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新乡市博物馆藏近代书法作品赏析

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新乡市博物馆藏近代书法作品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博物馆,十分重视对历代书法作品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历经70年的努力和积累,馆藏历代书法作品数量达近千件,形成了脉络清晰、规模庞大的书画艺术珍藏。

在新乡市博物馆藏的众多书法作品中,有许多近代书法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流派纷呈、名家汇聚,全面地展示出近代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社会政治的革命、中西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碰撞都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的书法艺术。

近代书法发展史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二为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清末民初的书坛在“乾嘉学派”的影响及碑派书家的倡导之下,学碑之风大盛。

在阮元、何绍基等著名碑派书法名家的引领下,学习南北朝石碑和墓志一时成为风气。

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广艺舟双楫》中指出,“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言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新乡市博物馆藏近代书法作品赏析新乡市博物馆 周 舟图1 翁同龢行书对联西学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场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有的封建文学,提倡新文学,造成了强烈的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尤其是钢笔写字的流行,使书坛产生了全新的多元化的格局。

随着以文人、学者、政客为代表的新派书法家渐趋成为书法创作和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另一方面还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因而在书法创作中既展现出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力,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个性,他们在传统书法与近代西方艺术的交流中推动着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翁同龢行书对联(图1)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10
《 送 梨 帖 》
王献之《送梨帖》,两 行,十一字。草书。仅“殊 不”二字连绵,其余字字独 立,但又笔意贯通,从“今” 字起笔一贯到底,折、搭 承接有序,形断意连。笔 画尽管收笔分明,但气势 却如山泉出谷奔腾倾泻不 可遏止。
/wangxianzhi/songli.htm


15
颜真卿的政治生平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 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天宝十四 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 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 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 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 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 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 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
2
王献之生平简介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 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他敢 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 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 “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即 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 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目 录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后世誉为“行书天下第二”《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在“忘我”状态下无意识的书写, 是真实情感融入笔端的千古绝唱之作,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在当今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书法艺术的今天,《祭侄文稿》的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会更深更远更广。

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九岁那年,我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毛笔书法。

刚开始我很抵触这门枯燥的课程,但很快便沉迷其中乐不思蜀。

我一直坚持学书法直到11岁,两年间我学了楷书和隶书,但就在我要开始学习我最想掌握的行书时,我不得不因为要转学到外省而放弃学习的机会。

虽然我没有学过行书,但是在众多字体中,我还是比较钟情于欣赏行书。

喜欢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美,自然、流畅、连贯、不受拘泥、字体随心境千变万化。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整体感观上不像楷书那么死气沉沉,又不像草书那么放荡不羁;笔画上既有楷书的笔锋美,又有草书的流动美;它去粗取精,吸收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新颖的、独具一格的美。

行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我很喜欢的作品之一,开始只是单纯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欣赏,欣赏它字体的美感和整篇作品给人飞扬奔放,自由洒脱的感觉。

直到高中,我开始详细地学习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发现我以前对它的欣赏是片面的,因为当我结合了它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王羲之的心境,我发现我重新认识了它,就好像把这幅作品的肉体与灵魂融合到了一体,这时作品才是完整。

我一直都觉得优秀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赋予的。

撇开它的内容,单看《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

整个作品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和谐,很完美,整体上给人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疏密相间的艺术美。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等等诗句都是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潇洒飘逸,灵动的特点。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1000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1000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全篇笔走龙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首先,从整体上看,《兰亭集序》的章法布局非常精妙。

全篇共有324个字,笔意流畅,气脉贯通,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错落有致。

特别是其中20个“之”字,各有千秋,无一雷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无常,尽显书家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兰亭集序》的笔法也十分精湛。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隶书的浑厚和草书的飞扬,既有圆润婉约之美,又有挺拔刚劲之势。

在《兰亭集序》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和变化多端的墨色,展现出了一种“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美感。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兰亭集序》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作品中所表达的“齐物论”思想,体现了王羲之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独特思考。

他通过书法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的鉴赏价值不言而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行书鉴赏3000字

行书鉴赏3000字

行书鉴赏3000字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是它是形和意的统一体。

唯有具备良好道德、正义这些优秀品质的书法家,在书写时才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才会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三是它具有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四是具有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五是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法的发展是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而来的,从文字的产生发展到随时代的更迭,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极盛而至于延续的历史。

中国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变化.也不论其岁月变迁而如何体现时代之风尚.其本质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

《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中国书法史上,书家辈出,名作灿若星河。

在行书之中,最有影响的三幅作品分别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三幅作品因其书法特色和情感寄托,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和文人雅士的推崇。

下面依次来赏析一下这三幅作品。

一、《兰亭序》赏析书法之美,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使人“悦目”的外在形象,二是让人“赏心”的内在神韵。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集大成者,而《兰亭序》就像一个民族的记号。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精致的书法、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他的成就是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

行书《兰亭序》是王曦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有人说《兰亭序》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足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喜爱。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赏析:笔力遒劲,俊丽秀雅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赏析:笔力遒劲,俊丽秀雅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赏析:笔力遒劲,俊丽秀雅王珣行书《伯远帖》纸本纵25.1cm 横17.2cm 5行 47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释文,47字,写尽心中苦闷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

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

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

御识。

”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因为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被称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

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是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单字放大欣赏:《伯远帖》的艺术特点——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伯远帖》一共五行,47个字。

行笔流畅,洒脱自如,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又毫无安排雕琢的痕迹。

《伯远帖》的章法布局独特,被人称为: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疏”是空的地方可以跑马;“密”指密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过去。

东晋以前传统的书法布局,比较工整,尤其是纵向排列,都是行一行之间留的非常宽。

而王珣在章法布局上打破了以往常规的布局方法,给后世的书法布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格局。

而且有些字明显带着舞蹈性的动感。

董其昌曾评价这幅贴说: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在眼前。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行书书法鉴赏

行书书法鉴赏

行书书法鉴赏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法风格,其特点是既有楷书的端正和易读性,又有草书的流畅和动态感。

在鉴赏行书书法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笔画质量:行书以流畅、连贯为特点,但并不意味着笔画质量可以忽视。

每一个笔画,无论是一横、一竖还是一点,都应当饱满、有力,富有立体感。

同时,笔画之间的衔接应当自然、和谐,没有突兀之处。

2. 结构安排:行书虽然流动感强,但结构仍然十分重要。

一个字的各个部分应当搭配得当,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行书中的字形应当符合规范,不能过于随意,以免影响整体的美感。

3. 章法布局:章法布局是行书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好的行书作品,不仅每一个字都要处理得当,而且整体上还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应当恰到好处,形成一种流畅、连贯的美感。

4. 墨色和纸张:墨色和纸张的选择也是影响行书书法效果的重要因素。

好的墨色应当浓淡适宜,不会过深或过浅;纸张则应当选用质地细腻、有光泽的宣纸,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行书书法的美感。

5. 风格特点: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因此,在鉴赏行书书法时,还要注意观察其风格特点。

有的书法家以飘逸、灵动见长,有的则以端庄、秀丽为特点,各有千秋。

总之,鉴赏行书书法需要多方面的观察和体验,只有深入了解其特点,才能更好地欣赏其美感。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宋四家之一米芾行书欣赏

宋四家之一米芾行书欣赏

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及至近代,令 人慨叹,竟流落日本。
目录幻灯片 2
17

2002年3月,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从日本征集到《研山
铭》。国家文物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专家依法对《研山铭》进行
了鉴定、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此件确属米芾真迹,并建议文物部门与
拍卖公司协商,由国家优先购买。 2002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拍卖会
《苕溪帖》: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394字, 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公元1088 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 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 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 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 经意之作, 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
“乌丝栏”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从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 序》写在“乌丝栏”上我们可以得知,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时期就已经 有了“乌丝栏”的线笺。相传唐代女诗人薛涛喜欢用画有“乌丝栏”的松花 笺,并改其尺幅,染色成各色小彩笺写诗,深得文人学士的青睐,后被
目录幻灯片 2
8

称为“薛涛笺”,并广为流传。在古代,“乌丝栏”笺纸一般都是小幅
快”;另一方面,米芾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
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
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
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賞(上卷)宋米芾《跋殷令名碑帖》行书<此帖线条优美、笔法精巧,在秀丽、清雅中有一种律动性。

给人以十分儒雅可爱的感觉。

>宋米芾《拜中岳命诗帖》行书<素笺纸本,纵29.3cm横101.8cm。

此作是米芾著名的行书作品之一。

卷首署“拜中岳命作”五字,卷前引首为清高宗弘历(乾隆)题“南宫逸翰”四大字,卷后有元代倪瓒跋。

此帖行笔已向外拓,字形宽绰,散朗多姿,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

章法疏落,行距较宽,但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

他的悬手书是自幼写壁练就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

此时米芾的书法已完全成熟,笔法清劲,结构稍见谲宕,较之其晚年的纵逸丰肥,尤显刻意,是米芾的精进之作。

>宋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纸本。

信札一则。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伯充台坐。

>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

该作笔画较为粗犷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色。

>宋米芾《草书四帖》草书<是米芾草书佳作之一。

米芾平生属意于行书,于草书并非专攻,但他对草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草书应师法晋人。

所以米芾所作的草书尽是上追晋人遗规,字字独立,取法古淡沉着,不以缠绕为能事,点画高古,在北宋时期的小草中属于上乘之作。

《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穷合帖》合装而成,故称《草书四帖》,又可称《草书五帖》。

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宋米芾《道林诗帖》行书<纸本。

纵30.l厘米,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遒劲,结态造势宽展肥美,为米氏之精品。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三大行书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

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

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

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

王羲之俯仰天地,见山水之美,想人生无常,不由感慨万千,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兰亭序》。

中山松醪赋书法鉴赏

中山松醪赋书法鉴赏

中山松醪赋书法鉴赏
《中山松醪赋》是苏轼的行书作品,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此赋是苏轼被贬往岭南途中所作,他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书此二赋于一卷。

此卷为墨迹白麻纸本,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共77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苏轼的书法承继着魏晋笔墨的韵致,跨越了唐代的法度束缚,引领着宋代尚意的书风,傲然列于宋四家之首。

他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擅长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而《中山松醪赋》正是他晚年书风和笔意的代表,用笔浑厚遒劲,墨色浓厚,丰腴妍丽,端庄淳朴。

在《中山松醪赋》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酒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态度。

他通过对于松醪酒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人生的态度。

他通过对于松醪酒的酿造过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酿造出属于自己的美酒。

总的来说,《中山松醪赋》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晚年心境和人生观的体现。

通过对于此赋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祭侄文稿》鉴赏

《祭侄文稿》鉴赏

《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一篇行书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内容为悼念其侄颜季明的碑文,展现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和对侄儿的深深思念。

在艺术表现上,《祭侄文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作品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颜真卿在创作时,将真挚的感情融入笔端,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整篇文稿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让人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在书法技巧方面,《祭侄文稿》线条圆转、遒劲舒和,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

其线条的质性遒劲有力,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

同时,作品中字形敧则多姿,章法动荡节奏丰富,透露出颜真卿在悲痛情绪下的率意与豪放。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这部作品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使得《祭侄文稿》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祭侄文稿》是一部充满真挚感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展现了颜真卿卓越的书法技艺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七律·长征行书书法鉴赏

七律·长征行书书法鉴赏

七律·长征行书书法鉴赏
《七律·长征行》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
和坚毅。

这首诗以其雄浑激昂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长
征精神和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

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也有《七
律·长征行》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在书法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从书法的笔法来看,《七律·长征行》的书法作品以行
草书为主,笔势遒劲有力,气势磅礴,展现了毛泽东的豪迈与果敢。

毛泽东的书法风格独特,结体端庄,笔墨遒劲有力,行草书的潇洒
飘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从布局结构来看,《七律·长征行》的书法作品布局得当,结构严谨。

每个字的大小、粗细、间距都经过精心的安排,整
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在布局上追求简洁明了,刚柔相济,给人以舒畅的美感。

再者,从书法作品的气韵来看,《七律·长征行》的书法作品
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革命气息
和时代精神,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着对长征精神的赞美和歌颂,给
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总的来说,《七律·长征行》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通过这首诗和其书法作品,将长征精神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书法史册上,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柳永(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南唐后主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临江仙杨慎(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千字文
梁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辟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恒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感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飒游鲲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