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研究整合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适应性

理解“适应性”必须要从理解“适应”着手,"适应,一词最早是以生物学术语的身份出现的,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0¹对于生物个体而言,适应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是生物体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中,一般生物体对环境和现实的适应是被动的,是一种在不利环境和形势中体现出来的求生本能;而人的适应性却与之有本质上的区别: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动地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 。

适应性0则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活方式的能力0"¹它一方面强调自身能力的改变,另一方面侧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适应性0主要侧重于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环互融合,使个体能够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从而使个体具有所谓的/适应性0"反之,则表现为个体能力!功能等方面的缺失"/适应性0的本质特征在于主体与客体,尤其是主体与外界境之间的协调和融合,在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其在功能!属性上更贴近现实环境,益于自身的发展"随着自然学科的发展,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逐渐增多,某些概念的界线也越发地模糊,,源于生物学的/适应0与/适应性0等概念亦逐渐运用到众多领域"。(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第二十二页)

本文主要讲的是社会适应性(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研究者们对/社会适应0这个词的名称和解释不尽相同"有的研究者使用/社会适应0一词哪,更多的研究者则使用/社会适应性)0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还处在理论探讨与量表的初步制订阶段。根据笔者查阅近年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性的文献,以中国期刊网为例,专题研究的研究论文不足50篇,相关的述评文章也没有学者涉及,基于这现状,有必要对国内外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介绍,以使社会适应量表的制订和测试中有可靠的参照依据。当前国内外把低智商和适应行为缺陷两项指标作为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标准。这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国外对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与国内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够将其应用创新,这必将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转型期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

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一、国内外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国外社会适应性研究: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社会学问题0一文中始用/社会化0来表示群体形成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适应性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适应性是指行动者通过继续社会化,调整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使之适合于新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一个多维的、变动的过程,内涵既包括行为的适应,也包括心理的适应。

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兰(Leland)在1973年,以及后来科恩(Cone)在1987年的研究,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阿瑟#S#雷认为社会适应性(Social adaptiveness)是:/对促进和谐社会互动的无数技能的统称[1]。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799页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对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2],2 Grossman ,H.J . (Ed. ). 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1983:1。在2002年对适应行为做了进一步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

国内社会适应性研究:

我国关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还处在理论探讨与量表的初步制订阶段。根据笔者查阅近10年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性的文献,以中国期刊网为例,专题研究的研究论文不足50篇,相关的述评文章也没有学者涉及,基于这现状,有必要对国内外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介绍,以使社会适应量表的制订和测试中有可靠的参照依据。当前国内外把低智商和适应行为缺陷两项指标作为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标准。这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国外对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与国内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够将其应用创新,这必将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转型期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适应属于个人社会化范畴"人们应当学会在顺境中生活,也应当学会在逆境中生活,永远做生活的主人,做时代的强者"»社会适应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

生相应的变化"社会适应性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l)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2)对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3)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

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社会学家齐美尔从超越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强调:/社会不是定型的或已完成的实体,而是由个人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复制,重塑和改造的持续生成的!具有

真实性的综合体"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第十二页)

5社会学词典6关于/社会适应0的解释是:/社会适应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白了白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与社会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中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03。(水库移民的适应过程及其策略研究17页)

国内学者则以内在心理特征为切入点进行概念界定,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主动地反作用于环境。郑日昌认为社会适应性即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2]。[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黄希庭在人格框架中研究社会适应性,认为其是个体适应社会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陈建文也提出可以用“社会适应性”来概括人们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它是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3]。[3]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1).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注点不同,但是一致认同社会适应性有三种取向:一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应对系统;二是适应环境所需的各种技能;三是一种人格品质或心理素质。但是,从心理与行为之间内在关系看,在研究社会适应性时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作为一个多种取向的整合体进行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评述第二页)由于国内外学者界定社会适应性时关注点不同,因而未能就社会适应性结构达成共识。国外学者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个体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结合的产物。而国内学者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探讨其结构。

虽然国内外对于社会适应性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从美国心理学家Buss在1989年提出大五人格理论(Big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中的因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维度后[4]4马前峰,孔克勤.人格五因素结构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1997,(1),国内学者根据大五人格理论和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把社会适应性解释为如下五因素[5]5嵇宇虹.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