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来进行布局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组织形式:
1. 网格状布局:这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组织形式,其中道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形成网格状交叉口。
这种布局能够提供简单明确的导航和便利的交通流动,适用于中小型居住区。
2. 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指道路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组织形式,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公共空间设置。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流量,使居住区更安静和舒适。
3. 树状布局:树状布局是指从一个主干道分支出多个辅助道路的组织形式。
主干道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和服务点,而辅助道路则连接到居民住宅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和良好的交通流动。
4. 高密度布局:高密度布局通常用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特点是道路相对狭窄,沿街建筑密集。
这种布局可以节约用地,提供丰富的交通选择和便利的步行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交通设施的设置、停车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的设计等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区交通环境。
居住区道路规划

第四 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居住区步行系统是居住区内全部室外步行空间旳综合,涉及居住区级、 小区级绿地和公建中心,以及各级道路边上旳人行道。由步行道、小 广场、小游园、老年人或小朋友话动场地等构成。
一、步行系统旳规划设计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步行系统应该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旳整体,使步行于其中旳行人免 受汽车旳干扰。建筑、活动场地、健身场地、绿地空间等应经过步行 系统融为一种有机旳整体。。
4、立交式
在居住区内部空间架设与各住宅楼相连旳架空平台,平台下为车行 道和车库,平台上作为步行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
造价较高,人旳活动受到-定限制。
5、混合式
发挥以上不同模式旳特点,结合地形和建筑物布置,在不同旳区域 设置经济合理旳步行道布置方式。
三、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 平台、楼梯、广场、公园、绿地。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要考虑下列几种方面旳原因:
2、分组明确.逐层衔接
道路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不同等级旳道路归属于相应旳空间层 次内,做到逐层衔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路网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四面旳环境条件以及居民旳出行方式,选 择经挤、便捷,合理旳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便民.利于通风日照 。利于设施旳安排,满足地下管线旳埋设要求。
在人车混行旳路网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共用同一条 道路,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同一空间——车行道;步行空间与 之分开,形成专门旳步行系统,井兼有散步休闲等功能。
人车混行与分行相结合旳路网中,一般小区级或组团级道路与人车混 行方式一致,组团或邻里生话院落内旳道路按步行道路设计,但应考 虑服务性车辆旳进出需求。
者结合使用。
在人车混行旳住区,一般使用完全人车混行或局部人车混行旳方式 布局道路。
居住区规范【精选文档】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
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
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六、车道1.道路纵坡1。
1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九、场地排水坡度1。
各种场地的使用坡度(%)树木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水平距离(m)十一、其他心理安全距离: L=3.0m谈话距离: L〉0.70m座椅:高0。
居住区道路和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16
17
18
19
20
停放方式:平行式 垂直式 斜列式
布置方式
相对集中布置 分散式布置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布置
汽车库的基本要求:出入口——地上汽车库, 停车位大于50辆时,出入口不少于2个;地 下车库当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出入口不少 于2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单 向车道宽度不小于4m,双向车道不小于7m; 汽车库出入口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一般 应大于70m。
12
(二)、静态交通的组织
静态交通主要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 自行车
交通工具 小汽车
存放方式 半地下 地下 地面
13
1、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布置
停车场位置选择 :以中小型规模、分散 与就近设置为主。在人流集中场所的四 周设置固定的专用自行车停车场 。 停放方式:垂直式和斜放式 基本要求: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 于两个,出入口宽度满足两辆车同时进 出,一般为2.5~3.5m。场内停车区 应分组安排,每组场地长度以15~20m 为宜。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作用:①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 系,②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通路,红线10~14米,车行道6,作用: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红线8~10,车行道3~5米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和各单元门前的小路,宽度2.5~3米,连接高层住宅时
不小于3.5米
2
3
居住区道路的断面形式
4
5
6
(三)、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
1、尽可能结合地形和现有建筑与道路,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2、道路的宽度,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为: ①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②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③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m,并按0.5m的倍数递 增.其中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步道最小宽度为o.75~1m。 3、出入口布置,机动车出行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 城市道路交叉口70m范围内不宜布置机动车出入口。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 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 曲线或复曲线 ;每个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 距不应小于150m。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 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 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 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03
交叉口设计
Intersection design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类:居住区主干道、小区道路和宅间道路。
1.1 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主干道是连接整个居住区的入口,一般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应充分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景观和环保等因素。 小区道路是连接各居住小区的交通干道,一般车流量较小,但人流量较大。其设计应注重通行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宅间道路是连接每栋住宅的内部道路,是住宅区内最为贴近生活的地方,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其设计应注重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其设计规划对于居住区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体验有 着重要的影响。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道路类型、道路宽度、道路曲直度、人车 流量等。
1.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干道、次干道和宅间小路。
(1)主干道:主干道是连接居住区入口和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宽度一 般在6-8米之间,道路设计需要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并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02
道路宽度
Road width
居住区道路分类
1.居住区道路规划与分类: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规 划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道路的性质 和功能,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 居住区主干道:连接居住区与外界的主要道路, 交通流量较大,路面宽阔,车辆和行人混合交通。 3. 居住区次干道:连接居住区各组团之间的主要道 路,交通流量较大,路面较宽,车辆和行人混合交 通。 4. 居住区支路:连接居住区各住宅楼的道路,交通 流量较小,路面较窄,车辆和行人分离交通。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8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9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4、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功能
除这些功能外,道路对设计的影响? 道路如何影响住宅、公建、设施的布局与景观的设计?
(1)各类、各级道路是交通的基本表现形式——满足各类车辆、行人交通需求 (2)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住宅、配套设施、绿化、附属设施的布局 (3)联系居住区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 (4)是保障各区正常运行的基础——各级各类构成要素 (5)是居民对住区环境最直观的感受—道路绿化、景观
11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不同类型交通的尺度、走向、线型、与建筑及景观的关系 兼具多项功能道路设计——? 单一功能道路设计——?
1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5、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类型
按交通方式分 (1)步行交通 (2)非机动车交通 (3)机动车交通
主要附属道路:居住街坊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 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2、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位
(1)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15、10、5分钟生活圈,不含居住街坊。 (2)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15、10、5分钟生活圈+街坊
宏观层面——对外
(1)融入城市交通系统(窄街区、密路网),尤其是公共交通。 (2)营造城市公共空间(道路、广场、城市级步道、人工铺地等) (3)安全(标准)、便利(设施)、舒适(设计)、宜人(尺度)
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主要街道:主要街道通常是连接居住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主要干道。
它们通常比较宽敞,拥有多条车道和行人人行道。
主要街道通常是交通繁忙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商店、餐馆和其他商业设施。
2. 次要街道:次要街道通常是连接主要街道与居住区内部的道路。
它们通常比主要街道窄些,但仍然能够容纳车辆和行人交通。
次要街道通常是居住区内居民的主要出行路线,通常也有行人人行道和停车位。
3. 小巷和背街:小巷和背街通常是连接居住区内各个街区的窄小道路。
它们通常只能容纳一条车道,主要为居民提供通行,车辆流量相对较少。
小巷和背街通常被用作停车位或作为居民的后院进出口。
4. 步行街:步行街通常是用于行人活动的区域,禁止车辆通行。
它们通常是商业区的一部分,有各种商店、餐馆和咖啡馆。
步行街为行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宜人的环境,使他们可以自由地逛街和交流。
5. 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专门为自行车骑行者设立的道路。
它们通常与主要或次要道路平行,与行人人行道隔离开来,为骑行者提供安全通行的空间。
自行车道的设置有助于鼓励居住区居民采用环保和健康的交通方式。
这些基本形式的居住区道路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需求进行组合和扩展,以适应当地的交通需求和居民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
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一:小区级道路、
小区级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主宜,辟有人行道。
在内外联系上要做到通而不畅,力戒外部车辆穿行,但应保障对外联系安全便捷。
二:组群级道路
一块板,不高人行道,重点考虑消防车、救护车、住房小汽车、搬家车以及行人通过。
三:宅前路
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少量住户小汽车、摩托车的进入。
在道路对内联系中要
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