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3课项羽之死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导学案
第四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第三课项羽之死【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5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学习难点】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一、作者简介1、司马迁,字_____。
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3、《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___部,也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4、史记的体例:本纪: 世家:列传: 表:书:二、写作背景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
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
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三、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美人和.之()②骑能属.者()③田父绐.曰()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⑥麾.下()⑦瞋.目()四、自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熟读课文第一段,指出文段中的加线词语的意义,工整地书写于该字下端。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4.3《项羽之死》(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2.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1.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南郊1公里徐淮公路废黄河堤下)人。
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
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而死。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3.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文本研读](一)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1.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为这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分析此段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从中可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3)提问:垓下之围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明确:项羽慷慨悲歌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歌宝马、惜美人可以看出他的柔情和多情善感;英雄末路,英雄的爱姬和歌,英雄的爱将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相关知识链接】1.故事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都南郑。
“鸿门宴”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
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2、相关史料:(1)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2)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
《项羽之死》导学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读史料、文献,深入探究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从而认识和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根据教材的章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导学:历史背景与原因、过程、意义。
二、历史背景与原因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汉楚交战的末期。
此时刘邦领导的汉军已经击败了楚军,并逐步占领了汉中、三秦等地。
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主将,其军队被迫撤回巴蜀,最后撤到了陈留等地。
汉军趁虚追击,项羽的军队陷入了绝境。
项羽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羽与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竞争关系。
其次,项羽的军队困于长期作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失去了战斗力;同时,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楚军垮台在所难免。
还有项羽个人的性格和作风问题,自视甚高、行事张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自命不凡,也成为了其军败的原因之一。
三、过程项羽之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汉楚战争的起始阶段,即项羽发动反秦义军的时期。
在此期间,项羽以策划策反和士兵的积极参与,成功地联合了南北诸侯,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但他却因商鞅改制的功劳太高,被秦始皇视为难以驾驭的政治危险人物,被贬回故乡。
公元前206年,项羽意欲东山再起,发动了反汉起义。
他以天命自居,打出几连锅不锈钢锅子极具号召力的反汉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反对汉朝统治的豪杰。
在反汉战争期间,项羽表现出了无人可挡的威武形象,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项羽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
公元前202年,当统治天下成为唯一正义的政治宣誓时,项羽同自己的军队一起被赶上了历史的巨轮,步入了历史的前台。
公元前202年十月底,吕禄等人在陈留起了复兴楚国的反叛,项羽不得不回应。
项羽之死导学案,
4、当堂检测
项羽的悲剧对我们有哪些警示?
教师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导学案
主备:审核:成员:
【课题名称】项羽之死
课型:新授课
课时:四课时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刘邦在逆境中沉着冷静的性格,吸取项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理智的教训
项羽面对一败涂地的局势,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只是羞耻之心让他死了重起兵之念。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认为:
【学习重点】
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
朗读品味、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教师导学——二次备课】
1、前情导入
2、合作探究
(一)齐读第二、三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021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概括文章各个场面的内容。
3、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问题一:填空。
司马迁字,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
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在狱中完成了《史记》。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的历史,分等五种体裁,共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与并称为“史学双璧” 。
问题二:标题《项羽之死》中,哪个字最重要?问题三:项羽是怎么死的?项羽死的原因?问题四: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的何种心态?问题五: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天的命运?问题六:《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哪些性格特点?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王学泰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
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
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
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
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
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龙争虎斗,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人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 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 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定约后,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
2.背景解读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与之同时,刘邦乘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军据守函谷关。
项羽破关而人,与刘邦在鸿门相见。
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被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3.文化常识【阴陵】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
例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
【东城】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赤泉侯】指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
例如: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美人和.之( ) ②骑能属.者( ) ③田父绐.曰( ) 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 ⑥麾.下( ) ⑦瞋.目( )2.辨形组词垓阕( ) 阕( ) 麾( ) 靡( )赅阙( ) 阙( ) 魔( ) 糜( )3. 通假字(1)骑皆伏.曰( ) (2)乌江亭长杈.船待( )4.一词多义(1)乃项王乃.大惊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汉军乃.觉之( )乃.有二十八骑( )(2)亡此天之亡.我( )此亡.秦之续耳( )亡.去不义( )唇亡.齿寒( )(3)且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臣死且.不避(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吾今且.报府( )(4)泣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 )5.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 )(2)田父给曰“左.”( )(3)项王则夜.起( )(4)直夜溃围南.出(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古今异义(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今义:认为。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评论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知人论世、时代、环境、性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二、作家作品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A、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B、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C、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D、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E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 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70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10_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8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黄帝,下到__汉武帝_太初四年约_3000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项羽之死》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板书课题)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1分角色朗读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1快速浏览,讨论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武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 导学案1
《项羽之死》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积累重点字词句;过程与方法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导学策略教学重难点1.解读项羽艺术形象。
2.鉴赏项羽之悲情人生。
3.探究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4.延伸练习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要点1、介绍文体。
2、作者介绍。
3、理清结构。
导学流程情景导入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一)、情景音乐导入学生听歌曲(歌词见课件)屠洪刚《霸王别姬》(二)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二、知人论世:(一)司马迁与《史记》(见课件)(二)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战争并没有真正停止,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最后将项羽围于垓下。
三、朗诵全文(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二)补充讲解五、学习第一段1.第一段写什么?【明确】垓下被围2.主要情节是什么?【明确】四面楚歌——→慷慨悲歌3.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明确】惊——起——饮——歌——泣4.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明确】多愁善感,儿女情长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末到伤心处!一代英豪,西楚霸王,此刻豪啕大哭,泪人一般,除了表明他大丈夫亦情绵绵外,也说明他们到了人生最低谷时,陷入了绝境!5.“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项羽形象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这样写为了表现和衬托: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的悲惨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抽查部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高二语文组第一部分预习与存疑自学目标1、牢固掌握与司马迁、《史记》相关的文学常识;2、归纳整理所有文言基础知识,通译课文;3、初步鉴赏项羽的形象,及作者创作这一形象运用的手法技巧。
自学重点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及课文翻译。
自学难点项羽形象及作者的创作技巧。
1、知识回顾①回顾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②已学课文《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征。
2、精读课文①结合书下注释,精读课文,划出翻译不通的句子。
②给下列字注音:骓不逝( ) 田父绐曰“左” ( )( )项王嗔目而叱之( )( ) 扛鼎之作( )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自刎( )自矜功伐( ) 歌数阕( )悲歌慷慨( )项王自度不得脱( )汉军皆披靡( )辟易数里③参考翻译资料,再读课文,理解之前不会译的句子,并对照自己之前的翻译,看是否有所偏差,重新划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组内探讨。
3、基础知识归纳①重点实词及其意义(含生词、一词多义、古今、通假、活用)②重点虚词及其用法、意义③特殊句式4、项羽形象分析及作者的创作技巧鉴赏①浏览课文,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②指出本文体现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③请以任何一种文体评价一下项羽,百字以内。
④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5、本组问题汇总第二部分解惑与检测1、课堂笔记2、随堂检测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A.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退守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为若德德:感激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 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若非吾故人乎天涯若比邻4.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
第3课 项羽之死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当军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失败命运降临的这一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是耶?非耶?让我们一起感受项羽的慷慨悲歌。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钜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而自杀。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1.2.识通假(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鴂.船待 鴂.:通“舣”,使船靠岸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活用为动词,设营驻守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走 (3)左.,乃陷大泽中 左: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左走(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进军(5)马童面.之,指王翳曰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邑:名词活用为动词,封邑(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5.6.(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介宾短语后置句(5)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省略介词“以”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再往前奔驰!骓马不往前奔驰啊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你怎么安排呢!”点评: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
《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崔秀玲【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查阅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再认真研读本导学案。
2、限时完成,标准认真。
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走近作者,文学常识积累:(1)司马迁,字。
(朝代) 家,家和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白,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鲁迅赞誉它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
表达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3)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屡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夯实根底,字词积累:(一) 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通,2乌江亭长檥船待通,(二)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三)特殊句式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类型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骓不逝兮可奈何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四)、翻译以下句子。
项羽之死 优秀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制作者:吴浩杰审阅者:李彩虹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刻画人物形象。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重点: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背景简介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
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
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二、检查预习(一)介绍作者——司马迁字_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_________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二)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①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乌江亭长檥.船待。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项王军壁.垓下古义:今义:②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④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________________ b.身.七十余战:____________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__________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 e.左.,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f.马童面.之:____________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________ 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_____ i.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②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__________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__________ c.直夜溃围南.出:__________③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________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1)乃项王乃.大惊曰:__________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__________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_________乃.陷大泽中:__________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__(2)以以.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__________以.故汉追及之:_________乃分其骑以.为四队:__________ 汉军至,无以.渡:_________不忍杀之,以.赐公:__________(3)且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_________ 臣死且.不避: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_____ 吾今且.报府:__________5、翻译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项羽之死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当军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失败命运降临的这一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是耶?非耶?让我们一起感受项羽的慷慨悲歌。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钜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而自杀。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1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垓.下ɡāi麾.下huī歌数阕.què田父.fǔ美人和.之hè刈.旗yì田父绐.曰dài披靡.mǐ2.(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心服(2)乌江亭长鴂.船待鴂.:通“舣”,使船靠岸幸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动词,受到宠爱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副词,幸亏,幸而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副词,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乃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活用为动词,设营驻守(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走(3)左.,乃陷大泽中左: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左走(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进军(5)马童面.之,指王翳曰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邑:名词活用为动词,封邑(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5.分古今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6.(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介宾短语后置句(5)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省略介词“以”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再往前奔驰!骓马不往前奔驰啊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你怎么安排呢!”点评: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
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
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奔突归结为势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
第三、四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这就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
因此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感性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包含丰富的意蕴译文:项羽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向一农夫问路,农夫欺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羽就向左边走,却陷入了一片大泽里。
点评:这几句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
阴陵迷道,田父绐之,说明项羽多年征战,已丧失民心。
田父指“左”,项羽就向“左”,说明他从来不相信有人会欺骗他,他直率、粗犷的性格可见一斑。
搜集后世对项羽的评价,说一说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提示: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
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
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时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时事英雄。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司马迁《项羽之死》赏析《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全文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对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赐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垓下之围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以舒缓的笔调,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
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虞姬。
一曲《垓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霸王别姬“泣数行下”,流露出了盖世英雄的侠骨柔肠,流露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惭愧。
文章细描“歌”与“泪”,把英雄豪气与儿女之情、无可奈何与眷恋不舍交汇在一起,真是力透纸背,惊天地,泣鬼神。
东城快战是最紧张、最激烈的场面。
在这一幕中,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地细描他的霸王之气,刻画他的性格,展现他的英雄风采。
突围前,项羽指挥若定,展现了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阴陵道中,田父骗他,指向左边,项羽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其不骗人,也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与粗犷。
“乌江自刎”这一悲剧场面,司马迁着意描写了拒渡、赐马、赠头等细节,展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经过奋力拼搏,项羽来到乌江。
面对乌江亭长的苦口劝说,项羽在生与死、苟活与尊严之间,从容选择了后者。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拒渡时的镇定之笑,显示了他“知耻近乎勇”,特别是临大难不苟活的淳朴、真挚、重义的圣者之气。
“故人”追之,认之,必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拒渡、赐马、赠头等细节,形象生动,蕴涵丰富,其中虽有传闻、揣度,但无一不使人感到可信,入情入理,情理兼胜。
文中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蕴涵丰富的细节描写凝聚着司马迁深邃的艺术匠心和独到的创作才华。
项羽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史学认识价值。
《项羽之死》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三、课时与方法2课时。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上,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往往是写给胜者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败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项羽的形象。
比如韩信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易中天教授评价他“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项羽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宠爱的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
(二)文本朗读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预习时我要求大家自主探讨本文的字词句解释,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项羽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
然后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
(开始)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还沉浸在项羽之死的悲剧氛围中。
项羽,不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标题形式给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第一段:垓下之围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自刎乌江(四)具体分析文本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通过反复朗读《垓下歌》以及分析项羽昔盛今衰的事实,揣测此刻人物英雄末路时的心境。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2.东城快战: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三次行动(重点分析项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对部下所说的话,试分析可否把“快战”改为“决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第二次:项羽——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插入小故事,表现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杀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
)(朗读这三次行动,体会项羽的勇猛善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3.自刎乌江引用课文后的诗歌来讨论分析项羽究竟是否应该过江。
请同学各抒己见。
教师写一段话分析此刻项羽的心理,请同学们尝试体会。
(四)小结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分析,把握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你从项羽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可作为周记话题)(六)作业1.思考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如项羽所言,真的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吗?2.归纳、梳理本文的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