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临床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
1. 背景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及直肠黏膜裂口。

患者常常在排便时感到剧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肛裂诊治指导,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2. 诊断
2.1 症状
肛裂的主要症状包括排便时剧痛、便血、大便不规则等。

部分患者还有排便困难和肛门瘙痒等不适症状。

2.2 体格检查
肛裂的诊断主要通过直肠指检和肛门检查,以确认病变部位和性质。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

3. 分类
根据肛裂的位置和程度,可将肛裂分为急性肛裂和慢性肛裂。

急性肛裂常见于产后、便秘等情况下,通常治疗后可以很快愈合;慢性肛裂病变部位更大,愈合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4. 治疗
4.1 保守治疗
对于急性肛裂,可以通过改变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措施缓解症状。

局部热敷和局部麻醉药物也可以缓解排便疼痛。

4.2 手术治疗
对于慢性肛裂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常用手术包括括约肌松解术、裂口切除术等。

手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感染和并发症。

5. 康复与预防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护理,如避免便秘、保持局部卫生等。

定期复诊也很重要,以评估疗效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6. 结语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本指南提供了最新的诊治指导,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以上是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的内容摘要,详细内容请参考医学文献和专家意见。

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指南

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指南

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方案一、概述肛裂是肛肠科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传统认为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

中医讲本病称为“钩肠痔”、“裂痔”等。

本病多与湿、热、瘀有关,病久易致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养,大便秘结而成.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外科学》(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疼痛、便血或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沾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烟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

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裂的患者。

一、肛裂病(肛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病(TCD编码:BWG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编码:K60.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裂病(肛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裂病(TCD编码:BWG030)和肛裂(ICD—10编码:K60。

201)的患者.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收手术治疗.5.由肛门皲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结核等引起的肛门皮肤裂疮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直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ASCRS肛裂临床实践指南(2016版)

ASCRS肛裂临床实践指南(2016版)

ASCRS肛裂临床实践指南(2016版)肛裂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法繁多,仅⼀种内括约肌切开术就有不同的操作⼿法,每个临床医⽣对每种治疗⽅法都有⾃⾝的体会和理解,如何规范亟待解决,笔者最近翻译了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发布的2016版《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al Fissures》,希望他⼭之⽯,可以攻⽟,希望对⼤家有帮助......问题陈述肛裂通常是指肛管的纵⾏裂⼝,典型的肛裂向上拓展⾄齿线,向下拓展⾄肛缘。

尽管没有发布肛裂的发病率,但肛裂也是⼀种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1】。

便秘和腹泻是常见的病史特征。

肛裂的主要症状是肛门疼痛,常由排便激惹引起,便后持续数⼩时。

肛裂也可引起出⾎,如果有出⾎症状,则容易与痔的出⾎症状相混淆。

超过90%的肛裂位于肛管后正中线,也有位于前正中线者,前侧肛裂⼥性⾼达25%,男性约占8%,约有3%的患者于前、后侧同时发⽣肛裂。

通常认为位于肛管侧⽅和多发性肛裂属于⾮典型性肛裂,需要仔细评估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HIV感染、克罗恩病、梅毒、结核和⾎液系统恶性肿瘤。

急性肛裂的定义是症状持续少于8周,表现为肛管纵⾏裂⼝。

肛裂长期存在将会表现为⼀个或多个慢性周缘瘢痕增⽣的裂⼝、裂⼝近端的肛乳头增⽣、远端的哨兵痔,裂⼝基底部可见内括约肌暴露。

⽅法学本指南建⽴在2004年ASCRS发表的肛裂临床实践指南的基础上。

2015年10⽉⾄2016年3⽉期间,在MEDLINE, PubMed, EMBASE, 和 Cochrane Database评论中进⾏有组织、有计划的⽂献检索。

检索⽂献语⾔限定为英⽂,出版年限没有限制。

检索策略:以肛裂(“anal fissure” and “fissure-in-ano”)作为主要检索关键词,也基于肛裂不同的治疗⽅法,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对来⾃主要⽂章的嵌⼊式引⽤进⾏定向搜索。

肛裂诊治指南ppt课件

肛裂诊治指南ppt课件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
学习交流PPT
1
联合修订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中华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
学习交流PPT
2
肛裂的定义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行全层裂开后 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 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14
润肠通便食品的选择
谷类:糙米、杂粮(麦片、玉米、麦麸、荞麦 等)
蔬菜类:各种芽苗菜、芹菜、萝卜、青菜、韭 菜、莴苣、黄瓜、竹笋、海带、玉米等。
水果类:香蕉、梨、椰子、无花果、荸荠 油脂类:芝麻、核桃仁、花生、葵花子等 其它:蜂蜜、百合、银耳、酸奶等
学习交流PPT
15
忌食辛辣食品
同步解除伴随的各种并发症 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肛裂可以采用
手术疗法
学习交流PPT
8
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分型证治
消脱止
非比麸
外治法 :中药坐浴 ,外用药物 ,扩肛法 ,肉毒 杆 菌毒素A注射
学习交流PPT
9
手术治疗
方式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移动皮瓣成形术 肛裂挂线术 并发症 肛门失禁 创面延期愈合或复发
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现纤维化, 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邻近有哨兵痔,或有潜 行瘘形成。
学习交流PPT
5
鉴别诊断
肛门皮肤皲裂 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 肛管部鳞状细胞癌 梅毒性溃疡 结核性溃疡
学习交流PPT
6
辨证 分型
热结肠燥证 湿热下注证 阴(血)虚肠燥证
学习交流PPT
7
治疗原则
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终止恶性 循环,促使创面愈合

肛裂(普外科版本)

肛裂(普外科版本)

肛裂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肛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裂(ICD-10:K60.0—K60。

2)行肛裂切除术(ICD—9—CM-3:4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排便时、排便后肛门疼痛,便秘,出血。

2。

体格检查:肛门视诊可见单纯肛管皮肤全层溃疡,可伴有“前哨痔”、肛乳头肥大,称为肛裂“三联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行肛裂切除术.(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0—K60.2肛裂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表浅的、经过保守治疗可以治愈或症状严重,需要加行内括约肌切断术的肛裂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胸片X线平片。

2.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3.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可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

麻醉方式:局麻、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特殊情况可选用静脉麻醉。

2。

手术行肛裂切除术.3.必要时标本送病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4-5天。

1。

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半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2.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者,术后去枕平卧、禁食6小时,补液治疗;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进流食。

3。

每天切口换药1-2次,创面较深时,放置纱条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创面变浅后可改为坐浴.4。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案(一)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1.适应症:慢性期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在距肛门后位距肛缘约1.5cm的5点或7点处做一梭型切口,食指伸入肛内触到括约肌间沟部位,持弯钳自切口进入,沿皮下进到括约肌间沟部肛管皮下,在食指引导下,挑起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指诊肛门松弛,括约肌间沟上方可及明显裂隙即可;肛裂部分行病灶切除暴露新鲜创面;加压包扎。

肛肠科肛裂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肛裂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裂肛裂是肛管部因肠燥血热便秘或肛道有慢性炎症等引起纵形创伤,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常见病的4.52%。

患者常在大便时出现肛门剧痛、出血、便秘等症。

【诊断】1大便时肛门有刀割样疼痛,便后常有小量鲜血流出,病重者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2 .检查时,常在肛管后中线上发现裂创:新鲜创面浅而细,鲜红色;陈旧性肛裂,创面较大较深,边缘发硬,多伴发外痔,创面呈暗红色。

3 .诊断标准I。

肛裂:创面边缘整齐、新鲜。

II。

肛裂:创面较大,边缘增厚变硬欠整齐,有形成外痔的增生组织。

IΠ°肛裂:创面较深较大,创缘组织增厚潜行,伴发“哨兵痔”或乳头肥大。

【治疗】一、对症治疗肛裂主要是由便秘引起,因此通导大便是肛裂对症治疗的重要方法。

这里仅例举通导大便的几个方药:黄连上清丸5g,每日2次;麻仁丸5g,每日2次;五仁汤加味内服,处方:郁李仁IOg,甜杏仁10g,火麻仁10g,桃仁10g,炒枣仁10g,枳实10g,生川军5g,水煎服。

秘结时间较长,积粪较多,可用盐水灌肠、开塞露注入肛内、挖除积粪等方法处理。

局部以清创、消炎、止血、生肌药外敷,用黄连膏20g或黄苓膏20g、生肌散5g,混和外涂,或马应龙痔疮膏、洗必泰等也有一定效果。

二、切除、扩肛手术适应证:ΠI°肛裂,∏°肛裂后期,肛门有狭窄,外痔已形成,对症治疗未能治愈时,均宜手术治疗。

禁忌证:与痔疮结扎疗法同。

术前准备与痔疮切除结扎术同。

局部或舐管麻醉。

手术可分两种形式:①病灶部切除,括约肌部分切开,使肛管扩大;②在肛门左侧截石位5点处,切断部分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的纤维,使肛管扩大3~4个指头,切口处用1号线缝合1~3针。

对肛裂病灶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可切除部分纤维性变的组织和外痔。

术后处理与痔疮切除术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裂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肛裂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形全层裂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肛门排便时和排便后周期性剧烈锐痛,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

2、体征: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溃疡,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行窦。

3、分类:
(1)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2)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

(3)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临近有哨兵痔,或有潜行瘘形成。

二、鉴别诊断
需与肛门皮肤皲裂、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肛管部鳞状细胞癌、梅毒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鉴别。

【辨证】
1、热结肠燥证
便时肛门灼热疼痛,甚则面赤出汗,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

2、湿热下注证
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有时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阴(血)虚肠燥证
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终止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同步解除伴随的各种症状;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肛裂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热结肠燥证
治则:清热润肠
例方:新加黄龙汤加减、
常用药:生大黄9g(后下)、芒硝3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炒地榆12g、炒槐花12g、枳壳12g、生甘草8g。

(2)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
例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黄柏12g、苍术12g、牛膝12g、薏苡仁12g。

(3)阴(血)虚肠燥证
治则:养阴清热润肠
例方: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
常用药:知母6g、黄柏6g、玄参6g、麦冬6g、黄连3g、白芍6g、麻仁6g、木香6g、制乳没各6g、生甘草6g。

(二)外治法
1、中药坐浴
可用止痛如神汤,清热燥湿,活血止痛。

当归10g、黄柏10g、桃仁10g、槟榔10g、皂角10g、苍术10g、防风10g、泽泻10g、秦艽6g、生大黄6g (后下)。

2、外用药物
如0.2%硝酸甘油膏、马应龙痔疮膏等,少数患者使用硝酸甘油膏后可头痛,停药后消失。

3、扩肛法
可用手指或器械扩张肛管,以单手3指为度。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撕裂伤、局部血肿和轻度肛门失禁。

对肛门括约肌功能明显减弱的患者需慎用该方法。

4、其他
国外目前有使用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国内尚未普及。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方式
1、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主要适用于Ⅲ期肛裂。

包括:
(1)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选择的术式,它可有效地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和复发率,但仍可发生出血、疼痛、感染、肛门狭窄、瘘管形成和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包括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

(2)后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直接经肛裂处切断内括约肌下缘,有时也可切开内括约肌下部,如有炎症肛瘘、肥大肛乳头或外痔可以同时切除。

切口开放,愈合缓慢,偶有“锁洞”畸形。

2、移动皮瓣成形术
适合治疗肛管皮肤有较大缺损及肛裂并肛管有明显狭窄者且内括约肌切开术后易发生肛门失禁的患者,如老年人、多产妇等,也可用于肛管压力不高的患者。

3、肛裂挂线术
适用于肛裂伴有潜行瘘管。

为避免术后疼痛,可局部注射、纳入止痛剂。

适合门诊治疗。

(二)术后并发症
1、肛门失禁
对有产科损伤史患者手术治疗需谨慎。

由于术后“锁洞”畸形造成的肛门失禁需行肛门成形术。

2、创面延期愈合或复发
如果采用坐浴、软化大便等保守治疗仍不能愈合,可再次行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