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等。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限是
明确的。
2)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山西作为一个区域其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商业区其功能是进行商
业活动。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
电东送等。
3、区域的空间结构
♥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如:沿河分布的城市,其空间结构是带状分布;平原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团块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活动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
♥
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质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为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的结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5)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空间)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时间)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
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区域发展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及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格局。
补充1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稠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季和湿季,温带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落景象。
高山地区——水热随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补充2: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从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线路密度(小——大)、线路分布形式(线状、网络状)等角度分析。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3、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资源面临枯竭
2)环境污染严重
3)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
4)就业矛盾突出
5)经济体制落后
4、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
1)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改进技术工艺,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
3)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
4)治理环境污染
5)调整产业结构
6)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较大支持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匹兹堡的发展历程
1)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处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匹兹堡作为区域核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
第一产业为主,虽然匹兹堡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水资源及其便利的水陆交通,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发展钢铁工业。
2)工业化阶段,也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以及铁路的修建,钢铁业迅速发
展。匹兹堡作为早期的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并涌现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城市,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匹兹堡作为区域核心,去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区域内的其他地域。与此同时,匹兹堡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3)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由于资源衰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匹兹堡
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顿等新兴的工业中心崛起。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状况、植被、土壤等)、经济基础(农业和工业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3、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总体差异: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且对外开放时间早,对外开放程度高。
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还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为主;西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则表现出一定的过度性。
工业化进程: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带则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比中西部高。
城市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看,东部显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从城市分布密度看,东部地带的城市密度及大城市的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带。
对方开放的区域差异从对外开放的时间、程度以及外资吸收能力来看。东部地带对外开放的时间早、程度高,对外资的吸收能力都比中西部好。
4、对外开放的原因: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竞争力。
5、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时间角度: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I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全方位
空间角度: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
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
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6、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