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与处理差异的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与处理差异的对策

作者:周清海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

华语区,指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以外用华语交际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华语,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或者很少受到中国普通话的直接影响。各地区都在自己社区交际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华语。

各华语区华人的主要母语方言各不相同,各地区的高层行政语言也不相同,又没有经历过像中国社会所经历的那些变化,因此,各地区的华语之间出现差距,各地区的华语和普通话之间也出现差距。各华语区的华语和普通话的差距,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这里,我们只注重观察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距。这些差距大致可以分为几方面来叙述。

一、新加坡华语的发音

尽管新加坡华语的发音,以普通话为准,在新中建交之前,华语的发音一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也接受汉语拼音方案,但因为没有标准语的口语为基础,新加坡华语的发音就出现了一些特点,如没有儿化,缺少轻声,句子里也没有轻重音等等。有一些词仍保留旧的读音,如“假期”、“休息”,尽管在语文教育方面,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为标准,但旧的读音仍然相当程度保留在中老年人的口中。“滑稽”的“滑”仍然有不少人读“骨”。但整体看来,新加坡华语比其他地区的华语更接近普通话。

二、新加坡华语的词汇特点

1、新加坡特有的地区新词

新加坡地区存在的特有事物,或新出现的事物,需要表达,而普通话里却没有适当的词汇,因

此就不得不创造新词,如“红毛丹、奎笼、清汤、嘉年华、固本、组屋、拥车证/周末用车、财路”等等,都是由于新事物或新制度的出现,因需要而创造的新词汇。我们根据汉语的构词方式制造新词,如果没有办法根据汉语构词法造词的,就采用音译或意译的办法。通过这三种方式造出来的新词,各华语区都有,而以第一种,即用汉语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语最多。

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都有“自助餐”,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却到了2002版,才在“自”字下收了这个词作为独立的词条。因为大陆有了“自助餐”这个新事物,就从华语区引进这个词。到了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自助”这个词条,下面举了“自助餐、自助旅游”为例之外,也保留了“自助餐”作为独立列条。

一种新事物也在其他地区出现,就使词语得到扩散传播的机会,使得地区性的词语成为华语的共同用词。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收了“双赢”,“垃圾虫、垃圾股、垃圾邮件”等等,这些词进入普通话,都是地区性华语词语向普通话扩散的例子。

但是,“组屋、固本、拥车证/周末用车”之类的新加坡特有词语,如果其他地区没有出现这些新事物,就没有机会扩散,也就可能将永远是新加坡的特有用词。

2、同实异名的词语

华语区都有的事物,各地区的取名却不相同。这些词语,仍然用着共同的汉语构词方式。如台湾的“捷运”、“爱死(滋)病”、“安老院”、“速食(即食)面”等等,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烂尾(楼)”、“蓝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才开始收录此词。)、“三文治”、“货柜”、“火患”、“乐龄”等等,都是同实异名的词语。这些同实异名的词语,也是社区词。这些同实异名的词语,对华语区之间的交际,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华语区之间频繁的交流,使得同实异名的词语逐渐趋同了。新加坡的“手提电话”,香港的“大哥大”,逐渐被大陆的“手机”所替代;华语区的“电脑”显然有更强的生命力,逐渐取代了大陆的“计算机”。新加坡的“乐龄”显然比“老龄”文雅。难怪这几年来,大陆的刊物也有以“乐龄”

命名的。和“乐龄”有关的事物,如“乐龄村”、“乐龄俱乐部”、“乐龄周”等等,也有扩散的趋势。新加坡的“客工”比“外劳”更具人道精神,也逐渐扩散了。新加坡的“特别”用来修饰形容词、动词,也逐渐让位给大陆的“特”。学校华文老师用“特好”、“特大”、“特想”的,这些年来,大量增加。

3、方言词对华语的渗透,成为华语用词

“阿兵哥”是用闽南方言的构词法造的词,用了词头“阿”和词尾“哥”。“阿兵哥”在台湾指“现役军人”,在新加坡却趋向于指“国民服役军人”,尤其是刚开始国民服役的军人。“怕输、瞥伯、好采(好在)、心知肚明”等等,也都是方言词进入华语的。新加坡的华语之所以有许多方言词,是因为语音的标准化比较容易达到,而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将方言词汇用标准的语音说出来,就出现词汇的差异。

“色”在普通话里是不独用的,普通话只说“颜色”。但新加坡华语却说“这是什么色?”。新加坡华语里的“这条马路很阔”,依据普通话的用法,就应该换用“宽”或者“宽阔”。普通话里没有“今次”“今期”的说法。新加坡的部分书面语以及香港的书面语,受到粤语的影响,出现了“今次”和“今期”的说法。按照普通话,都应该说成“这(一)次”和“这(一)期”。普通话只说“观察”、“观看”,而香港的书面语却说:“开学初的第一个星期的观课……”,“观课”就是“课堂观察”;而“开学初的第一个星期”更是粤语口语的表达方式。“几时”是古汉语,保留在南方方言口语里,因此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无论口语或书面语,都用“几时”,少用“什么时候”。

“面”,在普通话里是半独立语素,构成的词有“面目”、“面额”、“面色”“面对”等,一般不再用来造新词。“脸”是词,除了独用外,也用来造新词,如“脸盆”、“脸色”等。南方方言里没有“脸”这个词,只有“面”,新加坡华语受南方方言习惯的影响,将“脸盆”说成“面

盆”,并且有“面纸”、“面市”的说法。如果以普通话作为规范的标准,就该用“脸盆”、“纸巾”、和“上市”。

三、虚词和语法的差距

普通话表示未来的重复只用“再”,新加坡华语却趋向用“才”:

1、关税申报单刚巧用完了,打算在飞机上领了才填写。(黄孟文《安乐窝》)

2、现在不要说,等他吃饱了才说。

新加坡华语有一些常见的说法,如“比较兴趣、很兴趣、很个人、非常抒情、非常营养、很青春、最礼貌”等,在普通话里上面这些词都是地道的名词,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礼貌、兴趣、奇迹、绅士”等名词,新加坡华语里也用来修饰动词,如“礼貌地和我握手”、“兴趣地看着他”、“绅士地吻一吻她的手”等等,普通话里都没有这样的用法。

无论单音或双音的动词,普通话都可以在后边加上“一下”,表示动作时间短暂:看一下、想一下、讨论一下、研究一下。新加坡华语里,动词重叠之后,可以再加“一下”:“其实给父亲骂骂一下又有什么关系,…”,“你们彼此先认识认识一下”。普通话里动词重叠不能再加“一下”。

除了“一下”之外,一般动词重叠后面也不能带上其他表示数量的单位,新加坡华语却有如下的说法:

你别太累了,休息休息一会儿再做吧。(普通话只用“休息一会儿”。)

谈谈几次,就可以约她去拍照。(普通话只用“谈了几次之后”或“谈了几次”。)

“比较”作为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如“比较客观”、“比较热烈”。否定式不能用“比较”,只能用“不怎么”,如“不怎么客观”、“不怎么热烈”、“不怎么好”等等。新加坡华语也将“比较”用于否定:

我们可以规定“华语”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做标准。语法呢?比较不好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