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
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
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
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
“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
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
“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
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
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生产同富国的关系、增加生产的途径等—系列的问题。
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概述
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概述摘要先秦,一段学术思想涌现的时代。
在这期间,以儒道法墨兵农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盛景。
而法家,作为百家中的代表之一,其风采自身非凡。
本文以先秦法家代表之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等人的思想为代表,对先秦法家的行政管理思想作一概述。
关键词法家思想行政思想正文1.法家思想之渊源什么是法家?众说纷纭。
司马谈说法家时说“法家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此所谓法家。
”而庄子在谈及彭蒙,田骈,慎到等人的道术时则用了这样的句子“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归纳一下,就是1.定客观标准2.任法不任智慧3.法制平等。
而《汉书·艺文志》中的记录则更为贴乎现实“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理官指治狱官,即执法者。
管仲所言的“法出于礼”与此相应。
而《史记》中的记载则更为直白,直接指出法家之学术本于黄老。
有“慎到学黄老道德之术”(孟子荀卿列传),“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其本于黄老”(老庄申韩列传)等字眼。
2.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李悝,一作李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
魏国在战国初期追求富强的国策为法家的形成与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李悝便是其中的得益者之一。
李悝于前422年在魏进行变法,主要内容在于农业与法制两方面。
一、提倡耕作,奖励垦荒,已尽地力,储粮备荒,实行平籴。
二、归纳各国法令,编成《法经》,实行魏法。
此外,李悝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有赏有罚,唯才是用”的原则。
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奴隶制转向分建制铺平了道路,其后的商鞅,吴起等人都深受其影响。
3.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起商鞅,可谓是无人不知,其在秦施行的变法为秦国日后一统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学习先秦管理思想的总结
学习先秦管理思想的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流派崛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
这些管理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对先秦管理思想的总结:首先,儒家管理思想注重人治。
儒家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不议利”的理念,主张基于人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管理方式。
在儒家眼中,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培养人的仁德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仁义道德、礼仪规范等方面的管理,重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长幼尊卑关系等人际关系的管理。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管理原则,强调上下级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忠诚和守信。
其次,道家管理思想强调自然无为。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管理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注重顺应自然,不强求人为干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主张少干预、少约束、少命令,给予人更多的自由空间,相信自然而然的发展会产生秩序和极致。
道家重视管理者的修身养性和修炼内功,强调直觉与智慧的运用,在管理中注重平等、包容和和谐。
再次,法家管理思想注重法治。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以法为纲。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刑罚来约束人的行为。
法家强调法律地位的上升,主张以法律规章制约管理,认为法律可以为管理提供权威性和稳定性。
法家注重奖惩分明、罚当其罪的原则,重视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提出“法者,贵在先后”的管理原则。
最后,先秦各家管理思想在实践中互相借鉴与融合。
虽然各家管理思想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融合在一起。
比如,在实际的国家管理中,法家主张法治,但也会借鉴儒家的思想来合理运用法律;儒家注重道德伦理,但也会借鉴法家的思想来强化管理的规范性。
这种思想交融和综合运用使得管理更加全面、灵活和高效。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注重人治,强调道德伦理;道家注重自然无为,强调灵活性和和谐性;法家注重法治,强调约束和稳定。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管理思想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管理思想先秦时期管理思想先秦时期可追溯到上古传疑时代的夏商周时期我们这里主要讲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一老子的管理思想1.老子其人老子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无所不在所以老子一直在我们身边CCTV百家讲坛《老子》的主讲人姚淦gan铭教授曾经到苏州玄妙观讲学在玄妙观门口碰到三个小孩姚淦铭教授上前去问三个小孩说你们知道老子是谁吗三个孩子回答不一有一个小男孩抢先回答老子不就是我爸爸嘛第二个小孩说老子是不是玄妙观里面那个雕塑第三个小孩回答说《老子》是我爷爷书桌上放的那本书姚教授会心一笑说到你们回答得都很对老子就活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的确如此老子一本《道德经》历经两千五百年为世人所传诵最近几年国学热非常流行著名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讲授的《道德经》在市场上非常火爆2009年5月19日翟鸿燊教授在道教雄关函谷关举行了千人朗诵《道德经》活动翟鸿燊教授站在天人合一的绝高境地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旁征博引纵横古今在妙趣横生之中系统讲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和得道的过程那么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由于缺乏资料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的确很少因此就给老子本人增添许多神秘色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个为什么取名耳传说老子出生时父亲看其耳朵很大于是就取名李耳字号为聃聃耳朵长而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心多少都带有些童真但老子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李耳却成为后来的圣人其实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圣字这是简化字如果看繁体的圣字就明显了耳朵大口才好的人才是圣人如果再看甲骨文中的圣字则更是妙趣横生甲骨文中的圣字是这么写的即上面一个大大的耳朵下面一个人即圣第二个李耳为什么又名老子我们都知道孔子姓孔取名孔子孟子姓孟又名孟子荀子姓荀又名荀子而老子姓李为何又名老子呢在《史记正义》里面记载到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据说李母怀胎老子整整八十一年生出来的时候眉毛和胡子都是白的因此老子从而得名用贵州话说就是老者者刚刚说的老子多少都带着一些民间传说的神秘味道那么史学家笔下的圣人老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都知道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了一本书叫《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共计5265万字然而对于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老子这样的圣人其记载不过450字尔耳原因刚刚说过了缺乏资料司马迁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不可能去胡编乱造关于老子的记载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一开头的27个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que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也这27个字就简单介绍了老子籍贯楚国地址苦县曲仁里姓氏李名字耳字号聃工作单位周朝国家图书馆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老子一生只写了五千多个字的《道德经》就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智慧经典为什么他这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有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他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博览群书就像毛泽东同志曾经蜗居在北大图书馆这段时间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多读书有百益而无一害在老子管理图书的若干年周王室日渐衰落于是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要出走的地方是秦国西域等国家从东周洛阳要去秦国西域就必须通过一道关这道关就是函谷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当时看守函谷关的关长叫关令尹这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有一天关令尹站在关上突然看到东边飘来一团紫气他马上意识到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将有一个贵人会路过这里紫气东来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现在形容有贵人来到果不其然一会之后关令尹看到一个骑着青牛的老者慢慢向函谷关走来关令尹仔细看了看老子发现他气度非凡之后又进行一番学术上的交流更是让他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立马成了老子的粉丝恨不得马上叫老子给个签名老子虽有很多学问但却很少成文于是老子摇摇头说他要继续赶路了但此时的关令尹已是老子的粉丝怎能轻易放他走我们现在的明星演唱会那些粉丝团要是拽到歌星的手那可是不会轻易放开的有些甚至不顾保安拦阻冲到台上就为个拥抱所以我们要理解当时老关的心情更何况你不看看关令尹当时是干嘛的海关局局长老子想过关就得求老关才行不过老关也是文人他说了老子你还是给我写点什么吧给我留下些东西我就把签证给你办了谁也没想到由于关令尹这位粉丝的执着这位大哥的执着还不止于此后面直接弃戎从笔硬是把老子给说服了再加上函谷关空气新鲜气候宜人老子就索性在这里闭关论道于是伟大的传世著作《道德经》在函谷关诞生《道德经》原名叫《老子》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于是后人又称该书为《道德经》全书共约五千余字老子写完后关令尹一看认为简直就是世间经典智慧高兴得不得了第二天关令尹就对老子说这个官不做了我要和你一起去游学从此老子收了第一个徒弟后来关令尹陪着老子一起去了西域由于历史资料没有记载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2.老子的管理思想1老子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德经所创造确立的道其定义不是社会上公认的常说的道道德经确立使用的词语其定义不是社会上公认的常说的词语换句话说道是说不出来的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同时道德经里面也说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道法自然是老子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2老子管理思想的总体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无为的意思是让自然按其规律去运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寓言《拔苗助长》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计划经济时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老子认为有和无善和恶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告诉我们高层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张扬美名而去搞管理这样的美名反而会转化为丑名不应该为了张扬善行而去搞管理这样的善行可能会演变为恶行事实上现在很多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形象花老百姓的钱大搞政绩工程有些老板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建豆腐渣工程用佛家的观点来讲这些人下辈子都是要去赎罪的我们说求名要求百世名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功要求万代功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故事512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我每次讲述给别人听的时候都会觉得异常的感动他就是四川省绵阳市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初中校长他叫叶志平自从担任桑枣中学的校长后就为学校当时新建的实验教学楼开始担心当时的新楼楼梯的栏杆摇摇晃晃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大楼的承重柱子不合标准面对这样一栋华而不实的危楼叶校长下定决心进行维修加固从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对这栋楼进行了改造加固叶校长心里明白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紧急疏散演习主要包括防火演练和地震逃生搞防火演练时还能得到师生的支持搞地震逃生演练开始时则有人不理解认为发生地震几率很小没有必要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震发生了当时叶校长并不在学校当他心急火燎地跑回学校时发生的那一幕既是他意料之外同时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全校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整齐有序地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学生和怀孕的教师站在最里面其他青年老师站在最外圈整个用时1分36秒而在1分45秒的时候大部分教学楼和实验室在大地震中倒塌叶校长平时所做的那些事其实他不求名不求利也不求功但事实上他的所为将被世人所记住世人将记住他的百世名他的千秋利他的万代功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管理思想重要内容人本管理人尽其才柔性管理①人本管理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我们现代企业经常提倡人本管理要实行人本管理就要多倾听下属的声音对待员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使员工在公司有一种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②人尽其才老子说立天子置三公这话运用到今天意思就是老板要善于挑选员工满意的人信服的人来管理工作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全体员工的斗志提高管理效率③柔性管理我们知道老子是道家学派道家思想中经常提到阴阳之说阴阳与八卦有关八卦与太极有关。
管理学课件 附录2 先秦古代管理思想
⑶韩非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核心体现在“抱法、处势、用术”, 也就是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君 主必须做到法莫如显、势至于尊、术不欲见, 以此驾驭臣民,把国家治理好。
第一,立法明分 第二,任法去私 第三,耕战政策
第四,胜民弱民
2.4 诸子百家其他重要管理思想
2.4.1 《易经》的管理思想
⑴管理思想核心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人道的 根本,是实现管理的核心问题,民本思想主要 表现在对民要诚,爱民、畏民、知民、利民。 ⑵管理目标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是管理的最高 目标,太和即最高的和谐。从巩固封建国家, 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建 万国,亲诸侯”(《象·比》)的主张,要求 君主亲合诸侯,诸侯亲赴中央。
治大国若烹 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 人;非其神不伤人,圣 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 伤,故德交归焉。。
朝令朝改
守柔处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第第四四,,守守柔柔处处弱弱
守柔处弱只是一种手段,一 种策略,其真正目的是为实 现“强”
先秦古代管理思想
河海大学商学院
2.1 儒家管理思想
2.1.1 思想出发点
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 “仁,亲也,从人以仁”。
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 “治人”,管理的前提
是理解人性(善恶)。管理的方式是“人治”, 管理的关键是 “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
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 人”——总之, 一切都离不开“人”。在管理
内仁”和 “外礼” 之间存在 着一致性, 子曰:克 己复礼为 仁。“仁” 中也包含 着“克己” 这一内在 约束。仁 礼应当是 一体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演变
3、乾隆帝的管理思想 编纂《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
先秦管理思想是管理思想之根 管子 1、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的大政 治家。年轻时曾经商,后来由鲍叔牙推荐,当 了齐桓公的卿,从政四十年。他辅助齐桓公在 “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 管理思想注重疏导、调节
六、前清时期的管理思想
1、康熙皇帝的管理思想 外示儒术,内用佛老
开科取士,开设“博学鸿词科” 令地方官每月聚集公所宣讲训谕十六条,作为 百姓生活教育的指标。以儒学作为政治思想的 中心。 推行“摊丁入亩” 安定统一国内局势
2、雍正皇帝的管理思想 整顿吏治,肃清贪污 清查国库亏空 实行养廉银制度
设立郡县 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36郡,后来 又陆续增设至40余郡。 集中所有权力在皇帝手中,皇位在全国形成一套中央、郡、县、乡、亭多级组 织的行政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组织严密、政令 通达、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
2、汉初无为而治管理思想
2、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平均每年录 取的进士人数较贞观时期增加一倍以上。进士 考诗赋杂文的制度在681年确定下来。 在用人方面,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专制,不以等级为限,提拔重用了一大 批能臣。 开辟了武举考试
四、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
两宋理学:是佛教哲学和道家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 学派。关注内省功夫,维护历代儒家所提倡的纲常名教。 1、庆历新政 宋仁宗在庆历二三年间任用范仲淹、韩琦等人进行变法。范仲淹等人认 为当时最根本的问题吏治问题,只要培养和选拔出贤明能干的官吏, 即可化解社会矛盾。 王安石变法: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生产过少,而农民生产少的原因在 于兼并之家的侵蚀和政府徭役过多、没有发展水利。 措施:理财 催抑兼并 苏东坡谓宋神宗:“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镇以安 静。”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2. 概述之2.1先秦部分
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大禹的名言,出自 《尚书· 五子之歌》,“固”可以理解为安定、 团结的意思。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 —尚书· 皋陶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 泰誓
三、“三宅三俊”、“九德”的用人 观
1.三宅 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2.三俊 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才。 3.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 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尚书.皋陶谟》
《周易》不仅是一部占卜用的神秘书籍,而且 借助对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文的规律阐发和预测, 表达了很多管理思想。
一、重“人道”,尚德行
举自然万物之象,以喻人事道德之义,借阐发 天地之德论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理。 认为易有三道——天道、地道、人道,又称为 三才。天道、地道只有通过人道才能实现其应 有的价值。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君子以利物足以和 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古代的思想家集上古文化之 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 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 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 庙祭祀孔子。
一、洪范九畴
《尚书· 洪范》九筹是对国家治理的经验总结。据说是周武 王13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ji子与周武王阐述天人 关系时提出的。所谓“九筹”指的是: 1.【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曰润下(指属性),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指 味道),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2.【敬用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态度要恭谨、严肃;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 识要清楚就能辩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 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 3.【农用八政】管理民食、管理财货。 4.【协用五纪】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先秦管理思想是管理思想之根一、管子的管理思想1、管子约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
年轻时曾经商,后来由鲍叔牙推荐,当了齐桓公的卿,从政四十年。
他辅助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
2、管理思想注重疏导、调节,综合运用经济、教育、行政、法律手段进行管理。
二、孙子的管理思想1、孙子: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初,春秋末期齐国人,大概与孔子同时。
曾辅助吴王阖庐崛起东部,显明诸侯。
有《孙子兵法》流传后世。
2、孙子的指挥观点:指挥的艺术在于造成一往无前、不可阻挡之势。
3、战略目标:“不战而胜”和“全胜而取”。
4、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够仔细规划好你的战略,那么你就能够获胜;而且,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不战而胜。
这种东方的侧重于用战略智慧来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西方的大不相同,后者强调行动(比如说发动大的战役)来取得胜利。
--(美)迈克尔森三、孔子的管理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被尊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
2、注重礼治,注重人的自我修养。
统治者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能领导好国家。
四、老子的管理思想1、老子:生平不详。
一种说法认为是春秋时期老聃,名李耳,楚国人。
另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是孔子死后120多年的太史儋。
2、动合无形、无为而治n老子的管理辩证观:福祸相依n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五、墨子的管理思想1、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所领导的墨家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生活清苦,纪律严明。
为安定社会,墨家学派的弟子既能出世,又能参加防御战斗。
2、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尚贤”、“尚同”六、韩非子的管理思想1、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主张“崇君尚法”,提倡“法、术、势”相统一的管理思想体系。
n韩非子论“大舜事必躬亲”第二节秦汉时期的管理思想一、秦始皇的集权管理思想1、秦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臣下为自己制定尊号,以“皇帝”并称,且自称为“始皇帝”。
中国先秦时期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
4.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 《论语》着重突出了“信”对于从政者的实践价值。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 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 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 5、善用众智,不自矜
“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 以为马,是故不出户而知 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
☞ 6 、诚实守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管理思想史》
孔子其人
☞ 孔丘(前551~前479年)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 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史书《春秋》。
老子的管理思想
3.“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统治者不仅不强迫人民百姓服从自己的意志,相反要使自己 服从于人民百姓的意志,一切以人民百姓的意志为转移,所 以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管理思想史》
老子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史》
“无为” 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统治过死。 (2)领导者要“无为”首先要在企业里形成一套有效的管 理机制。 (3)领导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为而不争”。
(4)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通过下属有为体现自己的 “无为”。 (5)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下级可为。 (6)领导者应有功不居,下级可为。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
墨子管理思想的“十论”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
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
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与儒家的“仁爱”相比较,有着重大的区别。
第一,儒家所说的“仁”,以“亲亲”为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然亲情的推演。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普遍的爱,超越了血缘、地域的差别。
第二,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侧重于仁者的“克己”,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并不关注别人的回报,重在伦理学上的义务。
墨子所说的“兼爱”,则落实到“交相利”之上,如果做到了“兼相爱”,人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回报,获取利益。
这体现着鲜明的功利观。
第三,儒家所说的“仁爱”,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完全是出自人的内在本性。
而墨子认为,他所说的“兼爱”是出于天的意志,即“天志”。
在墨子看来,公正、公平是天的本质,天的运行,广大而没有私心,上天会根据人们是否做到了“兼爱”而进行赏罚,这就使人们的“兼爱”行为带上了某种外在的约束与规范。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
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
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假设有两位君主,其中的一位贯彻“别”的主张,另一位贯彻“兼”的主张,于是这位“别君”会说:“我哪能把我统治下的万民百姓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呢?这太不合情理了:人生在世没有多少时间,我个人享受还不够呢!”因此返身观察他治下的百姓:有挨饿的他不馈赠食物,有受冻的他不惠赠衣裳,有生病的他不帮助护理,有死亡的他不及时埋葬。
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
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概述法学院行政管理:王文建学号:201000640223摘要:先秦法家是以法制为指导思想的一个学派,它是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
其学术思想主要包括“法”“术”“势”三个方面。
本文就法家产生的背景,以法治国思想、富国以农的经济思想、贤能并举的人事管理思想,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对后世影响几方面展开论述。
正文:法家的产生三晋地区与与法家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晋地区的主体是晋国,还包括郑、卫等国。
这里交通便利,经济富庶,中国的第一部成文法的公布就是在郑国,第二不成文法的公布是在晋国,李悝、吴起、商鞅等著名法家人物也大多为三晋人或是在此求学,因此可以说三晋地区就是法家产生的摇篮。
晋国历史上曾多次处于内乱状态,然而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才促进了法家的产生。
晋国的内战促使了社会等级和封赏制度的变化,从而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变化。
首先在晋国形成了一大批军功贵族,以军功封赏的制度冲击了旧的传统与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进行改革。
其次破坏了井田制,是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这直接冲击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
第三,大规模封赏中出现了郡县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成文法的公布,主要为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与晋国“铸刑鼎”,成文法的公布为法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正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法治”思想就在三晋地区萌发了。
三晋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独特的历史环境为法家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下面我们将对先秦法家思想中的政治、经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思想进行论述: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
因为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法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破坏奴隶制等级的同时,以法律为手段建立并维护一套新的封建等级制,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法家有“君必有明法正义”“治国无其法则乱”的思想。
认为依法必严,“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同时为打破奴隶制等级制度,要求“刑无等级”“不失远疏,不违亲近”,这不仅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也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条件,强化了君主的至上地位,从而推动了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但其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不足,如理论比较简单,赏罚制度,尤其是刑罚过于严苛,法治理论在运用过程中过于僵化。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2.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等级管理体系
3.不求全责备,提倡用人所长
4.才德论—选才时更加注重德
Cufe business school
第一小组
司马光的管理思想
人品好
B
智商低
A
智商高
D
人品差
C
用人的顺序
Cufe business school
Cufe business school
第一小组
一、先秦时期的管理实践
国家管理实践
•奴隶社会中期,管理实践就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商鞅变法——秦国的一次政治经济改革
大型工程管理实践
•都江堰
•长城 1. 行政性: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管 理与行政融为一体 2. 经验性: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成功与否取 决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迁都洛阳
实施胡汉通婚 说汉话穿汉服 重视人才
第一小组
治国理念
隋唐的管理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隋文帝 唐太宗 武则天 主要思想: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地方管理制度 “监察六事”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推行均田制 创立租用调制 完善科举制 创立武举殿试 完善对官员的管理 兴修水利 劝课农桑
Cufe business school
Cufe business school
第一小组
墨家管理思想(续)
• “尚贤使能”的用人之道(人事管理思想) 1. “尚贤使能,为政之本也”——任贤使能是实现管理的关键 2. “归国宝不如献贤而进士”——不拘一格发现人才,选拔人 才是管理者的要务 3. “量才使用,以劳定赏”——建立使人才发挥作用的管理机 制
• 关于人性的理念
人善
实施仁政、德治
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
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钮子豪行政管理20100064021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法家作为一个重视法律作用的流派,其思想在动荡的时期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点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法家学说的逐渐成熟,他将慎到、商鞅和申不害等大家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家、道家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
可以说,韩非子是法家理论集大成者。
成熟的法家学派有着自己系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指引着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秦朝。
现在以韩非子为代表,浅说一下先秦时期法家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为君之道韩非子认为,世人不能逞用个人才能,万物都有他们适宜的用处。
人才都有他们施展才能地方,君主因此就可以无为了。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下上无为”、“上有所长,事乃不方”、“上下易用,国故不治”(《韩非子·扬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应该逞用自己的才能,应该依据法度,这样才能使下级各展其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如果君主逞强好胜,展露才华,下级就会利用这点进行欺骗,这样国家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君臣之间不能颠倒作用,君主的作用是无为,臣子的作用在于依法办事。
如果君主没有政治的方法,有智慧的人就会发表违法的言论,贤能的人就会产生违法的意图;君主如若法外开恩,下面的人就有了非法的欲望,于是圣人和智者聚集成群,制造言论,用非法的手段对付君主。
“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韩非子·诡使》)、“有擅主之臣,则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通。
”、“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
”(《韩非子·难》),韩非子强调,那些有私词的人,是有贤明的人,由于君主无道,重用“擅主之臣”,下级当然怨声载道。
君主应该警惕内部的结党营私。
韩非子认为,利益和见解相同的人会结成帮派,成群结党,为了各自小团体的利益互相争斗,争夺私利,这样的国家就很难继续发展了。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刍议
先秦儒家组织管理思想刍议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大混乱、大萧条。
面对这一情势,先秦诸子纷纷著书立言,意图探寻一条使社会、国家富强的道路。
儒家的管理思想于是应运而生且在纷纭众说中独放异彩,并经过不断完善自成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特别强调“礼”在管理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对国家实施管理。
孔子从周礼,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要求来管理社会,使社会中的各人安于名分,各就其位,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亦强调礼作为规范在管理中的作用,他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认为“礼”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规范,是调节整个社会关系,使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工具;荀子继孔子之后提出“正名份”之说,要求社会的个人依照自己的身份、地位行事,遵循组织的基本行为规范,甚至认为“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把“礼”视为为人处世的前提,是组织稳定、社会安宁的基础,是管理之本。
可见,在先秦儒家看来,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礼”之对社会的广泛适用,是人们对组织的礼的认同和遵循。
管理,即是以“礼”为手段将人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实施的有组织的行为活动。
所以,先秦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组织管理的思想,它将组织与个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织的稳定作为管理的目标,对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管理者的要求,对被管理者的要求和对组织运行的一般要求。
其中以其对管理者所提出的要求最为具体,也最具特色。
一、先秦儒家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应该说,先秦儒家管理思想所述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如何使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得国家富足,人民安泰,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民为本,公正廉洁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实现“礼”治,基本手段就是行“仁”政。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将“仁”看成是推行“礼”治的基础,在孔子看来,“仁”最主要的就是“仁者,爱人”,即要实现组织的“礼”的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孟子尤其强调行仁政于天下,当梁惠王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时,他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说:“‘仁者无敌’。
先秦管理思想的总结
先秦管理思想的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
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个学派,他们对社会管理和治理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在这些学派中,儒家的管理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
儒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儒家认为,只有建立和谐、互信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提倡君主与臣民、父亲与子女、兄弟之间应该以仁义来相待,通过仁爱与忠诚来维系社会秩序。
儒家还倡导了治国有术、治家有方的管理原则,主张以道德人格来影响和引导他人,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
道家则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道家认为,天地自然运行,没有必要过度干预,应该以适应自然、顺应规律的方式来管理。
道家主张宽容和平和的管理风格,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道家还强调了自律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实现人的内在自由和能动性,从而也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管理思想。
法家认为,法律是管理社会秩序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强化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执法,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注重权威和惩罚,主张严明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以保证社会治安和公平正义。
法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管理和军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还有一些其他学派的管理思想,如墨家的公平公正、兼爱等理念,名家的辩证争论和治理方法等。
这些学派虽然在管理思想上有各自的特点,但都致力于实现社会管理的效能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综上所述,先秦管理思想的特点是多元和丰富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原则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By:刘甜甜朱颖汪颖徐娜娜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先秦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兴起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周易》《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
在管理主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整体和谐。
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理思想: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
周易明确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管理的一切都离不开“人”。
二:讲究变通的管理方法《周易》不仅讲变,还讲通。
《周易》的通表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变化过程的连续不断。
它运用史实,来说明这种变通的思想。
如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又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些史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变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周易》设置了阴、阳这对对立物,以分别对应天地间的事物。
其二, 设置“爻”以揭示自然界不断运动变化的道理,爻的含义就是运动。
其三,《周易》规定了爻与爻之间的特有关系,以揭示事物的变通规律。
三:追求和谐的管理观念和谐是《周易》管理观念又一重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标。
这一特征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其视阴阳交感平衡协调为吉,要求人们中正得道而趋吉避凶。
《尚书》《尚书》中存在大量的"敬"、"慎"观念。
"敬"的思想包括"敬天"、"敬民"、"敬德"等。
"慎"有"谨"和"明"的意思,并与"敬"有互通之处。
敬慎的观念对儒家以及后世,不管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对现代政治和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政府公共管理者要懂得敬畏民众、敬慎权力、敬慎宪法,将敬慎的思想融入到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去。
管理思想:一、重德慎邢《尚书立政》篇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所提出的国家核心管理思想是重德慎邢。
把布德于民和严格国家官吏的道德标准作为治国的根本,而反对滥用刑法。
这种重德慎邢的主张可以说是被中国后世历朝政府所遵循的国家管理思想,也是儒家礼法兼治思想的起源。
二、强调国家官吏应该以德为本位这一要求实质上指的是国家官吏德、才、智的全面发展,国家官吏必须德、才、智兼备。
因为除了官吏的个性有先天气质因素的影响外,官吏的品德修养和办事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后天的文化修养和实践锻炼。
三、中央集权《尚书》中的国家主张是中央集权政体,即主张国家在最高王权下的统一。
包括三个具体特点:1、王权至上2、在王权之下的国家机构,具体由中央行政事、国家司法准、中央民政牧三个部门及监察和军队两项权力所组成3、国王对国家的责任并非是要替代百官的具体职责,而仅仅是要把国家最重要的权力监察与军队之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便保证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致动摇。
儒家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
“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和“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领导原则指导原则,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
管理思想:一、孔子的管理思想:1、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2、举贤才的用人之道,主张选拔德才兼优的人委任职务3、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4、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突出了信对于从政者的实践价值二、孟子的管理思想:1、性善论的人性观,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依据2、施仁政的管理准则3、义利统一的经营道德观4、修身是管理者从政的前提5、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6、讲究权变的管理艺术三、荀子的管理思想:1、上下俱富的思想2、知人善用的思想3、激励思想道家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的特点是无所不容,不所不包。
管理思想:一、“道法自然”的政治管理思想,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二、有欲、有私的人性理念,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三、“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统治者不仅不强迫人民百姓服从自己的意志,相反要使自己服从人民百姓的意志,一切以人民百姓的意志为转移。
“无为”又分为清净、寡欲、下民、愚民这四个管理原则。
四、“无智型”的管理形式墨家墨家关注国计民生,其管理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目标管理,希望建立一个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的理想社会。
墨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兼爱”、“尚同”、“尚贤”,同时还赞成劳动过程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各从事其所能”的原则。
强调“利”和“力”是墨子管理思想的又一显著特征,墨子强调“交相利”,还强调“非命”,认定人生在世要竞力而争,要与命运、自然进行抗争。
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自然争战就能求得生存。
管理思想:一、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的本意,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重视粮食生产。
生财论的许多内容,被以后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在战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开创的作用,也是较早的对于增加国家财富,促进生产的经济管理思想。
三、节用论中的消费管理思想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实行节用的管理措施。
在治国的管理思想中,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主要有节用、节葬、非乐几个方面。
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治,强调他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权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强调尚贤。
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满着强力、竞争、严密控制的倾向。
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
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
管理思想:一、反对礼治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性论评价,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四、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五、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商鞅的管理思想一、“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1、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3、承认土地私有4、建立县制5、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6、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二、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4、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队伍5、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6、推行县制7、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8、改革社会风俗管子管理思想:一、行政管理思想: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民本原则、规范原则、系统性原则、宗教性原则;国家的行政体制:行政组织上的君主集权制,行政人事上的官僚制;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组织生产、救灾济贫、行政人事、治安与教化、外交与军事二、经济管理思想:1、对农业的管理:“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并奖励多种经营;通过降税和免税的政策促进农业生产。
2、货币管理思想:“以轻重御天下”的战略目标;提倡发展经济,积彩通货,设“轻重九司”;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边境贸易。
3、消费有效理论:提倡节俭,注重财务积累;认同奢靡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三、军事管理思想1、辅王成霸的战争观2、战争基础理论3、军队管理理论四、人才管理思想:“卑礼以下”恭敬地对待人才;重视人才并各尽其才五、民主管理思想1、天地为心的心术论2、自利的人性观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4、德能兼备的标准5、与时俱变的创新精神6、民富与国富统一论兵家兵家思想非常重视战略管理的系统性,认为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应当是领导者的自我战略管理行为,组织的发展战略管理行为和组织的竞争战略管理的行为的统一。
兵家十分重视管理中谋略的运用,管理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获得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强调管理的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等。
管理思想:在管理战略方面,兵家讲究运筹谋划,强调管理者审时度势,对外界环境和组织内部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定。
在管理策略方面,兵家提出要“因变制胜”,强调“变”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对各种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并能积极创新求变,时时处处占据主动,不受制于人。
在管理方略方面,兵家提出分级管理的原则,以严格的纪律、法令进行层层控制,辅以思想教育,对下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形成特定的层级制度,以做到首尾一致,令行禁止。
孙子的管理思想: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2、预测与决策关系全局3、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4、人的因素决定胜负5、唯民是保是战争基点《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1、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仁、义、礼2、爱民如子,富民利国3、赏罚分明,一视同仁4、以身作则,为人表率5、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6、善于激励士气《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1、“五事七计”,道为首计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全胜思想4、运筹庙算5、谋势取胜6、以人为本的选材标准商家范蠡、白圭为代表的先秦商家学派,通过汲取其它学派的思想养分和自己的探索实践,创立了颇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思想,其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正确解决经营中的“取予”这一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