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1. 古文:古代文学的一种,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集中了周代初年的民歌、宗教歌曲、吟咏诗等。

3. 《楚辞》:楚国文学的代表作,主要表现了楚国爱国主义和科学的思想。

4. 《春秋》:古代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宰相左丘明为著者。

5.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6. 《庄子》:道家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修身养性、独立自由等。

7. 《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司马迁为主要著者,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8. 《红楼梦》: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巅峰之作,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旧制度的衰落。

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在艺术上,古代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形式丰富,涵盖了诗、词、曲、小说、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古代文言文以《汉书》、《史记》、《诗经》以及宋明以来著名的文学著作为代表,为弘扬和传播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史名词解释1. 古诗:古代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七言为主,用来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

古诗追求形式美、思想深雅,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形式。

2. 古文:古代的散文形式,以散文体写作的文学作品。

古文追求语言的优美、真实和自然,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形式。

3. 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创作典范之一。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4. 箴言:一种以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道理和智慧思想的文学体裁,相当于谚语或箴言。

在我国文学史上,箴言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起到了普及和传承智慧的作用。

5. 诗赋:古代文人用于与文人交流、赞美美好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韵律和修辞为基础,结构严整,语言华丽。

6. 唐诗:指创作于唐朝的诗歌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雄浑的气势和精湛的技巧展示了文人的才华,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宋词:创作于宋朝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表达爱情、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其艺术风格短小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8.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体,用于史书、经典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其特点是语言正式、结构严谨,需要较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

9. 白话文:指现代汉语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文言文相对应。

白话文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是现代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的主要形式。

10. 散文:一种不受限于韵律和节奏的文学形式,以散文体写作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11. 小说:一种以故事为主线,通过人物、事件和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理的文学形式。

小说是文学史上重要的创作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12. 戏曲:中国传统的一种文艺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戏曲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色彩,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一、文学概念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我国文学史上自先秦时期至唐代末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的整体。

这一时期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包括了经典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优美动人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人称颂不已。

2. 经典文学:经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具有历史、经典、典故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传颂和崇拜的对象。

例如《诗经》、《楚辞》、《唐诗》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 诗歌: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指的是运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手段进行艺术表达的文学作品。

古代诗歌以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而备受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等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

4. 散文: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与诗歌齐名的文学表现形式,指的是用白描文字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和叙述故事的文学作品。

散文以其平实、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和赞誉。

鲁迅的《呐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5. 戏剧: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

我国古代戏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剧情、生动活泼的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喜爱。

元曲《西厢记》、京剧《红楼梦》等都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作。

二、文学流派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倡导对现实社会的客观描写和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对社会现象、人物性格等的深入分析和揭示。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唐宋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诗词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主张个性与情感的自由发挥和表达,追求超脱现实、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全)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变革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2. 《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形式的文学作品,其中收录了多种体裁的诗歌,蕴含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及心灵感悟的深刻体现。

3.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收录了楚地方语言的诗歌,其中包括了《楚辞歌行》、《楚辞曲礼》和《楚辞乐府》等三类。

4. 先秦诗词:先秦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收录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等众多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古代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

5.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完成,收录了上古至汉代的历史事件,为后世探索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记录,它涵盖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很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以下是其中一些名词的解释。

1. 诗经: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许多不同作者创作的诗篇组成,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言文:指古代汉族的书面语言,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它以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基础,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严整性。

3. 唐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文学成就。

唐诗通常以四言或五言句式为主,讲究平仄和韵脚的押韵,以及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

4. 宋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文学时期,宋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宋词以语言细腻、意境深远和抒写个人情感为特点,多为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的形式。

5.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元代(1271年-1368年),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品。

元曲以《傲慢剧》、《杂剧》、《散曲》等不同类型的剧目为主,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进行表演。

6. 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是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小说,与文言小说相对。

它于明代(1368年-1644年)开始出现,逐渐发展成熟。

白话小说的特点是使用白话语言,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7.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提倡用白话进行写作,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倡导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关注农民命运和乡土文化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通常以真实、细腻和生活化的方式表达人物、事件和环境,强调地域性和浓厚的情感氛围。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总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总汇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神话:原始人类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虚妄反应。

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是用浪漫主义手法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传说:以一定的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带有史实影子的。

有文学和历史双重性质的口头故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时间的诗歌305篇,它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被奉为经典,称为《诗经》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般说就是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铭文,而且《尚书》的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有着重要影响。

《春秋》与微言大义:《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编年体断代史书,以言为经,事为纬,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为后世编年体史书之先河。

记录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历史,经孔编订。

鲁国历史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

微言大义:是指《春秋》中体现出的大义“夫子后而微言绝,七十率而大义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名词解释汇总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以下是该书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的汇总:1.诗经:刚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

《诗经》包括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古文:古代文学作品的正式文体,古代文学中最简约、朴实、直接的表达方式。

3.史书:记载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文学作品。

史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4.诗赋: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主要艺术形式。

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赋以辞章华丽、造句繁复为特征。

5.韵文散文:广义上泛指所有有韵的散文,狭义上特指宋代的散文形式。

韵文散文强调音韵的韵味和文辞的优美。

6.宋词:盛行于宋代的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抒发爱情和自然之美为主要主题。

7.律诗:唐朝盛行的一种严格按照字数音律要求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七言为主。

8.元曲:元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以曲调婉转、剧情细腻、寓意深远著称。

9.文言小说:古代小说的一种,用文言写成。

代表作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10.白话小说:用白话语言写成的小说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代表作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此外,还可以拓展一些其他相关的名词:11.词:古代一种以歌咏表达感情的独特文体,有诗意、音韵优美的特点。

12.传统戏曲: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形式来表演剧情。

13.简体字和繁体字:汉字书写形式的两种变体,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使用,繁体字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14.文言文和白话文:汉语书写的基本文体。

文言文用于古代,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修饰词汇,白话文则是口语化的书写形式,近代以来被广泛使用。

15.诗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独特的诗歌创作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骚体派等,宋代的词派等。

这些名词解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形式和流派。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极为丰富多样,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集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集合

1神话2风3雅4颂5《诗经》6采诗说7献诗说8删诗说9弃妇诗10《春秋》11重言12寓言13卮言14《尚书》15《今文尚书》16《古文尚书》17《逸周书》18九歌19天问简况20楚辞21《吕氏春秋》22辞赋23抒情小赋24散体大赋25骚体赋26乐府27苏李诗28建安七子29游仙诗30左思风力31玄言诗32太康诗风33吴歌34元嘉诗歌35元嘉三大家36永明体37永明声律38北地三才39西曲40宫体诗41山水诗42用典43骈文44志怪小说45志人小说46初唐四杰47吴中四士48沈宋49上官体50律诗51馆阁体52文章四友53高岑54王孟55李杜56竹溪六逸57拗体58排律59大历诗风60大历十才子61长庆体62元和体63元白64韩孟65长吉体66小李杜67武功体68韩柳69唐传奇70变文71俗讲72南唐词73温韦74花间词派1神话:神话即是关于神灵的故事。

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其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经过"幻想"加工,成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远古时代的产物。

2风":原指音乐。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3"雅":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其区别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4"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5《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有诗题,不在305之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10、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火之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伏生传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六十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x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折出33篇,流传至今,连同原来的《今文尚书》共58篇,也称《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周、夏商书。

《虞书》《夏书》非虞夏时作,是后代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11、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

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12、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13、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其本义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场”(宋黄伯恩《翼骚序》),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

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赋”。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注:名词解释部分也需要阐述历史沿革,等等,其中一定要交代清楚。

注意一下。

14、九歌:《九歌》本是古代乐歌,据说它是启从天上偷来的。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九歌》中共有十一篇,与题目所示的“九”不合,历代学者多有解释,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

15、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16、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汉间又有附益。

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

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充满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17、淮南子: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子刘安招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

是两汉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以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18、楚辞章句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完成的《楚辞》注本,西汉成帝时,刘向辑“楚辞”十六卷二十五篇,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七思》一篇,或《楚辞章句》十七卷,并为之作注,在资料训诂方面,多有依据。

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

19、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

“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20、百家争鸣这是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相互论辩和驳难的概况说法。

“百家”是对当时各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当时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正所谓“百家竞起”“九流互作”,形成了处士横议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名的有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各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1、庄骚《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的《进学解》。

《庄子》是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著作,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其相似之处,故庄骚并称。

22、寓言寓言是采用虚构假设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样式。

寓言和故事有区别,它以寓意为本体,有比喻寄托,主旨多借此寓彼,借古喻今,以物喻人,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

23、毛诗序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

毛诗在每篇均有题解,而《关雎》一篇题解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后人遂称各篇题解为小序,总论为大序。

关于诗序的作者,郑玄《诗谱序》说是《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三国吴人路现《毛诗草木虫直疏》谓东汉时东海卫宏所作,一直没有定论。

从《毛诗序》内容看《小序》恐非成于一人之手,其中不少说法在先秦可以找到根据,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大序》思想与《乐记》一致,有的文字则抄自《乐记》,可能是毛苌所作。

卫宏也许作过一些修订。

《毛诗大序》所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说的文艺纲领,影响极大。

24、汉赋(新体赋、骚体赋)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

屈宋等作家的楚辞富于楚国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的诗歌体裁。

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革为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新体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

新体赋的散文化以及经常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都与这一根本特色有关。

与汉人所称的“楚辞”为“赋”分开。

25、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

《七发》的结构形式引起后世很多人模仿,如傅毅有《七激》,张衡有《七辩》,马融有《七广》,曹植有《七启》,徐干有《七喻》,张协有《七命》等等,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特立“七体”,所以“七体”始于枚乘的《七发》,而各称始见于《文选》。

(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26、“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诗三百》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司马迁的意思主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愁怨悲愤倾诉于作品之中,因此与后人的某些意见,如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还是有区别的。

但这一提法对后世文学批评是有影响的。

(一方面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于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慨的特点。

)27、互见法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时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的塑造。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显示。

《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则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28、汉乐府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