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导向教育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道德和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指导原则,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具有极其必要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格、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正在形成和发展,他们具有强大的模仿和接受能力。
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只有通过价值观的导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并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价值观的导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价值观是人们判断和选择的准则,也是人们与他人相处的基础。
通过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面临诸多困惑和选择。
通过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价值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树立正确的追求和价值观念。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教案标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价值观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3.掌握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4.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内容及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认为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Step 2:讲解价值观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多媒体等形式,对价值观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解释。
讲解内容包括:1.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行为观念的内在指导。
2.价值观的特点:主观性、社会性、持续性、多样性。
Step 3:讨论个人和社会中的价值观作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个人和社会中价值观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个人层面:指导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2.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Step 4: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30分钟)教师介绍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父母的引导:做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正确价值观。
2.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文化和价值观,如阅读优秀作品、社会实践等。
Step 5: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和行为(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制定“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行动计划”,包括以下方面:1.好榜样:寻找一个身边的正能量榜样,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其为榜样。
2.高尚道德: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坚守道德底线。
3.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遵守时间、保持卫生等。
4.志愿者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他人和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的教育导向 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教师的教育导向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导向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导向应当以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教育导向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的教育导向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教师的教育导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依据。
教师如果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从小事做起,注重诚信、责任、友爱等价值观的塑造。
其次,教师的教育导向决定了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和课程设置。
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他们会在教学中强调道德、伦理等重要教育内容,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启发他们关注并评价人物的价值取向;在历史课上,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在公民教育课上,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项目,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价值和意义;组织学生参与助人为乐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3.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定期与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成长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素质发展;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共建活动,与家长分享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共同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奠定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价值观的含义、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特别是价值观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2.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不同价值观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4.引导学生认识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导入、案例解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感悟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坚持的一种思想观念,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
价值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体的行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价值观的导向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教育应当重视价值观的导向,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逐渐认识世界、理解事物,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会交往方式等都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价值观导向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而这些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不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可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小学教育中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教育中的价值观导向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而这些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小学教育中需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积极主动、勤奋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好的发展。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1. 引言1.1 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评价和选择所持的态度和观念,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在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处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养成的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尤为重要。
价值观的导向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能够明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价值观的导向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和公德心,使他们具备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小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
1.2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有限。
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远。
第二,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天真纯真、善良可爱,他们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易受影响性。
正是因为他们的特点,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引导要更加细致入微,更加耐心细心。
小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特别重视和引导,以确保他们未来健康、积极、正面的发展。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小学教育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会受到教育的影响。
教育不仅提供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孩子的人格和品格。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教学设计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教学设计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你知道吗,咱们每天的选择、行动,甚至情绪,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着价值观的影响。
听起来有点深奥,其实简单得很,就像小孩子玩泥巴,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在乎旁人的眼光。
对吧?说到价值观,真是每个人心里的小宇宙。
有人说,价值观就是你生活中的GPS,指引你走哪条路。
你想啊,早上起床,想喝咖啡,还是喝茶?想上班走捷径,还是老老实实走大路?这些小决定看似无关紧要,但背后可是大有文章。
就像有的人看见垃圾就心里一紧,觉得“这不是我该做的”,于是默默捡起来;而有的人就完全无所谓,心里想着“反正跟我没关系”。
你看,这就是价值观在作怪。
再说说课堂上吧,咱们的学生有时就像小兔子,心思活泛,想法多得很。
他们可能觉得,学习数学有啥用,能吃吗?但数学背后隐藏着逻辑和思考的力量。
就像吃水果,吃了才知道营养好,嘴里那甜滋滋的味道才是真正的享受。
老师在课堂上就像那个引导小兔子的园丁,让他们明白,这些知识不光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更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
而且啊,价值观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有社交的维度。
你想,朋友聚会时,大家聊什么?聊生活、聊工作、聊理想,这些话题背后都是各自的价值观在碰撞。
有的人觉得“只要开心就好”,有的人却坚持“努力才有未来”。
这就像锅里的菜,有的人爱吃辣,有的人偏爱清淡。
不同的选择让生活五彩斑斓,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有趣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仅仅体现在选择和行动上,还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你见过那些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吗?他们的内心一定有个火焰在燃烧,驱动他们去追求梦想。
相反,有些人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可能是因为他们心中的信念被生活的重压压得喘不过气来。
就像是风筝被线缠住了,再怎么努力也飞不起来。
所以呀,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观嘛。
老师们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是要引导孩子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他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案例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案例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的导向作用;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价值观的概念和特点;2.价值观对个体的导向作用;3.价值观对社会的导向作用;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课程主题和目标,引发学生思考。
2.价值观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讲解价值观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价值观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并与学生分享一些典型的价值观案例。
3.价值观对个体的导向作用(25分钟)3.1.价值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讲解价值观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塑造作用,并举例说明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个体的不同心理发展。
3.2.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讨论和分组小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树立和发展自己价值观念的途径。
4.价值观对社会的导向作用(25分钟)4.1.价值观对社会行为的引导作用:讲解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价值观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4.2.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作用,并提供行为准则和习惯的培养方法。
5.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20分钟)5.1.自我评估: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或讨论的方式,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
5.2.行为改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6.总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思考。
四、教学资源:1.课件;2.多媒体设备;3.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2.学生课后作业评价;3.学生问卷调查。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种种诱惑和困扰,他们需要正确的导向和引领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和学校对于价值观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的影响。
加强小学阶段的价值观导向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
只有在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面临的挑战。
1.2 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行为、态度、道德准则等的认识和评价的总和。
它是一个人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看待世界和对待他人的基本信念和观念。
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态度态度,影响着个体的选择、决策和行为方式。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处于认知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引导和养成尤为重要。
小学生往往处于模仿阶段,他们通过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来建立自己的认知和观念。
价值观的形成会深刻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行为举止。
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价值观的定义包含了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
通过教育引导,小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合作互助、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的良好品格和习惯。
在小学教育中,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到此结束】1.3 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难点】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理解: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个人、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⑵能力方面: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②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③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之则是有害的,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⑶觉悟方面: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复习提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什么?、科学的社会意识为什么能够对社会存在起巨大的促进作用?1998年历史罕见的大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万顷良田,冲毁了百姓家产,但汹涌的洪魔万万没有想到是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们相识,使相距遥远的人们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面对湍急的漩涡,青年农民方红平把竹竿抛向他人,自己却被洪流卷走;面对塌方的险情战士李小强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自己却被砸死,紧要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接受灾民的消息传出,有一个农民无私接济16户,53人生活在同一房檐下,大灾之际洪水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人要维持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关于对幼师生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几点思考
■蟹篓≥型窒型关于对幼师生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几点思考肖蕾(汀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教育分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价值观是人精神文化系统中最深层、相对稳定且对主体起导向作用.能产生精神动力的观念。
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和重构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爱国、自主、仁爱、责任”是现代幼师生价值观导向教育的价值要素内涵:同时对幼师生进行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实现途径做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价值观导向教育价-f l t-要素内涵基本途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自身价值认识、判断和评价时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它对人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具有导向功能和调节作用。
价值观导向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以其发展目标和利益对个人价值取向、集体价值取向进行有目的引导。
市场经济会催化学生的竞争意识、A主观念和质量效率意识,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又会诱发学生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问题。
我们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让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学校必须培养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使他们确立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符合自己能力和顺应社会要求的人生追求。
因此,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和个体需要,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要素进行教育,这也是当代德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对幼师生进行价值观导向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前提1.以学生实际需要和职业素养制定价值要素。
学校在制定价值要素时,价值标准一定要适度,即标准定得太高无法做到,就会成为一个漂亮的u号;标准定得太低就无法实现规范和指导。
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教师。
从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到师范生。
再培养成为社会合格的幼教人才。
对幼师生的价值观导向教育必须做到现实情况和未来职业相结合,个体发展和集体目标相结合.主观努力与客观形势相结合。
师范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一位普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修养、知识素养和社会涵养的人民教师。
我们的价值观导向教育只有立足现状、面向未来才能是可行的、有效的。
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价值观是指通过教育实践所传递和倡导的一系列核心信念与标准,它不仅构成了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的形成将塑造学生的个性、行为模式和将来的社会角色。
因此,深入探讨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及其对学生影响的机制和实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功能与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价值观的导向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中。
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和实践的价值观念,会通过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例如,强调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相较之下,如果教师过于注重分数和竞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感,享受教育过程的意愿降低,甚至引发厌学情绪。
这显示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对于学生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的直接影响。
当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价值观的导向使得教育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课程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涉及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
这种转变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实用性,从而形成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我驱动的能力。
此类教育价值观的导向,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并为他们未来的探索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价值观的导向也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选择上。
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会引导教育者在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社会责任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认知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多元的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这种全面的教育导向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外部挑战,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与思考模式。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不仅由课堂内的呈现影响,同时也受到校园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遵循的一种行为标准和道德准则。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与引导,孩子们将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由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缺乏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这时,教育者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正确的引导,如讲述正常的行为举止、手把手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引导孩子诚实守信、体验与尊重他人等,孩子们可以逐渐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同时,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是形成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
其次,价值观的导向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核心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行为和决策。
在小学生的阶段,孩子们还处于摸索自我的阶段,面对自我认知和内部价值观的形成也相当脆弱。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表达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比如,教育者应该学会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出发,寻找他们的特点、兴趣点等,通过奖励、表扬、激励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最后,价值观的导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社会环境。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尊重和理解彼此、关爱和帮助彼此、宽容和包容彼此。
同时,价值观的导向还能指导孩子们如何处理冲突,避免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为孩子们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教育者应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个性和状态,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只有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快乐活泼的孩子,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摘要】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目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健康成长,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价值观教育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情商发展,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加强小学教育中的价值观导向,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价值观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教育、价值观导向、培养、学生素质、积极健康成长、发展重要性、情商影响、教学相结合、重要组成部分1. 引言1.1 意义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导学生行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
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价值观的导向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如网络游戏、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加强小学教育中的价值观导向,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才能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优秀公民。
1.2 目的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具有重要的目的。
通过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通过价值观的导向,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中树立起来的一种信念和准则,是一种对于事物认识和评价的规范。
而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变得尤为重要。
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培养和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
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培养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通过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正确的生活目标,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珍视生命、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感恩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
而这些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从小培养。
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通过导向价值观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思想品质。
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小学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孩子们全面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其道德修养、情感品质、良好的品德等。
通过对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和勇气、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愿意奉献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也在道德品质上得到提高。
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还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诱惑也愈发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价值观稳定性和自我认同容易受到影响。
而如果在小学教育阶段就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则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成为勇敢、坚毅、有责任心的人。
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首先,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学习中,孩子们需要充满动力和决心,这样才能够取得好成绩。
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环境中形成的。
家庭教育的家庭价值观是孩子们形成积极心态的基础。
而经过小学教育,学校所灌输的正面价值观也会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精神。
其次,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较窄,但是在这个年龄段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互相帮助、理解、体谅,孩子们可以获得彼此间的友情和爱情。
这个时候,正面价值观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孩子们也能够从中了解到,爱、友情和真诚对人际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独立性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从而推动孩子日后更加积极地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家庭要对孩子进行自我启发,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思考、独立思考的方式,获得不同限制下的人生感悟和智慧。
同时,小学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指导孩子们自行解决问题。
最后,价值观的导向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在人生的经历中,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态度和选择都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人生观尚未形成,这个时期是十分关键的。
如果在这个时期,家庭和学校都能够正确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正面、端正的生活方式,孩子们的人生观会更加清晰、合理,这将有助于日后更好地面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综上所述,价值观对小学教育的必要性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建立正面的校园文化可以加强孩子们的正面心理健康,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孩子的独立性能力,使孩子们的人生观更趋向正面。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导言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小学教育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并分析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一、小学阶段价值观的重要性1.1 形成良好人格的基础小学阶段正是孩子的人格塑造阶段,孩子的人格、行为方式和处世方式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如果在这一阶段得不到良好的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1.2 奠定人生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形成认知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正在逐步形成中。
这一阶段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3 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使孩子明白如何与他人相处,感受到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培养一代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2.1 价值观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价值观导向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2.2 价值观导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都在逐步形成中,这一阶段良好的价值观导向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价值观导向,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价值观导向实施的方法和策略3.1 课堂教育在小学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一些与价值观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小学阶段是孩子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的导向对小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孩子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导向对于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不断增强的阶段,他们对社会和现实的认识有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如果缺乏导向,孩子容易陷入流于表面、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道德和责任,这将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才能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善恶,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权益平等、友善相处、守规矩等基本道德规范。
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使其成为有担当、有素质的公民。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价值观导向尤为重要。
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价值观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立心为基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团队合作等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并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对孩子进行价值观的导向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应该高度重视价值观的导向,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师德导向
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师德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
作为教育者,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这个以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中,师德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者的价值观念首先体现在言传身教中。
教师应当自觉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榜样。
只有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备不同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价值追求。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不刻意批评或强行改变学生的个性。
相反,教师应该通过对不同价值观的沟通和理解,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时,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倡导尊重、公平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校园成员建立着各种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尊重、公平的人际关系,增进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通过正面的示范和课堂实践,教师将学生从自我中心思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
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类价值观的冲突现代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冲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冲突,以合适的方式调和不同的价值观,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念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的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都有很强的需求。
教育者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也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浅谈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展开讨论。
小学是教育学生基本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阶段,而价值观的导向恰恰是对其认知、思维和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和灌输。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者可以通过集体活动、课堂教学、日常语言和行为规范的约束,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认识,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小学教育时期,特别需要价值观的导向,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时期是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养成的重要阶段,价值观的导向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进行引导和塑造。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所以,教育者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亲切温馨的教学氛围、教师的示范激励等教育手段,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
小学阶段是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塑造的重要时期,价值观的导向能够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
小学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激励,来树立正确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所以,教育者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行为规范。
通过丰富多彩的示范和引导,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小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也关系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更与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的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做人”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思考——河南城建学院30周年校庆人才培养座谈会的启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一进大学就要面对就业的压力,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他们寒窗苦读的重要目标。
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就业压力引起的内心矛盾冲突益发凸显,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的矛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碰撞更加频繁。
河南城建学院通过用人单位回访、邀请用人单位参加人才培养座谈会等形式,理解把握现代职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结果表明,“学会做人”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人”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一、“学会做人”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1)是高等学校办学责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最高、最具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应当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
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我们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同时,西方的腐朽、消极、乃至反动的文化思潮也随之而来。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高校,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回答好、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
职业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进行职业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择业行为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职业价值观在个人表现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
不同的人对职业的希望和向往必然不一样,每个人对职业价值判断不同,其职业选择也不同,因而职业选择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就要求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承担起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以其明确的方向性,决定和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性。
(2)是现代职场道德规范的需要。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对所有从业人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
诚信作为做人立业的根本,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信念,同时也是责任、道义,更是准则,是人们自觉的境界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
敬业的核心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爱岗,就是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已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立足岗位的基石。
它要求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我们要警惕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如注水简历、伪造证书、虚构社会经历,假学历、假档案等等,防止这种信用污染在人才市场的蔓延,要求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最忠实守护者。
对于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不安心岗位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倾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感显得尤其重要。
(3)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非常明显。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
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
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4)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
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
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
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
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
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
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
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3 )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
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
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德性教育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
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
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
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
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入有利于“学会做人”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
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1)在内容上加强价值引导,进行“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
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
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人”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
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
因此价值观引导应坚持主渠道与辅渠道相结合,牢固树立“树魂立根”的工作理念,努力解决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归宿点是什么这一个根本性问题。
尊重学生的意识,尊重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直接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找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价值。
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
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
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
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
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
表现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仅看重权力、工资、晋升机会、工作条件等因素。
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
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
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人的必备条件。
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
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2)在形式上强化渗透体验,做好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学校引导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
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