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70肛肠科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合集下载

肛裂的中医诊疗方法

肛裂的中医诊疗方法

肛裂的中医诊疗方法
肛裂是指直肠末端或肛管黏膜及皮肤发生裂口,临床上以肛门区疼痛、便血和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肛裂多属于痔疾范畴,治疗上可采取中医中药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中药内服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槟榔、牡蛎、白花蛇舌草、苦楝皮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

2. 中药外用治疗:可采用中药浸泡、煎煮后敷盖在患处,如采用生大黄、盐酸戊硝唑、苦参等,具有消炎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

3. 中草药熏洗:可以用中草药煎剂进行熏洗患处,如采用柴胡、苦参、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4. 针刺疗法:包括穴位刺激和艾灸治疗,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肛裂的中医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施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严重的病例,还需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肛裂的常见症状与中医药治疗方案

肛裂的常见症状与中医药治疗方案

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肛裂的疗效和缩 短治疗周期,以及如何减少患者痛苦和不便 等,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伴随症状
瘙痒
肛裂患者可能出现肛门部位瘙痒,与分泌物增多和局部炎症有关。
全身症状
严重肛裂或合并其他疾病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03
中医药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治原则
01
根据肛裂的不同证型,如湿热下 注型、阴虚火旺型、气滞血瘀型 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辨证施治。
02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对于急性肛裂以缓解 症状为主,慢性肛裂则着重调理 身体机能。
针对合并其他疾病(如痔疮、肛瘘等)的肛裂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
定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在治疗肛裂的同时,积极治疗其他疾病,以达
到全面治愈的目的。
05
临床效果评估及安全性 分析
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
01
02
03
治愈率
经过中医药治疗,肛裂完 全愈合,症状消失的患者 比例。
显效率
肛裂症状明显改善,裂口 缩小,疼痛减轻的患者比 例。
有效率
肛裂症状有所缓解,但裂 口未完全愈合的患者比例 。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观察
局部刺激
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熏洗 或外敷时,可能会出现局 部刺激症状,如瘙痒、红 肿等。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 成分过敏,出现皮疹、发 热等过敏反应。
胃肠不适
部分患者在服用中药汤剂 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 。
定。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肛裂的机理
加强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研究
进一步探讨中药对肛裂局部病理改变的治 疗作用,以及中药对患者全身症状的改善 作用。

66 肛肠科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6 肛肠科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单纯性高位肛瘘切开挂线疗法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2.操作要点:①探查内口:可采用指检法、染色法及探针法(最常用)等确定内口位置。

肛裂中西医治疗方法

肛裂中西医治疗方法

肛裂中医治疗方法1.中医处方:1) 〖辨证〗阴虚津亏,热结肠燥。

〖治法〗祛腐生肌,活血止痛,滋阴凉血。

〖方名〗轻冰散。

〖组成〗轻粉30克,冰片3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乳没去油)。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

患者取右侧卧位,肛门皮肤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

自制竹签(长12厘米,直径2毫米,一端钝尖,一端扁铲形)并高压灭菌。

用签扁端撮药粉约0.5克左右,涂在裂口上,外敷少许无菌棉花,用竹签尖端送至肛门内压迫药粉,再敷上无菌纱布2块,用胶布固定。

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洗洁肛门,来医院门诊换药。

一般经5-7次治疗即可治愈。

〖出处〗李组威方。

2) 〖药物〗十大功劳、两面针各等量。

〖制法〗将上述二味药煎水,待用。

〖用法〗坐浴30分钟左右,每天2次,浴后敷生肌膏。

用于治疗肛裂初期,效果显著。

〖出处〗《中医外治奇方妙药》。

3) 〖药物〗苦参15克,益母草20克,红花12克,白鲜皮12克,蜂房15克,艾叶5克,花椒5克,三棱10克,枯矾3克。

〖用法〗上药用布包扎后,放入有500毫升左右水的锅内,置文火上煮沸。

5分钟后,倒人盆中,待温后坐浴20分钟,以干纱布擦净患部后外涂云南白药少许。

每晚1次,适用于肛裂。

对妇女产后因会阴侧切致伤口久不愈合者亦适用。

〖出处〗《大众中医药》1994;(5):43。

中医对肛裂的治疗,不仅在手术技术方面有许多独创,而且在药物治疗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医疗经验。

4)燥火便结:一般症见大便坚硬燥结,排粪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略有缓解,尔后可持续疼痛数小时,甚则整日疼痛不减,便时鲜血随之而下,多呈点滴状。

常因大便燥结痛苦,而不敢正常进食,伴有心烦意乱,口苦咽干,舌苔黄燥,脉数。

证属:燥火郁结,结于肠道。

治法:宜清热泻火,润肠通便。

方用:栀子金花丸,或以此方加减使用。

外用祛毒汤熏洗,敷生肌玉红膏于伤口。

5)湿热蕴结: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或可带有脓血,苔黄厚腻。

证属:湿热下注,蕴结于肛。

2017年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 、优化 (4)

2017年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 、优化 (4)

2017年肛肠科重点优势病种混合痔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2017年收治的混合痔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6年修订的优势病种混合痔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1.1临床疗效2017年收治混合痔患者130例,临床上诊断率100%。

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3型,直接明了,2016年收治气滞血瘀证20例,湿热下注型106例,脾虚气陷证4例。

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混合痔主要是用中医的外剥内扎术及硬化剂注射法,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混合痔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肛缘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6年度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数据如下:2017年与2016年各种数据比较住院时间(天)尿潴留排便困难疼痛延迟愈合出血2016年 12 9% 8% 10% 5% 1%2015年 12 10 % 9% 11% 6% 1%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出血,疼痛比例有所下降。

另外经过中医辨证论治和配合术后首次排便常规灌肠,且让患者常规口服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物,保持大便软化。

大大降低了术后排便导致大出血的发生率,且减轻了排便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也减少了术后肛缘水肿、伤口愈合迟缓的发生率减少,给患者减轻了痛苦。

并且在每日换药时加用了湿润烧伤膏,龙珠软膏等外用药物,以清热解毒,止痛,生肌,促进了伤口愈合,缩短了住院周期,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住院费用,尽管运用中医药在治疗痔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痔术后便时疼痛、肛门坠胀、肛缘水肿等并发症的仍无法彻底消除,今后需进一步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药物,及其他物理疗法在痔术后恢复期的运用。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案(一)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1.适应症:慢性期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在距肛门后位距肛缘约1.5cm的5点或7点处做一梭型切口,食指伸入肛内触到括约肌间沟部位,持弯钳自切口进入,沿皮下进到括约肌间沟部肛管皮下,在食指引导下,挑起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指诊肛门松弛,括约肌间沟上方可及明显裂隙即可;肛裂部分行病灶切除暴露新鲜创面;加压包扎。

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诊疗方案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不适等症状。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肛裂诊疗方案,本文将介绍肛裂的病因、症状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法。

1. 肛裂的病因肛裂是肛门区域皮肤及黏膜的裂口,常常是由于肛门括约肌过度紧张导致肛门区域的皮肤及黏膜受伤引起的。

其他病因可能包括便秘、肛门直肠炎、肛门肛周脓肿等。

了解肛裂的病因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 肛裂的症状肛裂的主要症状是肛门区域疼痛,通常会加剧和排便有关。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肛门出血、排便困难以及肛门区域的潮湿感等不适症状。

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而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保守治疗对于大部分轻度的肛裂病例,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方法。

这包括改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增加饮水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减少大便的负担。

此外,局部应用保湿剂如软膏或乳霜来缓解症状,有助于皮肤的恢复和裂口的愈合。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肛裂的诊疗方案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抗炎药物和舒缓剂可以减轻疼痛感,促进裂口愈合。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尝试使用局部麻醉软膏或者肌肉松弛剂来缓解括约肌紧张,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愈合。

5.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肛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手术治疗常被称为肛裂成形术,它的目的是通过切除疤痕组织和松弛括约肌,加速愈合并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传统的手术切割、裂口旁切术和钳切术等。

患者应与医生讨论,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肛裂的诊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预防肛裂的重要措施。

对于轻度的肛裂,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对于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加速愈合,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如何从根本上治疗肛门裂痕

中医如何从根本上治疗肛门裂痕

中医如何从根本上治疗肛门裂痕肛门裂痕,又称为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内气血不畅、湿热下注、阴虚肠燥等。

中医治疗肛裂注重从根本上调理身体,通过整体的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多种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预防复发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肛裂的常见症状。

肛裂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肛门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这种疼痛往往剧烈且持续一段时间。

此外,还可能伴有便血、便秘等症状。

长期的肛裂不愈,可能会导致肛门狭窄,进一步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气血不畅,导致肛门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肌肤失养,容易形成肛裂。

湿热下注则是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体内湿热内生,下注肛门,灼伤肌肤,引发肛裂。

阴虚肠燥多因久病伤阴、年老体衰或产后失血等,使肠道失去濡润,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损伤肛门而致病。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肛裂有着丰富的方法。

中药内服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气血不畅型的肛裂,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物,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

对于湿热下注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能清除体内湿热,减轻肛门的炎症反应。

阴虚肠燥型则常用增液汤加减,以滋阴润燥、通便润肠。

玄参、麦冬、生地等药物可增加肠道的津液,使大便通畅,减少对肛门的损伤。

中药外用在肛裂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坐浴是常用的外用方法之一,通过将中药煎水后坐浴,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

例如,使用苦参汤坐浴,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能够缓解肛门的疼痛和瘙痒。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膏剂,如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等,涂抹在肛裂处,促进伤口愈合。

针灸治疗肛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长强、承山、足三里等,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缓解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减轻疼痛。

肛肠科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肛肠科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1.肛裂扩肛术(1)适应症:急性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1)适应症:慢性肛裂(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8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4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8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22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26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0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5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9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4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8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2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7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0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5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1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7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1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3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9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髄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5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8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03二十四、外伤性寵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07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10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15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24二十八、瘻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37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40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45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50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56三十四、紫瘢肾(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62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67三十六、廷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73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79三十八、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83三十九、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0四十、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4四十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2四十二、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7四十三、,賺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1四十四、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5四十五、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0四十六、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5四十七、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1四十八、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5四十九、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9五十、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43五十一、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48五十二、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1五十三、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4五十四、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7五十五、白沱(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0五十六、瞳神紧小(前葡萄膜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3五十七、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6五十八、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9五十九、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74六十、胃皖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80六十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86六十二、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91六十三、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95六十四、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01六十五、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06六十六、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0六十七、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3六十八、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6六十九、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9七十、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2七十一、肠湃(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5七十二、紫瘢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8七十三、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1七十四、髄毒劳(骨簡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4七十五、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7七十六、肝瘟(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1七十七、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5七十八、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8七十九、麻疹(典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1八十、小儿紫瘢风(过敏性紫瘢-皮肤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4八十一、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7八十二、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6八十三、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0八十四、食管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5八十五、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8八十六、头部伤(颅脑损伤)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1八十七、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髄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6八十八、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1八十九、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6九十、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01九十一、中风后扃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06九十二、胯骨错缝(舐髒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12。

(完整版)67肛肠科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完整版)67肛肠科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淆痔)中医诊断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歇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痛苦,黏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向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嫩,多位于 3、 7、11 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联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拟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淆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互相交融。

临床主要依赖症状、体征进行诊断,重点以下:(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湿润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痛苦。

(2)体征: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需时可行蹲位检查,察看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腐败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 I 、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样;对频频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涉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能够清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余疾病。

肛门直肠镜:能够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腐败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拟订的中医肛肠科常有病诊断指南(2012 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发射状出血,赤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赤色鲜,量许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收缩,坠胀痛苦,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显然,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中医肛裂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肛裂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肛裂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肛裂又名“钩肠痔""脉痔”“裂痔”,是肛管皮肤破裂,或全层裂开形成感染性梭形溃疡,并以周期性疼痛为特征的一种肛肠疾病。

肛裂是临床象形诊断,病理诊断为肛管溃疡,且溃疡多为单发,沿肛管放射成梭形。

其发生部位绝大部分都在肛管后正中,其次是前正中,两侧的不多。

发病年龄一般都在20~30岁,儿童及老年人较少。

在性别上,根据我国调查及临床资料统计,男性多于女性。

而且女性发病部位又大多位于前正中。

肛裂的发病几率仅次于痔疮,居肛肠疾病的第2位。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长强穴、大肠俞。

【操作】治疗前嘱病人排净大便,取左侧卧位。

长强穴常规消毒,选用10ml注射器5号长针头抽取5%当归注射液6ml,1%利多卡因4ml刺入长强穴待有针感后回抽无血,注入药液6ml。

取大肠俞,快速进针1寸,待有针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

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2.中药熏洗疗法【药物】玄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当归10g,白术10g,防风10g,泽泻10g,枳壳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炒地榆12g,炒槐花12,生甘草6g。

【操作】上方加水500ml,文火煎30分钟,熏洗患处20分钟。

7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

治疗期间禁忌辛辣刺激之品,勿用其他药物。

3.中药外敷疗法【药物】黄芪30g,芍药30g,川椒30g,白及30g,黄连10g,孩儿茶10g,薄荷10g,将上述中药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中搅拌(加热),配成30%软膏备用,冬季可适量加入香油。

【操作】嘱患者排便后温水坐浴15分钟,治疗组将备用的裂痛宁膏涂于肛管裂口处,每日用药2次,15天为1个疗程。

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诊疗方案引言肛裂是指位于肛门区的一种常见肛门疾病,其特征是肛门周围的皮肤或黏膜裂开,导致疼痛、出血和排便困难等症状。

肛裂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复发。

本文将介绍肛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一、诊断1. 临床表现肛裂的主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剧烈的肛门疼痛是肛裂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排便后加重,可以持续数小时。

•出血:肛裂常伴有鲜红色的血液排出,通常是在排便后,伴随着疼痛。

•排便困难:由于肛裂引起的痉挛,患者可能会经历排便困难和便秘。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确诊肛裂的关键步骤之一。

医生通常会根据以下指标进行检查:•肛门皮肤破裂的情况:肛裂通常位于肛门的后部中线,可见皮肤破裂或溃疡。

•平滑肌肉痉挛:肛裂可引起内外括约肌的痉挛,医生可以通过肛门指诊来判断肌肉的状况。

•其他肛肠疾病:体格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肛肠疾病,如痔疮或直肠肿瘤。

3. 诊断辅助工具•肛门镜检查:肛门镜可以提供清晰的影像,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肛裂的程度和位置。

•直肠检查:在一些疑难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进行直肠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二、治疗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肛裂,保守治疗通常是首选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措施:•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改善排便习惯,减少便秘发生的概率。

•平滑肌松弛剂:可以通过减少平滑肌紧张来缓解肛门痉挛,从而缓解疼痛。

常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和钙通道阻滞剂。

•局部药物应用:使用作用于肛门的局部药物,如局部麻醉剂或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2. 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的严重肛裂,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肛裂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切开内外括约肌,缓解肌肉痉挛,并促进肛裂的愈合。

•前立肛门切开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前立肛门切开术,以充分清洁和修复肛裂。

3. 后续护理和复发预防在治疗肛裂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后续护理,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复发的可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保持肛门区域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和炎症的发生。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治肛门裂伤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治肛门裂伤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治肛门裂伤肛门裂伤,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对于肛门裂伤有着独特的诊治方法和理念。

中医认为,肛门裂伤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久病等因素有关。

比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胃肠积热,下注肛门,引发裂伤;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可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于肛门;而过度劳累、久病体虚,则会使气血亏虚,肛门失于濡养,也容易出现裂伤。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综合判断。

望诊主要观察肛门局部的形态、色泽、有无裂口、分泌物等。

一般来说,肛门裂伤的患者,肛门周围可能会有红肿、裂口,裂口边缘可能不规则,有时还会伴有少量的出血或渗液。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叙述,了解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的症状,如疼痛的性质、程度,排便的情况等。

问诊则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变化、既往病史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盛衰、脏腑虚实等情况。

触诊主要是触摸肛门周围,检查裂口的深度、范围,以及是否有硬结、条索状物等。

中医治疗肛门裂伤,方法多样,且注重个体化治疗。

首先是内治法,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

如果是胃肠积热型,患者常表现为大便干结、肛门疼痛剧烈、裂口色红、舌红苔黄燥等,治疗宜清热润肠通便,常用的方剂有麻子仁丸加减。

若是阴虚津亏型,患者多有大便干燥、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裂口淡红、舌红少津等症状,治疗应以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为主,可选用增液汤加减。

对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常见大便不干但努挣难下、肛门疼痛、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裂口苍白等,治疗需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常用八珍汤加减。

除了内治法,中医的外治法在肛门裂伤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熏洗法是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通过将中药煎煮后,先熏后洗肛门局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的作用。

常用的熏洗方剂有苦参汤、祛毒汤等。

坐浴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肛门浸泡在药液中,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裂口的愈合。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病(TCD编码:BWG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裂病(肛裂)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病(肛裂)的患者。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同意接收手术治疗。

3.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肛门视诊、肛门指检、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1)肛裂扩肛术(2)内括约肌切开术(3)肛裂切除术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

肛裂诊治指南

肛裂诊治指南
肛裂诊治指南
联合修订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中华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肛裂的定义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行全层裂 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 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临床表现
➢症状:肛门排便时和便后周期性局剧烈 锐痛,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 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概念Leabharlann 不被消化酶所消化的植物细胞。 功能:
1. 增加肠内容物的含量 2. 是结肠内细菌腐败的基质 3. 可产生人体必须的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
酸 是胃肠粘膜的必须营养物质 4. 加强结肠粘膜屏障, 防止细菌易位
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谷类的皮 ➢根茎类食物 ➢麦芽菜 芽苗菜是指可食用的各种蔬菜
的种子,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 使粪便松软,并有利于降糖、降胆固醇 以及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体征: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溃疡, 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 肛窦炎、潜行瘘。
分类
➢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 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 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 灰白色,有分泌物。
➢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现 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邻近有 哨兵痔,或有潜行瘘形成。
忌食辛辣食品
➢烟 ➢酒 ➢浓茶 ➢咖啡 ➢辣椒等刺激食品
Thank you!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8
非手术治疗 消脱止
非比麸
外治法 :中药坐浴 ,外用药物 ,扩肛法 ,肉
毒杆 菌毒素A注射
手术治疗
方式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移动皮瓣成形术 肛裂挂线术 并发症

肛裂的自诊自疗和中西医治疗方药

肛裂的自诊自疗和中西医治疗方药

便秘,排便剧痛,便血鲜红(肛裂)肛裂是肛管裂开形成的感染性溃疡,常由便秘后用力排大便造成,而后继发细菌感染。

疼痛多由排便引起,排便后疼痛缓解。

除疼痛外,肛门有时不断滴血,血色鲜红,便后可停止。

[诊断要点]1.肛门疼痛,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剧痛,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2.排便时伴有少量鲜血滴出,或在大便表面或便纸上有鲜血。

3.肛门后方可见裂口或溃疡,在裂口下方,皮肤因炎症水肿而隆起形成皮赘(前哨痔)。

[治疗方法]1.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便秘时:口服石蜡油20~30毫升,睡前服,或口服其他缓泻剂。

3.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呈荷花色)热水坐浴,每次15分钟。

敷消炎止痛等油膏如红霉素软膏等。

4.用10010~20%硝酸银涂灼裂口,然后用生理盐水涂洗。

[注意事项]经久不愈及治疗无效的肛裂,可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便秘,近期有消瘦、贫血、腹隐痛、腹胀(大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饮食因素等有关。

如高脂肪饮食与食物纤维不足可使本病发病率增加;又如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症等亦可癌变。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邪毒蕴结肠中,渐以成积,逐渐恶变所致。

[诊断要点]1.近期有消瘦、贫血、腹隐痛、腹胀及排便习惯改变,如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或黏液血便,后期可有慢性低位性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2.腹部大多可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

3.X线钡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见病变段肠腔内充盈缺损,黏膜破坏,肠壁僵硬或狭窄、梗阻,或有肠套叠现象。

4.乙状结肠镜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处有溃疡、肿块、狭窄等,组织活检可确诊。

5.血清癌胚抗原值可高于正常。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肠结核、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肉芽肿、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克隆病等相鉴别。

详见有关章节。

[并发症诊断]本病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肛裂扩肛术
(1)适应症:急性肛裂
(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
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
(1)适应症:慢性肛裂
(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3.肛裂切除术
(1)适应症:慢性肛裂
(2)操作方法:切除全部增殖的裂缘、前哨痔、肥大的肛乳头、发炎的隐窝和深部不健康的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同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或内括约肌,创面敞开引流。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二)辨证论治
1.血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1)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加减。

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生大黄(后下)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左右,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2.阴虚津亏证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1)推荐方药:润肠汤加减。

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凉血养血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凉血养血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1)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赤芍、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等。

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行气活血类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类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2.术后尿潴留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治疗前后,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法。

(辽宁省肛肠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