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略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是 一 个 整 体, 包 括 中 国 人 民 所 独 有 的 知 识、 信 仰 、 艺 术、道 德 、 法 规 、 风 俗 乃 至 各 种 习 惯。 它 既 是 五 千 年 的 民 族 感 情 和 民 族 意 识 的 积 淀, 又 是 当 代 中 华 民 族 的 时 代 精 神 和 价 值 取 向 的 凝 结。
C 广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 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 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一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 义域。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 文化界说。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
第六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A、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为解决当前及未来
的问题寻求借鉴。 C、有助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的团结。 D、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思考题
❖ 一、文化的涵义 ❖ 二、中国文化的涵义 ❖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 ❖ 四、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 ❖ 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
A、统一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1、以德养性为安身立命之本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2、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3、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
4、以经学为治学之本 。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
E、本书中的的“文化”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文化”概念广狭的确 定,应由研究者的学科、课题、内容而定。本书肯定“大文化”概念,但基 本上以“小文化”为论述范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要略部分整理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部分整理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总论(一)何为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含义。

如:汉代认为是与武治相对的,文教治理国家的手段。

唐代孔颖达认为是指社会的文化,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种、栽培,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所以西方“文化”的含义包涵了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之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更加宽泛。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定义到“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核心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在受到文化约束的同时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终成果。

文化层次分为四个:一、物质文化层: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二、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三、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了解中国文化必要性:中国人也要认识和改造自己1.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2.我们不容易认识自己3.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文化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是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品性即精神。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

legalization of archive s and information. Investee 4. i nsist on t he logisti cs, will be around strong str ong reforms, cadres of service management. Office w orkers is to be for thi s, de epe n reform, strengthen management, a nd conti nuously meet the ca dres of the organs function properly a nd the nee d for material and cult ural life. One is to enhance the l ogistica l support capabilit y. Ada 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maki ng full use of social pow er,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market mecha nisms a nd a ccel erate the pr oce ss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 zation of logisti c servi ces. A dhe r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 on of the logisti cs management, esta blish and impleme nt a financial manageme nt system, trolley ma nagement systems, healt h manageme nt systems, se curity sy stems, such a s the l ogistics manageme nt system, strengt hen t he manageme nt of human, fina ncial, material, and l ogistical service s standardized a nd i nstitutionalize d track. Se condly, we shoul d strengt hen t he manageme nt of constructi on. Increasi ng investment, im proving t he worki ng conditions of organs; overall civilizati on create an a ctivity, a nd constantly improv e the level of civilizati on; t o prom ote greeni ng, lighti ng, purification, flower s, landscapi ng, Office w orkers create a g ood environment for work a nd life. T hir d, to improve staff welfare. To in poli cy allow s of range wit hin, tryi ng to for Office ca dres w orkers sol ution housing, a nd couple s separati on, a nd chil dren employme nt, aspects of actual difficult pr ovide s hel p, ha s conditi ons of pla ce and units, also should a ppropriate to i ncrea sed ca dres w orkers of welfare, real do "care er left people, feeling s left people, a ppr opriate treatment left pe opl e", let General Office staff in pay har d efforts of while, feel organizati on of warm, get due of affordable. Investee 5. i nsist on the team, will focus on stimul ating vitality who care a nd re spe ct for pe ople. o Office ca dres for the cut ... Lear ning style, strengthen the theor et ical knowle dge, optimize the struct ure of knowledgeand conti nuously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 nd w orkers. Attention to the ir physi cal health, a nd a ctively carry out regular w hole some re creational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凭借其独特的特点和宏大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本文将以问答的形式对中国文化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整理。

一、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积淀。

2. 多元共生:中国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的观念,尊重多元文化的并存和交流,在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3. 易学深奥:中国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注重修身养性、尊重天地、追求道义的精神追求,涵盖了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等多个层面。

4. 文学艺术繁荣:中国文化以诗词、歌曲、戏曲、绘画等形式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人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共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2. 尊重传统:重视尊敬前辈、尊重祖先,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尊老、爱幼、敬师的品质。

3. 诚实守信:崇尚诚实守信,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强调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原则。

4. 共享共担:注重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推崇“物我两忘”的境界,追求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其中一些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以纪念新年的到来,有家人团聚、互赠礼物和吃团圆饭的习俗。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赏灯、猜谜、吃元宵等习俗。

3.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前后,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等。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叫龙舟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诗词、书画、古典音乐、中医、武术等方面。

2.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3. 中国的象征物是什么?
中国的象征物包括国旗(五星红旗)、国徽(天安门、五星、麦穗、法律、科技)、国花(牡丹)、国树(国槐)及国鸟(丹顶鹤)等。

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5. 中国的文字是什么?
中国的文字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连续使用至今的文字。

6.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7.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见的传统乐器有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8.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宴会画等。

9.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长衫等。

10.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

中华文化要略

中华文化要略

中华文化要略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的要略: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的要点之一是历史传承。

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演变和发展是理解其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仁爱、孝顺、诚信等价值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中华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

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表达形式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哲学思考:中华文化涌现出多种哲学思想体系,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中医和中药:中医和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医以整体观念和平衡原则为基础,强调预防和调理,中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成分,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节日和礼仪:中华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礼仪,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节日和礼仪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营养平衡、食材搭配和烹饪技艺,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餐桌礼仪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思想精神:中华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思想精神。

这些思想指导人们追求平衡、和睦与内心的宁静。

中华文化是一个深沉而多元的文化体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元素。

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要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继续写完: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要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深刻的思想和传统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人生指导和生活智慧。

中华文化的要略不仅仅是对其内容的简单概括,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教导我们尊重传统和历史,追求和谐与平衡,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提倡仁爱和互助精神。

中华文化的要略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活力和创新。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优秀4篇)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优秀4篇)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优秀4篇)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优秀4篇)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优秀4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要略这门课程则是其中之一。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印象和感受上。

但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古代,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而在现代,中国文化的中心则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

这些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于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至关重要。

其次,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文艺作品,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医、书法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至关重要。

最后,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当代文化。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我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中国文化至关重要。

总之,学习中国文化要略这门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让我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也让我更加自信和自豪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篇3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并尊重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

standard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archives and information. Investee 4. insist on the logistics, will be around strong strong reforms, cadres of service management. Office workers is to be for this, deepen reform,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continuously meet the cadres of the organs function properly and the nee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One is to enhance the logistical support capability.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making full use of social power,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market mechanisms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logistic services. Adher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trolley management systems,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 security systems, such a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financial, material, and logistical services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rack. Secondly, we should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organs; overall civilization create an activit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greening, lighting, purification, flowers, landscaping, Office workers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work and life. Third, to improve staff welfare. To in policy allows of range within, trying to for Office cadres workers solution housing, and couples separation, and children employment, aspects of actual difficult provides help, has conditions of place and units, also should appropriate to increased cadres workers of welfare, real do "career left people, feelings left people, appropriate treatment left people", let General Office staff in pay hard efforts of while, feel organization of warm, get due of affordable. Investee 5. insist on the team, will focus on stimulating vitality who care and respect for people. To Office cadres for the cut ... Learning style,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nd workers. Attention to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actively carry out regular wholesome recreational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受到了历史、地理、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中国文化要点的略知识点总结。

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1. 先民文化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民时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在这个时期,我国先民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他们的生存方式以狩猎为主,同时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

先民使用石器等生活工具,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2. 夏、商、周三代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分别负责了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距今约4000年。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距今约3700年。

在商代,我国开始使用青铜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新时代。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距今约2800年,由于周文化的多样性,加上华夏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后,中国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3. 秦汉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期之一。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对文化事业的创新,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阶段之一。

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1. 仁爱仁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从思想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仁爱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2. 中庸之道中庸是“诚”、“中”、“致远”的统一。

中庸有宽容之意,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3. 和谐和谐是中华文化永恒的主题,它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三、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1. 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西方绘画的逐像表现,中国画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笔记(以下简称《要略》)是一本旨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作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阐述者之一的董存瑞教授。

《要略》自1974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历四次修订,直至现在仍然极受欢迎,是内外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体系的认识、中国文化的演化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在每一版中都有所不同,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哲学、古代礼仪、军事和地理等方面的问题。

《要略》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因和演变。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历史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元首之前,源自青铜文明,受到夏商周和秦汉之间萌芽中华文明的影响。

这种文明的基础是“中国汉文化”,它是由诸神物计、易经、儒学、法学、医学、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社会结构和宗教等多方面的成分组成的。

作者还指出了中国文化演变的因素,拓宽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要略》的著作内容也包括议论性的内容。

作者认为,大多数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在于“人本主义”,即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和平、宽容态度。

这样的思想观念以宣传“仁义礼智”为基础,而“仁义礼智”则是中国文化演讲的基本原则。

并且,也要强调个体追求实现宗教自由的权利,同时反对一切迫害宗教的行为。

董存瑞教授还指出,中国文化需要吸收有益于中国发展的外来文化,但也应该坚决拒绝那些与中国文化根本反目的文化。

《要略》最初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后来逐渐拓展为研究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综合体。

最新版本囊括了关于中国现代宗教、科技发展、外国文化与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以及宗教和代沟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念,即把中国文化作为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和谐的态度的基础,着眼于构建中国文化的未来。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笔记》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用深刻的见解勾勒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哲学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他提出了一种构建中国文化未来的理念,强调吸收和尊重其他文化,把中国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确实为推进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一、引言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贯穿于历史长河,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文化要略简答题是对中国文化基本概念、特点、发展等方面的提炼和总结,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在各类考试和知识竞赛中,文化要略简答题占据一定比重。

掌握这类题目,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见解。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汉字与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承载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书法艺术则是对汉字的美化与升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2.儒家思想与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民情。

4.文学名著与文艺形式:从《诗经》、《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到京剧、国画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代表。

三、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1.南北文化差异:南方文化细腻、务实,注重生活品质;北方文化豪放、大气,强调忠诚守信。

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

2.东西文化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文化影响,开放、创新;西部内陆地区,受高原、山地文化影响,厚重、传统。

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面对全球化挑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文化传播途径:通过教育、传媒、旅游等多种途径,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接受程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并接纳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六、如何提高文化素养1.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学习技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2.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动态。

文化要略 (1) 4

文化要略 (1) 4

1.文化的实质:人化或人类化;文化的核心问题:人2.文化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一为物态文化层,二为制度文化层,三为行为文化层,四为心态文化层。

3.中国文化:现在主指传统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名解)4.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方面的现实需要:首先是世界人民的需要,其次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是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5.文化的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6.地理概况: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足够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7.黄河源头:巴颜克拉山下的卡日曲;长江源头: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8.“画野分州”是黄帝时代的。

9.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10.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古属豫州,古九州之一,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为中国古代文化最活跃的地区。

唐时划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为河南道,始有“河南”之名。

明清为河南省。

现省会郑州市,简称“豫”。

11.三皇五帝,五帝个属的部落集团33页历代帝王所祭祀的三皇五帝序列: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少昊—伏羲部落,夏夷集团,颛顼—华夏集团,帝喾—华夏集团,尧、舜—华夏集团。

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分为①西北的华夏集团(皇帝和炎帝)②东方的东夷集团(少昊)③南方的苗蛮集团(太昊伏羲氏)。

12.商时期神本文化是尊神重巫13.所谓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14.宗法制即天子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

中国文化要略电子书(打印版)

中国文化要略电子书(打印版)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

我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有感触,以下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略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与“中庸”。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中国文化认为,只有不断追求和谐,才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中庸则强调了平衡与稳定。

中国文化认为,不过分追求过度的个人利益,而是要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平衡点。

其次,中国文化注重家庭与家族观念。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将家庭视为最重要的单位。

家庭关系十分紧密,尊重长辈、敬爱父母、关心子女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家族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注重维护家族的荣誉与传承。

家族关系代代相传,强调家族责任与家族团结。

再次,中国文化重视传统美德与道德伦理。

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等被广泛弘扬。

道德伦理方面,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如友善、正直、诚实、宽容等价值观念被社会所普遍尊崇。

道德伦理对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与处世之道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此外,中国文化崇尚艺术与文学。

中国人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培养与发展,中国文化诞生了众多世界级的文化艺术作品,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

这些艺术作品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与审美追求,对于中国人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与社区精神。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社区精神。

中国人关心他人,注重人际交往,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网。

在中国的社区里,邻里相互帮助、互相尊重,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与传统,融汇了和谐、中庸、家庭观念、传统美德、道德伦理、艺术与文学、人文关怀与社区精神等元素。

中国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也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国文化是多元而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几个字来概括。

中 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

中 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中国文化要略心得体会》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在学习《中国文化要略》这门课程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内心也产生了诸多的感触与思考。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上。

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再到墨家的“兼爱、非攻”,这些思想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道家则倡导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墨家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提倡兼爱互利,反对战争和侵略。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中国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更是璀璨夺目。

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唐诗宋词元曲,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洒脱,让我们领略到了诗词的魅力。

而明清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中国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绘画艺术也是别具一格,从山水画的空灵飘逸到人物画的传神写照,无不体现着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团圆、欢乐和新的开始。

人们在这个时候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1. 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产生了,其代表如经考古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省渑池县出土的仰韶文化。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汉代为西域都护府。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反映出荀子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天人感应论”说。

5.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

6. 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7. 中国古代按照《礼记·昏义》的规定,婚礼程序被称为“六礼”。

8. 北魏时期,在山西的大同修建了云冈石窟,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影响。

9. 15世纪产生的格鲁派,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的一派。

10. 据《考工记》记载,周代宫室已经出现前殿后寝的建筑制度。

11. 秦代以后,“囿”改为“苑”,合称“苑囿”。

这种称法,一直沿用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皇家园林仍被称作“御苑”。

12.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重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13. 辛弃疾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的是元宵节的情景。

14. 秦代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15. 唐朝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成为律宗始祖。

16. 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17. 历史上,并称“三王”的是:夏禹、商汤、周武王。

18. 初唐的四大书法家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褚遂良。

19. 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始于隋代。

20. 《搜神记》为晋代出现的志怪小说,主要记录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21. 中国戏剧发展到元朝时,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了。

自此,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拜月亭》《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优秀剧目,作者分别是:关汉卿、汤显祖、洪升、孔尚任。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第一节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含义:《周易.坟》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温乎的开始,但文化二字并没有连在一起,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对其意义,理解并不一样。

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虎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都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古代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顾炎武在《日知录》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

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来源于拉丁文,仅限于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做出了新的解释,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的《哲学小词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上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文化的结构一般有四层:1 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会关系的准则,3 行为文化层指的是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4心态文化层指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而产生得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精华部分。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中国文化是中国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数千年来,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历史与文化。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1.稳定性2.时代性3.包容性4.继承性5.民族性二、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1.统一性2.连续性3.包容性4.多样性三、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1.突出人文精神2.注重和谐和中庸3.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四、中国文化的功能1.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2.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正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本质特征、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首先,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稳定性、时代性、包容性、继承性和民族性五个方面。

稳定性是指中国文化在历史演变中保持了基本特征的不变,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使文化内涵因时而变。

时代性则表现为中国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

包容性是指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发展壮大自己。

继承性是指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性则是指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

其次,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主要表现为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指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地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但始终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

连续性是指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没有中断,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

包容性是指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包容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的文化,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多样性则表现为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

再者,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主要体现在突出人文精神、注重和谐和中庸、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三个方面。

突出人文精神是指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注重和谐和中庸是指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

文化要略课程的意义

文化要略课程的意义

文化要略课程的意义
文化要略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设置的一种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跨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语言、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2. 培养全球视野:文化要略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促进跨国交流和合作,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3.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本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激发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

4. 培养创新思维:文化要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思维,让他们能够跳出狭隘的视角,接触不同的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成果。

5.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文化要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增进对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和睦的理解,培养和谐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文化要略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创新思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简论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内在特点(3)第二章地理概况世界屋脊四大盆地四大平原西藏在___________归入中国的版图。

明代设___________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从秦汉到隋代实行_________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_______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_________。

汉武帝将国分为___________,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_________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_________,在边疆地区设___________。

元代初年,以_________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___________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__________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从__________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于___________;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_。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_________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三皇五帝。

___________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___________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___________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三王。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卜辞;从___________即公元前___________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西周通过实行___________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___________。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___________之称。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秦王嬴政建立___________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

五胡。

草木皆兵出自___________战争。

南朝均以___________为都。

___________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

___________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

___________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___________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

清朝政府在___________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南京条约》开放___________五个通商口岸。

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割让___________等地。

辛亥革命。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___________的符号。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___________。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___________而得来的,这时,___________已经是___________的标志。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___________时代。

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___________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___________的反映。

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

全国姓氏中以___________最多,其次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名有五。

号的流行是在___________以后,___________时为盛。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3)。

姓。

氏。

姓氏最初的区别(3)姓氏的主要来源(11)。

郡望。

姓氏混杂的原因(4)。

名和字的关系(6)。

第五章汉字___________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认得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甲骨文最早是由___________首先发现的。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金文(钟鼎文)。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___________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___________。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___________的名称,___________的次序。

《说文解字》对六书的解释。

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3)。

第六章学术思想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孔孟之道。

老庄思想。

墨家学说。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法家学说。

经学。

六艺。

今文经和古文经。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___________为代表,尊___________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___________。

古文经学家尊崇___________,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___________。

孔颖达等人合编___________,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玄学。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北宋初年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北宋理学四大家。

___________集理学大成。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___________的观点。

四学。

朴学。

乾嘉学派。

___________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___________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黄宗羲的___________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___________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___________,总结了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四存之学。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___________,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___________,其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

第七章宗教信仰中国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崇拜最为突出。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___________最为重要。

封禅。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___________。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___________。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五岳。

五镇。

四渎四海。

从___________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___________。

庙号。

帝王祭祀祖先用___________,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___________。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___________。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___________,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___________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人。

___________亲祭孔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___________追封孔子___________,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___________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到___________,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佛教是由___________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___________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___________,管和尚叫___________。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___________,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佛教在___________之间传入中国。

___________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___________,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___________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___________经典为主,吸收了___________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___________,后流传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___________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

___________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成问题。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小成佛教和大成佛教。

三武一宗。

佛教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属于___________,尊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四大禅林。

四大石窟。

___________中国第一大佛。

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___________。

大藏经。

石经山。

___________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

道教的产生大体在___________。

丹鼎派和符录派。

道教一般把___________作为最早的道观。

道教以___________为四方保护神。

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和五功。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派,中国的基督教属于___________者。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___________代。

番坊。

伊斯兰教建筑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最为常见。

四大清真寺。

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___________。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___________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5)。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3)。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3)。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

道教的渊源(4)。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

道教的基本特点(4)。

道教发展的原因(3)。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

八章中国古代教育释菜和释奠。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