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咏史怀古

合集下载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1)咏史怀古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1)咏史怀古

古诗词鉴赏专题(1)——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一、立足课本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这首怀古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诗的前两联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

荒凉残照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诗的后两联借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全诗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赏析】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

开头二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

五、六两句,是诸葛亮一生行藏出处的高度概括,也正是申述诗人所以如彼徘徊瞻恋的情感的实际基础。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_咏史怀古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_咏史怀古含答案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对应学生用书P12][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悟意旨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最新整理)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最新整理)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高中语文 唐宋诗 4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秋晚书怀【宋】高士谈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

既有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干枯的伤感,也表达出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之情。

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

颔联以“老松”“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干枯。

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

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

【思考】 这首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王濬.(jùn) 降幡.(fān) 芦荻.(dí) 渭.(wèi)城 低徊.(huí) 毡.(zhān)城 咫.(zhǐ)尺 潸.(shān)然 2.多音字衰⎩⎪⎨⎪⎧衰.兰(shuāi)衰.服(cuī) 更⎩⎪⎨⎪⎧更.不归(ɡēnɡ)更.加(ɡènɡ)著⎩⎪⎨⎪⎧著.衣(zhuó)显著.(zhù) 相⎩⎪⎨⎪⎧莫相.忆(xiānɡ)相.貌(xiànɡ) 二、字形辨认⎩⎪⎨⎪⎧àn(黯)然昏àn(暗)⎩⎪⎨⎪⎧降fān(幡)姓Pān(潘) ⎩⎪⎨⎪⎧徘huái(徊)huí(茴)香豆⎩⎪⎨⎪⎧jiāo(娇)娆jiāo(骄)妒 三、词语释义①王气:帝王之气。

②千寻铁锁:指当时东吴为抵抗西晋的进攻而造的几千尺长的拦江铁索。

③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④故垒:这里指西塞山过去曾为吴国要塞。

⑤铅水:形容铜人的泪水。

⑥衰兰:秋兰已老,所以称衰兰。

⑦春风:指姣好的容颜。

⑧低徊:徘徊,流连。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怀古诗赏析

咏史怀古诗赏析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二、 怀古迹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下而去关注 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 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 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1、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 事沧桑。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世事沧桑之感。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诗即咏史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
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 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 怀”等。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 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 古》。 2.结构上: 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运用典故表情达意
1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 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一、怀古人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高考】语文备考咏史怀古诗鉴赏ppt课件

【高考】语文备考咏史怀古诗鉴赏ppt课件

4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车水马龙
喧 人来人往 闹 繁 人马喧闹 华 热闹繁华
朱雀桥 乌衣巷
栖息在王谢权门 高大厅堂的檐檩 之上
旧燕子
野草野
花丛生


夕阳残照
苍 凉
飞入寻常 百姓家
明确问题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 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 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 发感慨;
归纳咏史怀古诗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7、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 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 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 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 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 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 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在鉴赏这类诗词时 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 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 作品的深刻寓意。

【2018年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完整版)

【2018年高考复习】《咏史怀古诗》(完整版)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咏史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2.根据表格,小结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1)概念点击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3)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汴河、淮水等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等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他:吴钩、《后庭花》等(5)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明用、暗用、反用),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及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二、“虚”与“实”的关系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之一:相反相成形 成对比 【表达效果】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 处和某处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表达了诗人某种感慨。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 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 愁听清猿梦里长。
二 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 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 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 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 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 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 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 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 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 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旧,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国”、 “空城”,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 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 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 感。
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 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 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 人意识。
①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一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 、感伤兴衰、抒发感慨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 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对物换星移、 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 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 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 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 个专题。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高考祝福语】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设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

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思想感情类(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二)分析思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怀古咏史诗的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结合诗歌归纳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手法。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3、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4、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5、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三、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语言: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四、鉴赏步骤和方法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语文诗词选修课件第三课咏史怀古知识讲稿

语文诗词选修课件第三课咏史怀古知识讲稿

意境是诗歌所创造的独特艺术境 界,通过对意境的感受和分析, 可以领略到咏史怀古诗的美学价
值。
探究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有 助于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 意境,从而深入领悟诗歌的意蕴。
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态度
诗人作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者,其情 感和态度对于理解诗歌至关重要。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可 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与态度,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 涵。
节奏感强
通过音韵、平仄、对仗等手法,营 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构思巧妙
在构思上注重创意和新颖性,使诗 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06
咏史怀古诗的实践应用
在作文中引用咏史怀古诗
引用咏史怀古诗可以 丰富作文的文化内涵, 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
引用咏史怀古诗可以 增加作文的文学性, 使语言更加优美。
引用咏史怀古诗可以 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使论据更加有力。
特点
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运用典故 、对比反衬等手法,语言含蓄蕴 藉,意境深远,富有历史感和文 化底蕴。
咏史怀古诗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咏史怀古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历史事件
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战争、政治变革等都是诗人咏史怀古的题材,如楚汉战 争、三国鼎立、唐宋变革等。
最后需要反复修改和锤炼,以完 善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修辞和表现 手法,可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态 度。
05
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技巧
选择恰当的历史题材
01
02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赞叹其忠诚、才智和功业,同
时为他的壮志未酬感到惋惜感伤。以古人自况,表达 了自己满怀抱负却无从施展的苦闷。
• 台城 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但写作的角度不同,
请说说两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 王 昭 君(白居易)
•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王 昭 君(刘献廷) •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怎样的手法?
(1)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 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 朝的兴衰。(2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 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 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 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
• 3.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 4.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 5.抒发爱国情怀。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史: -赤壁-壮美如画 • -周瑜-初嫁、雄、英、儒将、谈笑 • (年轻有为) • -赤壁之战-樯橹灰飞烟灭
: 依旧, 不再-浪淘尽
• -故国神游,早生华发,贬居黄州 • : 1.功业难再的感慨;2.年老无为的自嘲;
• (2)夸张手法。“霓裳”上“千峰”是用以形容歌舞之
盛,正是唐玄宗沉湎歌舞导致了“破中原”。这样写, 将唐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并极具 讽刺意味。
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 4.自己难酬壮志的遗憾。
• 蜀相 (杜甫)
• • •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 军中。
• 注:①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
柳”“无情”?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
(1)联系这首诗所涉及的史实,说说第一句中“起黄埃” 三字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 过华清池绝句(杜 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2)有人质疑,“霓裳”怎能达到“千峰”之上?“舞” 怎能“破中原”?显然不合情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 简析之。
•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
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 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
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 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 “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 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
•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
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 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 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 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 贾生(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生(王安石) •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 1.对伟人的敬慕之情 • 2.对武侯功业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
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 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颂,也对
诗词鉴赏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以古人、古事、古迹为题材的诗是咏史 诗。 : 勾出或梳理出诗人所写的古人、古事、古迹。 勾画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词句或揣摩写古人 古事古迹的用词包含的感情倾向或意图。 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你面对不同的古人古事古 迹常常会有哪些感想?我们学过 哪些咏史怀古诗?
• 1.昔盛今衰的慨叹(黍离之悲)。 • 2.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或借此反比自己,表达自
二、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 杜甫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割
运移汉
•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 王 昭 君(白居易) •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王 昭 君(刘献廷) •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 过华清池绝句(杜 牧)
•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3.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渴望; 4.人生如梦的豁达。
• 课下试着再理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延伸训练
• 一、吴融 《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
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 边寒。
• 李约《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
赏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共同主要用了
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 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 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 “无情”。
•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是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
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比较这两首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咏史诗,说说两者 的立意分别是什么? (2)这两首咏叹王昭君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简述 理由。
• (1)白诗写昭君盼望归国,怀恋汉主,寄寓了诗人的深
切同情;刘诗讥讽画师不知美丑,批评皇帝以画取人 的做法,进而批判封建王朝后宫制度对妇女的摧残。 (2)白诗再现人物形象,以情韵感人;刘诗评判史实, 见解新颖,精辟警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