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完整版(收藏)

(2024年)国学经典《大学》完整版(收藏)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仁爱、礼让、诚信等优秀品质,成为具 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培养全面素质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使其 成为具有广博学识和卓越才能的君子。
树立社会责任感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使其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和发展。
2024/3/26
15
正心:端正心态,培养美德
积极向上
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
2024/3/26
心态平和
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轻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 。
培养美德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培养诸如诚实、善良、 宽容等美德。
16
《大学》中的教育理念及实践
04
方法
2024/3/26
17
教育目标:培养君子人格
塑造品德高尚的人格
28
《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推广来自《大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学》中的管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企业管 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 育。
循循善诱
通过引导、启发、激励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寓教于乐
将教育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 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和成长。
兄友弟恭
兄弟之间应和睦友爱,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家庭 团结。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

致知在格物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1.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2.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

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
清晰准确
确保每个字词发音清晰,不模糊或含混。
适当停顿
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以增强表达效果。
抑扬顿挫
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情感,适当调整音高和 音量。
流畅自然
避免过于生硬或机械的发音,使语音自然 流畅。
节奏与韵律
节奏感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 感,把握好整体的节
奏感。
韵律和谐
注意音韵的和谐,使 诵读更具音乐美感。
快慢适度
03 正心诚意
通过《大学》的教诲,个人可以培养正直的品格 和诚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01 家庭教育以修身为本
家长通过引导孩子诵读《大学》,可以帮助孩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 惯。
02 格物致知
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探讨《大学》,可以 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学 习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思维能力。
背景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之首。它所阐述的 思想和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也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等各个层面的深刻 思考。
《大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主要内容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思想。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孝悌为本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这启示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 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尊重。
亲民爱物
亲近民众、关爱万物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这启示 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以德治国
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强调道德 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 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大学》诵读及讲义

《大学》诵读及讲义

《大学》原文(诵读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章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太)甲》曰:“顾諟(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缗(mián)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wu hu呜呼)!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mò)世不忘也。

第四章本末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第六章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wùè xiù),如好好色(hào hǎo sè),此之谓自谦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七章正心修身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章修身齐家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大学》(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大学》(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全文朗读《大学》全文(注音版)大dà学xué大dà学xué之zhī道dào ,在zài 明mínɡ明mínɡ德dé,在zài 亲qīn 民mín ,在zài 止zhǐ于yú至zhì善shàn 。

知zhī止zhǐ而ér 后hòu 有yǒu 定dìnɡ,定dìnɡ而ér 后hòu 能nénɡ静jìnɡ,静jìnɡ而ér 后hòu 能nénɡ安ān,安ān 而ér 后hòu 能nénɡ虑l ǜ,虑l ǜ而ér 后hòu 能nénɡ得dé。

物wù有yǒu 本běn 末mò,事shì有yǒu 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 后hòu ,则zé近jìn 道dào 矣y 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é于yú天tiān 下xià者zhě,先xiān 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 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 修xiū其qí身shēn ;欲yù修xiū其qí身shēn 者zhě,先xiān 正zhènɡ其qí心xīn ;欲yù正zhènɡ其qí心xīn 者zhě,先xiān 诚chénɡ其qí意y ì;欲yù诚chénɡ其qí意y ì者zhě,先xiān 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 格gé物wù。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大学》告诉我们,追求大学之道,就要注重明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

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有定力;只有定力,才能保持心静;只有心静,才能安心;只有安心,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得到真知。

古人欲在天下树立明德,就要先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顿好家庭;想要整顿好家庭,就要先修身;想要修身,就要先正心;想要正心,就要先真诚;想要真诚,就要先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的关键是通过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得到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诚实;只有真正诚实,才能使心态变得正常;只有心态变得正常,才能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整顿好家庭;只有整顿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从修身做起。

如果修身不好,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乱象丛生。

有些人过分追求某些东西,而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这是不可取的。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所谓诚实,就是不要自欺欺人。

就像讨厌臭味一样,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诚实。

所以,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小人一旦得到闲暇,就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无所不至。

当小人看到君子时,会感到厌恶,掩盖他的不好之处,却强调他的好处。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实,外表也要如此。

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处理自己的私事。

___说:“十只眼睛,十只手指,非常严格!”富有的人可以享受舒适的住所,但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宽广的心胸,所以君子必须真诚。

诗歌中说:“瞻望淇澳,绿竹婆娑。

有才德的君子,像切割和打磨一样,像琢磨工艺一样。

他们的心态是恬静而又谨慎,他们的仪态是威严而又和谐。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像切割和打磨一样,是指研究道理;像琢磨工艺一样,是指自我修养;恬静而又谨慎,是指遵守规矩;威严而又和谐,是指有威仪。

有才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高尚,做到了至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3、《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4、《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5、《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经典诵读资料《大学》

经典诵读资料《大学》

五年级经典诵读资料《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能够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经典诵读 《大学》 解释 精品

经典诵读 《大学》 解释  精品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 孝(1),上长长而民兴弟(2),上恤孤 而民不倍(3)。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4)。
注释: (1)上:在上位的执政者。兴孝:使孝道得以振兴。 (2)兴弟:使悌道得以振兴。 (3)恤孤:关爱抚养孤独的人。年幼而失去父亲叫做孤儿。倍:通“背”,背弃。 (4)是以:因此。絜矩:相当于“表率”、“示范”的意思。絜,指用来测量东
西的尺度。矩:用来衡量方形是否符合标准的工具

所恶于上(1),毋以使下(2);所 恶于下,毋以事上(3)。所恶于前,毋 以先后(4);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5)。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6);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所恶:令人厌恶的做法。于:从。上:在上位的人。 (2)毋:不要。以:用来。使:使用,应用。下:在下位的人。 (3)事:侍奉、对待。 (4)先后:再去影响以后。 (5)从前:追随以前的。 (6)交:交互,传递。
注释 (1)庶人:没有官爵的人,平民百姓。 (2)壹是:都是这样。 (3)本乱:根本事情混乱,根本问题是指修身。末治:达到很好的治理结果,末是 指治政。 (4)否:不可能。 (5)所厚者薄:对应该重视的重视了却最后被轻视。 (6)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情。
此谓知本(1),此谓知之至也(2)。
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 (2),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3):“作新民(4)。”《诗》曰 (5):“周虽旧邦(6),其命惟新 (7)。”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8)。
注释: (1)盘铭:镌刻在盘子上的自我警戒性的文字。 (2)苟:果然能够。日新:每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康诰:指《尚书•周书•康诰》。 (4)作新民:振作精神,带动民众共同致力于道德修养。 (5)诗: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6)周虽旧邦:作为诸侯国之一的周国,虽然是时间悠久的邦国。 (7)其命惟新:周朝建立之后,顺天之命而道德昌盛。 (8)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事情都尽到最大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3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3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第一篇:《大学》原文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有一者而止,曰:修身;有一者而行,曰:养气;有一者而念,曰:敬神;有一者而信,曰:正名。

修身则道立,养气则生存,敬神则心灵,正名则自明。

道立则不悔,生存则不忧,心灵则神明,自明则得正。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所以养气在诚其意,所以敬神在致其知,所以正名在正其治。

知其修身之正,而后能修身;知其养气之正,而后能养气;知其敬神之正,而后能敬神;知其正名之正,而后能正名。

知正四者之正,则可得無悔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事而有得,则知至矣。

第二篇:《大学》原文的中文翻译大学的道路,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而且,这条路上,知道要懂得‘知止’。

知道要‘知止’,然后才能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才能安;安而后才能虑;虑而后才能得。

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末,都有起点和终点,只有懂得事情的先后,才有走近正确道路的可能。

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治理好家庭。

要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

要修身,就要把心理调整正常。

要调整心理,先要维护自己的意志;要维护意志,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纯真;要保持纯真,就要才能掌握物理知识,才能养成勤学习的好习惯。

《大学》经典诵读教案

《大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核心思想,如“三纲八目”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八目”。

2.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二)朗读经典1. 教师示范朗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跟读,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点评,提高朗读水平。

(三)讲解内容1. 教师讲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指个人修养,“齐家”指家庭和睦,“治国”指国家治理,“平天下”指天下太平。

2. 结合实际,分析“三纲八目”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四)互动交流1.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和诵读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理解能力。

3. 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参与度。

六、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大学》全文,了解其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大学》的理解和感悟的作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阅读《大学》的情况和作文质量。

3. 诵读效果:评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如语调、节奏等。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大学(Dàxué) -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大学,是指独立于中小学而设立的高等学府。

大学的成立是为了培养高级、复杂的专门人才,并进行高深的科学研究。

大学是承上启下的学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的摇篮。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学的定义、历史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的定义大学是一所高等学府,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大学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门性大学两种类型。

综合性大学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如文理科、经济学、法学、工程学等,提供丰富的专业选择。

而专门性大学则针对某个具体学科领域进行深度探讨和研究,如艺术学院、农业学院等。

大学的历史大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学堂制度。

早在公元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学府,如孔子创办的孔子学堂。

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则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当时唯一的皇家学府,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的形式在宋朝时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大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起来。

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这些大学在教育领域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大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了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

大学的发展如今,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这些大学不仅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还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

一个好的大学需要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教育设施。

同时,大学还需要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培养他们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动原则和最终归宿。至善:符合大道、自然而然
的善,无私无为的生生不息。
知止而後有定(1);定而後能静 (2);静而後能安(3);安而後能虑 (4);虑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 (6);事有终始(7)。知所先後则近 道矣(8)。
注释 (1)知止:知道如何立足,知道行动原则,知道最终归宿。有定:有坚定而且
三、《大学》译解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 民(3),在止於至善(4)。
注释 (1)大(da4,旧音tai4)学:《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阐述修身治国之道。道:在
此相当于“宗旨”。 (2)明明德:使明德显明。明德:天生而具备的善性品德。 (3)亲(qin1,朱子读作xin1)民:使民亲近。朱子把“亲”解释为“新”,使民众道
的事情。 (8)厌然:隐藏起来的样子。 (9)揜:即“掩”,掩盖。著其善:使自己善的一面故意显示给人看。 (10)如见其肺肝然:就像看到了他的肺肝一样。 (11)何益:有什么好处。 (12)形于外:显露在外表上。 (13)曾子:姓曾,名参,孔子弟子。 (14)其严乎:多么严厉的监督啊。 (15)心广体胖: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安闲。
注释 (1)庶人:没有官爵的人,平民百姓。 (2)壹是:都是这样。 (3)本乱:根本事情混乱,根本问题是指修身。末治:达到很好的治理结果,末是
指治政。 (4)否:不可能。 (5)所厚者薄:对应该重视的重视了却最后被轻视。 (6)未之有:即“未有之”,没有这样的事情。
此谓知本(1),此谓知之至也(2)。
注释 (1)诚其意:使心意真诚。 (2)毋:不要。 (3)恶恶臭(wu4 e4 xiu4):厌恶不好闻的气味。 (4)好好(hao4 hao3)色:喜欢美丽的色彩。 (5)自谦(qie4):自我快乐与满足。谦,通“慊(qie4)”。 (6)必:一定。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守住本心本性。 (7)小人:此指道德修养不够的人。闲居:平时无事的时候。为不善:做不善
自己的本性。
物格而后知至(1)。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物格: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感知,而使自己的内在本性得以显现,也就是恢
复自己的“良知”。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2)。其本乱而末治者(3),否矣 (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5),未 之有也(6)。
《诗》云(1):“穆穆文王(2), 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 (4),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5)。
注释: (1)诗: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2)穆穆:端庄而深邃的样子。 (3)於(wu1):赞美之辞。缉熙:始终光明正大的样子。敬止:对于立足点
《诗》云(1):“邦畿千里(2), 惟民所止(3)。”《诗》云(4): “缗蛮黄鸟(5),止于丘隅(6)。” 子曰(7):“於止(8),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注释: (1)诗:指《诗经•商颂•玄鸟》。 (2)邦畿: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区。 (3)惟民所止:民众所居住之地。 (4)诗:指《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绵蛮》。 (5)缗蛮:小鸟的样子。缗,通“绵”。黄鸟:鸟名,即黄雀。 (6)止于丘隅:停落在地势高而且草木茂盛的地方。 (7)子:指孔子。 (8)於(yu2)止:在选择停落之处时。
注释: (1)知本:知道根本问题在哪里。 (2)知之至:格物致知的最重要问题。
所谓诚其意者(1),毋自欺也 (2)。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 (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6)。小人闲居为不善(7), 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揜其 不善而著其善(9)。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10),则何益矣(11)?此 谓诚于中,形于外(12)。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曾子曰(13):“十目所 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4)!”富润 屋,德润身,心广体胖(15),故君子 必诚其意。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1),先治其 国(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6);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7);致知在格物(8)。
注释 (1)欲:想要。 (2)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国平”。 (3)齐:使人在道德修养上向圣贤君子看齐。 (4)修:在道德上修养。身:自身,自己。 (5)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态端正。 (6)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7)致其知: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上得到提高。 (8)格物:对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道能够感知,目的是为了与心相通,认识
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 (2),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3):“作新民(4)。”《诗》曰 (5):“周虽旧邦(6),其命惟新 (7)。”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8)。
注释: (1)盘铭:镌刻在盘子上的自我警戒性的文字。 (2)苟:果然能够。日新:每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康诰:指《尚书•周书•康诰》。 (4)作新民:振作精神,带动民众共同致力于道德修养。 (5)诗: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6)周虽旧邦:作为诸侯国之一的周国,虽然是时间悠久的邦国。 (7)其命惟新:周朝建立之后,顺天之命而道德昌盛。 (8)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事情都尽到最大努力。
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
二、《大学》概述
《大学》之“大学”,两层含义。其一是 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其二 又指“大人之学”,相对“小子之学”而言。 古时8—15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 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15岁成人之后, 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谓之大 学。与我们现代所说的“大学”(高等学府) 是不同的概念。
正确的心态和志向。 (2)静:心的宁静,不浮躁妄动。 (3)安:心安于所处之事、所处之位。 (4)虑:通过思考而加以选取。 (5)得:得道,达到至善的境界。 (6)物:事物。本末:本来指树根和树枝,引申为先有根本而后有生长、花果。 (7)终始:先知道最终方向,然后重视从开头做起。 (8)知所先後:知道前后的顺序与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