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史怀古诗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史怀古诗课件

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 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于《汉书·霍去病传》。后常 用来形容建功立业。 燕然勒石:东汉将军窦宪带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 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成为 了后世元勋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指建立或成绩功劳。
三 种 主 要 类 型
三种主要类型
2.忧国伤时型: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 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警 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评现实。
桂枝香·金陵怀古 [ 宋 ]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 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这些诗作大多是 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 时,融进了的自己切 实的生活感受和特殊 的生活体验,具有强 烈个人意识。
(三)理性反思。别有寓意,启发后人。 此类诗歌,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的
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特殊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 识,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对历史事实 的特殊观点、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用来启发众人。
身死异国魂魄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敬慕先贤之敬意

一 :
先贤失意之痛惜
怀

壮志未酬之怅惘



怀才不遇之感伤



建功立业之期望
二 怀古伤今
诗人借写古迹、古 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心、 热情、不满或是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 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 强烈关注。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 型:繁华远去,只 留荒芜,物换星移, 世事沧桑。
模 拟 高 考
听话丛台①(唐)李远有客新从赵地回, 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 绕漳河地里来。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 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咏史诗+课件23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咏史诗+课件23张
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 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 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千古兴亡多少事 叹人叹己叹人生 ——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 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 抱负的诗。
由于这两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 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 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抒己志: 仰慕、愤懑、讽刺、警戒……






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 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问题:分析下列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思想情感。
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借景抒情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描写的古地、古人、古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 故) 2.为什么要写古地、古人、古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情感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手法) 弄清史实 → 体悟感情 → 分析技巧

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临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 汴河、淮水 C.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朱雀桥、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 白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咏怀” 如:《咏怀古迹》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咏怀古迹·其三》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四、常见意象A.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 石城/ 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B. 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C.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D. 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 、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F、自然景物: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明月、江水、归燕(永恒不变的事物,见证历史沧桑);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落日、悲风、巢鸟(标示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充满悲秋的色彩)五、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六、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诗人怀古咏史的两种主题<一>怀人伤己作者追思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自己有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高考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

高考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

高三复习—咏史怀古诗【知识链接】(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来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的诗歌。

怀古诗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来抒发感慨、寄托哀思而创作的诗。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长于情景交融(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2、思路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对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4、思想内容及情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A、寄寓朝代兴替,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物是人非的感慨;B、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规劝统治者吸取前人教训;C、怀古伤今,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D、怀古伤己,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的感慨(对比失落)或古人与自己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志(同病相怜);E、置身事(史)外,对历史事件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5、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衬托【解题指导】明确: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 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 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 情。全诗含蓄委婉,寓意精神,意味悠长。
西


刘 禹
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锡古
背景
1、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 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 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 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 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危机四伏的时代。 2、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心魄的诗篇。
翻译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 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 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 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 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小结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借西晋灭吴的 历史事件,抒发了对唐统一的渴望之情;
“山形依旧”“故垒萧萧”两句借古 伤今,写山河依旧,人事不同,表达了作 者对历史兴亡的伤感之情;
同时也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兴废 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要吸收六朝灭亡的 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练习2

高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PPT (共14张PPT)

高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PPT (共14张PPT)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 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 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 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 的步伐?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 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 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 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 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
【注释】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浚:西晋龙骧 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 之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 铁锁链。降幡:降旗。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 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从兵家用兵的角度。 第二首从民心向背 的角度 。第三首从节操(气节)角度。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要忍辱 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 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 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 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 山河。

• 咏史 讽谏当 朝统治 戎昱 者勿用 汉家青史上,和亲政 计拙是和亲。策图苟 安一时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 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 谁为辅佐臣。
借昭君之怨寄托自 己身世家国之情
•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史怀古》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咏史怀古》课件

②《哀郢》的尾联用“灵均恨”典故,写屈原忠 君爱国怀才不遇,留下千古遗恨(1分),而诗 人以屈原自比(自况)(1分), 诗人借屈原的 千古遗恨,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或:对屈膝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小朝廷的怨 愤。 1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咏史怀古诗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题材
主题
怀 历史人物 古 历史故事 诗 历史遗迹
怀古伤己 怀古伤今(讽今) 感慨兴衰
诗歌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怀古诗一般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 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登高望远来达到缅怀 古人、感慨兴衰、抨击现实、表明看法等目的。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 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 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 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 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 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 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
【诗句理解】 虎丘景色苍茫,吴王霸业成空。旧时的山色尚
阴沉一片,江山未改但人事已非。月光投射下来, 传来千家笛声,与万里天涯之遥的砧声相互应和。 南国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 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市井之中还有 像伍子胥一样的身负国难家仇的人,在深沉的秋色 里于在吴门乞讨为食。
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历史遗迹:虎丘(见注解) 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

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一、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二、题目特点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2.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如:《咏怀古迹》3.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咏怀古迹•其三》(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东京、汴京、台城、江都(1)咸阳:咸阳为中国第一帝都。

“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使之赢得了“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

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例: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

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

例: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3)金陵:石头城即金陵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

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别称:石头城、建邺(吴)、建康(南朝)、江宁(南唐、宋)应天(明)、龙盘虎踞、六朝古都。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一、关于怀古咏史诗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de)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de)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de)最深处,具有很高(de)鉴赏价值.1996年(de)全国卷、2004年(de)上海卷、青海卷,2005年(de)北京卷、2007浙江卷、江西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de)地位可见一斑.怀古咏史诗(de)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1.了解历史典故1996年考(de)是元朝阿鲁威(de)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de)文天祥(de)念奴娇涉及(de)也是“三国”(de)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2007年湖北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de)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de)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2.寻找今古对接点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de)连接点.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de)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de)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de)思考:典故中(de)人、事与作者(de)际遇有什么对接.如陈子昂(de)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de)是燕昭王延引人才(de)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de)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de)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de)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de)出塞与杜甫(de)“飘泊西南天地间”(de)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de)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de)相似.诗中(de)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de)明妃.借写昭君(de)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de)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de)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de)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3.把握作者(de)四种情感(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de)感慨.如李白(de)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de)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de)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de)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de)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de)幻灭感.当堂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这首诗歌结尾“伤心”二字因何而来答:参考答案诗人登上石头城,想到从前这里(de)繁华显赫,这里曾发生(de)风云史事,看到今天(de)荒凉冷清,不禁生出昔盛今衰(de)“伤心”.赏析萨都剌(1272-1355 ),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元代诗人.官至燕南河北道州政廉访使经历,晚年居浙东.他(de)诗词作品清新绮丽,自成一家.所着有雁门集.萨都剌(de)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着名.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de)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de)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de)感慨.上阙:重点写(de)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de)战争,写景,咏史,抒怀.“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de)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de)慨叹.诗人由眼前(de)“望”起笔,登上高高(de)石头城,看到(de)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de)空旷和“无物”.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de)悲惨(de)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de)纷纷战火“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de)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de)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de)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de)壮美,摧毁了往日(de)繁华.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de)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de)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de)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de)战争(de)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de)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de)被历史(de)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de)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下阙:写(de)是凄凉冷清(de)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往昔皇帝避暑(de)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de)富贵繁华.“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de)孤寂与萧条.内院里宫殿之间(de)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de)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de)地方了吗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de)空冷、阴森气氛.“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de)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de)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de)警醒.“夜深还过女墙来”(de)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de)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de)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再加之采取倒叙(de)手法,工笔描写世事(de)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2)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如着名(de)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南宋叶梦得(de)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上片作者引入着名(de)以少胜多(de)淝水之战(de)典故,抒发对东晋谢安(de)赞叹,对南宋卞京残破(de)叹息.下片中(de)“怆遗情”、“桓筝”句又提到谢安晚年(de)另一典故.因为位高望众,加上小人拨弄是非,谢安与孝武帝发生了一些摩擦.在一次宴饮中,同僚桓伊奏古筝替谢安表达忠信之情,致使孝武帝很惭愧.诗人在写这首词(de)时候,已经离开中枢府,与谢安一样“怆遗情”、“东山老”,其壮志难酬(de)感伤虽有历史遮盖,还是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当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de)作用.答:参考答案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de)愤懑之情.(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de)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de)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de)看法.答:参考答案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de)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de)忠心.学生如果有别(de)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3)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de)不满或警戒.如辛弃疾(de)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de)年少有为,突出他(de)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de)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de)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当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桃花曲(顾况)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1)试分析诗中“魏帝”、“隋家天子”两个典故(de)作用.答:参考答案借古代亡国(de)教训,讽今朝君王安于享乐.(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答:参考答案作者借象征(de)手法暗示如果不接受历史教训,唐王朝(de)繁盛终将像桃花随水流走那样亦将付之东流.(4)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作者站在历史(de)高度,审视过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de)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杜牧(de)赤壁讥讽周瑜成功(de)侥幸;如王安石(de)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现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de)主张.着名(de)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de)复杂感情.当堂演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1)新颖(de)立意是两首诗歌(de)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de)相同点.答:参考答案两首诗歌对西施(de)观点相同:国家(de)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de),不能将亡国(de)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2)两首诗(de)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答:参考答案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de)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de)手法,推出世人(de)观点是错误(de).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de)是借景抒情(de)艺术手法.赏析历来咏西施(de)诗篇多把亡吴(de)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de)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de)论调.“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de)观点,反对将亡国(de)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女人身上.这里(de)“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de)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de)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de)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de)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耽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这是何必呢当然,挖苦(de)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de)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de)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后来越国(de)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de)批驳通过委婉(de)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读来锋芒逼人.罗隐反对嫁罪妇女(de)态度是一贯(de).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de)通假,是唐玄宗(de)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de)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de)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劝诫后来(de)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de).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赏析西施是春秋时代(de)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de)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de)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de)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de)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de)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de)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de)史实再颠倒过来.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de)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de)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de)滩头那哗哗(de)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de)污垢发出如泣如诉(de)声音,诉说着世事(de)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de)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de)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de)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de)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de)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de)地方.二、经典鉴赏浪淘沙(欧阳修)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对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贵妃专宠(de)史事,给世人以深刻(de)戒鉴和启迪.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de)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de)色、形、味(de)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de)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de)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远离长安(de)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贵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de)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贵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de)行为(de)批判.下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de)考虑.“妃子偏怜”及以下“驿使”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里(de)“偏”与上片(de)“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长(de)对照.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de)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de)劳民之举,交代了杨贵妃缢死马嵬(de)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de)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de)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de)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de)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de)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de)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耐人寻味.三、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简析“穷通”二字在词中(de)作用.答:参考答案统领全文.上篇主要写伊吕两人(de)前半生,所谓“穷”.下片写二人(de)后半生,所谓“通”.(2)整首词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de)遭际和名垂千载(de)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de)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de)豪迈情怀.赏析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de)遭际和名垂千载(de)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de)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de)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de)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de)真实思想感情(de)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de)巧妙之处.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de)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de)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de)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de)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de)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de),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de)机会(de),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de)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de)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de)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de)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与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de)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de),但更多(de)士人(de)命运却是大可惋惜(de),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他们是“老了”(de)英雄,亦即被埋没了(de)英雄.下片,“汤武偶相逢”中(de)“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de)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de)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de)君主,那末,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de)大事业.伊、吕有真实(de)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de)实质之所,所以“兴王”一句全词中是很有分量(de).结尾,也是对这一句(de)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歌颂伊、吕(de)不朽功业(de)背后,伊、吕(de)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de)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de)决心和勇气.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1)两首诗吟咏(de)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de)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de)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答:参考答案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de)功绩.(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参考答案杜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de)慨叹,是兴感之由.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de)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de)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de)生活.杜牧(de)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de)成就最大,他(de)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de)“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应该说只是一般(de)叙述而已,也就是说诗人在在江边(de)泥沙中发现了一把折断了(de)尚且还没有完全腐烂(de)(de)古代兵器,打磨之后依然可以辨认出是前朝(de)兵器;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de)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de)一把折断了(de)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更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de)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de)吊古伤怀之情,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de)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de)眼前闪现.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诗人(de)议论,也是一个假想,意思就是说当年如果不是天公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轻易战败曹操,“二乔”也许就会成为曹操(de)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乐.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de)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201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一、对于怀古咏史诗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怀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宦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涉及诗人心的最深处,拥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996 年的全国卷、 2004 年的上海卷、青海卷,2005 年的北京卷、 2007 浙江卷、江西卷皆考察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怀古咏史诗的构造一般是临古地,思先人,忆其事,抒己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

1.认识历史典故1996 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豪?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

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波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波及《廉颇蔺相如传记》等。

2007 年湖北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认识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本题目也难以达成,由此我们能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说明、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紧紧掌握,切不行不屑一顾。

2.找寻今古对接点认识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出身之间的连结点。

自然这第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存心识地累积诗人的平生概略,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拥有学术价值的思虑: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材的事。

它连侧重用人材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纳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领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发挥的呼喊。

再如杜甫《咏怀遗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另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恼恨曲中论。

高考语文备考课件:咏史怀古诗鉴赏 (共44张PPT)

高考语文备考课件:咏史怀古诗鉴赏  (共44张PPT)

4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车水马龙
喧 人来人往 闹 繁 人马喧闹 华 热闹繁华
朱雀桥 乌衣巷
栖息在王谢权门 高大厅堂的檐檩 之上
旧燕子
野草野
花丛生


夕阳残照
苍 凉
飞入寻常 百姓家
明确问题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 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 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 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 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 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 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 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 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特点
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结句落 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 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 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分类四-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 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一、概念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二、常识: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常见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其他:吴钩、《后庭花》常见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技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语文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专题练习:(一)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

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_________,从题材上看都是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结合诗句分析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_______·咏鹰(清)陈维崧①寒山几堵②,风低③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④。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①陈维崧:清代词人、骈文作家,身世飘零,游食四方。

①堵:座,这里指山。

①风低:写鹰乘风低掠。

①轩举:意气飞扬。

3.请为这首词选择恰当的词牌名()A.沁园春B.声声慢C.水调歌头D.醉落魄4.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山几堵”是背景,既写出秋山之肃杀,又以夸张突出山峦之高峻。

B.“秋空一碧无今古”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氛围的作用。

C.“醉袒貂裘”引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富有豪迈雄放又颇多洒脱的神态。

D.“略记”一句是结上片,启承下片,由“鹰”化入人的镜头,即由物转为“我”。

5.结合全词,分析“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两句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醉太平(元)曾瑞相邀士夫,笑引奚奴。

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

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孤山山下醉林逋。

洒梨花暮雨。

柳梢青·西湖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

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

天香暗逐风回。

正十里、荷花盛开。

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

6.“醉太平”是________;“柳梢青”是________。

7.比较这两篇,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程相同,但游览西湖方式不同。

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

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

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一】怀古诗概说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怀古诗特点:⒈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结构上: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思古人:项羽、诸葛亮、周瑜、西施、王昭君、岳飞忆其事:国事兴衰、战事成败、人事悲喜抒己志:仰慕、怨愤、讽刺、警戒、勉励3.写法上,怀古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4.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三】、解题指导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2、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借古讽今、用典、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㈠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一、关于怀古咏史诗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996年的全国卷、2004年的上海卷、青海卷,2005年的北京卷、2007浙江卷、江西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

1.了解历史典故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

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2007年湖北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2.寻找今古对接点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的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事。

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的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的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

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3.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

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当堂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这首诗歌结尾“伤心”二字因何而来?答:【参考答案】诗人登上石头城,想到从前这里的繁华显赫,这里曾发生的风云史事,看到今天的荒凉冷清,不禁生出昔盛今衰的“伤心”。

【赏析】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元代诗人。

官至燕南河北道州政廉访使经历,晚年居浙东。

他的诗词作品清新绮丽,自成一家。

所著有《雁门集》。

萨都剌的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

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著名。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

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

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

旌旗,泛指旗帜。

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

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

“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

“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

内院里宫殿之间的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的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的地方了吗?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

“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再加之采取倒叙的手法,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2)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

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南宋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上片作者引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典故,抒发对东晋谢安的赞叹,对南宋卞京残破的叹息。

下片中的“怆遗情”、“桓筝”句又提到谢安晚年的另一典故。

因为位高望众,加上小人拨弄是非,谢安与孝武帝发生了一些摩擦。

在一次宴饮中,同僚桓伊奏古筝替谢安表达忠信之情,致使孝武帝很惭愧。

诗人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离开中枢府,与谢安一样“怆遗情”、“东山老”,其壮志难酬的感伤虽有历史遮盖,还是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事见《苏武牧羊》)。

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答:【参考答案】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3)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

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桃花曲(顾况)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

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1)试分析诗中“魏帝”、“隋家天子”两个典故的作用。

答:【参考答案】借古代亡国的教训,讽今朝君王安于享乐。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答:【参考答案】作者借象征的手法暗示如果不接受历史教训,唐王朝的繁盛终将像桃花随水流走那样亦将付之东流。

(4)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过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杜牧的《赤壁》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如王安石的《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表现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的主张。

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的复杂感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

答:【参考答案】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

(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

答:【参考答案】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赏析】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女人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