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合集下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重点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岩心录井:岩心录井包括按设计要求卡准取心层位和井段、岩心出筒、整理、观察、描述及选送分析样品全过程的有关内容。

2.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称为岩屑录井。

3.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所以又可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常用Pf表示。

4.流动单元:流动单元是一个纵横向连续的,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

5.地层流动系数:表示流体在油层中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等于地层系数和原油粘度的比值。

Kh/μ单位(μm2·m/mPa·s)[/size] [size=14pt]6.储层结构模型:储层结构模型是指储层及其内部构成单元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分布。

7.油水系统: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的油水聚集的基本单元,亦即一个单一的油气藏及其底部或边部水体的组合,称为一套油水系统。

8.控制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准确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9.地层测试:为了认识和鉴别油气层,掌握油气层的客观规律,为油气田开发和开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找到油气层之后,还要获取油气层产量、压力、产液性质。

地层渗透率。

流体样品等资料,这一类工作称之为地层测试。

二.填空1.常见的碎屑岩的孔隙喉道有以下四种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

2.折算压力是指井内静液面到某一折算基性面的垂直高度,折算压力是指折算压强所产生的压力,通常可以利用油水系统中流体流动方向?3.储层建模是,其核心问题是提高井间预测精度,4种途径是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等时储层建模、成因控制储层相建模、相控储层建模,2种方法是储层离散属性建模方法、储层参数模建方法。

4.岩心描述时采取与一般野外描述相同,描述包括以下5方面: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水情况。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一、油气生成地质学基础知识1. 岩石圈和地幔构成地球的岩石层,是地球矿物质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2.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生命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是地球岩石层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3.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二、油气生成的基本概念1. 烃源岩:主要由有机质、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等成分组成。

2. 成烃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高温催化反应,生成烃类物质的反应过程。

3. 成气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天然气的过程。

4. 成油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原油的过程。

5. 成烃期:是指有机质经过烃源岩中的生物成分,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烃的时间段。

6. 成藏期:是指烃源岩中的烃类物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在地质层中成藏的时间段。

三、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1. 温度条件:烃源岩的温度高于60℃时,有机质才能进行热解反应,生成烃类物质。

2. 压力条件:地下深处的高压和高温条件有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烃作用的进行。

3. 时间条件:成烃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时间,通常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的时间。

4. 成藏条件:烃源岩需要在埋藏和形成地层沉积环境下进行成烃作用,使生成的烃类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成藏。

四、油气成藏地质条件1. 有效储集层:是指烃源岩中生成的原油和天然气,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成藏和储集的地质层。

2. 地质构造条件:构造隆起和坳陷构造是地质作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成藏最为常见的构造类型,构造形成条件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3. 地层孔隙和裂缝条件:地层孔隙和裂缝是原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层孔隙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烃类物质成藏的重要地质条件。

石油地质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工作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基础,它涉及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
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团队在石油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经验,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在勘探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
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我们成功地确定了几个有潜力的勘探区块,并进行了详细的勘探工作。

在这些区块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石油藏区,并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在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通过对
地震数据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解释,我们成功地确定了一些潜在的石油勘探目标,并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还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和实验室测试,对勘探区块中的地下流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我们在石油地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通过对勘探和开发工作
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同时,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并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

总的来说,我们在石油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经验,这些成果和
经验为今后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国家的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气田开发地质重点

油气田开发地质重点

1 开发地质特征:油藏所具有的那些控制和影响油气开发过程,从而也影响所采取的开发措施的所有地质特征。

2迟到时间:是指碎屑从井底反至井口的时间。

3地层测试:在找到油气层后,为获取油气层产量,压力、产业性质、地层渗透率、流体样品等资料,这一类工作称之为地层测试。

4油层对比: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对比。

5 储层地质模型:能描述实际储层性质特征并简化了的人造模拟系统,用地质上的术语来说,就是将储层各种性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其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6 水淹层:油田注水开发后,原来的油气层进入了注入水,试油后部分产水或完全产水的地层。

7 剩余油:已开采但未采出生留在地下的石油。

8开发地质学;油气田发现后围绕油气田开发而进行各项地质研究工作的一门应用科学。

9 储量核算;储量复算后开发过程中的各次储量计算。

10 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储层非均质性。

11 地质录井;在钻井过程中,收集、记录和整理各种地质资料,判断井下地质情况及其含油气性情况的工作。

12 井身结构;是指套管层次、各层套管的直径和下入深度、各层套管相应的铅头直径和钻进深度,各层套管外的水泥上返高度等等。

13 测井系列;指在给定的地区地质条件下,为了完成预定的地质勘探开发任务或工程任务而选用的一套经济适用的综合测井方法。

14 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分布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15 储层敏感性:外来流体与油气储层内填隙物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即为储层的敏感性。

16 储层综合评价;在沉积相,成岩作用,储集特征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进行分类并分段,分区块的进行评价,确定不同层段,不同区块储层质量的相对差异,进行相对分类,以指导勘探方向和开发方案的制定。

17 表内储层;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18 渗透率极差;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油田开发地质知识点总结

油田开发地质知识点总结

油田开发地质知识点总结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油田开发的第一步,它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石油储集层的分布和规模。

地质勘探主要有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三种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例如地震波、重力场、磁场等)的方法来找出地下构造,并进而推断储层的位置和规模。

地质勘探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分析岩石岩性、构造特征、岩石构造形态等,找出潜在的储层。

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分析地下水、天然气和土壤中的烃类物质,确定地下储集层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2. 储层地质储层是指地质构造中能够储存油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体系。

了解储层地质对于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非常重要。

储层的类型包括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

孔隙型储层是指储层中具有一定的孔隙度,能够有效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裂缝型储层是指在地层中存在裂缝或者节理,这些裂缝或者节理能够有效储存石油和天然气。

储层地质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异质性等。

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内孔隙的比例,渗透率是指地层岩石对液体和气体渗透的能力,孔隙结构是指孔隙的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状态,异质性是指储层岩石的非均质性。

3. 油田开发地质工程油田开发地质工程是指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对于储层地质进行进一步评价和开发的工程。

油田开发地质工程主要包括测井、射孔、油藏工程和油田开发规划等。

测井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对井筒附近的地层进行测量和记录,了解地层的性质和构造。

射孔是指在井筒中钻孔,用来改善井眼与储集层的通透性,增加油气的产量。

油藏工程是指通过注水、注气和采用化学驱油等方法,提高原油开采的有效性和储量。

油田开发规划是指对于油田地质情况、油藏特性和现有设施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油田开发方案,包括井网布置、注采工艺、生产规模等。

总的来说,地质知识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了解地质情况,可以有效地指导油田勘探、开采、生产和管理,提高开采效率,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资源。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一、油田勘探1.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是油田开发的第一步,通过地质勘探可以找到潜在的石油储量。

常用的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磁测勘探和地层采样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找到地下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2. 油田勘探工作油田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地理勘探、测绘、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岩心取样等。

这些工作在勘探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油田开采1. 钻井技术钻井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钻井可以将地下的石油资源开采出来。

钻井技术涉及到钻井井位选择、井眼设计、井筒固壁、钻井液、钻井工具和钻井设备等。

钻井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油藏开发油藏开发是指将地下的石油资源进行采收和生产。

常见的油藏开发技术包括常规油藏开采、水驱油藏开采、气驱油藏开采和聚合物驱油藏开采等。

油藏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能够提高油田的开采率和采收率。

3. 油井生产油井生产是指利用油井从地下的油藏中开采出石油。

生产技术包括人工提升、自然提升、水平井生产和压裂技术等。

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和采收率。

三、油田建设1. 油田基础设施建设油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油田进行作业和生产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

这些设施包括生产平台、输油管线、注水设备、注聚设备、压裂设备和采气设备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于油田的生产和作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油田环保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会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油田环保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油田环保技术包括有害废弃物处理、废水处理、生物修复和环境监测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四、油田管理1. 油田生产管理油田生产管理是指对油田生产作业和生产设施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

生产管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监控、生产安全和生产技术等。

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能够提高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归纳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归纳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勘探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油田开发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找到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构造、岩性、含油气层的位置、厚度和分布。

勘探方法一般包括露天勘探、堆积层勘探、隧道勘探和海底勘探等。

在地质勘探中,需要运用地质勘探仪器、测量仪器和地质勘探软件。

2.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和反射来勘探地下油气藏的方法。

可以通过地震地震勘探仪器捕获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的信息,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3. 测井勘探:测井勘探是用测井仪器在井下对地下地层的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

测井数据对于油气地质的研究和含油气层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开采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岩石层,并使含油气层的孔隙度增加,以提高油气产量的方法。

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含油气层的渗透率,提高储层透明性,增加开采效率。

2. 注水开采:注水开采是一种通过向含油气层注入水来增加地下压力,促进油气的流动,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

注水开采需要考虑注水井的位置和布局、注水管道的布置、注水量的控制等因素。

3. 水平井开采:水平井开采是一种通过向地下地层水平钻探和开采油气的方法。

水平井开采可以增加油气的储量和产量,提高开采效率,减少开采成本。

4. 溶解气开采:溶解气开采是一种通过向含油气层注入溶解气体来溶解油气并抽出地面的开采方法。

溶解气开采可以对高粘油田进行高效开采,降低油气的粘性,提高采收率。

三、储存1. 地下储存:地下储存是一种通过在地下贮存油气,以便长期使用和输送的方法。

地下储存通常包括注入井、储气库和地下油气储藏库等设施。

在地下储存中,需要考虑地下储藏层的物理性质、地质条件、储藏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等因素。

2. 地面储存:地面储存是一种通过在地面上建设油气储罐、油气储藏库等设施进行油气的储存和保存的方法。

地面储存需要考虑油气的存储量、储藏设施的贮存能力、储藏方法等因素。

地质石油工作总结范文(3篇)

地质石油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地质石油行业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地质石油工作者,积极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概述1. 项目勘探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多个油气田的勘探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勘探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收集了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多个油气富集区,为后续的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油气田开发在油气田开发方面,我参与了多个油田的开发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

针对不同油田的特点,我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方案,确保了油田的高效开发。

在施工过程中,我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监督施工质量,确保了工程进度和安全生产。

3. 生产管理在生产管理方面,我负责了多个油气田的生产调度、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我及时发现了生产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 技术研究为了提高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我积极参与了多项技术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工作成果1. 发现油气富集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发现的油气富集区,为我国油气资源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提高油田开发效率通过优化开发方案,我参与开发的油田产量同比增长10%,经济效益显著。

3. 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管理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使油田生产成本降低了5%。

4. 获得科技成果我参与的技术研究项目,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四、工作体会1. 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地质石油工作中,严谨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

只有严谨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 持续学习地质石油行业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领域,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油气开采地地总结资料

油气开采地地总结资料

天然气的特点1.比重低,热值高2.易燃且燃烧完全3.流体,具流动性,可用管道输送4.易开采,可借助自然能量或用机械抽吸采出5.成分复杂,用途广泛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石油工业从小到大,经历了60--70年代的高速发展和80年代以来稳定发展的阶段,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面貌,1965年结束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了自给;在61~70年代,胜利、辽河、华北等油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开发使全国原油产量迅速增长,1978年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从此我国跨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自80年代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逐步加大。

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来说,近年来煤、电、油的供应呈现全面紧张的态势,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将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现在很难再出现或者回到过去低价竞销的状态。

现在煤炭的后续增产不足、产能比失调状况也堪忧,国内原油资源和增产有限,对外依存度增加,加之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短时间内能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有明显改善。

由于成品油需求量不断增大,再加之东北地区许多油田减产、新疆地理等原因给成品油的采购、运输带来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出现成品油紧缺、加油站油料断档的现象。

石油对国家安全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同战争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体现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战争需要石油,离不开石油。

石油成为关系战争胜败的战略物资。

因此,在战争中,双方都力图拥有强大的石油供应基地和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同时,也都力图夺取或摧毁敌方的石油生产基地和石油补给线。

为此而组织战斗和战役。

另一方面,随着石油的用途日益广泛,石油对战争、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要,石油也成为发动战争的起因。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性的大战没有了,但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不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前半部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前半部分总结
1-粉砂岩,2-细砂岩,3-粗-中粒砂岩
海相: V, Ni含量高 , V/Ni>1 ①判断沉积环境 , V/Ni<1 陆相: V, Ni含量低 ②进行油源对比 : V、Ni在石油生成、运移成藏 过程中分布稳定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C、H) 非烃类化合物(C、H、S、N、O)
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
1、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 (1)烷烃(具有碳链结构)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
一、天然气的分类
分散型
④煤层气(矿井瓦斯)
煤层中所含的呈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气体成分以CH4为主,含N2、CO2、H2S及氨。
⑤溶解气:地层条件下,溶于石油或地下水的天然气。
油溶气:油藏中溶解的天然气, C2+高,可达40%。
⑥固态气水合物(冰冻甲烷,水化甲烷)
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甲烷等气体被天然的冻结在 扩大的水分子晶格中。
由于同源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的类型和含量 比较相似,因此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或“指纹”
(2)环烷烃(具有碳环结构) (3)芳香烃(含苯环结构的不饱和烃)
2、石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
(1)低一中分子量的非烃类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评价石油质量的指标 2)含氮化合物
研究石油成因
动物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也存在卟啉同系物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及其性质**
砂(砾)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它岩类储集层
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及其性质
一、基本概念
储集岩: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 储集层: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又称储层。
油层、气层、油气层
二、储集层的性质(孔隙性、渗透性)
1.孔隙性—决定储层能够储存流体的数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每章重点知识点综合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每章重点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1 无机生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石油B碳化物说:高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映生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水向下渗透,与之反映生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石油C岩浆说:基性岩浆冷凝时合成碳氢化合物,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成饱和碳氢化合物有机生成说: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输到邻近的储集层中,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主要依据:油气分布与岩石类型(沉积岩中);纵向分布(时间上);成分特征;某些稀有金属特征;油层温度特征(很少超过100oC);形成时间;近代沉积物中的观察结果。

2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来自生物圈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就生成油气而言,主要以低等水生动植物为主(特别以细菌和藻类最佳)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来说,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盆地本身的原地有机质,其他是被河流等从周围陆地携带来的异地有机质,再者是少量的经受侵蚀的古老沉积层中的化石有机质。

分类类脂化合物(形成石油的主要有机组分之一),蛋白质(油气中低碳烃的来源之一)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而氧含量低,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少,母体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水生低等微生物,生油潜能大2型干酪跟:原始氢含量稍低于1型干酪跟,中等长度直连烷烃多,母体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生油潜能中等3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不利于生油。

4海相环境中—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右地理环境,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相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在近海地带的深水湖盆是最有利得生油坳陷陆海过度相—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一对同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放射性物质的作用也可能是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之一5—1500m温度范围:10-60C动力因素:细菌活动转化反应性质:生物化学降解主要产物: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成熟石油和大量干酪根)1500—4000m温度范围:60—180C动力因素:热力催化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热降解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和湿气、CO2、H2O、N2、H2S等挥发性物质和残留干酪根)4000-7000m温度范围:180-250C动力因素:热力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石油热裂解与热焦化主要产物:大量C-C链断裂,已形成的高分子液态烃急剧减少。

油气开发知识点总结

油气开发知识点总结

油气开发知识点总结1. 油气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勘探是油气开发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寻找油气储集层和确定储量。

勘探工作通常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多个方面。

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古生物化石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确定油气的储集带和规模。

地球物理勘探则是通过地震勘探、电磁测深、重力测量等手段来探测地下油气构造和储集层。

地球化学勘探则是通过地下水、气体和岩石等化学元素的分析,来确定油气地质资源的分布和性质。

2. 油气勘探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应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包括了地震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测井技术等。

地震勘探技术是油气勘探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来揭示地下岩石的性质和结构,从而确定潜在的油气储集层。

电磁勘探技术则是利用地下电磁场的特性来勘探地下的油气构造。

而测井技术则是通过在钻井井眼中测量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地下流体的情况,来确定地层中是否含有可燃气体。

3. 油气储层特征油气勘探的成败取决于储集层的特征,不同的储层结构和岩性特征都对勘探结果和开发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页岩储层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储层有着不同的渗透性、孔隙度和含油气量等物理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储层的勘探和开发方法。

同时,储层的构造特征、孔隙结构、饱和度等也对油气的开采工艺、采收率等产生重要影响。

4. 钻井工程钻井是油气开发的重要环节,是勘探和生产连接的纽带,钻井工程既要求技术水平高,也需要严格的操作规程。

钻井工程包括了钻井方案设计、钻井设备和技术选型、井位布置、钻井液配方等多个环节。

在钻井过程中,需要克服地层崩塌、钻井井眼稳定、井漏、固井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钻井工程的顺利进行。

5. 油气藏开发油气藏开发是指通过合理地采用注水、人工举升、水平井等技术手段,提高油气产量和采收率,对油气储藏层进行开发。

油气藏开发工程的核心在于提高采收率、减缓采空区扩展速度,保证油气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油气知识点地理总结

油气知识点地理总结

油气知识点地理总结一、油气地理知识点总结1. 油气的形成原因油气是在地球的深层岩石中形成的,主要是由有机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主要原因包括古植物和古动物的遗骸、压力和地热等。

2.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资源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局部性,其主要分布规律包括:沿海盆地和海上地区、陆地盆地、以及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种类包括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油页岩等。

3. 油气的开采技术油气的开采技术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地层工程、石油化工技术、煤层气开采等。

4. 油气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开采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5. 油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竞争力等。

二、油气的地理特征1. 油气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是油气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构造断裂和断裂碎屑层等。

在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上都有油气资源的存在,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构造周围。

2. 油气的分布类型油气资源主要分为海上油气资源和陆地油气资源两大类型,其分布形式为盆地构造埋藏和板块构造埋藏两种。

根据地质条件和资源含量的不同,盆地构造埋藏包括沉积盆地大中小型土块形和对称鞋子油气藏,板块构造埋藏包括储量接近溢出、储量低被动、储量高被动和缺陷油气藏。

3. 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质开发(包括石油勘探和开采、天然气勘探和开采、页岩气和油页岩开采等)、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

4. 油气资源的环境影响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旱范围、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了空气污染、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等。

5. 油气资源的经济影响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石油和石化工业、天然气工业、页岩气和油页岩工业等)、提高了国民收入、增加了国民经济总值、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等。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油田开辟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光、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惟独油藏,称为油田;惟独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普通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中只聚集了油,算是油藏,只聚集了气,算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举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举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具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阶段,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储存流体主要由岩石的孔隙性决定,而渗滤流体则由岩石的渗透性决定。

储集层有两大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1、孔隙性1、孔隙类型 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连通孔隙、孤立孔隙。

孔隙的直径的大小(1)超毛细管孔隙 (2)毛细管孔隙 (3)微毛细管孔隙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 (岩石的孔隙壁表面常吸附着水膜和油膜,相对缩小了流体的流动空间,提出了流动孔隙度。

流体可以在岩石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岩石的流动孔隙度与作用压差有关,压差越大,流动孔隙度越大。

) 2、渗透性 储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储集岩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渗透率又分为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只是岩石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流体性质无关;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性质有关而且与流体的性质和饱和度有关。

) 砂岩储层级别表二、碎屑岩的岩石类型: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都可以成为储层。

按成因类型划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指与岩石形成同时生成的孔隙。

凡是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都叫原生孔隙。

包括原生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和胶结物孔隙,成岩裂缝等 次生孔隙是岩石形成之后,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下,使岩石溶解、收缩和破裂而产生级别 孔隙度(%)渗透率(×10-3μm )特高 >30 >2000 高 25~30 500~2000 中 15~25 100~500 低 10~15 10~100 特低 <10<102的孔隙。

次生孔隙主要以溶蚀孔隙为主,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裂缝也是重要的次生储集空间孔喉类型碎屑的岩性:砂岩、砾岩碎屑岩的岩石类型: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都可以成为储层。

平面上多呈席状,带状、透镜状、树枝状。

剖面上常呈层状,透镜状、尖灭状。

1、上平下凸状2、下平上凸状3、楔状4、透镜状5、厚层连续状6、薄层连续状二、1、冲积扇其砂砾岩体是在山麓洪积环境中形成的以砂砾岩为主的沉积岩体。

平面上呈近扇体的轮廓,剖面上呈楔状,似层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

冲积扇砂砾岩体多属陆上近源沉积,常沿山麓成裙带状分布,岩性以砾岩。

含砾砂岩,砂岩为主,粒度粗,成熟度低,圆度不好,分选差,储油物性变化大为主要特征。

在一个冲积扇上,常有多个砂砾岩体,岩体之间多被泥质岩层隔开。

2、河流其砂岩体是在河流环境中形成的,以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为主的沉积岩体。

如由心滩,边滩及河道充填组成的河道砂岩体,由天然提,决口扇组成的河道边缘砂岩体以及泛滥平原砂岩体,废弃河道砂岩体。

河道砂岩体是河流砂岩体的主要部位,其形态极不规则,在平面上常呈弯曲的带状,树枝状。

河道砂岩体沿古河道蜿蜒曲折分布,延伸可达几十乃至几百公里,由于河流的侧向迁移,其横向分布也可达几十公里。

剖面上常呈顶平底凸的透镜体,底部常见冲刷,切割,充填等构造现象,具有独特的纵向层序,由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呈明显的正韵律,在注水开发时,水常沿底部高渗透带推进。

砂岩体厚度变化较大,单一旋回河流砂岩体的厚度一般不超过最大洪水期的河流深度,其厚度常为几米或几十米,大厚度的砂岩体常是由多个单一旋回岩体垂向叠合而成。

该类砂岩体非均质性较强,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较大,孔隙度一般为10%~25%,渗透率为(10-2000)×10-3μm2。

河道砂岩体中的边滩和心滩砂体,粒度适中,分布相对较好,孔隙度,渗透率较高,是河流砂岩体中储集物性最好的储层。

顺直河:河长大于河宽很多倍,弯度小,砂体呈条带状分布,沉积作用多表现为冲刷作用和废弃充填作用。

曲流河:河道呈弯曲状,弯度超过 1.5,单河道,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凹岸冲刷,凸岸堆积,侧积作用为主,曲流砂坝是主要的储集体。

辫状河:河道宽而浅,呈辫状特点,砂坝众多,沉积作用以冲刷充填作用为主,沿河道纵向分布的砂坝是比较好的储集体网状河:河道窄而深,弯曲多,呈网结状,多分布在中下游,河道稳定,具有比较小的宽厚比,垂向上多表现为冲刷叠置关系。

3、风成砂其岩体是在大陆表面,由风形成的沉积砂岩体。

岩性以细砂岩体为主,颗粒多呈圆状或半圆状,分选好,胶结物少,储集性质极佳,是很好的储集层。

4、湖泊砂岩体5、三角洲、滩坝、扇三角洲、水下扇、浊积砂体浊积砂体:浊积砂体是在深海或深湖环境下,由浊流所形成的砂岩体。

岩性以递变层理砂岩和具滑塌标志的砂岩为主,此外还有砾岩和粉砂岩。

平面上多为席状,扇状和透镜状三角洲砂岩体是在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以砂岩为主的沉积岩体。

三角洲的类型:1、按河流、波浪、潮汐的相对作用强度,划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2、按沉积背景、沉积作用过程划分:正常河流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

三、影响储集层储集性能的地质因素:1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控制着储集层的岩石类型、粒度、分选、磨圆、韵律及分布范围等,是影响储集性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沉积微相一般储集物性差异明显。

2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压实、胶结使储集层储集性能变差,而溶蚀作用使储集层储集性能得到改善。

3风化作用可能使储层物性变好,也可能使储层物性变差。

一般情况下,对于致密砂岩储层,风化后物性变化好,较松散储层分化后,物性变差。

4构造作用无论是张应力、压应力、剪应力作用的结果,都会导致岩石破裂,成为流体的储集空间和流体运移的通道,使储集层储集性能变好。

5岩石的性质颗粒的成分对储集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抗风化矿物组成的岩石物性好于抗风化能力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对流体吸附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储油物性好。

随着杂基和胶结物含量的增加,储层物性变差,反之物性变好。

分选性和磨圆度一般与储集物性正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粒度的增大,储集物性变好,但当粒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粒度的增大,储集性能变差。

6孔隙结构一般喉道粗、孔隙大、连通好的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都比较高,储集性能好,反之储集性能差。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是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石灰岩和白云岩石灰岩的主要类型1、内碎屑灰岩2、生物碎屑灰岩3、鲕粒灰岩4、团粒灰岩5、藻灰岩6、泥晶灰岩7、泥灰岩二、碳酸盐岩孔隙类型按成因划分:1、原生孔隙2、溶蚀孔隙3、裂缝2 、溶蚀孔隙1)粒间溶孔。

指碳酸盐岩颗粒之间胶结物或基质被溶蚀后而形成的孔隙。

(2)粒内溶孔和铸模孔。

粒内溶孔是指各种碳酸盐岩颗粒内部,由于选择性溶解,颗粒被局部溶蚀而形成的孔隙。

当溶蚀作用扩展到整个颗粒,形成与原颗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孔隙时,亦可称为铸模孔隙。

(3)晶间溶孔。

指晶体间的物质被溶蚀所形成的孔隙。

(4))晶内溶孔。

晶粒内部被溶蚀而形成的孔隙,若整个晶体被溶蚀,形成与原晶体粒形状、大小相同的孔隙时,可称为晶体铸模孔隙。

(5)溶孔、溶洞。

指不受岩石组构控制,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

常呈不规则状,直径大于10cm称为溶洞。

溶孔、溶洞发育的储集层,在钻井过程中,常可见井喷、井漏和钻具放空等现象。

(6)窗格孔隙。

由选择性溶蚀作用而成。

孔隙多成扁平状平行于岩石的层面,在裂缝发育的层系中窗格孔隙亦可形成良好的储层。

裂缝1构造裂缝。

指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裂而形成的裂缝,一般延伸远,成组出现。

2、成岩裂缝。

指成岩过程中压实、失水收缩或重结晶等作用下形成的一些裂缝,裂缝多平行层面。

3、溶蚀裂缝。

由于水的溶蚀作用缩形成或改造的裂缝。

此类裂缝大小不均,形态各异。

4、压溶裂缝。

在压实作用下,富含CO2地下水沿成分不纯的灰岩或裂缝流动,经选择性溶蚀而形成的裂缝盖层1、定义?2、岩性?3、特征机理第四章油气运移及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动力一、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场所。

有盖层、储集层、遮挡物三部分组成圈闭的大小?圈闭的度量1、闭合高度2、面积3、溢出点圈闭的类型1、构造圈闭2、地层圈闭3、岩性圈闭4、水动力圈闭5、复合圈闭有效的圈闭在同一个含油气盆地内,有些圈闭有油气分布,有些圈闭无油气分布,有些储量丰度高,有些储量丰度低,主要原因:圈闭的有效性所决定圈闭的有效性:1、圈闭的大小(圈闭的大小是指圈闭的有效容积,主要取决于闭合面积,储集层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2、圈闭的形成时间;3、圈闭的位置。

有效的圈闭条件是:1、圈闭面积大;2、形成的时间早于或等于油气运移的时间;3、圈闭的位置距生油岩距离近。

必要的保存条件1、地壳运动2、水动力条件3、岩浆活动次生油藏的概念?第五章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气藏的概念形成油气藏最基本的条件是充足的油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以及必要的保存条件。

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在构造圈闭中聚集了油气藏,即构造油气藏1、背斜油气藏2、断层油气藏3、裂缝性油气藏4、刺穿接触油气藏背斜油气藏的概念,成因类型?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