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病因病机
12
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症
常多自利
状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舌苔白厚腻
脉缓
13
方解
苍术 ――燥湿健脾(君) 厚朴 ――燥湿行气除满(臣)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佐)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健脾(使)
生姜 ――温散水湿,和胃降逆 大枣 ――补脾益气,培土制水
5
使用注意
1、注重肺脾肾功能调整。 2、多配理气药物。 3、注意药性和体质的关系。
返回目录
6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适应症——湿困中焦脾胃
7
平胃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8
组成与用法
苍术 四两 厚朴 三两 陈皮 二两 炙甘草 一两
生姜2片、大枣2枚
9
[功用]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10
主治
湿滞脾胃证
水煎服
59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 益肝肾,补气血
60
主治
痹证
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61
病机
痹证 风寒湿痹证
肝肾气血不足
治则:扶正祛邪
62
腰膝疼痛
肢节屈伸不利
症
或痿软、麻木不仁
状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
苔白
脉细弱
63
方解
君 独活
祛风寒湿,止痛
细辛 臣 秦艽
防风
散风寒湿
散寒止痛
祛 风
疏筋络,利关节 寒 湿
煮散剂型,每服6g,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18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19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20
外感风寒 卫气失和
内伤湿滞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表里同病
夏月常见
21
恶寒发热,头痛
胸膈满闷
症状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22
方解
藿香 ――辛温解表,化湿和中止呕(君)
半夏曲 陈皮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祛风胜湿
邪
肉桂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 补 温
人参 茯苓 甘草
益气健脾
益补
1.作用:温补脾肾 利水渗湿
2.适应证:阳虚水肿
3.药物:附子、白术、 茯苓、 生姜
36
真武汤
区 别
实脾散
偏于温肾 兼敛阴柔筋,缓急止痛
偏于暖脾 兼行气导滞
返回目录37
萆薢分清饮
《杨氏家藏方》
38
组成与用法
萆薢 益智仁
石菖蒲 乌药(各等份)
煮散,每服三钱,入盐一捻
39
功用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调和脾胃
14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 燥湿为主
15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2、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3、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性 溃疡等属湿困脾胃者可以使用。
返回目录
16
藿香正气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
组成
藿香三两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各一两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各二两 炙甘草 二两半
苔白
脉浮
52
方解
羌活
君
独活
上部
发散风寒湿,止痛
下部
防风 臣 藁本
蔓荆子
祛风胜湿,止头痛 祛风止痛
佐 川芎 使 炙甘草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调和诸药
53
配伍特点
辛苦温散
54
运用
1、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卫 表证不明显的。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 炎、强直性关节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55
方剂鉴别比较
九味羌活汤
1、药物…… 羌活、防风、川芎、甘草
羌活胜湿汤
2、功用…… 祛风胜湿,止头身疼痛
3、主治…… 风湿在表
56
九味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解表之力强 兼以寒凉清热 外感风寒湿兼有内热
解表之力较弱 止痛作用较强 风湿在表,头身重痛为主, 表证不明显
57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58
组成
独活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
(臣)
白术 茯苓 ――健脾运湿止泻
大腹皮 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佐)
紫苏 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佐)
桔梗 ――宣肺利膈(佐)
生姜 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营卫(使)
炙甘草 ――调药和中(使)
23
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偏于治里
24
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剂。
2、本方重在化湿和中,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
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
28
主治
水肿(阴水)
29
病机
脾肾阳虚(以脾为主)
水湿内停
气机不畅
30
脾肾阳虚
水气内停 气机不畅
31
身半以下肿甚(少尿)
胸腹胀满
症
大便溏薄
状
手足不温
口中不渴
舌淡,苔白腻
脉沉弦迟 32
方解
附子 干姜
温暖肾脾(君)
茯苓 白术――渗湿健脾(臣)
木瓜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厚朴 草果 木香 槟榔
46
源自文库
羌活胜湿汤
李东垣《脾胃论》
47
组成与用法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炙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川芎(二分)
水煎服
48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49
主治
痹证
风湿在表
50
病机
汗出当风 久居湿地
风湿 太阳经脉
经气不利
风寒湿
治则:微发汗
51
肩背疼痛,不可回顾
头痛,身重
症
状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佐)
行气导滞,燥湿行水
温散水气
大枣
生姜
炙甘草 --益脾和中
调和诸药
(使) 33
配伍特点 1、脾肾同治,温脾阳为主 2、温阳、利水、行气并用
34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 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 气滞者。
35
方剂鉴别
真武汤 共性
实脾散
40
主治
膏淋、白浊。
下焦虚寒型
41
病机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42
小便频数
浑浊不清
白如米泔
症
凝如膏糊
状
舌淡
苔白
脉沉
(全身症状)
43
方解
君 萆薢
臣 石菖蒲 益智仁
佐
乌药 盐
利湿浊,分清化浊
芳香化湿,散膀胱虚寒
缩泉止遗
温肾散寒
除膀胱冷气
引经药
44
配伍特点
利湿化浊--治标 温暖下元--治本
45
运用
1、治疗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剂。 2、湿热淋浊禁用。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概述
1
定义
药物――祛湿药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病证――水湿病证
消法
2
自外感受
外湿
伤及肌表、经络
内湿
自内而生
伤及脏腑
3
在外、在上——微发汗 在内、在下——芳香苦燥、甘淡渗利 湿从寒化——温阳化湿 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水湿壅盛,形气俱实——攻逐
4
祛湿剂分类
燥湿和胃 ——湿阻中焦 清热祛湿——湿热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 温化寒湿——寒湿 祛风胜湿——风湿在外、在上
宜温覆发汗以助解表(见用法)。
3、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
风寒者。
4、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返回目录
25
实脾散
宋·严用和《济生方》
26
组成与用法
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槟榔)
炮附子 茯苓
(炮)干姜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煮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27
功用
病因病机
12
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症
常多自利
状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舌苔白厚腻
脉缓
13
方解
苍术 ――燥湿健脾(君) 厚朴 ――燥湿行气除满(臣)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佐)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健脾(使)
生姜 ――温散水湿,和胃降逆 大枣 ――补脾益气,培土制水
5
使用注意
1、注重肺脾肾功能调整。 2、多配理气药物。 3、注意药性和体质的关系。
返回目录
6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适应症——湿困中焦脾胃
7
平胃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8
组成与用法
苍术 四两 厚朴 三两 陈皮 二两 炙甘草 一两
生姜2片、大枣2枚
9
[功用]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10
主治
湿滞脾胃证
水煎服
59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 益肝肾,补气血
60
主治
痹证
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61
病机
痹证 风寒湿痹证
肝肾气血不足
治则:扶正祛邪
62
腰膝疼痛
肢节屈伸不利
症
或痿软、麻木不仁
状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
苔白
脉细弱
63
方解
君 独活
祛风寒湿,止痛
细辛 臣 秦艽
防风
散风寒湿
散寒止痛
祛 风
疏筋络,利关节 寒 湿
煮散剂型,每服6g,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18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19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20
外感风寒 卫气失和
内伤湿滞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表里同病
夏月常见
21
恶寒发热,头痛
胸膈满闷
症状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22
方解
藿香 ――辛温解表,化湿和中止呕(君)
半夏曲 陈皮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祛风胜湿
邪
肉桂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 补 温
人参 茯苓 甘草
益气健脾
益补
1.作用:温补脾肾 利水渗湿
2.适应证:阳虚水肿
3.药物:附子、白术、 茯苓、 生姜
36
真武汤
区 别
实脾散
偏于温肾 兼敛阴柔筋,缓急止痛
偏于暖脾 兼行气导滞
返回目录37
萆薢分清饮
《杨氏家藏方》
38
组成与用法
萆薢 益智仁
石菖蒲 乌药(各等份)
煮散,每服三钱,入盐一捻
39
功用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调和脾胃
14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 燥湿为主
15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2、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3、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性 溃疡等属湿困脾胃者可以使用。
返回目录
16
藿香正气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
组成
藿香三两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各一两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各二两 炙甘草 二两半
苔白
脉浮
52
方解
羌活
君
独活
上部
发散风寒湿,止痛
下部
防风 臣 藁本
蔓荆子
祛风胜湿,止头痛 祛风止痛
佐 川芎 使 炙甘草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调和诸药
53
配伍特点
辛苦温散
54
运用
1、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卫 表证不明显的。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 炎、强直性关节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55
方剂鉴别比较
九味羌活汤
1、药物…… 羌活、防风、川芎、甘草
羌活胜湿汤
2、功用…… 祛风胜湿,止头身疼痛
3、主治…… 风湿在表
56
九味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解表之力强 兼以寒凉清热 外感风寒湿兼有内热
解表之力较弱 止痛作用较强 风湿在表,头身重痛为主, 表证不明显
57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58
组成
独活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
(臣)
白术 茯苓 ――健脾运湿止泻
大腹皮 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佐)
紫苏 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佐)
桔梗 ――宣肺利膈(佐)
生姜 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营卫(使)
炙甘草 ――调药和中(使)
23
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偏于治里
24
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剂。
2、本方重在化湿和中,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
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
28
主治
水肿(阴水)
29
病机
脾肾阳虚(以脾为主)
水湿内停
气机不畅
30
脾肾阳虚
水气内停 气机不畅
31
身半以下肿甚(少尿)
胸腹胀满
症
大便溏薄
状
手足不温
口中不渴
舌淡,苔白腻
脉沉弦迟 32
方解
附子 干姜
温暖肾脾(君)
茯苓 白术――渗湿健脾(臣)
木瓜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厚朴 草果 木香 槟榔
46
源自文库
羌活胜湿汤
李东垣《脾胃论》
47
组成与用法
羌活
独活(各一钱)
藁本 防风 炙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川芎(二分)
水煎服
48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49
主治
痹证
风湿在表
50
病机
汗出当风 久居湿地
风湿 太阳经脉
经气不利
风寒湿
治则:微发汗
51
肩背疼痛,不可回顾
头痛,身重
症
状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佐)
行气导滞,燥湿行水
温散水气
大枣
生姜
炙甘草 --益脾和中
调和诸药
(使) 33
配伍特点 1、脾肾同治,温脾阳为主 2、温阳、利水、行气并用
34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 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 气滞者。
35
方剂鉴别
真武汤 共性
实脾散
40
主治
膏淋、白浊。
下焦虚寒型
41
病机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42
小便频数
浑浊不清
白如米泔
症
凝如膏糊
状
舌淡
苔白
脉沉
(全身症状)
43
方解
君 萆薢
臣 石菖蒲 益智仁
佐
乌药 盐
利湿浊,分清化浊
芳香化湿,散膀胱虚寒
缩泉止遗
温肾散寒
除膀胱冷气
引经药
44
配伍特点
利湿化浊--治标 温暖下元--治本
45
运用
1、治疗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剂。 2、湿热淋浊禁用。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概述
1
定义
药物――祛湿药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病证――水湿病证
消法
2
自外感受
外湿
伤及肌表、经络
内湿
自内而生
伤及脏腑
3
在外、在上——微发汗 在内、在下——芳香苦燥、甘淡渗利 湿从寒化——温阳化湿 湿从热化——清热祛湿 水湿壅盛,形气俱实——攻逐
4
祛湿剂分类
燥湿和胃 ——湿阻中焦 清热祛湿——湿热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 温化寒湿——寒湿 祛风胜湿——风湿在外、在上
宜温覆发汗以助解表(见用法)。
3、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
风寒者。
4、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返回目录
25
实脾散
宋·严用和《济生方》
26
组成与用法
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槟榔)
炮附子 茯苓
(炮)干姜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煮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27
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