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沪科版范文整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5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5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10.5机械效率(4)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5)知道提升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机械效率。

(6)会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三)自学指导:(15min)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①用机械做功间接完成任务为什么要多做功?②这部分功对完成任务有用吗?不做行吗?③揭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④例举:举生活中从井中提水的例子请找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我们把叫机械效率公式:2、讨论:η的取值X围-------总小于1机械效率的强化:出示一些常见的机械的机械效率做为了解,知道使用任何机械,机械效率都小于1探究讨论: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1)、(2)、(3)、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

(四)、当堂检测:(15min)1.对完成工作任务无用而又必须做的功叫做______,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_____。

2.如图1所示,物重40N,滑轮重10N,用力F匀速向上提起重物时,拉力F的大小为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绳重和摩擦不计)3.如图2是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除了图中器材外,还需要________和________;除钩码重外,还要测出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应_______,钩码应________上升;将图中钩码减少一个,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

4.如图3所示,物体A的质量是100kg,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5m/s 媒体展示(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情景)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完成实验验证快速完成当堂检测,小组之间讨论并质疑。

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

若A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物重的1/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5s内拉力的有用功是______J,拉力F是______N。

(g取10N/kg)5.用图4所示的滑轮组甲和乙,提起同样重的物体时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甲,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乙,则可判定η甲______η乙;如果用乙滑轮组第一次提起重G1的重物,机械效率为η1,第二次提起重为G2的重物(G1> G2),机械效率为η2,则可判定η1______η2。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量。

知识巩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探究,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换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利用视频资料拓展思维,采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书P210:1、2、3、4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1 / 3第十章机械与人第一节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合作探究】1. 动能与势能(新课引入)亚洲极限运动赛 U型管滑板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__。

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__。

势能分为_____和______。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

探究一: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1. _____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_________。

2. _____相同时,_____的物体__________。

概念规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

____越大,____越大,物体所具有的____就越大。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理解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意义;掌握用机械能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等)。

•教学材料:课本、教师讲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问题: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机械能呢?举例讨论。

•列示学生回答的示例,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展示学习目标: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速度而拥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介绍机械能的计算公式: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其中动能 = 1/2 * m * v^2,势能 = m * g * h。

•注重概念的解释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3. 实验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利用小车实验,观察斜面上小车运动的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

•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现象和数据,回答实验相关问题,如小车在不同高度释放时的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讨论。

4. 计算练习•布置小组计算练习:根据给定的物体质量和高度,计算物体具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指导他们合理利用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适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应用场景:如弹簧储能、电梯运动等,展示实际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换关系。
-能够描述不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势能的变化。
-能够解释简单机械能转换实例,如弹簧振子、滑轮组等。
-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实际情境抽象为可计算的理想模型。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能力。
-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建立联系时遇到困难。
-教学中需设计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机械能利用实例,如自行车、电梯等,激发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兴趣。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作业反馈:
1.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作业中的问题,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3.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1.必做题:
-完成课本第十章第六节后的习题,重点在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计算。
-结合课堂所学的机械能转换实例,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能量转换过程,并撰写分析报告。
2.选做题(任选一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换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研究一种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等)的利用原理,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提高解题能力。
3.反馈评价,查漏补缺。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4、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难点: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动能与势能1.认识能量(新课引入)流动的水可以推动水轮机做功;风可以推动帆船前进而做功;张开的弓可以使箭射出而做功,等等。

物理学中,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能量。

能量这个概念与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打个比方,一家企业对外能够支付的钱越多,就表示这家企业的资金越雄厚。

(多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能”概念)概念规律:(1)能量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2)能量的大小: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说明此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即功可以衡量能量的大小。

(3)能量的单位:同功的单位一样:焦耳(J)。

说明:根据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能量说明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

一个正在做功的物体,它一定具有能量;而一个具有能量的物体,它一定能做功;但是它未必正在做功。

例如:静止在高山上的石块没有做功,由于石块下落时能够做功,故石块具有能量,而正在下落的石块,石块的重力对石块做功,该石块一定具有能量。

2.动能与势能我们周围的能量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动能与势能;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做功的实例(1)风吹帆船航行;急流的河水把石块冲走;运动的钢球把木块推开。

2019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 (新版)沪科版

2019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学案 (新版)沪科版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知道能、机械能、动能、势能的概念(2)掌握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3)知道各类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2、预习范围教材第10章第六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能量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3.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和_____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三、预习检测1.体积相同的实心铅球和木球,它们以相同速度向前滚动,比较木球和铅球的动能大小,正确的是().A.木球动能大 B.铅球动能大C.木球和铅球的动能一样大 D.无法判定2.如图所示的苹果树上结有三个质量相等的苹果,其中重力势能最大的苹果是()A.甲 B.乙 C.丙 D.一样大3.将一支内有弹簧的圆珠笔向下按压(如图),放手后笔会向上弹起一定高度.下列关于该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向下按笔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B.向下按笔的过程中,笔的重力势能增大C.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笔的重力势能增大D.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动能和势能1)能,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移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动能(1)分析钢球能做功是因为钢球在运动。

引出动能的概念。

动能定义: .②举例:。

3)势能A、压缩的弹簧能移做功;B、拉长的橡皮筋能移做功;C、被举高的物体能移做功。

它们都能移做功,就说明它们都有做的本领,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具有能。

这一类的能跟前面的动能的存在形式不一样,我们把这一类的能叫做势能。

势能分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

2、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1)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2)让同一钢球以不同的速度对木块做功。

现象:速度较大钢球推着木块运动得较远。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
4.邀请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一天内自己或家人在生活中的机械能利用情况,如爬楼梯、骑车等,分析其能量转换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布置一道拓展题:假设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摩擦力不可忽略,请分析其机械能的转换过程。
7.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能现象为切入点,如自行车下坡、踢足球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转换问题。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设计一个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案,并说明其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机械能实际应用的兴趣。
3.分小组进行课后研究,探讨以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节约能源、提高机械能利用效率的方法?
-设计意图: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关注节能环保问题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合理利用机械能》,八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能量、力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但在机械能的深入认识及能量转换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机械能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对能量转换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把握不够准确,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的能力较弱。
4.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同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10.6章节,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2. 分析生活中各种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如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摩擦生热等。

3. 探究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学习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生活中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生活中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难点: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机械能转化的实例,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能的转化。

2. 知识讲解: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

3.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滑轮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各种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如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摩擦生热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机械能转化的因素,以及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滚摆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机械能变化。

答案:根据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可得滚摆的机械能变化为2. 题目: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机械能转化实例,说明机械能是如何转化的。

答案: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机械能转化实例是,机械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转化的,具体表现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机械能的其它相关知识,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机械能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机械能的重要性和意义。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
解答: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有:
mgh = (1/2)mv^2
解得:v = sqrt(2gh)
例题2: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从高度h处滑下,斜面倾角为θ,不计摩擦力。求物体滑到底部时的速度v。
6. 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养成:通过学习机械能的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形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7.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关于机械能的短文或报告,巩固所学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展知识面。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内容围绕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以及生活中机械能的利用等方面展开。学生将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理解机械能的合理利用对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
(2)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识别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摩擦、空气阻力等),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提高机械效率。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 20 2、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 (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 20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电子计算机、互联、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第6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导教学设计4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第6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导教学设计4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6节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3.能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机械能守恒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2.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当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时,它具有哪些形式的能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机械能的概念。

接下来,讲解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将机械能定义为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并给出机械能计算公式:E=K+U,其中E表示机械能,K表示物体的动能,U表示物体的势能。

然后,介绍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机械能的单位为焦耳(J),动能和势能的单位分别为焦耳和焦耳/千克。

机械能的量纲为[M][L]2[T]−2。

3. 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首先,给学生一个问题:“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时,它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否会发生转化?”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然后,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最后,讲解解决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方法。

将问题拆分为两个部分: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建立和机械能守恒方程的使用。

通过具体案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决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拓展和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机械能的单位? A. 米/秒 B. 千克 C. 焦耳 D. 牛顿2.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机械能》的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弹性势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1.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弹簧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奥运会田径比赛视频,让学生关注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2. 讲解:讲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时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答案:1.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新版)沪科版

合理利用机械能内容提要怎样正确理解重力势能?答:(1)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产生的。

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决定的。

因此,质量相同时,被举高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当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

(2)一般情况下,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是以水平地面为参考标准的,也就是说,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就是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3)重力势能是一种被物体储存的能量,是无法直观看出的,只有在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此时发生了能量的转化),物体的重力势能才表现出来。

分析动能、势能的变化时,经常出错,有什么诀窍吗?答:分析动能、势能的变化,必须抓住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不放。

动能的大小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重力势能的大小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在分析实际问题时不能只考虑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另一个因素。

例如,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正在洒水的洒水车,很多同学在分析时被“匀速行驶”所迷惑,错误地得出“动能不变”的结论。

实际上,尽管车的速度没有变化,但它的动能还是在不断减小,因为洒水车的总质量在不断减小(它正在洒水嘛)。

怎样正确理解机械能?答: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把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加,就是物体的机械能。

当一个物体只有动能或只有势能时,也可以称物体具有机械能,此时机械能的大小就是该物体的动能或者势能。

分析机械能间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什么?答:机械能包含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在分析这些能量间的相互转化时,应分析它们的速度、高度、形变的情况。

同时要注意的是,能量的转化发生在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某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才有能量转化现象的出现。

必须点明在“××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有时机械能的转化发生在同一物体上,如玩滑梯、汽车行驶过程等;有时机械能的转化不一定是在同一物体上,像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起跳、跳高运动员进行撑杆跳高等,这里的机械能转化可以是在不同的物体间进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课件

有关?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能说明?
猜想:
1、动能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2、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信息:
1、选择仪器: 2、实验思路:
质量不同的小车从一个斜面的同 一高度释放,运动到水平面时速度的 大小相等。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也越大 要比较动能的大小,应比较物 体 3、实验方法: 物体运动距离的远近
弹性形变越大
随堂练习
二.判断 1.只要是弹簧就具有弹性势能 。 2.在高空飞行的小鸟,只具有动能。




3.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4. 用细线挂在天花板上的物体,没有做功,但它也具有能量(
一、什么是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弹性势能的大小可能与 弹性形变有关。
归纳结论: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 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
如图所示,此位 置的过山车具有 动能吗?具有重 力势能吗? 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 有势能,那么动能与
势能的和称为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小结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运动
动能
与速度和 质量有关
被举高
机械能
势能
重力势能
弹性形变
与被举高度 和质量有关
弹性势能
与弹性和形 变大小有关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机械能 运动 1.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________,动能是物体_______时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合理利用机械能

合理利用机械能
新课标8年级课件 沪科版《物理》 第九章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1、什么是有用功 我们想做的,对我们有用的功。
2、什么是额外功 我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什么是总功 拉力(或者动力)做的功,又叫做动力功。 是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对于滑轮组
F
有用功: 重物上升所做的功。计算公式: W有=GH
()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_机___械__能__,动能是物体__运__动___时具有的能量, 势能是物体___由__于__被__举__高___或__产__生__形__变_____而具有的能量。 2.影响动能的因素有_质__量_____和__速__度_______. 3.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__质__量_______和___高___度________. 4.同一个物体_弹__性__形__变__越___大___,其弹性势能越大。
被压缩的弹簧能够使静止的弹珠运动。
解释:1.运动的小球,能够对木块产生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
在这个推力的作用下,木块向右运动。也就是说,运动的小球能 够对静止的木块做功。
2.被压缩的弹簧,能对静止的弹珠产生一个水平向右的弹 力,在这个弹力的作用下,弹珠向右运动。也就是说,压缩的弹 簧能够对静止的弹珠做功。
蹦蹦杆(跳跳棒)
蹦蹦杆在使用的时候也涉及到了能量的转 换.例如,人在蹦蹦杆上,往下运动时,高度 下降,速度减慢,弹簧的形变增大,这说明了 整个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减少,弹性 势能增大,也就是动能和重力势能转换为了弹 性势能.反之,蹦蹦杆向上运动的时候,就是 弹性势能转换为了动能和重力势能.
下列情况机械能转换过程
滚摆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练习和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练习和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1.清早,车在马路上匀速洒水,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车的机械能不发生改变B.车的惯性不变C.车的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D.车的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小2.对于力与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直升机在加快上涨的过程中(忽视燃油变化)动能增大,势能减小B.滑板车底部安装轮子,是为了减小摩擦C. F1 方程式赛车冲刺的过程中速度愈来愈快,陪伴着惯性愈来愈大D.小明骑自行车途中,小明对自行车的压力和自行车对小明的支持力是一对均衡力3.如下图是体能测试中掷出的实心球运动的情形,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实心球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运动过程中,惯性愈来愈小B.实心球在 b 点时,受推力和重力的作用C.实心球从 b 点运动到 c 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D.实心球在 c 点时,内能为零4.如下图,钩码 A 的重力大于钩码B,用手托钩码 A 使二者处于静止状态。

若不计摩擦、绳重和空气阻力,松手后至钩码 B 遇到滑轮前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钩码 A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钩码 B 的机械能保持不变C.钩码 A的动能增添,机械能增添D.钩码 B 的动能增添,机械能增添5.2019 年 5 月 17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斗导航卫星。

如下图是北斗卫星随火箭加快上涨与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时的情形。

说法错误的选项是()45 颗北以下A.运载火箭加快上涨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增大B.运载火箭加快升空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C.北斗卫星绕轨道运转时遇到非均衡力的作用D.北斗卫星绕轨道从近地址向远地址运动时,动能变大,机械能守恒6.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2019 年 4 月 20 日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奉上太空。

北斗导航卫星加快升空过程中()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B.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7.掉在水平川面上的弹性小球会跳起,并且弹跳的高度会愈来愈低。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9.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能量的概念。

能与功的关系,能量的单位。

②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简单分析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

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讲授法,让学生知道能量的概念,能与功的关系,能量的单位。

②采用试验探究法,让学生知道决定物体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④采用试验分析法,让学生知道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试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试验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实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难点①能的概念。

②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与势能的大小及其转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试验探究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准备:有小槽的斜面、长木板、质量不等的钢球、火柴盒、沙箱、四条脚是铁钉的小方案、质量不等的重物、弹簧、支架、有孔的小木块、竹块、滚摆、单摆、支架。

教学过程:(课件)汶川大地震,震前汶川依山傍水,如此美丽,震后一片废墟。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所引起的。

能的种类较多,除了地球所释放出的能量外,机械能也是能量的一种。

我们本节课学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板书: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要合理利用机械能,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能量?引导学生观察P173图9—33,思考: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能,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板书:能量 1.概念:)抽学生回答: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

课件演示: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这个物体便具有了能量或能。

教师强调:从能的概念分析:“能够做功”指的是:(1)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而并不要求一定要做功(课件)。

功和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能量可以通过做功这种方式体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全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沪科版)0.6合理利用机械能时间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课型试验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能力目标: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问举例引题,建立相关物理概念: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单位是什么?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

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

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学习目标: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经历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学指导: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索课本图10-39、10-40和10-41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索课本中图10-42和图10-43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

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4: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能量守恒观察滚摆和单摆的运动情况,说出它们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总能量有变化吗?并解释蹦蹦杆能量转化过程。

当堂检测: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

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小结: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及本章检测认真回忆并思考相关的概念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

根据自学指导认真探究相关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迅速完成当堂检测,小组讨论质疑。

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教师根据习题完成情况及学生小结情况回扣知识点进行有指导性的讲解。

板书设计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有就越大。

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教后反思《合理利用机械能》练习一、单选题如图所示,青蛙从跳起到落地的过程中,它的重力势能.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据报道,一辆横穿铁路的拖拉机,因故障而停在铁道上,此时从远处驶来一列火车,尽管司机及时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缓缓驶近的列车还是将拖拉机撞飞了,这是因为火车的.A.动能很大B.速度很大c.势能很大D.功率很大如图所示为某跳水运动员正在进行训练的情景,从起跳至落到水面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与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是.A.动能一直减小,重力势能一直增大B.动能一直增大,重力势能一直减小c.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D.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地面越高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B.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势能越大c.悬挂在顶棚上的电灯静止不动,它没有重力势能D.任何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下列物体只具有动能的是.A.被运动员举着不动的杠铃B.沿坡路向上行驶的汽车站在树上的猴子D.在水平地面上行驶的汽车c.关于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一定只具有动能B.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c.汽车的动能一定比自行车的动能大D.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质量相等、半径相同的铅球、铁球和铝球,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它们具有的势能是.A.铅球最大B.铁球最大c.铝球最大D.一样大关于能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用线悬吊着的小球,从竖直方向偏开一个角度后,因为小球不能做功,所以小球不具有能B.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因为它能够做功,所以子弹具有能 c.甲物体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D.甲物体的位置比乙物体的位置高,则甲物体的势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势能大二、填空题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该实验是探究动能与的关系,通过比较来比较动能的大小,木块因受到最终静止.0、.“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自带的燃料和助燃剂,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将含有氢和氧的气体成液态储存在火箭内。

它将“神舟八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后,飞船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过程为。

1、滚摆在上升过程中,能转化成势能;被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

三、解答题在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课本“加油站”指出,“小球在光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只与起点的高度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请你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其中的道理。

3、在XX年仁川亚运会上,我国举重队获得了7枚金牌,被称为“梦之队”.周璐璐夺取女子举重75g以上级金牌,并打破了世界记录.挺举时,运动员和杠铃总重为1612N,杠铃被举高1.5.已知运动员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共4×10-22,求举起.杠铃时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强已知挺举时举起杠铃的重为1146N,求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整个过程中对杠铃所做的功.说明运动员举起杠铃后,释放杠铃使其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合理利用机械能》参考答案【答案】c【解析】青蛙跳起后,先上升,后下落,高度先增加,后减小,其质量不变,所以其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答案】A【解析】拖拉机的重力较大,缓缓驶近的列车仍能够将拖拉机撞“飞”,说明列车具有较大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尽管列车的速度较小,但因其质量巨大,因而具有较大的动能.【答案】D【解析】运动员起跳后,先上升达到最高点,后下落,上升过程中速度减小,高度增大,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后开始下落,高度减小,速度增大,到落水处速度最大,高度最小.所以其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D正确.【答案】D【解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都有关,A,B错;悬挂的电灯在高处具有重力势能,c错;D正确.【答案】c【解析】杠铃被举着不动,只具有势能,A错;沿坡路行驶的汽车,即有动能又有势能,B错;水平地面上行驶的汽车只有动能,c对;站在树上的猴子只有势能,D错.【答案】D【解析】运动的物体如果在高处就即有动能又有势能,A错;速度大的物体,如果质量很小,动能不一定大,B错;汽车如果不动,而自行车运动,自行车比汽车的动能大,c错;D正确.【答案】D【解析】三球质量相等,半径相同,在同一水平桌面上,高庋相同,重力势能相同,D正确.【答案】B【解析】悬吊着的小球偏开后,被举高后具有势能,A错;飞行的子弹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能做功,B正确;甲比乙的速度大,但甲、乙的质量关系不知,甲的动能不一定大,c错;甲比乙高,但甲、乙的质量关系不知,势能大小无法确定,D 错.【答案】速度木块移动的距离摩擦力【解析】两个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时,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不同,而小车的质量相同,可见这是探究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情况;小车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撞击后运动距离的远近反映出来的,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是因为受,木块在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转换法.到摩擦阻力的结果,是所受摩擦力改变了其运动状态.0、【答案】液化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解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都可以使气体液化。

近地点处飞船的运动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距地面最近,其重力势能最小;当向远地点运行时,飞船速度减小,动能减小,距地面变远,重力势能增大,即此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答案】动弹性势【解析】滚摆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高度逐渐增加,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所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答案】同一小球,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小球从斜面上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起点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到达斜面底端的动能就越大;质量不变时,当动能越大,速度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