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中的“动静”

合集下载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以动写静古诗

以动写静古诗

以动写静古诗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你想想看,这就好比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中,突然有那么一刻,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那种安静是不是让人心里特别舒服?就像王维这句诗,蝉声和鸟鸣反而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我和朋友去山里玩的时候,就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以动写静的美妙。

朋友感叹道:“这山里的声音咋还让这里更安静了呢?”可不是嘛,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

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哎呀,你说这多有意思。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那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有渔船经过。

这就好像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突然有人轻轻走动的声音,反而让房间显得更安静了。

有一次我去乡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真的太美了。

旁边的小孩都看呆了,直嚷嚷:“这咋这么安静呢?”3.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出来了,竟然把鸟儿都惊到了,时不时地在山涧中鸣叫。

这就如同在黑暗中突然亮起一盏灯,让人心里一惊,接着周围又恢复了安静。

我在一个夜晚漫步山间,就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心里不禁感叹:“这动静结合得也太妙了吧!”4.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在空荡荡的山里,看不见一个人,却能听到人的说话声。

这像不像在一个空旷的舞台上,突然传来一声低语,让人更加感受到那种寂静。

我有次去爬山,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那感觉,真的难以形容。

旁边的游客也小声说:“这也太安静了吧!”5.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老的树木下没有行人的小路,深山里不知从何处传来钟声。

这就好像在一个神秘的城堡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让人对城堡的安静有了更深的感受。

我曾经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附近,听到了这样的钟声,那场景,至今难忘。

有人就问:“这钟声咋这么有感觉呢?”6.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在悠闲的时候,能听到桂花飘落的声音,夜晚安静,春天的山显得更加空旷。

这就如同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听到花瓣飘落的声音,让人心里格外宁静。

我在一个花园里,就感受到了这种宁静。

旁边的老人也微笑着说:“这可真安静啊!”7.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⑿以梅子地成熟比喻少女地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地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地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于这首词表达地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地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地主题,赏析诗歌语言地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地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地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地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地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运用动静描写的古诗

运用动静描写的古诗

运用动静描写的古诗1、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让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诗人不禁要为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

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

2、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3、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4、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5、漫成一绝唐代: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6、微雨唐代: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赏析:作者遣词用字极有分寸,“初随”、“稍共”表现了时间上的持久;“侵”、“冷”、“虚”、“近”,动静结合,虚实之间,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

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其一》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的《入若耶溪》三、合作探究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探究答案:答题步骤:四、学以致用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答:五、课后练习秋蕊香张耒(lěi)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分)答:。

《春》中动静结合的句子

《春》中动静结合的句子

《春》中动静结合的句子1. 摘抄《春》中优美写春句子三句话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视觉)赏析:采用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视觉)赏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生长出的情景,“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采用叠词,有故意放在句子后面,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视觉)赏析: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色彩鲜艳美丽。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视觉、听觉)赏析:蜜蜂、蝴蝶为何而来?为花的香而来。

此句从侧面衬托了花的香,蜜蜂、蝴蝶闻香而来。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视觉)赏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多和活泼可爱,富有人情味。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赏析:采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写出了春风的神韵。

2. 描写春的优美语句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和描写春天的名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穆穆:和。

穆穆清风至:和煦的春天飘起。

条风:立春时的东北风,又作调风。

草长条风舒:春草清风中舒展旖旎。

汉·乐府民歌《古诗穆穆清风至》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兰、若:都是香草名。

古人所谓“兰”,属菊类,与今天所说的兰花不同。

若:杜若,属草科。

涉:经历。

二句意:兰若虽长在阳春温暖的时季,经历寒冬仍然滋盛。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描写手段和艺术技巧,在静态的描写中渗透一些动态的景物描写,可以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活泼,更加灵动,这也许就是古人要使用这种手段的原因。

汉代古诗19首中的《十五从军征》中即有这种手法的运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所写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先动后静再动。

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是静动结合的典范。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如此的运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此书中写树是静态描写,写好鸟和泉水则是动态描写。

唐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诗中也是将凉月、山色与动景桃花、鲤鱼上滩结合了起来。

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运用动静结合时是先静后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在他的《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渡荆门送别》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动静结合的典范。

杜甫在他的《绝句》中运用了先动后静的手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在他的另一首五言绝句中则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是动静结合。

杜甫在《漫成一首》中写曰:“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的前三联和尾联构成动静结合。

王禹偁在他的《山行》中就运用动静结合这种手法:“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运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非常生动的动静结合白朴之《天净沙·春》曰:“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醉翁亭记》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谈

《醉翁亭记》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谈

《醉翁亭记》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谈【技法简析】“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增强画面的动感。

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二是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以独特的形式。

独特的视角。

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三是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写出了事物的情态和意趣。

一、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结合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的流水是动态。

山谷秀美。

泉声淙淙动听。

相映成趣。

二、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结合已而步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

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淡雅而有情致。

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结合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背东西的人、赶路的人、老人、小孩……有唱有憩,有动有静,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衬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将众宾宴饮之欢。

醉翁乐在其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延伸练习】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

在阳光下。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草绿,有淡青、金黄,也有太阳一般的红色。

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

绿得耀眼。

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

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记。

记忆宛如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下;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

“诗中有画 动静结合” ——古诗文《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案例

“诗中有画 动静结合” ——古诗文《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案例

诗中有画动静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案例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方琼【要素定位】《山居秋暝》是五上统编教材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主题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为促使单元篇章页语文要素的达成,教材编者在单元编排中指向了不同的策略来落实语文要素,如表1所示:表1:统编五上七单元单元语文要素定位明确了本课在单元所处地位后,为更好把握语文要素的达成方式和达成程度,结合课文编排,《山居秋暝》作为单元第一课中的居首古诗,我们认为需从“基础要素目标”和“核心要素目标”两个维度进行定位: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诗歌描绘景象并背诵古诗。

2.回顾运用读懂古诗的题目、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等来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方法。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设计意图】一、聚焦语文要素,设核心教学环节。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则教学设计中重要教学环节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二、根据学生起点,选适宜教学方式。

班级不同学生起点存在差异,教师要预设多种可能性,准备多种适合不同生本的教学方式作切换。

三、以旧诗带新诗,品味古诗善迁移。

古诗的学习要品意象、创意境,当遇到耐人寻味的诗句时,可调动学生已学古诗来搭台阶。

【过程描述】古诗教学是一线小语老师课堂展示的洼地,很多老师都不愿将其作为公开课,甚至出现教师报大意,学生抄大意的古诗课堂。

深入研讨古诗文课堂的语文要素达成已迫在眉睫。

图1:马清老师执教《山居秋暝》图2:袁明敏老师执教《山居秋暝》我校基于现状迎难而上,本学期应邀承办了3次以“小学语文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与古诗文教学策略研讨”为主题的浙江省90学时培训活动。

在11月6日和12月2日这两次省培活动中,工作室成员保俶塔实验学校马清老师和我校袁明敏老师都展示了《山居秋暝》一课。

两位老师又是如何引领学生追随王维的脚步来品味景象、达成语文要素的呢?且听我们与你道来——一、赏画知作者:摩诘之诗诗中有画1.赏画猜作者:赏画:老师带来几幅中国画,咱们来欣赏一下。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1. 理解古诗文中的动静结合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2. 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古诗文中的动静结合概念及作用。

2. 分析具体古诗文作品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3. 练习编写动静结合的短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文,思考其中是否有关注静与动的描写。

2. 提问:什么是动静结合?它在古诗文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动静结合(10分钟)1. 讲解动静结合的概念:将动态和静态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生动的画面,表达作者的情感。

2. 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初中阶段的代表性古诗文,如《春晓》、《枫桥夜泊》等,进行动静结合的分析。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动态和静态景物的描绘,如春风、鸟鸣、江水、枫叶等。

3. 讨论动静结合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如渲染氛围、烘托心情等。

四、练习编写(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动态和静态景物,形成生动的画面。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动静结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观察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动静结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及对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编写短文的能力及其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恰当性。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中动静结合的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备战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解题秘诀及训练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备战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解题秘诀及训练

02 古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

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

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示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2. 渲染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赏析:杜诗一连出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

3.烘托。

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

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赏析:《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

4、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作者:刘悦黄国才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03期教学篇目《敕勒歌》、《出郊》、《绝句一》(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二》(迟日江山丽)。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

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持续的探索兴趣。

教学过程:一、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1. 情境创设。

课件呈现配乐视频:草原美景。

教师讲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叫敕勒族。

那里的天湛蓝高远,草原辽阔无垠,茂盛的青草养育了一群群骏马和牛羊。

听,有人唱起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敕勒歌》。

教师配乐诵读。

2.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

强调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问思考: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把它们从诗歌中圈出来。

(生圈画:天、草、牛羊。

)5.边读边想象画面。

出示:“敕勒川……野茫茫……”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描绘:天很阔,草很绿……)出示:图画+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感受“天似穹庐”的广阔无垠。

生朗读想象。

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

展开想象:一望无际的天底下,当风吹过,草原上能看到什么?(生:牛羊。

)继续想象:牛羊在做什么?师:展开想象的翅膀,草原上除了牛羊,还能看到什么?师:看,当我们展开想象,这幅草原图就越来越丰富啦!6.讨论最后一句诗的作用。

对比有与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诗的不同效果。

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读一读,这样的两幅画你更喜欢哪幅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动静结合
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 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 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 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 以动衬静:
• 这种技巧是对景物作侧面描写, 属于反衬手法的一种。
• 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有主次之分 ,是为了用“动”物来反衬出“ 静”景,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效 果。
试题重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 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 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借代。“今夜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霜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中,将情感移于云鬟 、玉臂、深闺(三者都借代妻子)之上, 从而流露出相思之苦。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 巧妙之处。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跳鱼衬托静态的 江月、风灯、宿鹭,描绘了一种江面 上安谧平和的景象。动态景物与静态 景物之间有主次之分,“动”是为了 写“静”,烘托出“静”。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动静结合:
古诗常常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 法。这种描写方法,往往与衬托不 可截然分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 态与静态,往往是以静为主,用以 动衬王维静《(田包园括乐以(声其衬六寂))》的“花方落式家,童 未达扫到,意莺境啼和山形客象犹的眠和”谐,统以声一衬。静,
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

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古典诗歌富于含蓄之美,有很多独到的表现手法。

往往字面意义(直指)与深层意义(能指)有别,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份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份二。

甚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看似截然相反。

如果只读字面,而不深入剖析,就很难读懂一首诗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它的美感。

通晓一些基本手法,对解读诗词有很大帮助。

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营造意境,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交融。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课件23张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课件23张
7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 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 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 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8
典题例析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9Leabharlann 【参考译文】 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 雾缭绕的山峰。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 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 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 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登门造访;照应 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门闩上。
10
【题目】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 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 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1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哪些”表 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颔联“落日鸟边下, 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可以从景物描写 的手法与情景关系上考虑:“落”“下”分 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 外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这里运用了 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诗人寓情于景,以这 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学习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 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 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 衬,构成一种情趣。根据动静结合 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 致分为以下几类:
4
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者没有侧重。如《敕勒歌》中“天似穹 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 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 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诗 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 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

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等。

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孩子考试肯定用得上

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孩子考试肯定用得上

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孩子考试肯定用得上!这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孩子考试肯定用得上!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中的声现象

古诗中的声现象

古诗中的声现象
古诗中对声现象的描写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例子:
1.张继《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描述了夜晚寒山寺的钟声通过空气传播,传到了停泊在江边的船只上。

这里的声现象涉及声音的产生(钟受到撞击产生振动)、传播(通过空气介质)以及人耳接收声音。

2.陆游《村居书喜》
鹊声穿树喜新晴。

描绘了鸟鸣声在清晨穿过树枝,反映了声音在固体(树木)和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并传达出天气转晴的喜悦气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未直接描述声音,但若从声学角度理解,也可想象黄河水流声势浩大,由远及近,体现声音随距离变化的特点。

4.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句中的“鸟惊心”可理解为鸟鸣声因诗人内心情感波动而显得格外刺耳,体现了声音与情绪感知的关系。

5.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里以音乐为例,形象地描绘了琵琶不同弦发出的声音质感和
音量大小,展现了声音强度与音色的变化。

以上诗句都是通过诗歌艺术手法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现象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刻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中的“动静”
古人涉及到景物的诗歌,有很多都离不开对“动”“静”的描写。

一、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常被称颂。

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唯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中写静,充满生气。

二、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态的东西用一种动态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写出来,将静态的形象化为生动的场景。

欧阳修的《蝶恋花》一词,抒发的词人对落红遍地的暮春景象的无限伤感。

词中写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花是静态之物、无情之物,在这里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情感,以否定的方式化无情为有情,化静态为动态。

花本来是不能“语”的,词人说它“不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此刻的“不语”,却包含着它原先能语、有语、欲语的动感。

三、化动为静就是把动态的事物从静态的角度写出来。

唐代诗人温庭筠《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首句意思是说,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雨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

一个“悬”字化动为静,既细致准确地描绘出了细雨如丝、密密飘洒的客观景象,又将诗人自己当时特定的主观感受“移植”到读者的心里,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读者也正置身于绵密飘洒的雨丝之中。

这与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
有异曲同工之妙。

偌大的瀑布,谁能把它挂起呢?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

四、动静结合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意境中的和谐统一。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写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