,四川省眉山市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研究;3.王海蓉(1994 ㊀),女,四川省巴中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三苏文化研究㊂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宋代诗词树木意象蕴含以苏轼作品为例杨景春1,代梓莹2,王海蓉3(四川工商学院教育学院,四川眉山620000)㊀㊀摘要:诺斯洛普㊃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㊂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轼的作品中树木意象就占了很大比例㊂这些树木意象有着极重要的文化内涵,既有生态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树木见证了岁月更替,是历史烽烟的记录㊂苏轼对树木的欣赏模式众多,有如画模式㊁比德模式㊁天成模式等,这些树木意象底蕴充盈,写树木就是写自己,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㊂关键词:苏轼诗词;树意象;生态;快乐;苦难中图分类号:I207.2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4)02-0052-10㊀㊀原型批评理论源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加拿大的诺斯洛普㊃弗莱首倡,此理论曾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三足鼎立㊂这个理论的产生亦与荣格的精神分析学㊁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理论紧密关联㊂它强调的是,在文艺批评中要研究探索作品里不断出现的一些意象㊁组织结构类型抑或人物形象种类,在文化层面探究它们生成经过㊁内涵特点尤其是意象原型㊁神话原型,用这些原型分析解说作品,探究文学创作之源,进而开辟出一片崭新的研究空间㊂文学创作离不开意象,诗词里有意象就好比地脉之有矿藏㊂意象不仅是诗词的心理密钥,亦为全部文学作品的心理密钥㊂文学作品讲究意境,何谓意境?即饱含着作者情感的艺术画面㊂意境是整体感悟,是一种艺术境界,无法量化;意象具有个体属性,能够用数量进行统计㊂优秀的文学作品意境依赖于作者选取的意象而生成,来源于意象而又高于意象,舍弃了意象作品,便不会达到理想的境界㊂本文将以苏轼作品为例,在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探析宋代诗词树木意象的文化蕴含㊂作为文学意象,树木出现得很早㊂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诗经“里不但草意象众多,如 蒲草 (‘扬之水“)㊁ 兰草 (‘芄兰“)㊁ 益母草 (‘中谷有蓷“),树木意象也多,如 木李 (‘木瓜“)㊁ 卉木 (‘出车“)㊁ 樛木 (‘樛木“), 柔木 (‘节南山“);‘楚辞“香草美人象征主义体系更是寄情男女,寓意草木㊂宋诗词体量巨大,笔者根2024年第2期杨景春,等: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宋代诗词树木意象蕴含据数据统计,全部宋诗词 树 出现14539次,苏轼诗词里树木意象占了很大的比重㊂苏轼延续了‘诗经“以来诗歌写作 树 意象的传统,诗词里 树 出现83次, 木 出现260次㊂具体树种如 松 最多,出现242次, 杨 105次, 榆 24次, 柳 166次, 杏 38次, 槐 34次, 桂 42次, 柏 56次, 梨 36次, 樱 15次, 楸 8次, 桃 97次, 梧桐 10次,等等㊂这些 树 意象是诗意的体现,思索的结晶,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底蕴㊂㊀㊀一㊁生态价值的书写与实用价值的宣传㊀㊀自然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截然不可分割㊂苏轼爱好大自然,李国文在‘难寻旧梦 读东坡诗感怀“中说,中国诗人中 找一位环境诗人,苏东坡恐怕是首选的当然人物 ㊂我国有五千年文明,种树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虽无 植树节 ,但世世代代爱植树㊂古代有清明插柳习俗,路边植树是西魏名将韦孝宽在陕西发明的㊂ 探春先拣树 (‘新年五首“)的苏轼堪称植树模范㊂(一)树木的生态价值苏轼一生一直重视环境㊂绍圣元年(1094),九月南迁惠州途中路过韶关作‘月华寺“一诗㊂苏轼笔下岭南风光大都很美,每到一处当地物产㊁自然风景㊁人文景观尽收眼底,赞笔不绝,然而这首写月华寺的诗却很另类㊂这个坐落于韶关南郊50公里的月华寺与亦在韶关的 东粤第一宝刹 南华寺为同时(505 519)同僧(智药和尚)建造㊂根据苏轼小序得知,月华寺当时已经三焚三建,附近有 北宋三大铜场之首 的岑水铜厂,大山被开膛破肚,采矿成场,乌烟瘴气,宿鸟惊飞,林木尽毁㊂对这个破坏环境建造铜厂的开发行为苏轼痛心疾首,老天为什么不自爱, 结土融石 造这么一座铜山呢?甚至呼吁要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我愿铜山化南亩 烂漫黍麦苏茕鳏 ㊂苏轼此次到来正是月华寺第三次被焚毁之后百姓捐钱欲建未建之时,在环境保护的践行者苏轼看来,位于矿区 至今茇舍依榛菅 的月华寺三次被火烧毁难道是天意吗?特别是诗的结尾, 道人修道 究竟需要什么,无非是 破铛煮饭 ㊁草房三间罢了,言下之意是非要盖一座富丽堂皇的寺院吗?而且是以破坏自然毁弃树木为前提㊂作为 东坡居士 ,苏轼诗词题目涉及 寺 的有128首,几乎每一首都离不开花草树木意象,大都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喜欢,如 千尺长松挂薜萝 水月池中桂影多 (‘水月寺“)㊂这首‘月华寺“思想意义是极为特殊的,九百多年前的苏轼能够有这样的环境意识实属难得㊂近二三百年,全球性工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机,环境恶化㊁物种灭绝㊁资源匮乏,后发之中国也深受其害㊂要拯救当前现状必须另辟蹊径,可以到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㊂生态好则文明兴旺,这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而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走不通㊂楸树高花欲插天 (‘梦中绝句“), 邻舍何妨借树凉 (‘新葺小园二首“),树木对环境生态影响巨大㊂森林是空气净化器,工矿企业发展与工业燃料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这时花草树木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㊂森林还有自然防疫价值,树木能够分泌出杀菌素,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病菌㊂树木还是天然的氧气工厂,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新鲜氧气㊂树木还能抑制噪声,是天然的消声器;还能够调节气候,保护水土,过滤除尘,减轻温室效应,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㊂ 万树桑柘美 (‘万山“), 天长草树接云霄 (‘题宝鸡县斯飞阁“),树木的生态好处讲不完㊂(二)树木的实用价值雨过郊原一番新 寻芳车马踏无尘 (‘和代器之“),看似普普通通随处可见,这些不起眼的树木作用却极大,如公路中间绿化隔离带,它有多种好处,晚上可挡对面车灯之光亮,雨天可防雨水飞溅,还能够阻隔视线减少干扰,使驾驶员心无旁骛,保护车辆避免交通事故㊂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什么时候杂花繁树都能让人心理放松㊁心情愉悦㊂元符元年(1098)八月,在海南儋州,苏轼桄榔庵旁整治园圃,有感而作‘宥老楮“, 宥 ,宽恕,赦免㊂清王文诰‘苏诗总案“卷42: 宥之不伐也㊂ [1]2313㊀㊀我墙东北隅,张王维老穀㊂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㊂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㊂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㊂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㊂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㊂肤为蔡侯㊃35㊃南都学坛2024年第2期纸,子入‘桐君录“㊂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㊂灌洒烝生菌,腐余光吐烛㊂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㊂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㊂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㊂‘宥老楮“诗分两层,从开头到 规以种松菊 为第一层, 静言求其用 到结尾为第二层㊂先看第一层,一共10句㊂开头两句 张王维老穀 , 张王 ,壮硕㊂ 穀 ,木名,又称 楮 ,‘本草“:楮实,一名穀实㊂‘诗经㊃鹤鸣“: 爰有树檀,其下维穀㊂ 楮,高三四米,桑科植物,构属,也叫构树,中日韩有之,多生于中海拔以下坡地沟边田间及住宅近旁㊂陆机‘诗疏“中介绍说,幽州人谓之穀桑,荆扬人谓之穀,中州人谓之楮[1]2314㊂三四句说,树形如樗树栎树般高大,叶子繁茂如桑柘㊂五六句言流出油脂如马奶,结籽殷红似杨梅㊂第一层最后四句说,是何人在方丈之地栽种这 不材木 ?砍掉它可以做烧柴,腾出地方种些菊和松树吧㊂ 蹶 ,拔出㊂概言之,第一层说楮树无用㊂一般认为,构树不成材,质地软㊁树干短又不端直,不能做家具㊂由于萌芽力和根孽性强,构树挤压庄稼及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争肥争水降低农作物产量,有地方谓之 断子绝孙树 ㊂种子落地生根不种都能够连片生长,很是赖皮,破坏宅基地的稳定甚至能够掀翻墙角,房顶㊁墙壁上都能见到,扒皮不死,砍都不死,难以连根灭除,被叫做 恶树 ㊂庄子把栎树称之为不值一提 勿言之矣 的 散木 ,形容栎树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栎树托梦“)㊂ 树先樗栎大 ,构树虽然与栎树同大,但构树寿命短,不足20年便枝颓干朽长出木耳, 老楮生树鸡 (‘和陶下潠田舍获“)㊂楮树真的无用吗?第二层共14句苏轼专门回答这个问题㊂静下心来想一想,其用处应该不少吧㊂肤能造纸,籽能入药并选入黄帝医师桐君所编‘桐君录“㊂黄丝可染成白色,黑脸能洗出玉容㊂伐后浇水可长食用菌,余渣点火照明㊂虽无傲霜雪之节操,却能使人远离烈性病毒(狂酲毒)㊂纪晓岚说: 题不佳,何不直以‘老楮“为题? [2]5001其实加个 宥 主要表示对事物的再认识,尤其突出自己的愧疚㊁歉疚与内疚㊂近些年来人们改变了对楮树又爱又恨的看法,认为不是 恶树 ,是 发财树 ,种一次结果20年,多汁谓之 牛奶树 ,叶喂猪,皮造纸,干做薪,现在山西㊁安徽㊁河南等地均有试点种植项目㊂楮树入药可利尿㊁祛风㊁活血,能治风湿痹痛㊁皮炎虚肿㊁跌打损伤㊂楮树的实用价值,宋人便有认识并应用,宋朝的纸币便是楮树皮制作㊂殷商先民用兽皮御寒,宋代棉花没有普及,睡觉没有现在早已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棉被,我国元明时期才有棉被㊂楮树纤维为良好的人造棉原料,宋人用楮树皮加工成絮状做 棉被 ,为人所热衷,名之曰 楮衾 ,宋诗词中有不少吟咏㊂王洋有‘和叔颖楮衾“,赵希逢有‘和早春楮衾“,徐集孙有‘遗僧楮衾“,谢枋得㊁艾性夫分别有‘谢惠楮衾“,还有无名氏的‘书楮衾语“,胡奎的‘题楮衾歌“等,以‘楮衾“二字作律绝诗题的便有华岳㊁李谨思㊁王镃等人㊂ 布衾 在唐宋诗里多是 多年冷似铁 (杜甫) 木枕伴残更 (陆游)贫苦穷寒的象征,看来楮衾为宋代百姓与文人之间的爱物,档次高于 布衾 ,并有作礼品赠送的习俗㊂元代王冕‘纸衾“诗有 楮衾能洁白,孤卧得平安 句㊂ 天边玉树西风起 知有新秋到世间 (‘入馆“),苏轼诗词里涉及的树木类型多,就其实用价值层面概而言之便有工业价值,包括深加工㊁医药㊁肥料㊁香料㊁涂料等;还有农业价值,防风保水㊁光合作用,利于种植养殖;还有经济价值和生活价值,桥梁㊁建筑㊁车辆㊁农具,松脂防腐香樟驱虫等㊂㊀㊀二㊁沧桑岁月的探究与美学模式的体现㊀㊀树木是人类真正的朋友,直到地老天荒㊂它记录着大自然的雨雪风霜,人世间的阴晴冷暖㊂古树年轮是一部值得每个人敬畏的正史之外的史书,它书写的是真性情,是野性的㊁直率的㊁自由且干净的㊂(一)树是人类沧桑岁月的见证者从表面看树木是可更新或移植的,但树木也是有历史的,树植根于人类历史与文明中㊂和韩愈被贬潮州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一样,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江逢辰)㊂苏轼是惠州最强明星代言人,岭南的奇花佳木给了他太多的灵感,贬惠州900多天,赋诗作文500多(篇)首㊂暂以荔枝为例,请㊃45㊃2024年第2期杨景春,等: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宋代诗词树木意象蕴含看律诗‘食荔枝二首“㊂其二是七绝, 日啖荔枝三百颗 ,因为脍炙人口,几乎哪种选本都选;其一五律,除苏轼诗词全本,各种选本均不选㊂其一全诗正文如下:㊀㊀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㊂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㊂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㊂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㊂其一小序是: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㊂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谓之将军树㊂今岁大熟,赏啖之余,下逮吏卒㊂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㊂ 陈文惠即陈尧佐,字希元,四川阆中人,枢密使尧叟之弟,北宋名相㊂该诗是绍圣三年(1096)四月苏轼在惠州创作的㊂宋咸平二年(999),陈从潮州通判移典惠州(时为祯州),居于惠州梌山衙署东侧太守东堂㊂自隋至清惠州治所大都在梌山,有 此山曾住玉堂仙 之誉㊂陈尧佐后来离惠州回朝当宰相,死后谥号文惠㊂和苏轼一样,陈尧佐也和荔枝树有缘分,在惠州时尽力州事,劝民躬耕,种植荔枝树和其他树木,惠人感其恩德,在东堂立像祭祀,也叫丞相祠堂,将太守东堂(现中山公园内)陈栽种的荔枝命名 将军树 ㊂王象之‘舆地纪游“载:咸平初年,陈尧佐执掌惠州,于州堂植荔枝㊂陈是苏轼景仰的大臣,这年荔枝 大熟 时节,苏轼在时任惠州太守㊁对自己 相待甚厚 的詹范的陪同下来到 太守东堂 院子里吃 将军树 所结的荔枝,树太高荔枝够不到,詹范让自己饲养的猴子(黑衣郎)爬到陈尧佐种植的 将军树 上 猿取 ㊂首联 祠堂下 大树旁 写吃荔枝的地点, 大树旁 ,出自‘后汉书㊃冯异列传“:冯异由于辅佐东汉刘秀夺取天下有功,被封为偏将军㊂他为人谦虚㊁谨慎而恭敬,遇见其他官员无论官职高低 辄引车避道 ㊂其他将领夸夸其谈各论功绩时,冯异尽管有功但从不争功,而是独坐树下,因此军中誉之为 大树将军 ㊂后来 大树将军 就成了军人的荣誉,成了治军有方㊁谦虚谨慎㊁不居功自傲的代名词,如 大树思冯异 (李商隐), 月落将军树 (庾信), 大树日萧萧 (杜甫)等㊂惠州百姓把陈尧佐栽的这棵荔枝树命名 将军树 ,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渊源有自㊂‘荔枝谱“(蔡襄)有 将军荔枝 一条, 是五代时有为此官者种之,后人以其官号其树 ㊂郑雄‘番禺杂编“记录广中荔枝有22种,有大将军㊁小将军等㊂颔联写烈日下果实累累,隐喻荔枝味道极美,如天上甘美的浆液㊂韩愈 举瓢酌天浆 (‘调张籍“)㊂颈联写荔枝熟透色深红趋紫㊂ 远扬 指又长又高的树枝, 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豳风㊃七月“)㊂尾联 分甘 指美味大家分㊂司马迁: 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 (‘报任少卿书“), 铃下 指侍卫或仆役㊂ 黑衣郎 指猿㊂张读‘宣室志“卷八载:洛阳崇让里李氏宅有怪异,无人居㊂开元中,有王长史购之以为家㊂一夕,闻哀啸声,见有黑衣人立几上,长史弟射之,嗥叫跳屋而逸㊂后长史召工修房,于重舍内得一死猿,有矢贯肋,乃悟黑衣人即所见之猿㊂后因以 黑衣郎 作猿的别称㊂这句 黑衣郎 照应小序 猿取 ㊂尾联描绘 赏啖之余,下逮吏卒 ,这是一幅上下同心㊁官吏同乐㊁主客一体的 赏荔图 ;人啖猴也啖,这是一支动物与人和谐无间㊁人与自然交融的奏鸣曲㊂苏轼有不少诗词里涉及荔枝,尤其被贬岭南之后,光题目里有 荔枝 二字的有10首,诗词里有 荔枝 二字的更多㊂宋代的岭南被视为瘴疠之地㊁蛮貊之邦, 曾见南迁几个回 (‘赠岭上老人“)㊂让人敬佩的是苏轼能够很快从痛苦和绝望中挣脱出来㊂一向善于调节自己的苏轼没有和历代情感脆弱文人一样沉沦其中不能自拔㊂几年时间,苏轼足迹遍布惠州各地,岭南给人的印象不是落后的所在,而是人文鼎盛,瓜果飘香,小树丛生,大树繁茂㊂绍圣二年(1095)五六月间有作于惠州的‘荔枝叹“,没有吃荔枝的惬意和快感,而是蓦然生叹,纵横古今,主题不可谓不沉重㊂诗中对杨贵妃贪吃荔枝造成平民 颠坑仆谷相枕藉 的现状进行了猛烈地鞭挞,对统治者为博得 美人一破颜 导致 溅血流千载 的残暴无耻行为予以无情的批判,也对 前丁后蔡 的邀宠佞臣㊁贡茶贡花媚上的不正之风予以辛辣讽刺,悲悯情怀溢于言表㊂荔枝树成了武器,讽喻时弊,纵论古今㊂苏轼与荔枝树缘分还有很多,熙宁元年(1068),32岁眉山居父丧结束离开前,曾与几位亲属一起在自家院子里栽下一棵荔枝,借树盟誓,树成归来㊂落叶归根,是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但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寄蔡子华“)㊂20世纪90年代这棵树枯死,现已做成标本㊂2007年在 三苏祠 原址重新㊃55㊃南都学坛2024年第2期种上一棵,十年呵护,2017年开始树已硕果累累㊂树是历史烽烟的物化, 不会世间闲草木,与人何事管兴亡 (‘临安三绝㊃将军树“其一),每一棵大树都是一部历史㊂ 珠树鹤能来 (‘过金山寺一首“),何为 珠树 ?树的美称,喻积雪之树,喻俊才,也是传说中的仙树,‘山海经㊃海内西经“: 开明北有视肉㊁珠树㊁文玉树㊁玗琪树㊂ 宋诗词里反复出现的树木意象既是现实的,亦是历史的,隐藏着原始意象㊂荣格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亦即原型理论㊂像古代诗词里经常出现的 杜鹃 意象㊁ 鸿雁 意象,就和远古神话关系密切,是一个民族典型的情感体会与知觉方式,宋代诗人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㊂(二)对树木的不同欣赏模式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㊂ 相同意象,别样情怀㊂欣赏自然美的途径与范式很多,苏轼的诗词中大量意象,各种各样不同树木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意涵㊂第一,如画模式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㊃赤壁怀古“)㊂ 如画 主要形容风景,如宋代叶大庆‘考古质疑“卷五曰: 大率如诗如画皆以形容远景为工㊂ 这个 如画 词语约出现于六朝时期,开始说人貌端庄,长相美,如‘后汉书㊃马援传“曰: 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㊂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㊂ ‘南史㊃宋顺帝纪“曰: 帝姿貌端华,眉目如画㊂ 苏轼写柑橘树的次数也不少,‘食荔枝二首“曰: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㊂ 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南方富饶的土地与温润的气候令苏轼羡慕不已,因了琼林宴蒋之奇的鸡黍之约,年近半百的苏轼产生了定居江南宜兴买田开辟一个柑橘园的美丽设想,他在‘楚颂帖“中说: 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㊂ 洞庭上的阳羡适于柑橘生长,将来弄个小亭子, 种柑橘三百本 ,苏轼甚至连亭子的名字都想好了,屈大夫有‘橘颂“, 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苏轼书‘买田阳羡帖“)㊂为什么是橘园?按照苏轼的看法, 橙黄橘绿 是一年里如诗如画的时节㊂ 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浣溪沙㊃咏橘“),苏轼是咏物高手,既有托物言志的名篇,更有刻画精工的妙制㊂如画观念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悠久的表现,西方早期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甚至古希腊,自然美欣赏理论历来被西方美学家重视,而且成为一个又一个资料繁多㊁研究甚广的门类,如诗歌㊁绘画㊁园林㊁建筑等㊂一般认为,如画理论西方滥觞于17世纪后半叶,盛行于18世纪英国美术㊁园林㊁建筑等多个领域㊂马克思说: 人是按美的规律造形的 ,优美者如小桥流水,绿竹繁茂;崇高者如大江东去,老树参天㊂如画模式好处是心思细致,体物细微,描写细腻,即使没有太多的思想内涵,也饱有余味㊂第二,比德模式㊂ 比德 一词出现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年间, 于玉比德 于水比德 屡见不鲜㊂ 比德 作为口语可能最早出于孔子㊂孔夫子见到大江大河不时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弟子子贡有次问这是为何,孔子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㊂遍予而无私,似德㊂ ‘大戴礼记㊃劝学“ 除了这句话,孔子还说过 君子比德于玉 的话㊂孔子是比德自然美思想创立者,比德思想与比拟㊁象征㊁起兴㊁寄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㊂屈原的‘橘颂“从头至尾全是比德,以一系列比兴手段表情达意,香草鲜花喻君子,臭物萧艾喻小人,忠奸㊁美丑㊁善恶形成对比㊂苏轼有‘洞仙歌㊃咏柳“,作于熙宁十年(1077)三月二日, 元本无题,傅注本题做 咏柳 ,毛本题同傅本 [2]179㊂㊀㊀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㊂分付新春与垂柳㊂细腰肢㊁自有入格风流㊂仍更是㊁骨体清英雅秀㊂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㊁一成消瘦㊂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㊂‘乌台诗案“中,苏轼语曰, 次日(指3月2日),轼与王铣相见于汴京四照亭,令姨六七人斟酒下食,有倩奴问苏轼求曲子,遂作‘洞仙歌“一首 [2]180㊂词里借柳树喻佳人,侍女的美及情态尽得展示㊂上片描述柳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风韵迷人㊂开头 江南腊尽 两句交代时间地点,而后写冬去春来,蜡梅谢而春柳新㊂紧接着,写柳枝纤柔婀娜,由垂柳的姿态联想到少女的细腰㊂杜甫有 十五女儿腰 (‘绝句漫兴“)㊂曹雪芹有 削肩㊃65㊃2024年第2期杨景春,等: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宋代诗词树木意象蕴含细腰 (‘红楼梦“)㊂这里 细腰 依据的原型,应该更早㊂‘搜神记“卷十八有‘细腰“故事,‘墨子㊃兼爱中“有楚灵王喜欢细腰身故事㊂ 入格风流 达到了标准的风姿尺度㊂ 骨体清英雅秀是说气质和身材清秀美丽,苏轼这六个字属主谓句,更是大有来头㊂写形体之美清新俊逸的如‘楚辞大招“: 比德好闲,习以都只㊂丰肉微骨,调以娱只㊂ 说的是众女子都有好品德,好性情,高雅端庄对礼仪章典很是精通㊂体态丰腴肌肉丰满,姿势优美和谐令人愉悦㊂杜甫‘丽人行“也有 肌理细腻骨肉匀 句㊂宋玉‘神女赋“: 古法多奇,应君之相㊂ 气质㊁形体不凡,分明是陪伴君王的命相㊂‘楚辞㊃招魂“: 靡颜腻理,遗视矊些㊂ 靡:美丽㊂王逸注: 靡,致也㊂腻,滑也㊂ 靡颜腻理,遗视矊些 8个字为定语,形容貌美而皮肤细腻,留下一瞥意味深长㊂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曰: 拜见之下,果然靡颜腻理㊂ 骨体清英雅秀 是对上片的总结㊂下片慨叹垂柳不幸身世,处境凄凉,寂寞无主,随着时间的流逝,晚春之柳更是絮落花残,飘零满地㊂此刻的柳前程暗淡,唯赖东君光顾,暖风吹拂,方能够使眉头舒展㊂ 绿叶成阴 暗写美人消瘦,这里柳叶舒展喻美人展眉㊂唐末宋初幸夤逊有 既得和风始展眉 (‘柳“)㊂全词以柳拟人,以柳比德,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人即物,物即人,或是写给索词的倩奴,或是写给其他歌女,这都不重要,俊雅高洁之柳不是浮花浪蕊,至少写出了对姿丽出众㊁才高运蹇不幸女性的同情与惋惜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兰竹菊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全是比德㊂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㊂ (‘蝶恋花㊃春景“)苏轼作品里比德作品还有许许多多,‘临安三绝“ 与人何事管兴亡 的 将军树 ,‘慈云四景“ 专除世上埃 的 娑罗树 ,‘海南人不作寒食“ 花落刺桐开 的 木棉 等,比德思想是 在一种简单朴素的形式下向我们展示了有关自然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所欣赏的自然,并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同人的精神生活,人的内在情感要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然 [3]㊂第三,天成模式㊂如果说 如画 比德 模式都有诗人主观渗透的话,那么天成模式则重点强调自然美的客观性㊂一般说,审美意象具有主观性㊁抒情性㊁个体性特征,但同时意象又具有建构性㊁抽象性㊁客观性特征㊂外在自然物是不依人意愿的本体性存在,自然美是一种天成境界之美㊂诚如‘庄子㊃知北游“所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㊂ 天成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概念之一,是独特的㊁心灵质地的审美㊂这个概念讲究的是山川自然之美㊁自我之美㊁自为之美,自有之美㊂不讲功利性与目的性的审美本质是康德美学的本质与核心,王国维也一次次重申审美没有功利性以及没有目的性的特征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㊂苏轼很多诗词不加雕饰,浑然天成,如 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 只恐花睡去 高烛照红妆 (‘海棠“),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竹外桃花三两枝 (‘惠崇春江晚景“), 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等㊂西方哲学即形而上学二分论:宇宙论和本体论㊂自然天成美也即宇宙本体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达到了 天地精神 境界㊂除了如画模式㊁比德模式㊁天成模式外,还有宇宙模式㊁艺术模式㊁伦理模式㊁对象模式㊁主体模式㊁客体模式等㊂㊀㊀三㊁生命燃烧的见证与万千苦难的物化㊀㊀树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精灵,是人类永恒的朋友㊂再没有比一棵高大㊁伟岸㊁威严的树木更可以称为楷模的了㊂枝干冲上云霄,根系植入大地,假设一棵大树被锯倒,在明晃晃的伤口上,清晰的年轮里可以读到它完整的历史,一个个突出地面裸露的树墩就是一座座庄严的墓碑㊂(一)写树木就是写自己因与新党王安石政见不合,被一群小人陷害,苏轼被押解至京,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入狱,这就是一声霹雳惊天下的 乌台诗案 文字狱,坐牢共计约130日㊂转年正月,惊魂未定的苏轼由御史台差人押解匆匆奔赴黄州贬所,其家眷20多人暂时居留在南都(商丘)由弟弟苏辙照管,仅长子苏迈随行㊂二十日路过麻城县治东春风岭,岭上多梅花,花期正盛,苏轼有感而发,写下‘梅花“二首㊂细雨外加春寒,生长于荒郊野岭 草棘间 的梅花愈发凄清,花瓣渐凋,更可怕的是,一夜之间 风吹石裂 , 雪渡关山 描述了梅㊃75㊃。
浅议中国古代诗歌“水”意象的感伤情愫
浅议中国古代诗歌“水”意象的感伤情愫作者:付元奎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08期摘要水的灵动,诗人的多情,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水有多远,诗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并且从来都更多地赋予了感伤情愫。
水就是诗人受伤的眼泪,人生中的“愁”、“悲”、“苦”、“怨”汇成了诗,跨越时空,流淌古今……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水”意象;感伤情愫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240-01水有多远,诗有多远就中国的诗而言,可以说水有多远,诗就有多远,两者相得益彰,并且从来都更多地赋予了感伤情愫。
古代的诗人是纯粹的,水一般的清和静,他们一生中的色彩是用水来调和的,水向来属于他们钟爱的审美意象。
这一意象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江水、湖水、河水、雨水、泪水等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和多姿的情韵。
在很多作品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
也许,在有些诗人的眼中,“水”是最能契合自己愁思心绪的情意对象。
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无论是斜风细雨还是迷茫的烟波、是涓涓细流还是滔滔江流,都是愁情化作,绵绵不绝,映射出他们当时凄婉哀伤的情感世界。
自《诗经》始,“水”便进入了古人的视野。
作为《诗经》的开篇,《关雎》一开始就以水为背景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作为叙事的背景或比兴的对象,标志着古人审美视野的扩大。
作为中国文学文化的源头之一,《诗经》为我们展示了先民們在水边泽畔的欢乐与哀愁。
《楚辞》也多写作者临水浪漫和悲情,《湘君》、《湘夫人》、《河伯》等诗都与水密不可分。
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心理沉淀之后,“水”已成为装载着极其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统意象,富有性灵情感,蕴涵时光流逝、人生有限的叹息,功业、年华乃至生命的不可复返,兴亡无定、历史沧桑的悲哀,情感相思的绵长无限,人生某种的际遇或间阻隔离,理想的人格或隐逸悠闲的诗意……它暗示时间、情绪愁思,使人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不如意的喟叹,充溢着人生悲剧的色彩和深层的历史感。
楚辞莲荷意象研究
楚辞莲荷意象研究作者:王慧来源:《艺海》2008年第06期荷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
几千年来,莲荷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自《诗经》、《楚辞》以来,莲荷意象频频出现,象征意蕴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意象之一。
因此,研究莲荷意象的象征意蕴之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莲荷文化的起源和民俗背景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蕖、芙渠、扶蕖、菡萏、藕花、水花、水芝、泽芝、玉芝、净友、净客、水芙蓉、草芙蓉、君子花、水宫仙子、醉客、绮帐、巧笑花等,是自古至今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珍爱的花卉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均证明,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
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罗江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莲的花粉化石,经C14测定,距今约7000年。
无独有偶,同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房基遗址的F2室的台面上发现两粒炭化莲子,经C14测定,距今约5000年。
1987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省石门县的殷商古墓中发现炭化的莲子,距今约3500年。
这些发现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有荷花的分布。
我国先民对荷花的观察、认识十分细致。
最古老的词典《尔雅》记载:“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蘧,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药,药中薏。
”古人对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专名称呼,将它的地上茎(即梗)叫做茄,将它的叶子叫做蘧,将它的地下茎叫做营,将它的花叫做菡萏,将它的果实叫做莲(即莲蓬),将它的根状茎叫做藕,将莲蓬中结的子叫做药(即莲子),将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叫做薏(即莲心)。
没有长久而又丰富的荷花栽植经验,是不可能有如此深细精确的表述的。
早在周代,人们已认识到莲藕的食用价值,《周书》日:“薮泽已竭,即莲藕掘。
”说明当时的人们待湖塘枯竭之时就把莲藕挖出来以供食用。
莲荷不仅能给人们提供食物,而且由于它具有美丽的色泽、优雅的姿态、清新的香气,很早就被请进皇宫苑囿作为观赏性植物种植。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之便,曾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修筑“玩花池”。
从神学意象分析楚辞
从神学意象分析楚辞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造就了《楚辞》这一“惊采绝艳”、“艳溢锱毫”的“奇文”,使其登上了“百世无匹”的高峰。
本文运用原型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楚辞神话意象中体现出来的原型意义。
本文从宏观层面入手,在对楚辞神话意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楚辞神话意象的特点,研究了楚辞五个英译本中出现的误译。
楚辞神话意象按照内容可分为神、人、天、地、物、其它六大类。
这些种类繁多的神话意象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抽象心理经验和欲望的符号。
作者运用这些符号来补偿真实世界和社会中的不足和挫折,从而释放与平衡精神性的心理能量。
在分析了神话意象共性的基础上,本文提炼出楚辞神话意象的特性。
特点之一,空间跨度大。
楚辞神话意象在纵向上跨越了天、地、人三界,在横向上遍及东、南、西、北四方,这种纵横交错,三维立体的宇宙空间结构使作品呈现出纵横开阖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屈原永不止息的求索精神。
屈原以主人公自由自在的精神漫游来寻求精神上的超越,同时追寻着自己的精神回归。
特点之二,神仙意象的人性化。
楚辞中的神仙意象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的形象中呈现了一些人性。
人性化的描写,使楚辞中神仙的形象丰满、鲜活、生动传神。
特点之三,神话意象的完美化。
大多数完美的神话意象粉饰出一个完美的神话世界。
神话世界的完美、和谐反衬了现实世界的缺陷、失衡。
从完美的神话世界可以影射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绝望。
在对楚辞神话意象中的人物意象、天文地理意象和动植物意象的英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派克的五个楚辞英译本中,对于楚辞神话意象的内涵,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传译存在一些错误。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寻楚辞神话意象蕴蓄的原型意义,分析其中的文化因子,准确把握神话意象的内涵。
在微观层面,通过分析凤凰、昆仑、舜帝三个楚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神话意象,发现它们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一,凤凰是主人公的引路之神,体现了屈原对于光明和温暖的无限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水意象创作原型论[摘要] 楚辞作者屡取客观物象以表主观情志,进而创作出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水意象,无疑具有丰富而深远的原型意义。
追溯楚辞水意象的创作原型,地域民俗的熏陶、放逐心理的感召,分别可视为诗人创作水意象的客观背景与主观动因,灵魂家园的建构则可视为楚辞水意象创作的遥远背景。
[关键词] 楚辞;水意象;原型楚辞堪称先秦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已初具一定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而创作出异彩纷呈、指涉颇丰的水意象,正如黄凤显《屈辞体研究》所言,“屈辞所用之‘水’的意象尤多”[1],对水意象内涵的丰富与定型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回溯楚辞文本涉水意象,无疑具有某种递相沿袭性,历经时代积淀而非楚辞独创,如《老子》言“上善若水”,《太一生水》言“大(太)一生水”,《诗经》言“扬之水,不流束薪”,“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知水中承载着人类共有的情感悲欢与思想理念,“在文化中成为富有意味的原型”[2],可当之无愧地视为一个纵贯古今而反复呈现的原型意象。
追溯楚辞水意象的创作原型,具体而言,地域民俗的熏陶、放逐心理的感召,分别可视为诗人创作水意象的客观背景与内在动因,灵魂家园的建构则可视为楚辞水意象创作的遥远背景。
一、地域民俗的熏陶法国批评家丹纳《艺术哲学》有云:“要了解作品,这里比别的场合更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启发作品的风俗习惯,产生作品的环境。
”[3]本节论述的地域民俗,包括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这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正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地域民俗往往关涉着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生活,自然亦影响着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倾向,故楚辞水意象的生成离不开地域民俗的熏陶。
(一)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来看,南楚荆蛮之地土壤肥沃、水势浩荡,“南极潇湘,北带汉沔,仰眺衡岳、九嶷、荆、岘、大别之峻,俯窥湘、沅、资、澧、洞庭、彭蠡之浸”[4],此种地理环境无疑推动了历史上“鄂君启节”的产生,并为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背景与物质土壤。
《礼记·王制》指出:“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
”与之相应的,不同性格的人必因不同地理环境之孕育,如水量颇丰的楚国对楚民族性格的影响,《管子·水地》有云:“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
”再有《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
”基于以上认识,姜亮夫指出:“大抵沿江汉之民,习于水,故轻缥。
”[5]可见,南楚独特的地理环境往往可以催生奋发果敢的楚人,故楚人的念祖之情与爱国之心比其他民族来得更为强烈。
当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也可以促成不同审美倾向的文学创作,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作如是比较:“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虚无。
”[6]因此,与北方出现崇真尚实的《诗经》不同,南方则出现崇尚虚无与想象的楚辞,其中所涉之水不可不谓丰富多彩、风貌各异。
(二)民俗文化诚如姜亮夫所云:“无楚故习之美,不可能有屈、宋之文。
”[7]屈、宋之文的产生,往往离不开楚国独特民俗文化的影响。
《汉书·郊祀志下》记载:“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
”可知楚国素有崇水尚虚、信巫重祀的民俗文化传统。
屈原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成长,加之放逐离居期间终日徘徊于水滨泽畔,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楚地川泽以及民俗文化的现实感召与情感触发,终在放逐离居而无路可走之际选择慷慨奔赴汨罗,永恒回归于流水这一庇佑身心的灵魂家园。
回溯诗人身心双重复归于水中的悲壮行为,可谓对楚民族地域民俗的认同与皈依,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而被印刻在人类的深层记忆之中。
用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理论而言,屈原的自杀可称得上是一种递相沿袭的“仿效性自杀”,这种类型的自杀者往往“从某一位先人那里接受了自杀的倾向”[8]。
反观屈原内心深处极力推崇的彭咸、申徒等先人,在人生郁郁不得志时无不选择水死以明志。
得之于这种地域民俗的感召,作为“帝高阳之苗裔”的诗人屡次提及与水相关而富含死亡寓意的意象,如“远游”、“溘死”、“流亡”等,并以“自沉”为主题而作绝命诗作《怀沙》,终在进退维谷之际“浮江淮而入海”,如约践履“托彭咸之所居”、“从子胥而自适”(《九章·悲回风》)的人生诺言。
由此可见,楚国的地域民俗无疑成就了崇水尚虚的屈原,更是成就了他那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骚体诗作,因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言“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南楚泽国地域民俗的熏陶无疑可视为诗人创作水意象的客观背景。
二、放逐心理的感召回溯楚辞之作的具体创作缘由,前贤往往将作者屈原与其他失意文人并提,尽管他们的思想个性与所处时代不尽相同,然而怀才不遇的命运在心理方面往往趋于一致,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而如司马迁所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据此可言,政治失意于个人命运而言虽为打击,但无疑为创作主体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推动了他那暗含身世之悲的优秀之作,因而失意文人的创作往往离不开自身“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汉书》)的不幸遭遇。
又,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足见创作主体的独特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我们知道,自古形成安土重迁、安居乐业的文化传统,然而爱国眷故、忠君恋阙的屈原,其一生可谓坎坷伶仃、屡遭挫折、有家难归,充斥着哀怨感伤与孤独怅惘的悲情色彩。
他秉承内修外美、两美契合的思想理念,人格上慕清自守而坚持好修美质,政治上存君兴国而坚守美政理想,孰料生逢国衰、黄钟喑哑、世俗溷浊,终不幸遭谗见疏而放逐离居在外,如“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九章·哀郢》),辗转流放至荒僻蛮瘴、猿猴啼鸣之地,如“牉独处此异域”(《九章·抽思》)、“独鄣壅而蔽隐兮”(《九章·惜往日》)、“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九章·悲回风》)等。
这种怀才不遇、屡遭流放的现实遭际,无疑使诗人形容枯槁、颜色憔悴,因而诗人内心激愤不平、忧愁忧思,即“心郁结而纡轸”(《九章·惜诵》)、“出国门而轸怀”(《九章·哀郢》),产生一种强烈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的返归之感,这便奠定了他那苍凉孤寂、哀愁幽怨、迷惘流离的情感基调。
据此可言,诗人不仅遭遇了外在肉体的有形放逐,还遭遇了更为严重的内在精神的无形放逐。
这种身心的双重放逐,流贯于诗人的最后生涯,可谓旷日持久、摇人心旌、令人叹惋。
在诗人放逐离居、漂泊在外之际,自然山川无不关涉着他的流放行程以及复杂的心路历程,同时为他那百世无匹、惊采绝艳的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契机,因而自然山川毋庸置疑地成为诗人身心的重要投射对象,对诗人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激发与推动作用。
这些投射对象可谓创作主体的本质,往往离不开诗人独特人生体验的指涉以及主观情志的观照。
当然,正是得之于诗人放逐离居的身心遭遇,以及由此遭遇产生的悲怆痛恻情愫,原是无情无感的水得以人格化与情感化,浸透着诗人愁思沸郁、悲切愤懑、怅惘无奈的思想情愫,并铭刻着诗人那放逐离居、痛苦挣扎的生命印迹。
基此,日本学者小尾郊一认为“感伤地眺望自然,以《楚辞》为始”[9],水不可避免地被诗人寄寓自己放逐离居的身世遭遇,诗人“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文选》),多次提及“泪”、“涕”、“泣”等情感之水,郁愤迸发、长歌当哭以控诉黑暗社会,进而宣泄自己浓郁难解的悒悒愁思与苦闷情怀。
由此可见,长期放逐离居、流离失所的身心遭遇,无疑可视为诗人创作骚体诗的内在动因,为此诗人“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悲愤决绝地创作出一系列漂泊流离之作,集中体现于带有自传性质的《九章》中,传达出幽怨感伤的放逐悲情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三、灵魂家园的建构诗人在遭遇身心双重放逐离居之际,内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强烈的返本归根冲动。
如果说客观实存的郢都可视为诗人供以蔽身的物质家园的话,创作主体内心营构的昆仑则可视为诗人供以蔽心的精神家园,然而这两个家园双双对诗人关上了回归报国之门,唯有流自故都的自然之水以及源自昆仑之墟的神话之水相伴左右,自始至终都在观照并慰藉着诗人那放逐离居的身心状态。
[10]当然,这些灵性之水在抚人肉体、慰人心灵的同时,往往还与人类普遍携有的家国之思绾结。
基此,人类往往缘水而居、临水思归,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诗经·邶风·泉水》),屈原更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九歌·湘夫人》)。
毫无疑问,这一居所可视为屈原外在形体的依托以及内在心灵的归宿,体现出屈原在陷入身心双重放逐之际对个体存在以及人生归宿的终极追问。
至于诗人为何将水视为灵魂家园,正所谓“一切事物均由水发生而又复归于水”(泰利士语),水往往被人类寄寓“繁殖——死亡——复活——永生”的理念。
具体而言,一方面,水堪称世间万物的始基,最能体现自然的本真本性,具有孕育与繁殖生命之能,可如玄牝一样被视为世间万物之母。
回溯我国上古时期的创世神话,多与作为万物本原的水绾结,如上古女子浴水受孕得子神话,此类神话的产生无疑离不开原始时期的性放荡传统,而这种传统的产生往往又离不开水的干涉与作用,因而生命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水的滋润与孕育。
另一方面,水具有死而复生、循环不息的引申意义,在给人死亡威胁的同时具备复生之能。
回溯这一极具思辨性的循环生命观,可谓一直潜藏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
举例而言,上古时期太阳沐浴以及鲧复生为禹的神话,《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这里的“羽渊”,即“黄泉的通道、死亡之域”[11],可知鲧正是经由羽渊之水的孕育才复生为禹。
由此可见,水这种死亡之域往往又可谓生命再生之所,这种死而复生的生命观无疑消释了人类时不我与的恐惧之感,体现出人类普遍具有的恶死乐生与生命不息的美好期望,并“昭示出人类文明的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的神话母题”[12]。
基于以上认识,水作为世间万物的终极复归之处,无疑具有激发与诱惑人类普遍携有的返本归根意识之能。
因此,“人穷则反本”(司马迁语),当遭遇肉体与精神双重放逐,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双重幻灭之际,持有强烈怀旧眷故情绪的诗人视死如归,在思念楚国郢都而不得返归报国之际,毅然重返于水这一庇佑身心的灵魂家园,以刚烈决绝之举探索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据此可言,水这一生命起源与终极复归之处,在思君恋阙的屈原心中无疑可视为庇佑身心的灵魂家园,这种灵魂家园的深层建构不可不谓楚辞水意象创作的遥远背景。
综上所述,水意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自古便被印刻在每个人的生命模式里,楚辞可谓极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原型主题。
细究楚辞水意象的创作原型,与地域民俗的熏陶、放逐心理的感召、灵魂家园的建构不无关联,这三者之间可谓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