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

合集下载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一)背景战前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如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其次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这种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最终相对生产力相对过剩。

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各国采取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联邦德国、日本的政治改革和实行非军事化,各国的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结合的经济政策,发展科技教育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使底层人员有社会保障,极大地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二)起因战前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战后1.战后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不同,经济恢复的时间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也就很不一致。

2.局部战争,即50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国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4.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

5.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

6.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改变。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挑战。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3)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 化趋势加快。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 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右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 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 、“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 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 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3.某校历史小组准备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图片展”,不应选用以下哪幅图片 A.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日本代表签署投降
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8、两极格局: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冷战政策 概念演进:
杜鲁门 主义出台
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
二战 结束
马歇 尔计 划提 出
北 约 成 立
美苏 争霸 开始
两极 格局 形成
美苏冷战结 美苏争霸束 两极格局
实质
是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实行 绥靖政策的体现,是绥靖政策到达顶峰 的标志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9·1 德国闪击波兰,英 开始标志:法对德宣战 初期战事: 1940·5 德国进攻法国,法国投降;
扩大:
进一步扩大:
1940·7始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 (丘吉尔首相号召抵抗 ) 1941·6 德国偷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斯大林领导抵抗)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

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

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1637年郁金香狂热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21/3/9
47
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A 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建立 B 通过发动政变的方式建立 C 通过军部法西斯的支持建立 D 通过合法选举的方式建立
4、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 希特勒任总理后,德国走上独裁扩张道路 C 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军备战 D 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武装军事区
①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要居 安思危。
②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内部机制和政 策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 “携手建设持久 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保护主 和平、共同繁 义损人不利己。 荣的和谐世界” ④危机具有两重性:灾难和机遇
2021/3/9
45
小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根据自身不同的 政治经济条件,寻找出路,使资本主义世 界出现了各种新现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 政,逐渐摆脱了危机,德日两国则走上了 法西斯专政和发动对外战争的道路,对国 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危机使世界 走向战争”成了30年代的基本特征。
$ 10
$100万 $1
股票是:

晴 雨 计
一、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A.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 扩大生产;
——人类如何应对世界性灾难?
2021/3/9
4
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但莫有本届 所见之兴旺繁荣……但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 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 …… 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 实足乐观。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后习题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后习题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这一系列举动()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

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最终引发的政治现象是()A.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C.法西斯势力崛起和猖獗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3.中国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民,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之祸患。

世界史上英法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会议是()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4.刘敏同学在历史小报的某专栏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希特勒与犹太人的命运”相关知识,该专栏可以命名为:()A.法西斯的暴行B.纳粹党的罪恶C.希特勒的阴谋D.殖民地的悲哀5.九年级的历史刘老师让学生讨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学生们给出了以下四种答案,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A.英法操纵国联,武装干涉苏联B.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联盟,四处侵略C.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D.“委任统治”引发殖民地人民反抗6.2017年1月4日,韩国民众在日本驻釜山领事馆前安放慰安妇少女像,表达了韩国民众希望日本政府向慰安妇受害者道歉并反省的强烈愿望。

在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强征慰安妇是日本法西斯化过程中反人类的暴行,其中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标志性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上台D.轴心国集团的形成7.1936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组成的军事集团是()A.三国军事轴心同盟B.三国协约C.三国同盟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8.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

德国纳粹的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纳粹的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纳粹的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党的崛起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文将回顾历史背景、纳粹党的起源和崛起过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一、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经历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强迫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这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困境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政治氛围逐渐紧张,为纳粹党崛起创造了条件。

二、纳粹党的起源纳粹党由阿道夫·希特勒于1920年创建,最初被称为德国劳工党。

希特勒以其纳粹意识形态,包括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纳粹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之一。

三、纳粹党的崛起过程纳粹党的崛起过程可以追溯到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该事件失败后,纳粹党被取缔,希特勒被判监禁。

然而,在狱中,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使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希特勒意识到时机逐渐成熟,开始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并通过巧妙的宣传和组织活动,重新建立纳粹党。

在1932年的选举中,纳粹党赢得了最多的席位,使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其原因复杂多样。

其中,纳粹党的崛起和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是重要因素之一。

纳粹党通过宣传和扩军活动,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重新夺回了一些失去的领土。

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并最终导致了战争爆发。

此外,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还包括经济紧张局势、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欧洲各国间的冲突。

五、战争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军民伤亡。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且东德和西德都受到了严重的战后重建问题的困扰。

此外,战争还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国际社会对军备和战争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六、总结德国纳粹党的崛起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The Great Depression)也称为大萧条,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

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

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危机概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对战争的经济准备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对战争的经济准备

作者: 陈坤胜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61页
主题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济备战
摘要: 本文着重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在经济上是否作好战争准备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从二战前德国经济准备的各项计划入手,对德国陆、海、空三军军备及油、钢、铝、橡胶、食物等重要军需物资的筹备状况分别进行分析,指出德国经济备战的特点是起点早,速度快、规模大。

到战争爆发前军备已达到相当规模,但仍不很充分,故难以维持持久战。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冲突之一。

起因于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对欧洲国家的侵略行为,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起因与结果。

一、德国的复兴与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

这种状况为极端主义政党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并逐渐将权力集中在他的手中。

纳粹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宣传,通过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宣传,赢得了德国民众的支持并实施扩张政策。

二、侵略与扩张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开始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这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之一。

1936年,德国重新武装并重新占领了“划定无军事区”的莱茵兰和“划定武装禁区”的自由城市但泽,这凸显了德国对于《凡尔赛条约》的蔑视。

随后,希特勒指挥德军成功地吞并了奥地利,并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签订了同盟协议,形成了所谓的“轴心国”。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战争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

战争持续了六年,并且涵盖了几乎整个世界。

德国在战争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包括种族灭绝政策和大规模的战争犯罪。

然而,随着苏联、美国和其他盟国的干预,纳粹德国的扩张被遏制,最终在1945年被击败。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个占领区。

战后的历史进程使得东德和西德形成了两个国家,并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力量对峙的象征。

冷战期间,德国经历了分裂和对立,但最终于1990年实现了统一。

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并未完全消失。

二战中的战争罪行令德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对战争感到极度厌恶。

为了确保这些罪行永不重演,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致力于宣扬人权、民主和和平。

综上所述,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是复杂而深远的。

起因于纳粹德国的侵略政策和希特勒的极端主义思想,战争最终导致了全球的失衡和混乱。

二战起因过程影响

二战起因过程影响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 犁取得土地。
战争前奏:
1919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组织。1921年9月,正式建立法西斯党。1922年10月,意 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1931年9月18 日,日本发劢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1932年夏天,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出 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功架政权。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取缔纳粹党以外 的一切政党。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 1934年,希特勒成 为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军队最高统帅亍一身,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德国 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1936年,德国开进莱茵非 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1936年2月26日,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劢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 丌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幵了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加强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丌久,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劢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意大 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1938年,德国 派兵占领了奥地利。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内维尔· 张伯伦达拉 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订协定,在没有 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 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1939年,德国威胁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德苏两国秘密签订《苏德互丌侵犯条 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纳粹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纳粹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纳粹德国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崛起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带领纳粹党的阿道夫·希特勒对德国实行了集权专制统治,并迅速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本文将就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背景、政治体制、军事行动和战争结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20世纪上半叶,德国面临着许多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使德国承受了沉重的赔款和领土损失。

此外,全球大萧条也让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导致广大民众失业和生活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纳粹党迅速崛起。

二、政治体制纳粹党于1933年掌权,建立了一个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他废除了反对派党派和工会,限制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纳粹党通过恐怖手段,如秘密警察和集中营来镇压政治反对派。

三、军事行动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采取了积极的军事行动,首先是1939年的波兰入侵,这一事件引爆了全面战争。

接下来,纳粹德国相继入侵了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荷兰和比利时。

1941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意图占领该国的资源和领土。

然而,纳粹德国在这场东线战役中遭受重大挫败,最终被迫从苏联撤军。

同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了纳粹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和日本进一步卷入战争。

四、战争结果尽管纳粹德国在战争初期几乎无往不胜,但战争的进程逐渐向德国不利发展。

盟军的持续反攻和苏联的顽强抵抗削弱了纳粹德国的实力。

1944年,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成功在欧洲大陆建立战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到1945年,苏联红军从东线进攻,西方盟军从西线包围了纳粹德国。

纳粹党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和叛变。

最终,德国于1945年5月7日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结:纳粹德国在二战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未能实现其宏大的战略目标。

纳粹德国的政治体制和行动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坏和伤害,其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政策更是引起了人类的深思。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欧洲大国,直到20世纪被两次世界大战所影响,经历了德国民族的崛起和沉寂。

然而,德国人民不低头,历经磨难,奋发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

一、德国经济的起步德国的现代工业起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但当时主要还停留在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场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德国工业的现代化开始真正起步,德国成为欧洲汽车工业中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战后的新时期,煤产量、钢产量在欧洲排第一,前往其他国家的德国出口市场增长迅速。

二、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后被赋予了巨额赔款和庞大的战争损失。

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基础设施、通讯、交通、房产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德国更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并致使国家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被国际社会追责和批判的德国,面对历史的沉重,历经了长时间的自我反省和整理,最终才重新走回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德国经济再次崛起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重返国际舞台。

此后,德国开始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知识产业,是欧盟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引领了欧盟的发展方向,包括环保、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

德国的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德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的工程公司和工业界,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不断追求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最终推动了德国的工程设计和质量控制走向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德国经济的兴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给德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德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奋斗,让德国重新崛起。

专题28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历史试题分项汇编(原卷

专题28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历史试题分项汇编(原卷

2019年中考题卷历史分项汇编专题28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点118 罗斯福新政1.(2019年东潍坊)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争相提高关税,世界贸易锐减2/3。

这说明经济危机A.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B.提高了国家竞争力C.加速了资本主义灭亡D.阻碍了经济全球化2.(2019年东德州)观察下图,造成1929—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

B.罗斯福新政C.朝鲜战争D.越南战争3.(2019年重庆A)在罗斯福“新政”的所有计划中,受到最严厉批评的是农业政策。

这种在千百万人处于饥饿的情况下去减少粮食生产的设想,在人道主义者看来,是极其错误的。

但农业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是因为该政策A.增加了新就业机会B.使银行的信用得到了恢复C.缓解了生产过剩的状况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4.(2019年福建)罗斯福上台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不到两年,联邦最高法院却裁定该法案违宪。

由此可见,对该法案的不同处理是基于美国A.社会环境发生变化B.政治体制得到完善C.权力制衡逐步强化D.社会性质日渐转变5.(2019年江苏南京)在1934年的头四个月里,“公共工程艺术计划”雇佣了三千多位艺术家,在全美各地为政府的各种建筑创作了一万五千多件艺术品。

政府部门计算了艺术家们的报酬:总计118.4万美元,每件作品约合75.59美元。

该计划的作用是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B.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C.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D.有助于增强政府调控能力6.(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节选)德国是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也是受世界历史发展影响至深的国家。

请举出1919年、1929年发生在世界历史上对德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7.(2019年江西节选)穿越时空的伟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后的德国战败与巨大损失

一战后的德国战败与巨大损失

一战后的德国战败与巨大损失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之一,经历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

在战后,德国不仅失去了战争,还失去了领土、资源和声誉。

本文将探讨一战后的德国战败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对德国社会、经济和外交关系的影响。

一、领土丧失和国际地位下降作为战胜国的对付措施,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被迫放弃了大片领土,包括亚尔萨斯-洛林地区、北部的大部分煤矿产区以及波兰赠给德国的领土。

此外,德国的殖民地也在战后被剥夺。

这些领土和殖民地的丧失,削弱了德国的资源和经济实力,对于一个过去一度崛起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德国也因此失去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地位,彻底沦为了一个弱势国家。

二、经济困境和通货膨胀危机一战后,德国的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德国政府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战争债务,国家财政触礁。

同时,德国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也遭受了严重破坏,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失业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为了应对国家财政压力,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印制货币的措施,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人们的储蓄贬值,生活费用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系列经济问题对德国的社会和民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三、政治动荡和崛起极端主义德国的战败加上内外部的压力,引发了政治动荡。

人们对政府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社会上广泛蔓延,政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此时,极端主义势力开始抬头,纳粹党迅速崛起。

纳粹党利用民众对于国家的痛苦和困境的不满,声称他们能够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实力。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步入了极权主义的黑暗时期,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怖和独裁统治。

四、国际关系紧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国际关系变得紧张。

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留下了巨大的屈辱,德国努力为自己寻求正当地位和国际认可,但并不成功。

德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恢复自己的地位,但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国际关系的紧张最终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再次卷入战争,带来了更加惨重的损失和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有利:中国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目的: 转移矛盾 转嫁危机 ;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了解)
二战前和战争初期,西方大国推行的对法西斯侵略 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 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卷入战争的一种外交思想。
目的:维护既得利益,牺牲弱小民族;
埃塞俄比亚国小力弱,国防落后
⑶失利原因 意军强大蓄谋已久 残忍——施放毒气
大国绥靖缺乏国际援助
埃塞俄比亚军队开赴前线
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
2、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 (1)背景 ① 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 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共和国政府 ② 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法西 斯势力 ③ 佛朗哥等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西班牙内 战开始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 立的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 上台组阁
军部:日本法西斯的主力所在
墨索里尼
国家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墨索里尼 希特勒 军部 法西斯党 纳粹党 军部
墨索里尼漫画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22年墨索里尼任首相 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 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法西斯头目 法西斯主力
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
1938年9月英、法、 德、意通过慕尼黑协定 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 给德国。
波 兰
第二年控制了捷克 斯洛伐克全境。
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列强 之间矛盾不断激化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 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德、日法西斯对“凡---华”体系的仇视 4、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5、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在集体安全失败后 实行自保政策 6、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弱国的局部抗争未能 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德意志的崩溃纳粹德国的战败

德意志的崩溃纳粹德国的战败

德意志的崩溃纳粹德国的战败纳粹德国的崛起与其最终的战败,是世界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又黑暗的篇章。

德意志帝国的崩溃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宣告着纳粹主义的失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纳粹德国的战败原因、其对德意志的崩溃以及纳粹主义的影响。

一、德国战败的原因1. 经济问题:纳粹德国在二战之初实施的军事扩张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支援战争的军事开支,以及几乎丧失了国际贸易渠道的经济封锁,使得德国经济崩溃。

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等经济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内部矛盾。

2. 军事失误:纳粹德国在战争中犯下了许多军事失误。

例如,德军一开始低估了苏联的实力,进攻东线的计划未能达到早期预期。

此外,通过发动太空行动并违反了“摩擦法则”,德军与英美联军在西线和南线俘获了大量关键资源,使纳粹军队损失惨重。

3. 国际联盟:德国在二战期间不得不与苏联、英美等强大的国家联盟作战,这令纳粹德国处于劣势。

国际援助以及联合军事行动削弱了纳粹德国战争机器的能力,限制了其扩张的空间。

二、德意志的崩溃与社会变革1. 内部动荡: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内部动荡不断升级。

由于战争的长期阻断和巨大的牺牲,德国人民的痛苦不堪重负。

纳粹党的暴政、种族迫害和战争罪行暴露无遗,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并激发了组织反抗的意志。

2. 各种抵抗力量:纳粹德国境内存在着各种秘密组织和抵抗力量。

其中,白色玫瑰、克兰斯教团等组织积极进行抗击纳粹暴政的活动。

他们通过宣传、散发传单、炸弹袭击等手段,试图动摇纳粹德国政权的稳定。

3. 同盟国入侵:纳粹德国的战败无法避免。

同盟国的入侵、持续不断的空袭以及对德军主要工业基地的摧毁,削弱了纳粹的军事实力和战争能力。

最终,同盟国在1945年占领柏林,并迫使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

三、纳粹主义的影响1. 国际共识:纳粹主义的崩溃使得整个世界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警醒,并形成了国际共识,认为纳粹主义是世界上最为危险和残暴的意识形态之一。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

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世界各国的实力格局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

各国在经济、军事、工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它们在当时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英国在二战前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这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英国的海军实力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控制着全球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

其工业基础雄厚,金融体系发达,伦敦仍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军事方面,英国拥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装备。

美国在二战前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其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尤其在汽车、钢铁、化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美国的农业也高度发达,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粮食和农产品出口。

在军事上,美国虽然在军队规模上相对较小,但技术和装备水平较高。

而且,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在二战前经历了快速的复兴和发展。

在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扩充军备。

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在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其军队训练有素,战术理念先进,尤其是在装甲部队的建设和运用上具有开创性。

然而,德国的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长期作战的能力。

苏联在二战前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苏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生产大量的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

苏联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人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但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上存在一定问题,农业相对滞后。

法国在二战前是欧洲的传统强国之一。

法国拥有较为强大的陆军,军事装备也较为先进。

其工业实力不俗,在汽车、航空等领域有一定的成就。

但法国在战略决策和军事准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战争初期面对德国的进攻时表现不佳。

日本在二战前成为亚洲的军事强国。

通过明治维新后的一系列改革,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对于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否已在经济上准备好战争这一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苏联史学家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第三帝国以真正德国式的准确性进行了好几年的大战准备, 至1939 年夏末基本上完成了,美国史学家克莱因持相反的观点,事实上, 重整军备的支出额是不多的。

德国的战争经济动员的规模相当有限。

笔者认为, 这两观点都偏向极端。

希特勒一上台就在经济上加紧战争的准备, 到大战爆发时, 军备达到相当规模, 但这时的德国仍然没有为一场世界大战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德国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

条约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极其严格的限制。

陆军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

禁止生产坦克、装甲车、潜艇等重型武器不允许拥有空军等。

屈辱性的条约在德国引起普遍不满, 而军方与工业家在条约签订后不久便秘密地着手重整军备了。

1924年11月, 在陆军首脑西克特的默许下, 一个为将来经济动员而准备的军事小组形成了。

不久, 该小组易名为“经济参谋部” , 隶属于军械局, 最初的任务是集中和协调国防军在军备发展和采购方面的一切活动。

1928年9月, 经济参谋部对战争的工业准备做了一次极端秘密的调查, 发现被协约国军事监督委员会批准生产军备的企业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允许德国生产的武器和军火的数量。

有些工厂甚至与国外进行违法武器贸易。

另外, 在军械局的参助下, 未被允许生产军备的公司也开始生产武器。

禁止生产的武器也开始生产出来, 克虏伯的工厂1926年就开始生产坦克。

1928年10月, 在格罗纳的推动下, 内阁绕过国会同意国防军的军备计划, 这项计划的军事目标是保证组建16个师的设备与军火的基本供应, 以及保持有限的储备, 并采取军事动员时所需的增强工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该项目标将在1928年9月和1932年完成, 约需花费3亿5千万帝国马克。

随后军方与政府开始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秘密军备。

一批隐秘的军火工厂陆续地建立来, 为经济参谋部工作的经济官员巡视全国, 列出的一旦战争爆发可进行动员的工厂竟达5000个之多。

1932年, 第二军备方案又被通过, 其目标是为在1938年达到21个师的陆军提供基本装备和保持六周的给养。

可是, 这一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 魏玛共和国就灭亡了。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德国以严重的打击。

1933年, 希特勒就任总理。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 纳粹党并无良策, 它继承了上届政府的制造就业计划。

所不同的是, 希特勒为制造就业计划确立了一个指导思想, 在1933年2月8日的内阁会议上, 他说:“以下5 年要致力于德国人民的重整军备工作, 国家的每一个制造就业计划都必须从这一立足点上来判断”。

它是恢复德国人民的军事力量所必须的吗?制造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就与战争经济有关, 1934年有21万人从事筑路工作。

这项计划后来证明对未来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 希特勒并不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战争经济准备, 直接的、能快速见效的重整军备对他更具有吸引力。

1933年3月, 他造访了帝国银行行长、保守金融家路德, 向他陈述了自己的宏伟计划, 要求银行大量拨款。

路德告诉他帝国银行这时最多只能给予政1亿帝国马克。

希特勒感到失望, 立即撤换了这位行长, 以贾马尔·沙赫特接替他的职务。

沙赫特继任帝国银行行长标志着德国重整军备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为了筹措军费, 沙赫特发明了“梅福期票”。

从1933年到大战爆发时, 这种期票大约用以支付五分之一的军事开支(约120亿帝国马克)。

军费还有另外两个来源, 一是发行公债, 据估计在1934年至1939年六个财政年度内德国大约有80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

另一个来源是纳粹政权敌人的存款和外国人在德意志国家银行的存款。

正如沙赫特所说:“我们的军备有一部分是用我们的政敌的钱来支付的”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 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重整军备的加速, 食品和原料的需要越来越大。

经济部长施密特增加消费的措施导致了与军备部门竞争外汇以进口食物, 从而引起了军方的不满1934年6月22日,国防军办公厅国防经济与军械局局长托马斯将军提议希特勒亲自指导经济, 同时设一副职总揽经济大权。

于是6月28日施密特得了“重感冒” , 于8月2日沙赫特代理经济部长, 7月3日通过了赋予经济部长权力的法令, 9日沙赫特推出“新计划”。

“新计划”实行初期, 不仅使德国得到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而且大大有利于军备生产。

德国食品的进口量以五年为期平均计算, 1928-1938年至1933-1937年数量上减少40%,价值上减少60% , 制成品的进口量下降得更严重。

1928至1938年间, 原料和半成制成品的总进口量下降了37% , 但铁矿砂的进口量却增加了60% , 其他矿砂增加了47%。

以上事实表明, 那种认为“到德国占领莱因兰为止, 重整军备很大程度上讲不过是传闻而已的看法, 正如过分夸张这一时期的军备水平的看法一样, 是没有根据的。

在这一时期, 军备从隐秘走向公开, 沙赫特博士利用政府的力量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筹措了军费。

当然,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任务还是克服危机, 解决失业问题。

前一阶段的重整军备依然受到条约的束缚。

所筹措的军费仍然不能满足军方日益增长的需要, 沙赫特的“新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和原料短缺问题。

1936年对第三帝国来说是一个转折性的年头。

随着陆军进驻莱因兰, 《凡尔赛条约》加在德国军事上的限制最终成为历史。

失业人数大减, 经济得到恢复。

正是在这一年德国的战争准备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军方连续提出了一个比一个更庞大的计划, 依1936年4月1日的动员令德国军队要包括36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一个山地师和一个骑兵旅,总数达41个师。

据估计, 要实现这一计划及截止到1937年11月为止的空军扩军计划, 需要两倍于1935年所需的原料, 而这决非德国的经济所能承受。

早在1935年12月, 沙赫特就通过国防部长勃洛姆堡誓告说, 重整军备所需的外汇和原料即使维持现在的水平, 到1936年4月也不能保障了。

他要求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甚至不惜放慢重整军备的速度。

但军方与希特勒都不同意这种要求。

因此1936年出现金融危机就不足为怪了。

德国面临200亿马克的财政赤字, 由于缺乏原料军火工厂只能发挥70%的生产能力。

1936年8月, 沙赫特想与法国共同贬值货币的企图流产, 同时美国宣布对德国货物征收更高的关税, 沙赫特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希特勒也更加坚信经济不可能解决德国间题,于是, 希特勒四年计划(1936-1940)秘密备忘录应运而生。

备忘录一开始便声称俄国的严重威胁和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国防军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 放慢重整军备的步伐是决不允许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给自足, 德国要尽可能地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原料, 要大力发展合成橡胶、铁矿和油脂的生产。

至于费用的大小是不必考虑的。

自给自足只是一种短期的解决办法。

长期的解决办法是取得生存空间。

因此备忘录最后为军队和经济确定了目标:一、德国的武装部队必须在四年内做好战争的准备;二、德国的经济必须在四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

1936年10月18日, 希特勒将格林提升为四年计划的总负责人。

“总负责人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完成交给他的任务, 他有权颁布法令和总的行政规则。

礴由纳粹党第二号人物全权负责四年计划, 表明德国的经济战备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如前所述, 沙赫特是热衷于重整军备的, 但他的方针是通过增加出口挣取更多外汇以进口紧缺的原料来重整军备, 他一直梦想着再一次打入国际市场。

即使她在东南欧的被称为“掠夺”的政策也是在经济规范内进行的。

戈林取代沙赫特则表明希特勒准备使用非经济手段加速战争的经济准备, 也就是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最终通过侵略来解决经济问题, 希特勒对这种政策的改变是没有犹豫的。

“四年计划”总负责人戈林一走马上任便对200名工业界和经济界领导人说 “目前还不能预见扩充军备的终结。

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是胜利或灭亡。

如果我们取得胜利, 经济将会得到充分的补偿。

这里我们还不能根据帐本计算利润, 只能根据政策的需要, 不允许计较需要多少代价。

我们现在下的是最大赌注。

”“我们已经处于动员阶段, 只是尚未点火而已。

”同时, 他指示以劳博为首的原料与外汇委员会拟定四年计划的初步方案, 主要是煤铁和化学工业的自给自足计划, 煤的生产很充足, 无需扩张, 因此主要是铁与化学工业的自给自足。

我们先看化学工业的状况。

1936年夏, 劳博计划规定, 在以下数月里将90%的四年计划投资拨给化学工业, 其中本公司将得到72。

7%的份额。

这个份额如此之大以至经济部化学处处长说:“四年计划实质上是法本公司的计划。

,以后法本公司总裁之一---克劳赫在四年计划办公室的地位显著上升。

8月11日, 戈林提拔克劳赫为化学生产特别问题总全权,负责全面的化学工业生产, 原属军方负责的炸药生产计划也转归克氏负责。

是后, 法本公司的车间和实验室全力以赴地为希特勒的大屠杀作准备, 它生产了几乎全部的合成的油合成橡胶, 毒气、镁、润滑油、炸药、镍等数千种德国战争机器所需的原料。

德国另一种战略资源钢铁的原料严重依赖国外。

1935年德国75%的生铁矿石依赖进口。

这在战时是危险的。

戈林决定利用中南德含铁量低的矿石, 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遭到工业界尤其是鲁尔工业家们的抵制。

1937年6月戈林干脆宣布他自己准备建立一个工厂, 一个月后, 一个为冶炼萨兹吉特矿石的铁矿赫尔曼·戈林铁矿工厂的计划制订出来了。

8月, 钢铁工业家们起草了一份备忘录, 反对建立赫尔曼·戈林工厂, 反对自给自足战略。

戈林得知后威胁签名者将以叛国罪予以逮捕, 工业家们被迫屈服。

到战争爆发时, 戈林通过合并当地工厂, 强迫工业家购买股票, 国家投资, 兼并被占领土上的企业等方式, 使该厂成为欧洲最大的工厂。

1939年该厂铁矿石产量比1936年增加了70%。

与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同时, 军事扩张计划与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相继制订出来1937年11月5日, 希特勒召集第三帝国要人举行秘密会议, 向他们陈述了他的计划(霍斯巴赫备忘录) ,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必须迅速解决, 如果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在1943-1945年前, 当德国获得它的最大力量时, 将会进行对英法的战争。

慕尼黑会议刚结束, 戈林就对其参谋部宣布了希特勒的决定通过使以前成绩黯然失色的庞大计划来增加军备生产。

希特勒需要一支数目相当庞大的空军, 而且需要战略空军, 通过轰炸来打败对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