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中的假设_臆想与编造_兼论端正学风问题_曹大为
历史研究中的“有我”与“无我”
历史研究中的“有我”与“无我”1,“无我之境”,是客观主义的史学所追求、向往的治学境界。
主张客观的历史研究应该是一种无我之境,一旦“有我”便破坏了历史学的客观性。
2,“有我之境”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史学所提倡的,认同的治学精神。
认为真正的史学研究只能是有我之境,有了史家“我”,历史学就不必追求什么客观性。
3,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认识的主观性。
历史结论实际上是历史与历史学家之间的双向建构。
史家的主体性并不必然破坏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
纵观19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方法论之演化,似大体可以概括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争议之进程。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之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无我之境”可以说是19世纪执西方史学牛耳的客观主义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客观主义史学将“客观中立”奉为史学研究的信条,要求史学家应保持一种超然的“客观态度”,无论是取舍史料还是理解史料,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以如实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例如德国学者兰克认为史学著作必须“如实直书”。
而学者伯里也提出:“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就怎样叙述”[2]9,仿佛菲士泰尔·德·库朗热所说:“不是我在讲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2]12。
可见,客观主义史学正是试图通过排除主观因素的“无我之境”式方法论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
因此,客观主义史学家极力强调“中立”、“公允”,例如英国学者托尼认为史学家必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压抑自己的想象和偏好,努力聆听自己内在理性的声音。
其实质是旨在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仿佛“让研究者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将头脑洗净,把脑中的镜子擦亮,把镜子对准探索的目标”[5],通过此种“无我之境”来客观地再现历史的真相。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保分练第三辑练三十17分的“论述类+实用类选择题”每分都入账
练(三十) 17分的“阐述类+实用类选择题〞每分都入账一、全取9分的阐述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
假设不加以辩证而随意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
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
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
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
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开展了。
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
因此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局部都经过了一番考证。
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根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
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
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假设交融而贯穿之,那么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
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
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
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那么做得非常不够。
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如今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
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的假设
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的假设
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的假设是指他们在研究历史时所做的推断或推测。
这些假设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多种来源,以及历史学家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历史学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解读,试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得出结论。
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的假设有很多种类型,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包括:
1. 因果关系假设:历史学家经常会尝试建立因果关系,即某个事件导致了另一个事件的发生。
这种假设基于逻辑推理和证据的支持,但有时也存在争议。
2. 社会结构假设:历史学家还会关注社会结构的演变,如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假设基于社会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3. 文化交流假设:历史学家还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这种假设基于考古学、语言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的假设并不总是正确的,有时也会存在误解和偏见。
因此,历史学家需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反思和批判,并尽可能地寻找更多的证据和视角来支持或推翻这些假设。
胡适文献编纂观考-档案文献编纂学
胡适文献编纂观考:档案文献编纂学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
学术史上的胡适不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兼受西方文明的熏陶。
胡适的文献编纂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文献收集、整理、史料鉴辨、目录及编纂方法,对目前文献编纂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收集与鉴别竭泽而渔。
胡适认为“大胆假设”是历史研究中必要的一个思维过程,必须与充分地占有史料相结合,所以他十分重视收集史料。
例如,在对《红楼梦》的考证上,为了从当时雾蒙蒙的索隐的谜学迷雾中走出,胡适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如《江南通志》、《八旗氏族通谱》、《曹栋亭全集》、《雪桥诗话》、《八旗诗钞》、《八旗文经》、《四松堂集》等一大批档案文献,争取做到相关史料尽归己手;另外他还翻阅了《红梦楼》多种版本的内容和批语评语等。
虽然这耗费了他很多精力,但经过全面查找后,一般不会遗漏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档案文献。
他认为,只有立足于雄厚的材料基础之上,才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在经过认真的考辨梳理后,胡适考证出《红楼梦》的著者和版本的情况,建立起《红楼梦》为作者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博约得当。
胡适对文献的收集往往与学术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紧紧围绕其研究课题的,他在一段时间内研究什么课题,相关的档案文献的收集就特别齐备。
在他对《水经注》进行考证时,翻阅查找了多达60余种版本,在深入研究档案史料价值的基础上,对已查找到的档案文献进行选择。
写文章80余篇,考证出全祖望生前将赵一清的《水经注》校本改了五次,所谓的七校本多是作伪的,并且澄清了戴震并无抄袭赵一清《水经注释》的问题,将清代关于考证《水经注》的一桩公案及其版本沿革考证清楚并做了结论。
关于新编_中国大通史_的几点理论思考_曹大为
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曹大为 编者按:本文对中国通史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即“如何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道路和反映重大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分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历史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人都很难一次性获得终极的真理性认识,因此,对上述理论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
历史认识正确与否,有待于在科学和社会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发表此文,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关注。
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是研究历史,也是指导编纂中国通史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历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突出表现在50年代对中国古史分期、封建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和汉民族形成等问题集中讨论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被充分吸收到通史著作的撰作之中。
现代史学大师在史学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更新的同时,也对创新通史体例做出重大贡献,尤其在历史阶段的划分,通过章节显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层次关系和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描述历史的框架,是对传统史学的重大突破。
白寿彝先生70年代末期着手编纂的大型本《中国通史》,又在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同类著作基础上有所发展,创立了由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反映历史的通史新体例,并在处理民族与疆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新中国史学是在继承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革命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变革旧的专制主义文化,发展新的民主主义文化,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等事业中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革命时代的特征也不能不使它着力于说明中国社会历史所蕴含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而对其个性较少探究。
这就使新中国的史学认识一开始就局限于“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阶段,在总体上未能进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充分把握中国历史的多样性的统一。
加上5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的“左”倾思潮的长期影响,史学研究不仅未能突破这一局限,其缺陷和不足反而日形严重。
辩论是否应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作用?
辩论是否应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作用?正方辩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对于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历史研究应该发挥作用。
首先,历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是一部连续的过程,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其次,历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曼所说,“历史是人类的一面镜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
最后,历史研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教训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研究应该发挥作用,因为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人认识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方辩手:尽管历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有所帮助,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过度沉湎于历史研究可能会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过度沉湎于历史研究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眼前的现实问题。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过度沉湎于过去会使人忽视现实和未来。
”有些人过度迷恋历史,甚至认为历史可以预测未来,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误的判断。
其次,历史研究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消极情绪。
有些历史事件是残酷和血腥的,过度沉湎于这些事件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悲观厌世的情绪。
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过度沉湎于历史会使人变得忧郁。
”。
最后,历史研究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偏见和成见。
有些人过度迷恋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某个历史人物,容易产生偏见和成见,导致对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误解。
学术科学真正的假设法
学术科学正确的假设法对偏狭片面的单一假设法的批驳文古清2018-2-23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胡氏不论被一些人称颂的有多么了不起,他的一些错误观念还是应该摆在桌面上光明正大地接受批驳。
科学箴言:“怀疑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轻信则是愚蠢的”。
“如果人们自己未能批判自己的理论,那么,也会有别人替他们这样作!”胡氏从未怀疑过自己轻下的结论而令自我不愉快。
现代一些有知识有头脑的人,比如192几年的黄乃秋,195几年的高亨,他们与胡适个人无隙,但都曾经深刻批驳过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单一假设的肤浅错误造语。
而胡适在这个问题上招致批驳冤枉吗?回答是:不冤枉,非但不冤枉,甚至批驳的还远远不深,远远不透!就此问题而言,实际上胡适连随处可见的,野跑嬉戏的三尺小童都不如。
三尺小童在玩捉迷藏或者藏宝游戏时,藏宝者需要设想几个藏宝地点,同时,找寻者也要设想多个可能的藏宝处,然后选择可能性最大的试着寻找。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儿童有一种很简单的游戏,过程是,几个儿童在另一个背过身的儿童后面站成一排,后排的某位儿童轻手轻脚走过去在前面的儿童背上拍一下,再轻手轻脚退回原位,然后让前面的儿童猜想是出自后排哪一位儿童之手。
这个前面站立的儿童比胡适要动更多的脑筋,他(她)需要根据后背拍打的各种细微感受来猜想假设是后面一排人中的哪一位。
世界上的问题,无论大小巨细,正确的解决方法都是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筛选最优而付诸实施。
兹事体大!1945年二战战胜利在即,在制定湘西雪峰山作战方案时,参加研究讨论者包括陆军何总司令,第四方面军王总司令,军事顾问麦克鲁中将等等许多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数小时优劣难判,议而未决。
但最后采用的却是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诱敌深入的内线作战方案,而不是王总等人拒敌外线的一些方案。
从后来的实施过程效果看,战果辉煌,证明邱参军的方案是最正确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所谓“集思广益”即有类似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的含义。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图书。
历史研究的,我们来看看下文。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一】《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
约瑟。
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
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
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
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
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
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
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
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
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
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
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
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
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
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
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文学类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
北师大2024年文学类考研真题精解(答案仅供参考)北京师范高校202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探讨生入学考试真题部(院、系、所):文学院科目代码:723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中。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
3、《庄子》作为创作方法的“三言”是指卮言、重言、__。
4、东汉抒情赋主要有__和述志赋两类。
5、东汉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__》。
6、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长于骈文,一时齐名,号称“__”。
7、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许。
8、__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
9、范成大的《__》是描写出蜀见闻的闻名笔记散文。
10、“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__的五古《颖亭留别》。
11、白朴的《墙头立刻》故事源自白居易诗《__》。
12、揭露阉党论政的《__》是明代一部以反面人物为主角的时事小说。
13、冯梦龙所编辑的两部明代民歌专集是《__》和《山歌》。
14、汪中的《__》是清代骈文的代表作。
15、“春夜难过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闻名诗人__的《夜坐》。
二、材料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1、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
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
”如何理解陈对三曹的评价?结合作品加以简析。
2、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
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简述朱的主要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高三历史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试题
高三历史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试题1.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要尊重当时的历史事实。
【考点】史学研究•历史想象•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2.“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足以说明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人的脑袋里”就是“主观”的意思,对于同一个史料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考点】文史常识·史料解读·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3.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西晋傅咸作《纸赋》肯定纸的意义B.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C.蔡伦因造纸有功被汉和帝册封为侯D.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
江苏省开明中学高三历史周练十一 (三)
开明中学高三历史周练十一(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题号前)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2.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A.程朱理学B.阳明心学C.李贽“异端”D.经世致用思想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
佛学 C.程朱理学D.西学4.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其局限性.局限性表现在A.树立人的权威B.亵渎了神灵C。
否认外在的规制对人的约束D。
强调自由5.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其意义在于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②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③否定了基督教的作用④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A。
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6.下列对法国“启蒙思想”最准确的表达是A.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B.批判了封建制度,对新社会提出设想的思想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和平衡7.要从《诗经》中更多地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阅读其中的A。
风 B.大雅 C.小雅D。
颂8.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这一风格的是A.《清明上河图》B.《鹳鱼石斧图》C.《墨梅图》D.《步辇图》9.科比先生是1892年从美国某中学毕业的,毕业后他列出了自己想干的几件事,最有可能完成的是A.写一篇关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论文B。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研讨
理清历史阶段特征
举例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夏商周: 中华文明的勃兴。 春秋战国: 中华文明的转型。 秦汉宋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 明清(1840年前): 中华文明的危机。
2
第17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六单元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20课 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
2 4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3 4 4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
4
必修三
③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思想解放。
①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内 ② 反对重农抑商 ,主 张 容 工商皆本。
有人自己的“理性”。 ②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 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③集中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 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 等和个人自由。
反观命题人的学术背景主要集中在:
•中国古代思想史; 秦汉魏晋史; 中国古代
民族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社会史;
晚清社会风尚 ; 中国现代史。
•世界近代化 ; 史; 日本史;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美国 古今中西交汇 等等
2、高考试题的特点——变与不变
分布的规律性 ; 重点的导向性 命题的示范性 ; 价值的正确性 1)依托主干知识设题,注重通史阶段特征; 2)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角度; 3)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4)注重多元史观引领; 5)重视学科思维考查; 6)联系时政热点。
全国文综历史命题人
全国文综命题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和现代化。
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
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宗教文化、风俗节日文化、乡村社会变迁。
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
刘芄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面对过去——想2008年高考试题1.看知识点的专题分布:必修部分是高考中的重点,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选做题是试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分值,并且都是超量供题,限量做题。
推荐:2009年高考历史备考应注意传承与创新2.看高考试题的内容:(1)考史实,重视对历史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考查,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主干知识到思维能力的形成。
命题者十分重视历史概念的掌握。
如广东今年的试卷,概念考查分达28分,占总分值的19%。
(2)考能力,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3)考素养,重视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包括人文素养和史学素养。
3.看高考试题的特点:(1)传统与创新交替。
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
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
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基础与能力并重。
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生活结合。
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
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
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例谈高考历史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
例谈高考历史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一、高考历史命题人研究方向一览表命题人研究方向刘芃(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曹文柱(北京师范大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美利坚合众国史”、“美国宪政史”、“电影中的历史”李帆(北京师范大学)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史学史研究孙燕京(北京师范大学)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晚清社会文化赵世瑜(北京大学) 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民俗学史。
吴国盛(北京大学) 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
刘北城(清华大学) 世界近代史、西方思想史,在评介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译介国外史学及世界近代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
何德章(天津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民族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胡德坤(武汉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日战争史、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高嵩(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世界现当代史李少兵(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西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的比较研究郝瑞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青年运动史吴伟(中国社科院)苏联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学史1岳麓版必修一主编: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刘北城(清华大学)、岳麓版必修二主编: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曹文柱(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岳麓版必修三主编: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二、例谈高考试题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1、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刘芃★刘芃,1977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其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史料学专业。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要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寓论于史”这里的“史”是指()。
A.史实B.史德C.史观D.史法【答案】 A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 A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两税法D.宋代王安石变法4、《左传·隐公六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里的“礼”指的是()。
A.相邻国之间有救援赈灾的责任B.诸侯对周王有提供粮食的义务C.已经出现买卖粮食的商业行为D.王权衰落致使诸侯国放弃义务【答案】 B5、“‘里根经济学’针对经济低迷采取的措施可以形容为‘四大支柱’,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大意相符的是()。
A.社会供给平衡思想B.货币学派思想C.新保守主义思想D.新自由主义思想【答案】 C6、“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7、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当时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行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答案】 D8、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省委要求中央给予当地一定的权力,以便借助华侨众多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发展经济,中央同意给予政策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_曹大为
耕作生产方式, 都更有利于刺激早期
与 建
构
人类智慧才干的开发和文明的发展。 新
文
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相应, 中华 化
的
文 化 多 元 一 体 格 局 呈 现 出 博 大 、开 放 、 路
径
汇聚百川的特点, 得以发展延续世界上
走 向
唯 一 没 有 中 断 的 文 明 。中 国 古 代 在 自 然
经济和宗族血缘纽带双重制约下迈入
与 建
呕哕”; 而其实这种“中国创其法而西人
的呢?难道是先验的吗?倘在以上表述
构
新 袭 之 ”的 “西 学 中 源 ”说 , 先 前 曾 经 是 洋 的 “实 现 ”前 加 上 “获 得 和 ”三 字 或 许 尚
文
化 务 派 用 来 和 坚 守 “夷 夏 ”精 神 堤 防 顽 固 能 勉 强 , 毕 竟 在 “实 现 ”之 前 首 先 要 “获
构
新
开讨论, 对“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做出理论回应。
文
化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 转轨; 现代化实践; 会通超胜
的
路
[作者简介] 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径 走
向
2004年9月 , 曾 有70多 位 文 化 名 人 在以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为主 题 的 北 京“2004文化高 峰 论 坛 ”会 上 联 名 发 表 《甲申文化宣言》, 引 起 社 会 各 界 广 泛 关 注 。《宣 言 》涉 及 的 其 实 是 一 个 延 续 了近400年的话题。
途径等问题展开, 侧重从理论层面做一 千丝万缕联系仍处于研究视野之中。
些阐释说明。
所谓传统文化, 是指历史上流传下
来、至今还在发生影响 、有 一 定 活 力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大为《中华读书报》最近选刊了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教授《求是室漫笔》中的一篇文章《“假设”的历史》。
该文列举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诸如“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鸦片战争提早三百年,中国就会进步更快,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就不会中断了”之类的假设加以批判,认为“这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实,现在给它来个‘假设’,说照改良主义的路走中国就会好得多,子虚乌有的事,谁又能说清楚是好得多还是坏得多,那只有算命先生算命了”,由此批评道:“史学工作者的任务是认识、解释历史,而不能编造、臆想历史”,“历史没有也不可能按照后人为它设计的道路回过去再另走一遍”!。
以龚教授在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出面批评他称之为“热衷于臆想、假设,似乎是一种时髦”的风气,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何况龚文涉及到研究历史的理论、观念、方法论以及学术批评的规范等问题,正是关系到端正学术风气的重大问题,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应肯定,龚教授关于“历史是昨天的现实,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看,它都是一个无法更改和逆转的客观存在。
历史学正是以这一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的看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其次,龚文所举数例“假设”是否得体,因与本文主旨无关,姑置不论。
我们关注的是龚文实施批判的立足点、逻辑及其引申的结论和从中体现的方法论造成了诸多混乱,这是本文所要着力辨明澄清的。
一、关于假设《“假设”的历史》一文脱胎自另一篇学术论文《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主观臆想不能代替历史客观实际”一节,在那篇论文中龚教授明确提出“研究历史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客观历史予以能动的反映。
即在搜集、整理、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探寻社会的发展规历史研究中的假设、臆想与编造———兼论端正学风问题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不能与此相反,脱离历史的客观实际去随意地作主观的臆想和假设”!。
在这里,假设和臆想一并被排除在历史研究范围之外,这就牵扯到史学研究是否应该拒绝假设这样一个理论问题。
历史当然不是假设,而确实是“昨天的现实”,是“无法更改和逆转的客观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
人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不能假设。
但这并不意味在历史研究中就不能假设,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假定的说明。
人们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总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片断零碎到整体全面的过程,只有不断提出假设进行探索才能深化认识、掌握规律。
没有假设便不可能有科研,假设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形式与途径,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就历史研究领域而言,不外龚教授所说“搜集、整理、研究大量史料”的实证研究与“探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的理论诠释两大方面。
鉴于历史无法再现的不可重复性特点,使人们认识到的历史和客观存在过的历史之间存在很大距离。
历史的记述者和研究者均不可能摆脱时代与阶级的影响,不能不受理论素养、史学观念、科技手段、认识能力乃至阶级立场和特定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刻意的捏造虚构和无意的偏失误漏。
只有不断提出假设并继之以证实或证伪,方能相对接近于历史真实。
在实证层面排除假设,就等于取消历史研究。
而在理论诠释层面,“假设”同样是开展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
人们用以解释历史的理论框架的确立,都必然经历过假设的阶段,包括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思想。
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在!"年代提出这个假设后”,花了不下#$年的工夫加以研究,直至“《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此外还有一种假设,是对“已然在中国发生了的”历史做出不同路径的假定,属于一种无法验证的假设。
确有其特殊的一面。
但因其旨趣在于通过用假设的可能性与实际的历程比较,研判利弊、总结规律,仍不失为理论诠释范畴中用以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更好总结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历史的发展固然有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可循,但这通常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而在许多具体发展进程中则充满了无数偶然性因素。
体现人们主体意志的“文化”选择,同样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
如果把充满灵气的创造历史的主体,仅只看成是体现、演示某种抽象规律、公式的毫无生命的躯壳和工具,就很难和庸俗机械唯物论划清界线。
如果一切逝去的往事俱为命定,那还有什么经验教训好总结呢!“历史是昨天的现实”,将来的现实也必将成为历史,这将来的现实是否也和昨天的现实同样是命定的呢!人们对现实活动中面临的多种方案的比较选择岂不也成为毫无意义的多余之举"因此倘若不以宿命论的眼光看待历史,就不应笼统以“后人不能也不可能给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下命令:应该这样走,不应该那样走;这件事应该发生,那件事不应该发生”为借口,拒绝对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同可能性进行假设与比较。
在现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美国新经济史学派,就尤其重视对历史上不同路径假设的研究,他们建构的反事实模式或称假设#演绎模式成为该学派研究的重要特征。
其中福格尔《铁道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在假设$%&’年美国没有铁路的情况下,对国民收入水平进行了复杂的统计推理,得出铁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并未起到决定作用的结论。
福格尔和恩格尔曼合著的《苦难的时代———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学》,则假设如果未曾爆发南北战争,奴隶制种植园延续到$%&’年,情况会是怎样。
作者通过对$%(’)$%&’年间棉花价格和产量增长率、奴隶生活费变动率以及奴隶价格增长率等有关资料长达数千小时的计算机计算,认为当时的奴隶制危机不是经济和社会危机,而是社会平等、道德问题!。
该书在史学界引起极大震动,获美国历史研究最高荣誉———班克洛夫特奖。
福格尔本人也因对经济史研究的贡献而获$&&*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并不一定都接受新经济史学派的一些具体结论,但却不能无视他们运用假设—演绎模式研究提出的挑战。
这种反事实模式研究毕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研究内容,丰富了研究方法,使人们获取许多新鲜知识,得到有益的启发。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这一原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将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可能性与“既有的事实”比较,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既有的事实”,而并未否定或窜改“既有的事实”这一前提。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不排除对以往的历史做出不同的假设。
恩格斯本人就曾针对$&世纪美国工人运动提出与实际历程不同的假设#;毛泽东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假设更为人所熟知$。
我们之所以不赞成龚教授以一些假设是“子虚乌有的事,谁又能说清楚是好得多还是坏得多”为由在历史研究中排斥假设,就在于我们认为只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作指导,尽可能详尽地掌握相关史实,就完全有可能对比讲清假设与实际路径的利弊得失。
鉴往知来是史学研究所应发挥的重要功能。
在浩繁博大的历史中蕴含着的种种经验与教训,许多情况下都是相对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不同可能而言,以历史事实与其他可能性相比较而得出。
这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大量存在着的不确定系统、随机性系统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方式是多样的;而经历了无数历史关头的无数次选择之后,尽管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确实导致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在具体发展道路和社会发达程度上表现出很大差异。
假设与比较是为了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规律、发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现实,展望未来。
反之,如果把无数历史关头存在过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一概视为“谁又能说清楚”,拒绝比较,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既往“选择”进行价值判断和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从而大大削弱历史研究所应发挥的积极功能与效应。
二、关于臆想与编造谁都知道,科学研究中的“假设”通常指有一定根据的设想;“臆想”则为并无依据的主观猜测,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龚文以“随意假设”与“臆想”混同,一并加以否定,从而在概念上造成了混乱。
既然历史研究是“对客观历史予以能动的反应”,它就必然带有一定主观性;作为假设,更不免有“脱离客观实际”“随意”的一面。
只是这种“脱离”系因逝去的“客观实际”尚不为人所知;或系在理论诠释层面用当时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的选择与已经发生了的“客观实际”作比较,这两种情况均不能简单视为不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
也就是说,“假设”既有主观、随意的一面,也有以客观存在为参照以一定理论框架为指导的有根据的一面,这正是假设与毫无根据的臆想之区别所在。
例如前文所举恩格斯、毛泽东提出的假设,都是对已然发生了的事实做出不同的假定,均无从验证,但却不能视为“算命先生算命”“等于白说”。
原因就在于这些假设的提出并非凭空臆测,其间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革命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总结。
这和龚文类推的“人们也可以随意假设:如果宋朝是个强盛的王朝,能打败辽、西夏、金诸分据政权,一统天下,中国可能要比欧洲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今天将是另一个样子”云云有本质的区别。
龚文类推的“假设”,所依据的只要强盛、一统天下,便可能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逻辑本身便不能成立,前提有误,自然属于“不啻是在说梦话”。
事情总不能简单到因为龚教授凭想像类推的“假设”荒谬,便株连其余,否定一切假设。
即以毛泽东提出的假设而言,其前提是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事实,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之上。
尽管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对传统社会的社会形态演变、社会发展道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等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还应指出的是,我们对待一些学术上的“臆想”似应格外审慎。
明人万虎的大名已被镌刻在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火箭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也以之命名。
这是因为数百年前万虎手持两只大风筝令人把自己捆绑在椅子上,椅背绑有!"支火箭,企图同时点燃一轰冲天,结果自己的“臆想”连同生命在一声“巨响中顷刻灰飞烟灭”。
对于万虎这一异想天开之举,时人有几个不认为是痴人“演”梦的#社会科学领域也不乏这类例子。
“文革”中通过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决议时,惟有一名女共产党员没有举手,当时有谁想到会有今天的结局!我们并不打算在理论上向“臆想”退让,只是主张在甄别何为“臆想”时,不妨采取较为宽容一些的态度。
龚文中与假设、臆想混淆的另一概念是编造。
“编造”一词分别含有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凭想像创造和捏造三种涵义。
严格地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撰述者编造的结果,即按照著述者采用的理论框架并依据其考证认定的史实加以编排表述的产物,其中必然带有著述者主体理解、认识乃至想像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