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合集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作者:周开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苦难意识;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23-02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 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1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作者:戚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依然以“东北黑土地”为线索,以龙盏镇为小说构建的背景,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整体上来看,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略微悲凉的感受,无论是表现人物命运还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

关键词:迟子建;悲剧意识;生存状态;艺术魅力作者简介:戚晶(1993-),女,汉族,甘肃永靖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引言:迟子建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她创作的作品看来,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她生活过的东北大地,为读者讲述的是那些位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朴素平凡,但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就如迟子建本人所说:“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悲剧这样下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从总体上看来,整部小说是悲剧性的,但在迟子建笔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放置在大的时代背景中,他们虽然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但又不得不忍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苦难。

正是他们这样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面对赤裸裸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使得整部小说显示出一种温情的悲剧意识,因此,这就将单一的悲剧意识净化了,显示出一种淡淡的温情。

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对《群山之巅》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进行讨论。

一、人物命运的悲剧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用生动鲜明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讽刺性和悲剧性创作_论迟子建小说叙事技巧

讽刺性和悲剧性创作_论迟子建小说叙事技巧

启示。

在《雪坝下的新娘》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更是充分地发挥了她的叙事技巧,故事主人公心理流程的描写细致到位,讽刺手法的应用得心应手。

讽刺,另外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借助一位愚偶或一个叙述着与代言人。

他们愚笨糊涂的天性导致他们对情况的误解,此时作者引导心领神会的读者去加以更正。

小说《雪坝下的新娘》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叫做刘曲,是三开镇开豆腐房的。

刘曲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可是自从他被县长的儿子打傻以后,他就成为镇上了不起的人物了。

谁见了他都客客气气的,他可以免费在任何一家餐馆吃饭,可以随便去任何一家铺子拿取自己想吃的东西,他觉得世界很美好,并且变得很爱笑。

作者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叙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深刻的悲剧性。

正常人性得不到人尊重,而在权势面前,非正常人性却让三开镇所有人不得不去迎合顺从。

在这部小说中,叙述者刘曲是个傻子,他的傻表现在他根本无法看清镇上的人对他突然殷勤的本质原因,也无法知道妻子对自己是个废人的厌恶,更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在有男人来买东西时妻子就支使他出去找猫的真正原因。

“我”作为叙述者,对这一切是无知的,而不知的内容通过“我”的叙述,读者全都知道,只有刘曲本人不知道。

小说讽刺性和悲剧性最成功的演绎之处就是县长因为受贿被逮捕后所发生的变化。

刘曲在镇上再也不能受到各种“优惠”了,大家都瞧不起他了,可怜的刘曲当然不知道原因,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天天去看他那根本不存在的新娘。

《雪坝下的新娘》这部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别具的艺术价值,就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言者”的“不知”带来的力量。

“我”被打傻后不知道这个镇上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了,而刘曲的“不知”性“言说”的审美效应是什么?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应于《雪坝下的新娘》,刘曲是那个在桥上看风景的人,看三开镇形形色色的人对他的殷勤与冷漠,刘曲不知道我们读者在看他,看他是怎样变成现在的状况,看他妻子怎样背叛他。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

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的美学解读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对迟子建小说《苍月轮回》中的死亡意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成等方面,探讨了死亡在小说中所起的美学作用以及其与生命、时间、境界等概念的关系。

通过论述死亡意识的美学意义,揭示了小说的审美意义,构建了一种新的生命哲学,探讨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美学;小说;生命哲学一、引言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被誉为“写实主义”,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其小说《苍月轮回》是一部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死亡意识,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意义以及其与生命、时间、境界等的关系,分析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二、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概述《苍月轮回》是一部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死亡意识。

小说以佛教至上流派为背景,以一个师徒之间的生死搏斗和缘起缘灭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主人公跨越三生三世的重生、轮回,以及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整部小说通过对生与死、时间和境界等概念的处理,表现了迟子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其中,死亡意识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迟子建的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三、人物形象中的死亡意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未来。

每个阶段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人物形象,其中正面的人物形象往往与生命、希望和爱情等相联系,而负面的人物形象则涉及到死亡、绝望和毁灭等概念。

例如,主人公曾经经历过一次恋爱,但是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这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同时,在小说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人物形象,如恶鬼、佛陀等,这些形象旨在在暗示死亡、绝望和毁灭等概念的存在,用恐惧和悲哀等情感来描绘死亡意识。

四、死亡意识与时间和境界的关系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与时间和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

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

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意象在《逝川》这篇小说中,迟子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逝川河边的故事。

迟子建是一个感性的作家,东北黑土地给了她丰富的灵感,使她的创作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乡土、乡情、乡亲永远是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主题。

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她对自然和人性美的倾情表达,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说:“我的很多作品意象是苍凉的,情调是忧伤的。

在这种苍凉和忧伤之中,温情应该是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应该是让人欣喜的。

”《逝川》虽然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它以独特的意象之美,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忧伤中饱含着温情的故事。

迟子建小说最大的美学特征就是意象之美。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把“意”看作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意象的直观性、可感性,让作家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也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迟子建的笔下,人不再是唯一的万物的灵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与人一样具有灵性,有呼吸,它们一同构筑了独特的迟子建式的艺术世界。

当作家把自然美作为情感的寄托物抒写到小说中时,自然美就变成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迟子建曾表示:“《逝川》是我编任何选集都不愿放弃的作品,我喜欢它。

我写了一条河流,写了一个守望着这条河流的一个老女人的命运。

”在《逝川》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写了一条叫做逝川的河流,河边小渔村的吉喜波折的一生,还有一种充满了忧伤的泪鱼。

逝川的小渔村每年都有捕捉泪鱼的习俗,而老渔妇吉喜却因为给胡刀的妻子接生而错过了捕鱼时间,当她失望的时候,却意外发现鱼盆里游弋着十多条美丽的泪鱼。

吉喜在逝川边历经了充满活力但是又不乏心酸的人生,而在故事最后那些在鱼盆里游弋的泪鱼,又给吉喜以温情的包围。

长流不息的逝川之水,年年游弋在这条河流中的泪鱼,作者以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意象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淡淡忧伤而又饱含着温情的故事。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她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们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其温婉、细腻、清新空灵的风格享誉文坛。

迟子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白雪的墓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鸭如花》、《过客云烟》、《亲亲土豆》、《草地》、《一匹马两个人》……在这些作品中,充盈着浓浓的死亡意识,而迟子建则以其温情、缠绵的笔端消散了死亡的灰暗、阴郁,构建了被忘却的乐园。

一对死亡情结的独特体验迟子建在小时候就目睹了了无数的葬礼,随后她邻居和同学的死,使她明白:“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迟子建目睹了一个个生命的突然终结,从而使她在童年时代就有了痛彻的人生体验。

而长大后祖父、父亲和丈夫的死亡,对她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个性豪放、幽默,对儿女很慈爱,对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去世后,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迟子建的丈夫黄世君原为塔河县委书记,2002年死于意外车祸。

迟子建34岁才和黄世君结婚,在迟子建的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夫妻感情甚笃。

丈夫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迟子建一度陷入悲伤不可自拔,《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就写:“我的丈夫是个魔术师,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深夜,他从逍遥里夜总会表演归来,途经芳洲苑路口时,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撞倒在灯火阑珊的大街上。

”这与迟子建本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

”正是迟子建自己悲痛的心声。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

试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主题布威麦尔耶姆•图尔贡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迟子建的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死亡主题的书写。

她总是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惨痛,向那些被伤害的不幸人们发出关怀,所以她的文字总是充满温情和人性。

在生命和死亡之间,她的作品现实而又深刻,既有死亡的悲惨,也有对生命的追求渴望,体现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主题;主题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3-02死亡是文学史上难以逃避的话题。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乏死亡主题,或是不幸悲惨,或是宏伟悲壮,或是寂静无声引人深思,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主题,看似司空见惯,但是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体会。

或许是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迟子建更加关注和平年代的普通阶级,他们的死亡在迟子建的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在希望泯没的同时又隐隐透出一些温情。

1.迟子建小说的基本概述迟子建是我国著名作家,在当代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

迟子建的文笔温柔细腻,文风有时清纯灵动,有时充满感伤,这种充满变化的文风使人印象深刻。

养育了迟子建的东北黑土地是她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北方地域特色十分浓厚,如《北极村童话》《初春大迁徙》《原始风景》,甚至延续在她后续的创作中,成为了 独属于迟子建的风格。

除此之外,黑土地不仅带给她了灵感,还赋予了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意识的地位突出。

而这种意识的形成,既有生活经历带来的独特感悟,也有受到宗教意识异域文化的思想影响。

有研究表明,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富有浓厚的“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园情怀。

2.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迟子建小说死亡主题的认同体验主要从死亡中的爱与追求和死亡中的失望与抗拒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死亡中的爱与追求迟子建的文风一向充满温情,无论是死亡还是爱情。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的悲剧意识戚晶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依然以“东北黑土地”为线索,以龙盏镇为小说构建的背景,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整体上来看,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略微悲凉的感受,无论是表现人物命运还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

关键词:迟子建;悲剧意识;生存状态;艺术魅力作者简介:戚晶(1993-),女,汉族,甘肃永靖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48-02引言:迟子建是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她创作的作品看来,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她生活过的东北大地,为读者讲述的是那些位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朴素平凡,但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就如迟子建本人所说:“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悲剧这样下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从总体上看来,整部小说是悲剧性的,但在迟子建笔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放置在大的时代背景中,他们虽然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但又不得不忍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苦难。

正是他们这样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面对赤裸裸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性,使得整部小说显示出一种温情的悲剧意识,因此,这就将单一的悲剧意识净化了,显示出一种淡淡的温情。

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对《群山之巅》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进行讨论。

一、人物命运的悲剧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用生动鲜明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郭展硕【内容摘要】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氤氲着浓厚的死亡气息,而造成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根源则是因为其青年丧父,中年丧夫的悲惨经历。

具体说:一是童年感知死亡的悲伤;二是青年亲人离世的悲痛;三是中年丧夫的悲凉。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意识;文学创作【作者单位】郭展硕,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迟子建所创作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死亡气息,与其个人所具有的生死观,以及其先后丧父丧夫的悲惨过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一般角度来讲,作家所具有的人生阅历与其所书写的作品虽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从某些角度上讲,是有着一些微妙的联系的。

此外,作为女性作家,迟子建多凭借个人主观感受去体会生活中以及创作中的思想情感特点,故此使作家迟子建的作品能够隐约地衬托出作家情感经历的影子。

迟子建小说文选中所随处可见的死亡气息,是与她多彩的人生阅历分不开的。

其很多作品的取材就直接来源于自己的个人生活,具有作家个人鲜明的特点。

一、童年感知死亡的悲伤她曾在散文《死亡的气息》中回忆说她十岁的时候,就懂得了死亡并不仅仅劫走迟暮的人,它说来就来。

她家旁边有一对湖南籍夫妇,生了六个孩子,一年冬天,男主人上山拉烧柴,不幸被翻滚的圆木给打倒,县城的医院动不了截肢手术,被送去哈尔滨医治,却很快客死他乡。

接他回来的那一天天气冷极了,他的爱人哭得十分悲痛,六个孩子也都成了泪人。

作家在散文中写到:“我想起他生前常常站在厨房里充满感情地望着那块腊肉的情景,想起他编鸟笼时那娴熟的动作,也不由得跟着哭:他一个人去了白雪皑皑的山上沉睡,却留下孤儿寡母一堆怀念他。

”此外,三年后他们家的女儿小平的突然病死,也使年幼的迟子建感到伤心、恐怖之极。

作家常常想起这个和她同龄,眼睛很秀气,头发漆黑、浓密、油亮,总是把刘海剪到齐眉的位置的小女孩。

特别是每年除夕,她的家人在大门口为她烧纸时,作家就会想起小女孩发病前的那一夜和她同睡一铺炕的情景。

童年时期的迟子建生活于遥远的北极村,对于死亡这一现象,她有着天生的直觉。

迟子建笔下乡村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迟子建笔下乡村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与关注 。
性别等级观念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中 国几千 年 的封 建 王朝 统 治确 定 了男尊 女 卑 、男 主女 从 的传 统习俗观念 ,世代 因袭 下来的思想 意识认为 女性是男 性的 附庸 ,是传宗接 代的工具 ,男性在人格 、地位 、尊 严等 方面优越 于女性 ,享有至 高无 上的权力 。新中 国成立 后 ,妇 女在各 方面 的待遇 虽然有所提 高,然而 ,根深蒂 固的封 建传 统思想 不可能在很短 的时 间内彻底清除 ,特 别是在偏远 的农
作家评论 Q : ……………
宋 慧 平
来自 “ 北极 村”的女作 家迟子建 ,在 新时期 以来 的 中国 文坛上 ,一直 以一个 特立独行 者的姿态在 文学 的园地 上孜孜 耕耘 。她 善于把深沉 的 目光投 向故乡黑土 地上生存 的女人 , 以悲悯 的情 怀 、忧郁 的风格叙 述 了乡村女 性的生活 故事 ,于 娓娓叙 说中 向读 者展示 了她们 的成长经历 及爱情婚 姻,谱写 了一 曲曲女性 的生命 悲歌 ,引起人们对 女性命运 的深沉 思考
传统贞节观念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贞节 ,一 般指 妇 女不 改嫁 或者 不 失身 ,忠 于丈 夫 ,从 而终 ,是封建伦理对 女性的特殊要求 。在现代社会 ,人们 的观念 虽然 发生很大变化 ,男女平等 思想 深入人心 ,但 是, 贞节观作 为约束社会 性别行为的一种 文化传统 ,它 的影 响依 然存在 ,尤 其是在偏远 的农村 。迟子建 的作品就较 多关注 备 受世人苛刻 的贞节 问题 。在她的文学世 界里,贞节与女人 的
她却不敢 反抗 ;王二刀偷欢不成 回到家里 ,女萝也不敢 问及 此事 ,因为女萝认 为女人是不 能问男人委屈 的,特 别是有关 男 子寻 欢作 乐 之类 的事 情 ,反而 为 自己的行为 表达 歉 意 , 扭 曲式 地 屈 从 于 男 人 。 由此 可 见 ,在 她 的 心 目中 , 男 人 是 靠 山,她 的世界是 以男人为 中心 的,她 的现实处境是 受男性支 配 的,这种思想 是传 统的男权文化 意识对女性 的威 压,是女 性 失去 自我 的表现 。其他人物 比如 女萝的母亲粳米被 “ 极乐 世 界”的刘八仙 折磨而死 :开 羊肉面馆的龚友顺 的老婆 因为 受够 丈夫的恶气 ,悬梁 自尽 了。一幅幅乡村女性 的生存 图展 现在我 们眼前 ,这些 平凡、勤劳善 良的女人在家庭 中没有地 位 , 男 人 的世 界 里 麻 木 生 活 ,被 动 地 谱 写 着 自己 的 生 命 之 歌 ,令人为之心酸 。 另一篇作 品 《 河 柳图》 中的程锦 兰是一个 乡村 女教师 , 作 为知 识分 子 的她 , 同样难 以摆 脱 男权 意识 的束 缚 。前夫 李牧青 辞职去上海发 展 ,一年后 回来 告诉她 自己另有所 爱 , 离婚后 的程 锦兰嫁给 了当地富人裴绍 发,为 自己找 了一个经 济 的靠 山,开始 了被 约束、被 改造 的生活 。在传统 的男权主 宰 下,那个长发飘飘 、衣着典雅 的女教师变成 了梳着 短发 , 穿着红袄 绿裤 的村妇 ,连她也觉得 自己再嫁后 的形 象酷 似去 世 的裴 绍发 的前妻 。再婚后 的她不仅 形象变 了,连 说话的语 调 、情 感也变 了,对 掌握着家庭经济 大权 、拥有权威地 位的 裴绍发 由厌恶变成 了依恋。后来裴绍 发又运用手腕把程 锦兰 的儿子 李程爱 的名字 改成 了裴程 爱,把程锦兰视为精神 寄托 的岸边 的河 柳割掉编 筐,从孩子 的姓 氏、精神领域对程 锦兰 进 行 掠 夺 与 约 束 。在 男 性 面 前 ,女 性 是 卑 弱 的 ,程 锦 兰 在 男 性权威 下对 现实采取 妥协的态度 ,听任 命运摆布 ,放 弃 自我 尊严 ,人格 也在萎缩 ,从外表到精神 一步步丧失 自我 ,变得 粗俗不堪 。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迟子建小说中大量的死亡描写表明作者对这一终极问题的关注与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

迟子建诸多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死亡,她的关于生存或死亡的意识在作品中涌动,成为我们理解其小说的切入点。

死亡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可谓千差万别。

迟子建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对于生死的思考,集中表现了迟子建的人生态度。

一、感悟生死在迟子建笔下,我们的生命在任何时刻都在走向死亡。

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面对周遭死亡的人逐渐认识和感悟到的。

首先感受到死亡并感到恐惧的是儿童。

在他们的意识中,死亡是神秘的也是惨痛的,它意味着不幸、凄惨、悲哀和绝望。

《北国一片苍凉》中,芦花被父亲囚禁起来眼看着母亲被烧死却无能为力;在《守灵人不说话》中,迟子建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自己对死亡由恐惧到接认知的感情进展。

“他人之死是人类童年或个体童年的原始性的死之经验,它使人类或个人最初知道了死亡的事实,产生了最初的关于死亡的体验和认识,也可说它是原初性的死亡意识。

”对死的意识标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程度。

《树下》中七斗就是伴随着死亡逐渐成长的。

小说开篇就写到了七斗母亲的死亡,其后一连串的死亡伴随七斗的成长。

如果说第一次面对母亲的去世,七斗感到特别的忧伤和痛苦;那么面对姥爷去世,七斗表现得就不那么悲伤;第三次写到靳开河女人的死亡则是用冷静客观的叙述语气,仿佛在描写一件平常事件一样。

死亡对生者生活和精神上的冲击力是有限的。

知道父亲死亡的信息传来,她的悲伤几乎用尽。

七斗姨妈一家四口被邻居朱大有杀害、船长自杀、画家死去、栾老太太的死讯、白马主人的意外、儿子多米病逝……七斗的一生都在见证着死亡,她不再对死亡感到好奇或恐惧,而是感到死亡无处不在,随时可以发生。

在迟子建看来,死亡并不是刻意的设计,而是日常生活中突然的遭遇。

海德格尔曾经指出:“日常生活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存在。

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浅析

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浅析

从人性本“善”、“恶”向“善”的转化、关注弱势群体等三个方面论述女作家在其作品中投入的人文关怀,表现了她对人性和人情的赞美。

在纷繁喧闹的当今文坛,由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作家风格和作品类型日趋多样。

有的作家满腔燃烧着正义的烈火,对整个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密切关注,将民族崛起和兴旺的重担自觉地放在肩上,他们将手中的笔挥舞成战斗的铁鞭,对愚昧和丑陋挥鞭怒斥。

他们能够置个人安危而不顾,做百姓的代言人,写出的作品犀利尖锐;还有以文学为敲门砖,积极向权位靠拢,为谋求一官半职处处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或是已谋求到一官半职,为能保住来之不易的成果,高唱违心的赞歌的作家;当然也有内心世界丰富敏感,对生活有着细腻深刻而具独特的体验的作家。

他们用一支笔在向人们娓娓地诉说,美丽优雅的文字蕴涵着淡淡的哀伤,文学是他们的生命之舟,是他们苦恋相依的伴侣。

而从黑龙江漠河的白山黑水间走来的女作家迟子建无疑属于后者,她用朴实温情的笔触为读者营造了一片恍如世外桃源的纯净世界,在她2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小说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这种追求使其小说“具有诗的意蕴”。

她的小说深深植根于黑土地,展现笔下人物独特的生存方式,反映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世界,更重要的是她对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观照,揭示普通人身上人性善与恶,热衷于表现人性和人情的美。

她的作品始终闪烁着人性之光,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析,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

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

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显 深 刻 , 衬 出 生 存 的 艰 辛 , 折 射 出人 性 的 美 好 。 反 也 关键 词 : 子 建 迟 死 亡 意 识
地 向 下 深 挖 。 无 论 是 最 初 的 《 睡 的 大 固 其 固 》 《 极 村 沉 、北 童 话 》 还 是 新 世 纪 以 来 的 《 亲 土 豆 》 《 界 上 所 有 的 夜 , 亲 、世

人 等 的 死 亡 达 十 五 次 之 多 。 小 说 中 反 复 出 现 的 四 匹 红 马 拉着 的马 车 。 疑 在 暗 示 : 论什 么 人 , 将 走 向一 个 共 无 不 都 同 的 去 处 , 生 的结 局 是 如 此 一 致 而 不 可 更 移 。 人
迟 子 建 如 此 浓 郁 的 死 亡 情 结 应 该 是 来 自于 她 个 人 的
较 少悲 凉 和恐 惧 . 至还 有几 分 诗意 和浪 漫 。 而 十岁那 甚 然
年 .邻 居 家 父 女 三 人 的 先 后 死 亡 给 她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心 灵
小 说 中 反 复 渲 染 ,使 黄 色 成 为 了 性 欲 的 象 征 。 《 高 粱 》 红 中 . 当 余 占鳌 把 奶 奶 抱 到 高 粱 丛 中 并 放 到 铺 着 衣 服 的 高
经 历 的 人 生 惨 痛 . 她 站 在 一 个 心 灵 受 创 者 的 角 度 , 观 使 去
照 那 些 被 损 害 的 不 幸 人 们 的 内心 世 界 . 共 同 的体 验 中获 在
得 精 神 的认 同 。 人 与 “ ” 间 、 与 死 之 间 , 的 作 品愈 在 灵 之 生 她

≥ 篁 .
浅 析 迟 子 建 小 说 中 的 死 亡 意 识
刘 楚
( 京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209 ) 1 0 7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

迟子建作品中的悲伤与温暖摘要:迟子建善于叙写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祥和生活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浓浓温情,她以极具诗意的笔调和悲悯的情怀紧密关注着平民百姓的生活。

她的作品虽然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但字字读入心间却如一股暖流步步温暖着读者的内心。

在沉重的生命印记下,她以一颗豁达的心看待生命,并以内心坚定的人生信念带给人们坚强与勇气,为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她企图用自身温暖而柔和的烛光将每一个悲伤的故事转化成温情的所在。

关键词:悲悯;温情;生命;豁达Chi Zijian works sadness and warmthAbstract:Chi Zijian is good at write Narrations peaceful nature of life and bring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reveals the deep warmth, her highly poetic style and Feelings closely watching the lives of civilians. Although her work is filled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but every word was read into the heart, such as warmth between the reader step by step warm heart. Under the heavy imprint of life, she lives a cheerful heart look, and a firm belief in life heart to bring people strong and courage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troubled looking for a bright exit, she attempted to use her warm the soft candlelight bring every sad story into the warmth of lies.Key words:Compassion;warmth; life; open-minded目录一、诗意的和谐世界 (1)(一)自然赋予的祥和生活 (1)(二)诗意的美学体现 (2)二、悲悯关怀下的暖意世界 (3)(一)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体验 (3)(二)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命 (5)三、从困境中寻求出路 (6)(一)以豁达之心看待生命 (7)(二)以坚强之心面对困境 (7)参考文献 (9)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作家迟子建独特的创作灵感,形成了她独有的温情而又忧郁的写作风格。

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

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

迟子建小说悲悯的人性抒写导语:女作家迟子建在其小说作品中投入的人文关怀,表现了她对人性和人情的赞美。

一、人性本“善”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家乡的山川、河流、草滩给她以能量,赋予她灵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她不仅喜欢抒写自然的美,更执着地表现生活在“原始风景”中的人们的人性美,在这种背景下,一切东西都被附上了人性的光芒,使作品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温情,把人性“善”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她的短篇小说《朋友们来看雪吧》写萍水相逢的人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相处。

在偏远的乌回小镇,到那里写生的女画家和生性乐观的胡达老人以及老人七岁的孙子之间,还有女画家与回到小镇拍电影的男子的相处,都是那么的和谐,仿佛和那里的景色融为一体。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人与人之间因为以诚相待而变得亲如一家。

洁白的雪在这里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寓意人性的美好。

《日落碗窑》中腿有残疾的吴云华,不顾自己行动不便而热心给予邻居王张罗将要生产的傻妻子以照顾和关爱。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逆行精灵》中,长途公共汽车因雨在中途小站抛锚,坏天气逼一伙陌生人不得不在一起过一次集体生活。

大家各怀心事,注定了孤独和隔膜。

终于有一个人打破了僵局,开始为大家而不是只为自己做事了。

点滴爱心的流露,成了对爱心的有力呼唤,局面很快改观了。

大家终于有了共同的欢乐和歌声,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人性沟通。

黑脸人原来藏在心中对兄长的莫须有的仇恨化解了,清高的抱琴者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矜持,老哑巴也是因为接受了这种沟通,结束了自己的孤独无助。

他的意外之死,又使得这个临时家庭的成员表现出他们本来就有但却深埋于心底的善良。

这是美好人性的真实写照。

《疯人院里的小磨盘》中疯人院的三个食堂的师傅尽管有着普通人身上的缺点,但对小磨盘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却给予了父亲般的关爱,他们给小磨盘做好吃的,给他买铅笔,鼓励他好好学习。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死亡意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死亡意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死亡意蕴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一直以纯真的儿童视角和温婉的诗意叙述成为一处独特的所在。

在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原载于《钟山》2005年第3期)中,她却一改往日的手法,以死亡的叙述直逼生活的真实,让人们看到死亡固然残酷,但对于死亡原因的追述和对于死者亲属精神创伤的揭示,可能比死亡本身更加鲜血淋漓。

这些都显示了其以往作品中少见的批判的力度。

本文试图从产生、构成及意义三个角度阐释作品的死亡意蕴。

一、对死亡现实的叙述是产生死亡意蕴的直接原因首先,死亡显示了生命的无常与残忍。

在小说中有太多的人物死于偶然,这些小人物在无法预知的命运面前倏忽而去,留给世界和亲人的只剩下残忍。

魔术师是“我”的丈夫,夜晚从夜总会表演回来,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夺走了性命。

车的主人还委屈地哭嚎:“这破摩托跟个瘸腿老驴一样,难道你是豆腐做的?”就像观众不能猜测魔术师的表演一样,魔术师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在“我”的啜泣声中滑向天际。

悲情歌手陈绍纯的死更让人不解和失魂落魄。

因为丈夫死了,“我”想要寻求灵魂的交汇。

于是“我”阴差阳错地来到了乌塘,并有幸倾听陈绍纯的歌声。

“我”期待在悲情的歌声中,在眼泪的恣意流淌中去接近丈夫的灵魂,我期待着这“伤感的幸福”。

但作者却让陈绍纯被偶然掉下来的画框砸死了,没有先兆,没有理由,也没有回转的余地。

或许这只是一个意外,或许陈绍纯也并不感到遗憾,因为我们知道那悲凉的歌声后必然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在其家人的冷漠背后他也曾或许一直是个寻找灵魂的人。

现在,他带着他那些歌无声无息地走了,而“我”和蒋百嫂两个渴望宣泄和慰藉的灵魂只能更加悲戚。

丈夫的死显示了生命的无常,试想有哪个血肉之躯可以面对亲人的尸体而无动于衷呢?很多时候,对苦难的宣泄也是一种幸福,而陈绍纯的死却连我们的这点可怜的权利也剥夺走了。

由此,两个寡妇的灵魂也逃离躯体,在茫然中寻找归宿。

于是我们觉得迟子建有点接近生活的真相了。

其次,死亡暗喻生命的报复与救赎。

迟子建小说对死亡的思考

迟子建小说对死亡的思考

迟子建小说对死亡的思考迟子建小说对死亡的思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迟子建小说对死亡的思考,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不能与死亡相割裂,迟子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同样充满着对死亡的体验和领悟,并将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到哲学的境界。

死亡与生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海德格尔曾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

”我们在拥有生命的过程中也同样是一个渐渐步入死亡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可阻挡或逆转,甚至死亡相对于生命来说更加让人觉得扑朔迷离。

死亡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宿命,当作家们在不断探询此岸的生命迷津的同时,也在试图关注死亡这一通向彼岸世界的桥梁。

在当代作家中,迟子建是对死亡思考较多的作家之一,原因除了艺术思维上的敏感与睿智外,这与她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戴锦华曾撰文指出:“迟子建是一位极地之女。

她带给文坛的不仅是一脉边地风情,而且是极地人生与黑土地上的生与死,尽管不再被战争、异族的虐杀所笼罩,那仍是一片‘生死场’,人们在生命的链条上出生并死去;人们在灾难与劫掠中蒲草般的生存或同‘消融的积雪一起消融’。

”迟子建生长在荒寒的东北边地,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死亡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小说中呈现的浓重的死亡情节也正是身处封闭边地的人们心灵世界的折射。

的确,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也许不会遭遇到那么多的死亡场面,但是对于迟子建生活的北极村来说,那里只有几百户的人家,街坊邻居之间都极为熟悉,参加葬礼似乎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别是对于迟子建个人而言,身边好友、祖父、父亲以及丈夫的早逝,让她越发觉得即便不喜欢,但是死亡的气息还是会如影随形,并且这沉闷的气息将萦绕着人的一生,它的笼罩总是让人无法抗拒。

亲人的离去带给迟子建内心无法抚平的伤痛的同时,也开启了她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他们的影子就这么突然地从大地上消失了,让人猝不及防,让人无法接受。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生活 。 但 由于文明发展滞 后 的“ 原
始性 ” , 小人 物执着 而又悄无声 响
地活着 , 轻易 而毫无价值地 死去 ,
这使 迟子建 体会到黑 土地里 乡民
琐 碎平庸 的生存状态 里充满着 浓 重 的悲剧 意识 ,从而 萌生感人 至
深 的悲悯情 怀 。
子特有 的忧患 意识为指 归 ,以故
运, 揭示他 们 生 活 中的 “ 美” 和 人 性 中的“ 善” 。对表现在 他们身 上 的善 良与丑 陋 、 高 尚与卑鄙 , 迟 子
地的滋养。东北作家迟子建诞生 热爱 和悲悯构成 迟子建创 作 的主
和成 长于寒冷 的北极村 ,在 她 的 自述散 文 《 寒 冷 的高纬度— —我
体精 神取 向 , 这种对 生命 的感受 ,
2 . 动物视 角 。迟子建 不 断地 调整 自己的创作心 态 ,也正 如她
3 . 迟子 建悲悯 情怀 来 自佛学 思想 的熏 陶。佛 教禅宗 作为一种 传统 文化深深积 淀在作 家的个性 心理 结构 中,由于对佛 教有着特 殊 的感情 ,迟子建 十年如 一 日地 坚持 自己的原则 。 只要是 在家 里,每 逢初 一和 十五 我都 要吃素 的。平 常吃 荤的, 人确 实有些 浮躁 和不耐 烦 ,能够 时 常吃点 素,会有 一种 清爽 宁静
的困顿和人生 的悲剧 时 ,总有悲
二.悲悯 情怀 在小 说 中怀抒
发 的艺 术视角
长 中伴 随着被忽 视 的忧 伤 、青春 隐隐地悸 动。 天灶执 意地坚持着 , 1 3岁 的他 终 于 赢 得 清 水洗 尘 的
权利 。
视角 原本作 为一个影 视学概 念, 引入 到文学创作 中 , 实质是作 者透过 自己 的作 品 ,反 映外部世 界 ,窥 视人类 内心情怀 的眼光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着悲剧意识的写作,这使得她的小说富有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她的小说。

本文就是从死亡意识、苦难意识来解读其小说人物命运,通过对小说结局的分,了解迟子建对悲剧意识的超越——活着,人只有坚韧的活着才能超越苦难。

一篇小说的情节设置能最直观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

迟子建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人物的命运设置上,有非常清晰的体现。

这些人物的命运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人物不断的经历命运的嘲弄,生命的死亡,灾难一个接一个的压过来,而作家从来不给他们留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小说里那无常的命运,能很清晰的传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认识。

一、死亡意识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中的人的共同命运。

”然而“死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个实在的死,而在于它震动了终有一死的人的心智,使人对自己应该认识和思考什么有所醒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录小说39篇,直接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

虽然很多作家都热衷于探讨死亡本身的含义,但是迟子建说,“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

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

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死时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她并不感兴趣,她的兴趣总在发生死亡事件之后,活着的人是怎样克服痛苦继续活下去。

在设置人物命运障碍时,死亡情节之所以受到作家多次的青睐,在于作家内心最大的痛苦来自于亲爱的人的死亡。

在她眼里,死亡是一种遭遇,一种失去,是人痛苦的最高级别。

只有在人生最大的痛苦面前,才能激发出人最宝贵或者最真实的状态。

作家在《死亡的气息》中说童年“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所以,她写了那么多的死亡,真正想表达的却是活着,活着比死亡更有难度。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死去,关于他的死,着笔寥寥,然而他死后,却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并激发了生者坚强活着的意志;《百雀林》中周明瓦爷爷与母亲的去世,特别是他母亲的去世显出生命的荒诞与无奈,带给周明瓦一生的孤独感与残缺感,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一匹马两个人》老太婆的非自然死亡,让人扼腕,由此引发了老头和那匹马生活的重大变故……死亡之所以是最能体现人类悲剧的,在于死亡是人类最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通过他者的死亡激发出来。

迟子建正是通过人物面对他者死亡时呈现出的状态,揭示人类的普遍性。

迟小说的里的死亡极少寿终正寝的安详,往往都是非正常死亡,甚至是死得离奇与荒诞。

各种死法都有,体现出生命的脆弱,往往连死来临之前连恐惧都来不及,多半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血腥。

作家对于亲人死亡的体验的深刻性,
就表现在各种非正常死亡带来的人性扭曲甚至是放大的痛苦。

死亡,让人感到一种绝望,感到无能为力。

你无法选择它发生或不发生,无法选择它以什么方式发生。

然而对自己重要的人的死亡,总是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甚至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

这种想法,作家在周明瓦(《百雀林》)和李七斗(《树下》)身上呈现出两面性。

怯懦者被命运拽行,境况愈差;勇者被命运折磨,仍不改坚强!
二、苦难意识
迟的小说人物,往往苦难是人生过程,死亡是人生的结果。

这个过程显然是漫长的,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是不断地经受苦难,在苦难的摧折之下,不改本色的活着。

迟子建笔下的小人物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无情的嘲弄,他们无奈、被动,在生活例而行。

这种苦难在迟子建的小说里已经抽象为一种意象,即人性迸发的催化剂。

迟是一个很注重精神表达的作家,她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乐趣显然不及表达某种精神哲理。

换句话说,她就是希望通过很激烈的磨难,显现出人物沮丧无奈的情状,却仍然沉潜中接受苦难的姿态。

用黯淡的生活,来擦亮精神的闪光,歌颂人物迸发的精神品质。

苦难愈加来得残酷,人物的坚持更显可贵。

另一方面,苦难并非都是天灾或意外,也有人为制造的。

人为制造的苦难,是与正面精神品质相对的另一种力量,残忍、自私、暴力的力量。

两股力量的对抗,最终以正面力量的受损爆发出巨大的悲剧力量。

《百雀林》中周明瓦的父亲杀死母亲的情节,看起来完全是个意外,是偶发性事件。

然而如果把这个情节扩张性的.写,会发现造成意外的原因是因为周明瓦父亲无法控制愤怒产生了暴力行为,这体现了人的本性中固有的破坏欲。

人类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本性,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第二次改变周明瓦命运的是永望村的亲戚们,他们则是由自私与贪婪驱使着,逼着周明瓦最终走向远离人群的生活。

这里将周明瓦的生活毁灭的恰恰是人自身的本性。

作家显然倾心于人性善,但也从不回避人性恶的真实,人的生存正是挣扎于两者之间的过程。

综上所述,迟子建对苦难的设置,是为了凸显人性善恶的较量,往往善的力量被摧残,折损,再通过这种摧残后的缺憾,来唤醒更强大的善的力量。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既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法,又贯穿以浪漫主义的精神。

三、悲剧意识的超越
迟子建的小说对于悲剧意识的超越,往往是以一种温情的态度来处理,表现为一种对温暖人性的渴望。

苏童曾评价迟子建“她在创造中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多重声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到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
《树下》中的“七斗在伦春人居住的罗子里休养了半月之后,便同丈夫回家了。

他们到达农场时已是黄昏,初春的风吹拂着,他们望见了麦田和自己的房屋。

他们还望见了葛兰姝老太太的房屋。

房屋在两棵高耸的松树下显得格外
温。

‘咱们还会有一个孩子的。

’张怀搂着七斗的肩头说。

‘会有的。

’七斗说完,她热泪盈眶。

”《树下》中七斗经历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痛苦与挫折,贯穿低沉的悲凉感。

作家不否认生活里充满了阴霾,可是最黑暗的地方最容易发现光明——人性的光辉。

七斗即使改变不了生活里接连不断的厄运,可是她能始终坚持向善的决心,无论怎么始终不变自己对生活的执善,坚贞不屈的活着!迟小说里的人物并非都是大彻大悟的圣人,能始终笑对命运,然而他们始终都不失一股坚韧的精神,支撑这股韧劲的信念就是——活着。

《白雪的墓园》中父亲的去世,带来了一家的变故。

父亲去世一个月后却要过除夕了,这个年过得胆战心惊,我、姐姐和弟弟都惴惴不安的守着母亲,时时刻刻担心她追随父亲而去,或者情绪失控。

全篇洋溢着对一个死者的怀念和生者的担忧中,儿女们小心翼翼地阻止母亲去墓地看望父亲,节奏情绪颇为沉郁。

可是,最后,母亲还是在初一,趁儿女还没起来之前,第一次去墓地看了父亲。

小说中的母亲一时无法承受丧夫之痛,超越这个痛苦显然非常艰难。

而母亲最终将对逝者的思念化为掌心的红痣,内心虽然无法释怀那份痛苦,但仍然温和对问儿女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这意味着她选择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

对于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迟子建不吝于表现其中残酷与悲情的一面,可是人毕竟不是麻木无知的动物,对于无奈的命运一定会力图超越。

迟子建作为作家有属于她自己的独特见解。

她总是不满足于人对于生活的沉沦与驯顺,而寄希望于人的精神自觉——坚韧的活着。

这份精神自觉,有别于高深的哲理,而是人性中容易被忽略的本能。

人类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是由自己造成,要超命越运,也只能靠人自身的因素来达到。

迟子建认为,这个因素就是坚韧的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