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0+虽有嘉肴(学生版)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教学相长()弗.食,不知其旨也()()

自强()兑命()

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三、释文意。

1.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的翻译,并将不懂的字词圈出来。

2.抽出每组小组长,每人翻译一句话;其他小组有不懂的字词可举手提问。

3、重点词语

虽:弗:其:

善:然后:故:长:

4、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

(4)教然后只困.。

(5)教学相长.也。

五、析文章。

1、理清层次

2、分析课文第一层:找出与“嘉肴”“弗食”“旨”相对应的词语。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

3、分析课文第二层: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4、分析课文第三层:“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5、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出“ 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六、明主旨。

从学习的角度来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3、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一、三题。

(2)背诵并能翻译全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导学案 学案设计:拉萨江苏实验中学钱维胜 学习目标:用“/”标示课文的朗读停顿节奏;联系书下注释弄懂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如文中的“虽”“嘉肴”“强”“至道”“长”“兑”“是故”“学”等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教学相长”道理;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学习过程: 一、查找资料,完成下列填空题 1、《虽有嘉肴》选自,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3、孔子,名,字,(朝代)鲁国人。 4、“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嘉()肴()自强()弗食()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三、注音并组词 嘉(); 强();() 长();()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五、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 ..()善.()

困.()是故 ..() ..()自强 自反 ..()《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故曰:教学相长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七、尝试翻译课文 八、思考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选做) 九、拓展延伸 李明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可当同学们学习上有疑难问题问他时,他因担心花费时间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不情愿回答。假如你是李明的好朋友,如何结合《虽有嘉肴》一课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乐意解答同学们的疑难问题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等。(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 散文。(3)比喻知识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分类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判断方法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

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作用可使事物、具体可感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嗡()酝酿()抖擞()朗rn()wǎn()转hōng()托静m()jinzhung()应和()风筝() li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 lio()草掺和()挣扎()眼花lio()乱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文中比喻。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之情。(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一、体会优美的情境 1、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方法(或顺序)春草图嫩、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导学案汇编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 《礼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预习自测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些有关学习的教诲,会让我们一生受益。那么究竟是什么至理名言呢? 质疑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二、合作交流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汇编

1.春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朗润钻出嫩绿 眨眼酝酿鸟巢 宛转蓑衣稀疏 抖擞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2)比喻姿态优美。()(3)炫耀。()(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寻找文章的画面美。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你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理由? 3、你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语句优美,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5、你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拿起笔来描述一下吧,至少用上两种修辞。

2.济南的冬天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镶响晴温情 安适狭窄贮蓄 着落慈善水藻 澄清髻看护妇 2、解释下面词语。 (1)响晴: (2)温晴: (3)安适: (4)出奇: (5)秀气: (6)着落: 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几幅美景,你能试着给他们命名么? 3、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什么地方?根据课文,以“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的句式来写写你的体会。 4、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 精彩开篇词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自强.() 兑.命() 学.学半() 2.作品链接 《》,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自反: 是故: 教学相长: 兑: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2)然后能自强.(古义:;今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前置了,原顺序应为“”。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2. 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二)深层探究 1.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2.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新课标版

26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导学重点】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学难点】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 愚.蠢yú御聘 ..yùpìn分.外fan滑稽.jī贮.蓄zhù陛.下bì 赏赐.cì显露.lòu钦差.chāi爵.士jiáo勋.章xūn ?解词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本文是荒唐的意思。 精致——精巧细致。 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华盖——古代帝王出门,张在头顶或车上的华丽的伞盖。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给文章分段。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故事破题(第1小节),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故事展开(“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故事发展(“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故事高潮(“第二天早上”至结束),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 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②思考本文主题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内容】 一、作品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收集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二、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三、齐读课文,读出古汉语的韵律美,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自由诵读 五、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六、文意疏通解释加点的词,及翻译句子(学习小组形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解词:即使美味的菜不吃它甘美停顿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词:即使最好的道理不它好停顿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词:所以理解不了(的地方)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解词:反省自己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词:自我勉励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词:所以说互相增长停顿 译文: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解词:教(人)学习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解词:表示推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礼记》二则 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理解“虽有……”、“其……乎?”的句式;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教和学的关系,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重点) 3、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句。 5、合作探究 (1)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2)从学习的角度来谈,“教学相长”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堂检测 1.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2)旨:(3)至道:(4)自反:(5)是故:(6)教学相长:(7)学学半: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2)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5、背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虽有嘉肴》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虽有嘉肴》预习学案

22《虽有嘉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将自己积累的字、词工整地书写在下面) 3、读课文4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用铅笔划在书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整体感知 1、《礼记》又叫《______》。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学记》选自《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____________的论著。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嘉肴()弗()自强() 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虽有嘉肴()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 4、虽有至道()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6、教然后知困() 7、然后能自反也()8、教学相长也() 三、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五、主旨理解。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三、初步探究,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2、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我的疑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

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课《虽有嘉肴》导学案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学习难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学法、研讨法。 学习准备:了解初中议论文中的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中的类比认证和比喻认证。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记得学《〈论语〉十二章》时老师给你们提过的四书是指哪些书籍吗?请同学们回忆出来。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二. 走进新课 1.请你介绍《学记》《礼记》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学习课文 (一)读 (1)听录音,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朗读:练-试—评。 (二)译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味道甘美)(2)至道 ..(因此)(5)知困...(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 (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 ..(自我反省)(7)自强 ..(自我勉励)(8)教学相长.(促进)(9)学.学半(教学) ②准确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研讨 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2.作者既要阐述“教学相长”这个观点,为什么开篇先写“嘉肴”“至道”?这样有什么好处?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试背全文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同学们,刚才我们明白了《学记》中说的“教学相长”是指教师自身的“学”和“教”两种学习活动相互促进,使得教师不断进步。那同学们想想看,“教学相长”的道理是否也可以针对我们自己而言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就像在平时的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积累了本课的重点词语,也疏通了文意。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至道”类比,引入对“教”和“学”的关系的推理,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层次十分清晰谨严,句式整齐,有韵律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设计 课堂检测 一,填空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散步 周瑛 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分歧、各得其所、水波粼粼”等词语。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体会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学习难点】 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 a、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b、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走近作者 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3、关于写作背景 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契机是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一shà( )间chāi()散各得qí( )所委qū() 水波lín lín( )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2、结合具体语境,请对下面加括号词的含义做点分析。 (1)春天(总算)来了。

2020-2021年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 猫

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课堂检测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秋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导学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全文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教学相长(zhǎng )弗食,不知其旨也(fú)( zhǐ)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xúe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新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 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 ..()黄晕.()披着蓑.()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 【设问导读】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 (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 (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 (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 (1)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A 万物 B 全部 C 它们 D 大地 (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夸耀 B 炫耀 C 显示 D 吹嘘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 陪衬 B 衬托 C 渲染 D 突出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