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
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王献之的传奇
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王献之的传奇王献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传奇般的生平故事而闻名于世。
他的书法作品创新独特,风格磅礴雄浑,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王献之生于东晋时期,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
他早年的作品显示出惊人的天赋和才华,十分吸引了同辈书法家的注意。
在他20多岁时,他就已经在书法界声名大噪,被誉为后来皇帝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多以行书和楷书为主,他的字体以粗劲有力、气势磅礴为特点。
他注重研究古代碑铭和名家风格,吸收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表现出豪迈的气魄和秀丽的笔墨,给人以震撼和敬佩之感。
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兰亭序》。
这是一篇以行书写成的序文,描述了王羲之举办兰亭雅集的情景。
王献之的字体雄浑有力,从字迹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这篇作品自问世以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创作,王献之还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
他总结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书法应该注重意境的表达,要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指出,书法家应该不断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注意继承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王献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受到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的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星和泰斗。
然而,王献之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东晋末年的动荡时期,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磨难。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换来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认可。
总结起来,王献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书法家。
他的艺术成就令人赞叹,他的作品带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传奇生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将永远被后人所称颂。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一、出身名门,独具天赋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王羲之对他的影响很大,而母亲郗氏也经常在旁指点,使他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二、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王献之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非常刻苦,他深知要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他不仅向父亲学习,还广泛地学习前人的书法作品,不断地琢磨、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经常临摹名家作品,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他还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技艺和胆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兼收并蓄,创新风格王献之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突破自己。
他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汲取了篆、隶、楷、草各体的营养,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字迹俊秀而富有动感,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刚劲。
他的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充满了生命力。
他注重字的线条和结构,强调字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四、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王献之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不为名利所动。
他淡泊名利,不追求虚荣和浮华,只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他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浮夸,而是注重字迹本身的魅力和美感。
他的书法作品往往是在无意之间流露出来的,没有刻意的雕琢和做作。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一”,足以看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五、书法理论,卓越贡献除了在书法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外,王献之还在书法理论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主张“以形写神”、“意在笔先”,强调书法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
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感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还提出了“字外功”的概念,认为书法的修养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技法,还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理论观点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 鄱阳三帖 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介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季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擅长隶书,被誉为”隶圣”。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鄱阳三帖》。
这是一部字迹清秀、线条流畅的隶书作品。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献之、《鄱阳三帖》的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同时附上高清释文。
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出生于344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父亲王羲之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影响很大。
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兴趣和天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学习,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且在隶书方面有了突出的成就。
《鄱阳三帖》简介《鄱阳三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隶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有三帖,分别是《初鄱阳帖》、《中鄱阳帖》和《末鄱阳帖》。
每一帖都展示了王献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才华。
《初鄱阳帖》《初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一帖。
它以端庄、精密的书法风格为特点。
整个作品的线条流畅,笔画饱满。
王献之在构图上注重均衡和谐,力求每个字都协调一致。
通过细腻的线条,他展现出了书法的美感。
《中鄱阳帖》《中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二帖。
相比于《初鄱阳帖》,它更加自由、豪放。
王献之在书写时更加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节奏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给人一种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中鄱阳帖》展示了王献之的书法才华和创新精神。
《末鄱阳帖》《末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最后一帖。
它是王献之在生命的晚年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作品笔势稳定,行草气息浓厚。
通过墨色和抑扬顿挫的笔画,王献之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鄱阳三帖》的艺术特点王献之的《鄱阳三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主要的几点:1. 线条流畅王献之的隶书作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韵律感。
他注重每个字的形态和结构,通过细腻而有力的线条展示出书法的美感。
2. 笔画饱满王献之的字体饱满而有力,每一笔都充满了力度和张力。
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和变化,使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气魄和韵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原创版】目录1.王献之其人及其书法成就2.王献之的逸事3.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4.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的实例分析5.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造诣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他的书法作品行云流水,气势磅礴,为后人所敬仰。
然而,关于王献之的逸事却鲜为人知。
据说,王献之曾在家中墙壁上练习书法,因过于专注,误将墨汁当作糖水喝了下去,却并未察觉。
此事后来传为佳话,成为书法界的一则趣闻。
此外,王献之还曾在竹林中挥毫泼墨,一时兴起,将竹子当作纸张书写,留下“竹书”的美谈。
这些逸事虽然看似与书法无关,但却展现了王献之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
在古代文学中,文言文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然而,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现代人阅读文言文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注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注音,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发音,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以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注音对于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
在王献之的故事中,有许多古代的地名、人名和词汇,通过注音,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些词汇的读音,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时,注音还有助于我们学习古代的语音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演变过程。
对于现代人来说,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的故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书法家的风采,还让我们认识到注音在阅读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虽然文言文的使用已经逐渐减少,但注音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习文言文注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还可以增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综上所述,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书法家的风采,同时也认识到注音在阅读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王献之与王羲之父子书法艺术的辉煌传承
王献之与王羲之父子书法艺术的辉煌传承王献之与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对极为重要的父子书法家。
他们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王献之与王羲之父子的书法艺术为主线,探究他们的书法风格、艺术成就以及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一、王献之父子书法风格的特点王献之与王羲之父子书法风格各具特色,但都凝聚着中国书法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王献之的书法以刚劲有力、结构严谨为特点,他崇尚楷书,注重字形的准确与规范。
而王羲之的书法则更加注重表现个性与情感,他的行书以横折起伏、笔画丰满为特点,展示了书法艺术的柔美与变化。
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王献之与王羲之父子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
王献之在楷书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他的草书也颇具特色,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而王羲之在行书方面的成就更是无人能及,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古代书法的巅峰之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三、王献之与王羲之作品的影响与传承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后人学习的范本,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在字体的表现力、形式的创新,还是在理念的宣扬上,都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典范。
后世的书法家在学习借鉴他们的作品时,不断吸纳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发展出各具风格的书法。
四、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传承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父子之间的良好传承。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才华早在年轻时期就展露无遗,而他的父亲王献之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献之不仅在技艺上给予了孩子们严格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他传授给孩子们独特的书法理念和艺术追求。
这种艺术的传承不仅保持了书法家族的连续性,更延续了中国书法的传统与创新。
五、结语王献之与王羲之父子书法艺术的辉煌传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们凭借独特的书法风格、杰出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四大书法家的书法特点
四大书法家的书法特点四大书法家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位著名书法家,分别是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和颜真卿。
他们的书法成就高度赞誉,对于后世的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晋代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笔触与造型上。
他的笔法流畅洗练,力度分寸把握得当,笔画生动有力,但又不失秀逸之感。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运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他在笔画的运行过程中注重运笔的停留,所以书法作品中的笔画线条较为粗壮,有时会出现断筆、回头等痕迹。
王羲之的造型规整,字体工整,注重形神结合。
他的作品注重布白得当,整体布局和谐美观。
他尤其擅长行草书,行草书中既有饱满的蓬勃力量,又有细腻灵动的笔触,充满了个性和自由。
王献之(344年-386年)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也是王羲之的儿子。
他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钟鼎大篆和楷书上。
他的钟鼎大篆有力度强、神韵独特的特点。
他的字画感染力很强,能够传达出一种豪爽和磅礴感。
他的楷书笔画结构清晰,条条有力,构图合理。
他的作品注重尺寸和精度,字体准确、严谨,每一笔都相互协调,整体效果非常和谐。
欧阳询(557年-641年)是隋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行书之祖"。
欧阳询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行书上。
他的行书书法横曲匀润,笔画流畅,行云流水,具有强烈的书写节奏感,给人一种旷达豪放的印象。
他的行书遵循着端庄规整、结构严密的原则,横画一波三折,尤其擅长书写密集的楷行,具有力度,较少弯折回笔,笔画韵律感强烈。
颜真卿(709年-785年)是唐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颜体",被誉为"楷书之祖"。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楷书上。
他的楷书筆力剛劲有力,笔触骨感十足,犀利有力,决不略过笔画的每一处。
他的字形挺拔刚硬,结构严整,较少弯折回笔,能贯通上下,以笔画的连接和延伸来体现字符的形态。
书法发展史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王羲之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 帖》《孔侍中帖》《得示帖》 》《二谢帖》《快 雪时晴帖 》等,这些行书在用笔上,一改 《姨母 帖》中以中锋运笔为主的笔法,从草书与新体草 书中加以借鉴,中锋、侧锋并用,而归于中锋。 在交替运用中,中、侧锋转换混融无迹,糅合成 一个完整的运笔过程。这些作品中,点画之间的 顾盼、使转翻折、牵丝映带等都十分丰富,大大 拓展了书法 的笔法内涵。在结字上,能“敧斜反 正”、长短、大小、俯仰、开合、方圆等变化在 其行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章法上,突破了隶 书体系的横势而吸收草书的章法,以连贯的气势 形成纵势,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其中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是《兰亭序》。
王献之生平逸事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 七子,官至中书令,书法史常称“王大令”。 • 起家州主簿,后为秘书郎。初娶郗昙女郗道茂 为妻,后尚新安公主,与郗氏离异。其女神爱 立为皇后,追赠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 • 献之精工诸体,尤以行草著名,在继承王羲之、 张芝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 风,所创“破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 父齐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 贡献。
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两晋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书法艺术成就最 高,书法名家最多,特别是出现了王羲 之和王献之。二王书法开启唐宋诸代书 法先河,成为晋以后中国书法的正宗。
(一)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二)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一 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 • • (一)王羲之的家世及生平 (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三)王羲之对后世书法的主要贡献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原创版)目录1.介绍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2.介绍姜夔及其文学成就3.阐述《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背景和意义4.提供《跋王献之保母帖》的全部译文正文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有《洛神赋》、《中秋帖》等,其中《跋王献之保母帖》是他的一部代表作。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他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全才。
《跋王献之保母帖》是姜夔为王献之的《保母帖》所作的跋文,讲述了王献之学习书法的过程以及《保母帖》的创作背景。
王献之幼年时,其母为他请了位名师教授书法,这位名师便是张芝。
张芝教王献之书法时,曾让他在缸边习字,因此有了“王献之依缸习字”的典故。
王献之通过刻苦学习,终于在书法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跋王献之保母帖》的全部译文如下:敬跋王献之保母帖,昔在临沂,有张芝字伯英,好书而狂,逸势奇状,不容于世。
时人谓之张颠。
颠之草书,出于意外,盖其用心之至,其臂若垂,而其腕若绾,其意常在笔先,而其迹常在纸后。
自伯英之始,后之学者,率以伯英为法。
伯英之书,如神仙授之,非人力也。
献之幼年,依缸习字,自伯英始,后至献之,独步天下,虽百代之人,莫能及也。
献之书法,能继父志,而自成一家,岂偶然哉?观其字,如龙腾虎跃,骏马奔腾,信可谓之书之圣也。
愿后之学者,秉笔如献之,得其神而忘其形,则伯英之书,庶几可继矣。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学书法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王献之自幼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爱。
他不仅精通隶、楷、草、行等多种书体,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才华,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在学书法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辛与坎坷。
据传,他曾在家乡饱受贫困之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书法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书法艺术。
他常常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反复揣摩,不断练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
王献之的学书法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兰亭序》的传奇经历。
相传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应邀前往会稽山游玩,与一众文人雅士饮酒赋诗。
当时,王献之在酒宴上挥毫泼墨,倾心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兰亭序》。
这幅作品以其流畅婉转、气韵生动、笔力遒劲、构图恢宏等特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
他常常凌晨起床,专心致志地钻研书法艺术,不畏艰辛,不断追求卓越。
他曾说,“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需要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和钻研。
”正是这种执着与热爱,才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艺术历程,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志在四方,心系天下”的人生信念,他的学书法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正如王献之所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者专业时,都需要专心致志,不断钻研,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执着的心,不畏艰辛,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王献之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王献之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和孙绰、王羲之、王珣、颜真卿并列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家”。
王献之不仅是书法家,还是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被称为“临池之士”,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最佳诠释。
一、早年奋斗王献之出生于南朝梁朝时期,其父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自幼就接受父亲的教导,成长在书法和文化的氛围中,其中对书法特别感兴趣。
他不满于只学父亲的书法,因此他进入了梁宗室王僧綽的门下,拜学王羲之的书法。
王献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中。
在学习中,他不仅是勤奋、刻苦的学生,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展方式。
由于天赋和勤奋,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声誉远播,被誉为“南朝书坛第一才子”。
二、成为书法界泰斗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不可置疑的。
他不仅精通楷书、草书、隶书、篆书四种书法字体,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他通常将字体圆润平滑、笔画柔和,并注重意境和气势。
他的书法字体被誉为“双王之绝唱”,即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成为东方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他不仅精于书法,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展他的艺术领域。
他创作了很多绘画,书法和绘画在他的艺术构想中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意境,因此被誉为群众的艺术大师。
三、生活中的挫折与逆境然而,当他才刚刚起步时,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逆境。
他生来家道中落,贫困极有限,他的父亲在他很年幼时离开了他。
在他刻苦钻研书法与绘画艺术时,他常常因为生计问题而苦恼。
他也曾经被病魔所困,长期卧病在床,濒于死亡。
但是,王献之没有放弃希望,他并没有被逆境所打败,反而更加勇敢地前行。
他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最终在书法界树立了崇高的地位。
这显示了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成功之路王献之的人生充满了奋斗的精神。
他的才华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他的成功证明了勇气和毅力。
中国历史故事-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书法比王羲之强?
中国历史故事-王献之简介王献之书法比王羲之强?若是问起古代大书法家,90%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最终精炼一炉,形成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自我风格。
他所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为其书法的出众,被后世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之高毋庸置疑,但若说他书法第一,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儿子。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也是一位大书法家,其在书法上的成就不低于父亲。
他与王羲之合称“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其实一定程度上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在晋末到梁的半个世纪影响都比王羲之要大。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自己也非常有自信,他认为自己在书法方面要比父亲强。
南朝宋明帝《文章志》有记:王献之隶书写的好,后来还变右军法为己用,形成自己的书体,妙绝时伦,与自己的父亲一样出名。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都善书,所以就难免被当时人拿来比较。
有一次就有一个人道王献之说:“你父亲的书法胜过你吗?”王献之答:“不能判断。
”有人又跑去问王羲之:“世人都说你的书法比不上你的儿子王献之?”王羲之回答:“姑且这样吧!”等到了王献之这儿,问:“别人都说你的书法比不上你的父亲。
”王献之则干脆利落的回答:“旁人哪里知道呢?”如此回答,看来在王献之心里,一直认为自己的书法是强过自己父亲的,否则不会这样干脆利落的反驳。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王献之最开始的书法都是父亲教的,后来学习父亲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不能否认王羲之的功劳。
你要问王献之既然在此前一直都比他的父亲更受当代推崇,为什么最后却远没有他的父亲在后世来的名声响亮呢?这就要说起一位封建皇帝了。
唐太宗时期,力推王羲之,情况才有所改变。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王献之从小就因为书法技艺高超而扬名于世,为人不羁,常常都在家中闲居,但却没有别人那种惫懒萎靡的姿态。
王献之从小就和家中的长兄不同,家中长兄多爱谈论世俗之事,但是王献之却不以为然,总是沉默寡言,不爱谈论俗世。
后来王献之就娶了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为为妻,但是后来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选为驸马,王献之就和郗道茂结束了婚姻关系,和新安公主结婚了,除了书法上的成就,王献之在官场上也有所作为。
王献之一开始出任主簿、秘书郎,之后受到谢安的赏识,所以一直都做谢安的长史,之后也官拜至中书令。
王献之四十三岁时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后,他的女儿被晋安帝立为皇后。
王献之二三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他无论是在草书、行书还是隶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
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
而关于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
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
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
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
”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
”说完之后就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
论王献之书法的卓越贡献
皇塑 堕
.
—
—
论 王 献之 书 法 的卓 越 贡献
牵 雷峰
( 南 大学 文 学 院 河 南 开 封 4 5 0 ) 河 70 1
摘 要 :王献之具有独特风格的破体 书法 , 是对中国书法的卓越贡献, 同时为我 国草书艺术的发展, 开辟 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 并且 为后 来浪 漫 主 义狂 草 书体 的 出现 ,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 奠
功用, 天材。 有 唐 人 对 王献 之 的草 书 很 重 视 , 旭 的 草 书 就 是 从 王 献 之 化 出 , 唐 ) 张 (
遮盖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 其实王献之 书艺 自有其独 立价值 。王献 之开创 的具有 自己独特风格的破体书法, 是他对中国书法的卓越贡献 , 同时为我 国草 书 艺 术 的发 展 , 开辟 了一 条广 阔 的 道 路 , 且 为后 来 浪 漫 主义 狂 草 书 并 体 的 出现 , 奠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 ( ) 唐 张怀 壤 在 《 书断 》 中评 价 他 : 至于行草 , 兴合如孤峰四绝 , 出天外, 迥 其俊俏不可量也. 尔其雄武神 纵, 灵姿秀出, 臧武仲之智 , 卞庄子 之勇 , 或大鹏抟 风, 长鲸喷 浪, 悬崖坠 石 , 电 遗光 , 其 所 由 , 意 逸 乎 笔 , 见 其 止 , 欲夺 龙 蛇 之 飞 动 , 惊 察 则 未 盖 掩 钟、 张之神气 。 在 书法 上 , 氏 父 子 各 有 千 秋 , 是 , “ 笔 书 ” 面 却 是 子 胜 于 王 但 在 一 方
关键 词 :王 献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 ; 流 ; 献 草 风 贡
中 图分 类 号 :2 J9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0 9 2 1 ) 0—0 7 0 17 9 2(0 0 1 2 2— 1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王献之(344年-386年),字仲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书法家。
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孙子,被誉为“二王”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献之书法独具特色,既保留了王羲之的遒劲豪放,又增加了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雄鹰展翅,磅礴而有力,每一笔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的笔画勾勒准确,构图舒展自然。
他擅长运用急、顿、疾等技法,使得作品既有磅礴之势,又有流畅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行书为主,他将王羲之的行草书法发扬光大。
行书是一种书写迅速,筆劃簡略,结构简单的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
王献之以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为基础,将行书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他的行书草势苍劲有力,字体瘦长挺拔,力度均匀一致,给人以凌厉的感觉。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序》最为著名。
《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在家族聚会时所写,讲述了他和一群文人雅士从宴会到游览兰亭时的一系列琴酒诗书琴棋书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他对文艺的热爱和才情的卓越。
这幅作品以行书写成,字迹疏朗清晰,气韵高逸,犹如云波荡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除了《兰亭序》,王献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例如《东坡维才图》、《麦秀山戏鹿图》等等。
这些作品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技艺而著称。
王献之所创造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的书法成就不仅影响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界,也对后来的宋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对笔墨的驾驭和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探索和总结。
他提出了自己关于书法的观点和见解,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观人者未必敢论其有无是非之状,然应视其自有缘故,以守分认量”,强调书法艺术的个性与创新。
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技艺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鉴赏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作品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等官职,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精通众体,尤以行草著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书法精通各种字体,特别擅长行草。
他师承张芝、王羲之,所书写的《洛神赋》既有点父亲王羲之的风格,也勇于创新,不拘于其父。
早年即劝其父“改体”,认为古法“局而执”,“事贵变通”。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了“破体”,形成了“行楷”、“行草”等新体。
他还创造了草书的“一笔书”,即在一幅作品里,所有的字要气脉相通,似一笔写成。
注:《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实用版)
目录
1.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2.十三行的来历和价值
3.历代对十三行的临摹及传承
4.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法承袭了家族传统,又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见长。
他的作品《十三行》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临摹的典范。
《十三行》全文共 13 行,153 个字,内容为王献之致友人的书信。
这封信因为其书法的优美和内容的深情,备受后人推崇。
尤其是王献之将行书的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字字珠玑,法度严谨,又富有韵律感,堪称行书的巅峰之作。
历代书法家都对《十三行》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传承。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就曾亲自临摹《十三行》,并赞其为“绝世之宝”。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也纷纷效仿,使得《十三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宋、元、明、清各代的书法家,也无不以《十三行》为楷模,倾力传承和发扬。
《十三行》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也非常深远。
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书法的魅力,使我们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同时,《十三行》也告诉我们,书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
峻快豪健的运笔,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4)《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 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此帖很特别,写在绢上。王献之爱在绢书上写字, 见精白新好的绢帛,就有书写的欲望。 此帖用笔明快,笔势连贯流畅,因为书写速度快, 又是写在绢上,笔墨在绢上留下飞白,“丝毫根 根可数”.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 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用笔开拓跌宕, 情驰神纵,俊迈秀逸,骨肉停匀,风神盖世,是 一件“煊赫有名之迹”。
2) 《十二月帖》
是王献之的草书代表作。原为宋米芾所藏,亦见
於宋曹之格所刻《宝晋斋法帖》第一卷中。据明 董其昌考,《十二月帖》与《淳化阁法帖》中的 王献之《庆至法》原为一帖,后被割裂,因此文 意不通. 此帖书法,张怀瓘称”一笔书”,即“字之体势,一 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 候通其隔行。”应当说,此贴已肇其端,但还不 甚明显,至唐张旭、怀素才真正写出一笔的草书。 而张怀瓘评王献之书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 开张於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於简 易。”因而创造出一种优游骏神的新体,改变了 古质的旧体貌,取得了与王羲之书法并驾齐躯的 地位。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之秘之,世有
名誉。笔削久矣,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 诸规矩,存其要略。吾作此本初成之时, 有 丹阳僧求吾不复与,后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 吾云失矣。 可见王羲之积—生书法艺术实践,写出能使 学者两月即见功成”的书法妙诀,传授给儿 子王献之,希望王献之继承家学,于书法大 有成就,闻名于世。 天资极高的献之,在父亲的教诲指点下,一 日千里,突飞猛进,在兄弟七人中,表现最 佳。
(二)献之书技杰出的原因
自幼有书法天赋
王羲之的精心栽培
王献之的创新意识
自幼有书法天赋
王献之秉承家学,七八岁时学书就十分专注,有一
次,王献之在练习书法,王羲之悄悄走过来,从他 的背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却没能拔掉,王羲之赞 叹地说: “这孩子的书法,日后定能出大名。” 王献之书法确有天赋,有一天,王献之出外溜挞, 看见北馆新粉刷过的墙壁很白,就随手操起一把刷 帚,沾上泥浆在墙壁上写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字, 围观的人多得像赶集一样,惊赞不已,成为一大新 闻。 后来,王羲之路过,看见后停足不前,情不自禁啧 啧称赞,就问人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 “是你 家七郎!”王羲之后来在给亲戚的信中,还专门称赞 王献之很有本领,飞白书大有意趣。
(一)王献之生平逸事
(二)献之书技杰出的原因
(三)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四)王献之的对后世书法的贡献
王献之生平逸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宦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书法史常称“王大令”。 起家州主簿,后为秘书郎。初娶郗县女郗道茂为妻, 后以选尚新安公主,与郗氏离异。 仕途比较顺利,太元元年,谢安为中书监,朝政大权 一揽于手,遂擢拔其为长史,后又遣其外任,出为吴 兴太守;建威将军,征拜中书令,时人号“王大令” 即由此来。献之为官,政绩平平,远不及其父,他是 作为当朝重臣谢安心腹而平步青云的。死后,其女神 爱立为皇后,追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 献之精工诸体,尤以行草著名,在继承王羲之、张芝 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所创 “破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父齐名,在中国 书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
(三)王献之的书法成就
王献之因其突出的创造力创制出逸气纵横,
优游俊逸的新体行草书。以笔法为核心作 为突破口,纯粹以风格上的改造完成了文 人书法流派质的飞跃,从而开启了后世文 人的书法流派以风格变化为主的沿革史。 献之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书体是楷书和 行草书。
王献之的楷书
楷书代表作 《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
第一行由
行楷书起, 渐为行草, 第二行以 下则字多 联属,唐 张怀瓘称 王献之能 一笔书, 即“字之 体势,一 笔而成,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 断,及其 连者,气 候通其隔 行。”
这一说法在《十二月帖》中体现出来。如
《十二月帖》,虽属行草,全篇32字,竟有 24字相连,米芾《书史》曰:“此帖运笔如 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 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这种方法——破体书使得行气紧密,动态感 大大加强,突破其父文质彬彬的中和之风, 为后世书家树立了楷模。
王献之好主动为人作书,但“人有求书,罕能得者,虽权贵
所逼,了不介怀”。 378年,朝廷新造了一座太极殿,谢安 打算请王献之题殿上的匾额,以此作为万世之宝,但又觉得 难以开口,于是,就拐弯抹角地对王献之讲起三国魏人韦诞 书凌云台匾额一事。 (韦诞,是張芝的學生,擅長草書,造詣很高。 魏時的宮殿楼馆的匾額,都是韦诞的手迹。 魏明帝造一座凌 雲台,错误地先將台匾钉在上面,沒有題书。 明帝让人用笼 子盛韦诞,再用辘辘摇牵绳索将他带到台上钉匾的地方去書 題署。 凌雲台很高,离地约十五丈。 韋誕危惧万分,告誡子 孙:再也不要这样研习大楷了。 王献之一听就明白了谢安的用意,他断然拒绝。因为在他心 目中,书法是向世人显示修养显示风流的雅事,上殿题榜, 则是被人役使,是将自己混同于工匠。于是他就以韦诞此事 喻自己题榜有损德政, “韋誕是魏国大臣,怎么会有这样的 事?如果真有这样的事,便可知魏国的不长久了。”这句话 让谢安无言以对,也不敢强求王献之题书了。
体势秀逸,
《洛神赋》
笔致洒脱, 笔法不再 带有隶意, 字形也由 横势变为 纵势,已 是完全成 熟的楷书 之作。
王献之行楷 行草书代表作
1)《廿九日帖》行楷 2《十二月帖》
3《中秋帖》
4《鸭头丸帖》
1)《廿九日帖》
此帖在书
体上楷、 行、草书 混杂,分 外谐调, 有寄情翰 墨,自由 抒怀之风 尚。
《洛神赋》
又名《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所写的小楷
《洛神赋》,其字迹在宋时只残存中间九 行,贾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 故世称《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 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 张怀瓘《书断》 :“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 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广川书跋》云“子敬《洛神赋》,字法 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 分为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不能”,是 晋人楷书中的精品。
工献之很是自负..据南朝宋人虞龢《论书表》载,
朝廷重臣谢安也是一代书法名家,擅长书法,王 献之每写出得意的书法就送给谢安欣赏,自以为 必定会受到赞赏。谁知谢安对献之故意装出不 屑—顾的样子,每次总是在献之的作品上写上批 语退还给献之。有一次,谢安特意问献之:“你 的书法比起你父亲来怎么样?”王献之回答:“本 来就应比他好。”谢安说:“舆论可不是这样啊!” 工献之就反驳说:“一般人哪里会懂呢!” 献之还曾给简文帝十几张书法,并在后面题道: “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意思说这些书 法是我非常满意的作品,希望你姑且收藏它们。
王羲之的精心栽培
对于献之这个才气勃发的小儿子,王羲之钟爱有
加,亲授爱子,专门写了《乐毅论》,亲自书丹 刻石,作为家学范碑,给儿子王献之传习之用, 一方面开导儿子悟性,一方面弘扬家学书风。 唐代韦续《墨薮》曾记载着王羲之《笔阵图》教 授王献之时所说的一段话:予告之敬,吾察汝书 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 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之心, 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知友。穷研篆籀, 省功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之 者,两月即见功成;大无灵性者,百日亦乱其本。
3)《中秋帖》
《中秋帖》最能体现出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其峻快豪健的运笔大异其父中和含蓄的书风,献之注重情感 的宣泄,似乎更近于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 但也由此遭来贬词。南唐后主认为子敬俱得右军之体, 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唐太宗对他的不公允评价 更是让他几百年无法翻身。帝王的偏爱,使初唐时就 形成扬“大王”、抑“小王”之风,这对后世影响很 大。 传统审美观历来重中庸平和,献之书风虽精魄超然, 神采照人,为时人所喜爱,却只能屈居父后,倍遭到 冷落,直到宋以后才重新获得人们的珍视。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 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 叹为观止。
东晋南朝时,其书法为时人所爱,名声一度高过王羲之
献之书法被南郡公桓玄所宝重.桓玄最喜欢二王的书迹,
爱不释手,从中选出绢本和纸本正、行书法中最精美的, 各自装订成册,经常带在身边。直到代晋自立兵败南逃时, 虽极其狼狈,却还把这些书迹带在身边。 人们想方设法得到王献之的书法。有一个年轻人善动脑筋, 故意缝制了一条特别洁白的纱裓(gé),也就是长衣的下襟。 穿着去拜访王献之,王献之便撩起他的白纱裓(gé)写起字 来,正楷、草书各体都有,两只袖子和袖口绲边差不多都 写遍了。这时,年轻人察觉到旁边的人有抢夺的意图,急 忙抽回纱裓(gé)就逃。果然,那些人为了得到王献之的书 法,纷纷追上来,等跑到门外,衣服已被扯得四分五裂, 年轻人身上仅只剩下一只袖子了。 王献之在吴兴做太守时,书法家羊欣的父亲任乌程县令, 羊欣十五六岁时,书法就已出名。王献之知道后,就跑到 乌程县衙羊欣的书房,想看看这位书法才子。正好羊欣穿 着白绢新衣在睡午觉,王献之有个嗜好,见到洁白好绢就 手痒,于是就在他的裾幅和衣带上写满了字,羊欣醒后一 看,喜不胜喜,就把这当作宝贝收藏起来,后来将它献给 了朝廷。
唐代对王献之的贬抑人为地压制了他的书名
到了唐代,唐太宗一开始也是学习王献之的,并说:“自晋、唐
以来从大令问津以迄于成者,代不乏人。”后来或许是不愿屈居 王献之之下,唐太宗极力吹捧起王羲之,肆意诽谤起王献之。用 “枯树”、“饿隶”来贬抑王献之书法,皇上这么一说,臣下自 然效尤,孙过庭《书谱》就明显褒奖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这 是王献之身后一场劫难,许多书迹得不到宝藏,因而书迹传世其 少,仅有《鸭头丸帖》、 《送梨帖》、 《中秋帖》、 《地黄 池帖》、《十二月帖》等摹本传世。 到了宋代,才出现了王献之的知音,米芾《书史》对王献之《十 二月帖》推许备至:“大令《十二月》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 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第一帖也。”黄庭坚《山谷题 跋》称赞云:“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 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 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 王献之的书法是继其父又一座高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 艺术上双峰并峙,各有千秋,时人莫不高山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