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正)
如沈从文 、师陀 、萧红、汪曾祺等的小 说。 师陀的《果园城记》十八篇作品的短 篇小说集,主要通过一个还乡的知识者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小城 在衰落过程中出现的人、景、物、事。 由于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体验与生命 意蕴、含蓄深沉的美学理想,文笔优雅明 快,诗意盎然,使‚果园城‛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城。
①乡土文学不仅具有恬静怡人的意境,而且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 亦给人带来一种诗性的记忆。它时常作为 一种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可 能具有备的某种美学特征。
例:
废名在二、三十年代写下的《竹林的故 事》,《桃园》、《菱荡》及长篇小说《桥》 等,以平淡、悠远的抒情笔调,开了乡土抒 情小说之先河。
第二、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 茅盾在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 2号的《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说: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 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 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 只是好奇心的餍(yan)足。因此在特殊的风 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 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 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 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 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哈代早期作品描写的是英国农村的恬静景 象和明朗的田园生活,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后造成的不幸和灾 难,基调明显变得阴郁低沉。 《还乡》是哈代 中期作品,小说发表十七年后再版时,哈代开 始对农村里古老传统的消失表示关注,(还乡) 的自然环境有了一种新的意义。他强烈地意识 到作为小说家,自己有责任在小说中保存正在 或即将消失的农村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和自然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段晗晗 -201604130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1.“小说界革命”
◦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 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 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 人”而最易“易人。 ◦ 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 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梁提出:“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 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 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 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9.“新感觉派”小说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 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 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 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 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 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包括民族的文化 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等等。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 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 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 审美特质。可以说,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即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 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 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 外来文化。 ◦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 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 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 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 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 ◦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贾平凹的(秦汉 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邓友梅(北京宫廷文 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现当代小说流派简介
现当代小说流派简介湖北安陆二中李亚洲现代小说1.鲁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潮,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他站在时代的高峰,自觉地在小说中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描写的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着重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人们总能从鲁迅小说里的那些艺术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对中华民族苦难的深广忧愤,对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期盼。
他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呐喊》集(1918—1922):《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离婚》、《孤独者》、《伤逝》、《弟兄》。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人生派”的问题小说: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又称五四问题小说。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为人生”口号。
代表: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说转向青年的苦闷心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开始觉醒,但面对问题如麻的社会,陷入无路可走的悲哀,产生了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冰心开出药方──爱的哲学。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经认为“爱与怜悯都是恶”,所以他要做一个“超人”,在帮助了一个贫困的孩子之后,内心深处开始萌动着爱与同情的种子。
汪敬熙《雪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俞平伯《花匠》、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3.乡土写实小说: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13
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13(总分:8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 )(分数:2.00)A.盲目健忘B.精神胜利法√C.自高自大D.自欺欺人解析:解析: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盲目健忘,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等。
2.下列哪一部杂文集属于鲁迅前期的杂文集 ( )(分数:2.00)A.《三闲集》B.《伪自由书》C.《二心集》D.《坟》√解析:3.下列属于问题小说的作品是 ( )(分数:2.00)A.《两个家庭》√B.《陈四爹的牛》C.《浣衣母》D.《残春》解析:解析:B、C两项属于乡土文学小说,D项属于心理分析小说。
4.下列属于叶绍钧的“灰色人生”系列的作品的是 ( )(分数:2.00)A.《潘先生在难中》√B.《多收了三五斗》C.《某城纪事》D.《夜》解析:解析:B项属于农村生活题材,C、D两属于革命题材。
5.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 )(分数:2.00)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沉沦》√D.《牧羊哀话》解析:6.郁达夫属于 ( )(分数:2.00)A.文学研究会作家B.创造社作家√C.未名社作家D.新月社作家解析:7.小诗的形成主要足受下列哪-部作品的影响 ( )(分数:2.00)A.《猛虎集》B.《欧游杂记》C.《飞鸟集》√D.《草叶集》解析:解析:小诗的形成受到周作人所译介的日本的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
8.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 ( )(分数:2.00)A.潘月亭B.赵伯韬C.吴荪甫√D.周朴园解析:9.表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的小说是 ( )(分数:2.00)A.《八骏图》√B.《长河》C.《丈夫》D.《萧萧》解析:解析:《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都是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嘲讽与批判的代表作。
试论“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中人物的艺术表现
试论“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中人物的艺术表现作者:商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摘要:茅盾、吴组缃等人的“社会剖析派” 受西方现实主义思想影响,关注于对社会的分析。
其乡土小说既充满着鲜活的农村生活气息,又显示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实的社会性质。
他们用文学作品表达政治观点,将社会科学与小说艺术结合。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度表达,人物的复杂性、矛盾性等艺术表现对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人物;艺术表现一、社会剖析派的形成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受西方现实主义思潮影响诞生的现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茅盾、吴组缃、沙汀等。
顾名思义,社会剖析派的小说主要是对社会进行分析,在社会生活进行分析时,运用到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
通过理性的分析去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通过典型的环境,戏剧性强的情节,解释和创造出典型人物,并突出人物的性格及人物的成长史。
社会剖析派形成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受西方现实主义思想。
当时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尤其喜欢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大仲马等人的作品为茅盾创作《子夜》带来了众多启发和借鉴。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剖析了法国社会现实,集中于对资产阶级世界的描写。
茅盾受其影响,聚焦上海这一金融中心,从经济关系中表现社会和人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中国的社会矛盾激烈。
作家的社会使命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立足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再对文化进行批判,创作方向纷纷转向分析社会,其中也包括了社会的理性剖析,还有对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而表现自身的政治观点。
正如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对茅盾作品《子夜》的评价“开辟了用科学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新的创作道路”,并将其流派归为“社会剖析派”。
二、社会剖析派乡土小说特点茅盾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融入农村生活的相关素材,于是出现了“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作品。
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理性剖析,还有对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让其乡土小说有许多特点。
乡土小说
他既是农民革命的参加者,又是农民生活的描述者,这种身份预 伏着潜在的危机:即当农村革命运动及政策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及农民利益时,作家的革命生活与作家自身就和谐、统一,即政 治倾向性与真实性就统一,而当它们出现偏差时,其作品就会出 现矛盾与危机。
新时期汪曾祺、钟阿城等承接了这一叙事传统。
3、30年代,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倡导者,茅盾的 乡土叙事显然是“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
《子夜》的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 叙述、时代的典型形象等,都是建立在他的精细观察 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分析之上的, 这类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 说。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世界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是对童年记忆的 记述,有意强调叙事的抒情色彩。湘西底层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 的人情美、人性美,坚韧、正直,朴素的民族性格,美丽和谐的自然风 光,作家勾勒出了一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边城》是有牧歌色彩与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形成的表现压迫剥削、 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文学传统明显不同。他用“梦”与“真” 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去认识“这个民 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小说具有诗体乡土故事特征,女性柔美 如水,男性雄强进取。这类以平淡的叙述方式、自然清新的话语描述乡 村的普通人生的散文化小说,提醒人们看到生命的各种状态,人生的各 个层面,体味到生命的空灵和诗意,感悟到生命的成熟、恬淡、达观, 以及那淡淡生命宿命的美的忧伤。
因此鲁迅重在揭露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而赵 树理则主要表现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思想上的翻身—— 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婆媳、 婚姻、长幼)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02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学辅导资料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代码:00537单元综合测试(二)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论争。
2、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子夜》。
3、方罗兰、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蚀》。
4、1931年9月编选《新月诗选》并为其作序的是:陈梦家。
5、“乡土诗人”指的是:臧克青。
6、诗集《中国农村的故事》的作者是:田间。
7、臧克青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
8、《屐痕处处》是谁的散文集:郁达夫。
9、关于《日出》中陈白露这个人物的准确概括是:骄横自尊,堕落放荡,但善良富有同情心。
10、曹禺的代表作《日出》是一部多幕剧,全剧共有:四幕。
11、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代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
12、创作小说《送报夫》、《模范村》等作品的台湾作家是:杨逵。
13、沈从文的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是:《八骏园》。
14、《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是:民族败类的形象。
15、老舍创作的科幻形式的小说的:《猫城记》。
16、《四世同堂》采用的结构方式是:长河奔流式。
17、下列不属于左翼作家群的是:芦焚。
18、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时间是:1929年。
19、王仲昭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茅盾的哪一部作品:《追求》。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巴金的短篇小说集:《寒夜》21、鸣凤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下列哪一部作品:《家》。
22、《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一个:美丽苦闷的知识分子。
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期间创作的小说:《火葬》。
24、《四世同堂》中塑造的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形象是:钱默吟。
25、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
26、下列哪一部作品的题材属于反映湘西人生的:《柏子》。
27、《日出》的结构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
28、四凤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雷雨》。
2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田间的诗集:《大堰河》。
30、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兴盛的原因不包括: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题模拟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题模拟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Ⅰ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______ SSS_SINGLE_SELA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B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C 关于“大众语”的论争D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论争分值: 1答案:D2.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蚀》B 《虹》C 《林家铺子》D 《子夜》分值: 1答案:D3.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______SSS_SINGLE_SELA 《虹》B 《蚀》C 《三人行》D 《野蔷薇》分值: 1答案:B4.1931年9月编选《新月诗选》并为其作序的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梁实秋B 徐志摩C 何其芳D 陈梦家分值: 1答案:D5.“乡土诗人”指的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艾青B 田间C 臧克家D 何其芳分值: 1答案:C[考点] 本题考查臧克家的相关知识。
[解析] 臧克家的诗作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描写与农民有关的事物而闻名于诗坛,因而被称为“乡土诗人”、“农民诗人”。
6.诗集《中国农村的故事》的作者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艾青B 田间C 何其芳D 李季分值: 1答案:B7.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罪恶的黑手》B 《我底记忆》C 《未明集》D 《烙印》分值: 1答案:D8.《屐痕处处》是谁的散文集______SSS_SINGLE_SELA 李广田B 郁达夫C 丽尼D 何其芳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概况。
[解析] A项的散文集有《银狐集》等,C项的散文集有《白夜》等,D项的散文集有《画梦录》等。
9.关于《日出》中陈白露这个人物的准确概括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贫民B 骄横自尊,堕落放荡,但善良富有同情心C 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时代女性D 自作多情、俗不可耐的富孀分值: 1答案:B10.曹禺的代表作《日出》是一部多幕剧,全剧共有______SSS_SINGLE_SELA 三幕B 四幕C 五幕D 六幕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考查曹禺的代表作《日出》的根关知识。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解读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
---------------------------------------------------------------范文最新推荐------------------------------------------------------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解读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以其独特性在现代小说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研究其小说的文章很多,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
本文就是从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对沈从文的人格形成进行分析,在其人格特点的基础上对他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研究,从而深入的了解他的乡土小说创作特点。
7193关键字:沈从文;社会学习理论;人格;乡土小说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analyze Shen Congwen's Local NovelsAbstract: The novels of ShenCongwen with its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fiction flashing a dazzling light, the stories of many articles, but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1 / 7view of their research are less. Personality from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ShenCongwen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on his rural novels , so as to understand his rural novels feature.Key words: ShenCongwen; social learning theory;;Personality;;Local Novels前言在星光璀璨的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晚清时期小说:1、“小说界革命”N——是晚清文学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部分1、口号:梁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时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2、作用:边缘推向中心,开启小说迅速繁荣局面;弊:过于功利化3、成绩:1、数量巨多2、杂志报刊多3、小说类型众多4、题材:一为民主制度,二为神奇之科技4、晚清狭邪小说N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流入“鸳蝴”)2、谴责小说N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jia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赏析)曾朴《孽海花》(赏析)(流入黑幕)3、鸳鸯蝴蝶派:N1、代表作:包天笑《一缕麻》徐枕亚《玉梨魂》(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2、评价:与传统文学距离甚远;在新旧道德之间折冲权衡,客观上营造新文化运动的乘势第一个十年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1、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1919.05鲁迅《狂人日记》*2、如何确立正宗地位?1、1902年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口号2、印刷报刊等出版传播手段3、报纸书局支付稿费,稿费制度3、“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现代化带来契机(转型原因):1、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推动2、青年学生读者和作者群体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代替文言4、西洋小说流入中国——“林译小说”N(周译小说N)2、三种类型: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过去没有,五四时期才产生)1、发展:A端倪: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B开创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C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公开倡导“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卢隐、许地山3、形成风潮的原因:A“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话语的产物B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易卜生主义、托尔斯泰为人生的写实主义4、分类:A表现下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境遇,提出要改变劳动者命运的问题叶绍钧《低能儿》冰心《还乡》B妇女问题:受教育、受虐待、不平等、旧道德观念束缚、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C青年恋爱婚姻问题,包括封建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探讨对待爱情的态度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D探讨人生目的、意义问题胡适《一个问题》叶绍钧《一个朋友》E其他: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军阀混战...朴园《两孝子》4、评价:贴近青年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缺:但视野题材仍比较狭窄,容易概念化;“思想大于形象”;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5、分析:冰心《超人》(主人公何彬)文笔、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特征王统照《沉思》《微笑》提出和表现问题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的情味6、地位: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与封建时代告别,开始跨入世界现代进步文学行列2、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乡土小说)1、由“问题小说”转向为人生派——代表:叶绍钧(转向“专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讽刺)《潘先生在难中》分析潘先生形象*2、“乡土小说”——这是一个有理论有创作的初步成熟的现实主义流派(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1、1920年代中后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阵地:《小说月报》《文学周报》2、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鲁彦、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等3、理论家:1、周作人为什么要倡导乡土文学?1、认为“五四”新文学从外国引进,应该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提倡乡土文学是其中重要步骤2、要克服文学革命后小说中出现的思想大于形象的偏向,要克服新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毛病,也应该提倡乡土文学,提倡有地方色彩的文学3、中国新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发展乡土文学,发展充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2、沈雁冰:批评“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的现象,主张像鲁迅那样真实地描写农村5、作家:A鲁迅的示范性贡献:A充分具有生活本身的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浅谈乡土小说流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
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
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
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
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
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
现代文学史乡土文学资料大全
(一)“乡土小说”的诞生“乡土小说”这个概念至今在我国的理论与创作界,尚无确定的内涵。
30年代初鲁迅曾依据当时蹇先艾、鲁彦、徐钦文等文学研究会一批青年作家创作的某些特点首次把他们发表在2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作品,称之为“乡土文学的作品”,这既是乡土文学概念的最初由来。
虽说鲁迅在上述评论中并没有为“乡土文学”一个严格的界定但是归纳起来,鲁迅当时所谓“乡土文学”有着两方面的特定的内涵:一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多是侨寓京城,远离乡土先前有着乡土农村生活经验的赤子。
他们怀着对记忆中的乡土的依恋,不断做着遥远而又深沉的故乡梦。
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展现故乡的生活风土和人情,笼罩着一层浓淡适宜的怀旧的乡愁。
例如鲁迅多蹇先艾《水葬》的评述说:这篇作品“展示了老远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
”,或者可以进一步明确的说,鲁迅所谓“乡土文学”既是上述这类作家笔下所描述和反映的乡土农村生活。
二是:“乡土文学的作家”在艺术的整体面貌上,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地方色彩。
他们各自建立和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的风格,并以这种风格的一贯性和独特性独步称雄与文坛。
也就是说某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一定要带着有莫伊地方乡土的风貌,如果,没有这一特征就不能称为乡土文学作家,也可以跟进一步明确的说乡土文学作家最终要靠其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地方色彩二得名,就像鲁迅评价蹇先艾的那样,他以朴素严谨的笔触,在现了鲜为人知的贵州山区劳动者的悲苦和压迫者的凶残具有明显的山城地方特色。
蹇先艾也因此而享有“贵州乡土作家”的美誉。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乡土小说是在上述鲁迅“乡土文学”联方面内涵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泛化。
在不改变鲁迅上述原则精神的前提下,我们所谓“乡土小说”的涵盖更加深广,更加的普遍。
我们从鲁迅所框定的蹇先艾鲁彦等乡土文学作家的单一门户里走出来,把所有出现农民形象带着农村乡土题材内容和地方那个乡土风格特色的小说作品都称之为“乡土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包括: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此外,社会剖析派小说还注重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交代,注重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描绘,从而揭示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走向。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四大特点包括:鲜明的理性色彩,人物带有阶级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有直接关系,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其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
茅盾的小说大多属于社会分析、阶级关系分析的小说,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等。
这些作品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示。
同时,这些作品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强的理念色彩,致力于表现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剖析派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预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示了作家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理性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天大《大学语文》学习笔记十一
主题:《大学语文》学习笔记内容:《大学语文》学习笔记十一——现当代小说第十一章现当代小说学习要求:1、掌握现当代小说的文学潮流或流派(发生时段、特点与代表性作家作品):人生写实派、自叙传抒情小说、乡土文学作家群、左翼小说、社会剖析派、京派小说、解放区小说、“十七年”著名长篇小说、“新时期”小说潮流。
2、掌握现当代主要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鲁迅、叶圣陶、郁达夫、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柳青、杨沫、姚雪垠、浩然、王蒙、贾平凹、王安忆、汪曾祺、张承志。
一、现当代小说概述相关概念理解:1、现代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启蒙、救亡、翻身主题。
2、当代文学:时间起点(1949年)和分期(“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三种形态(大陆、台湾、港澳)。
(一)现代小说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诞生。
20世纪20年代小说创作的潮流:1、人生写实派:偏重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人生问题,叶圣陶是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有《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等。
2、“自叙传”抒情派: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的追随者。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郁达夫,其代表作为《沉沦》。
3、“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多是流落城市的文学青年,热衷于用回忆的笔触写故乡的破败与辛酸,所聘多带浓厚的乡土气息,较知名的有彭家煌、台静农、许杰等。
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潮流:1、左翼小说:以革命文学组织“左联”为主的“左翼小说”,强调跟进时代,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追求强烈的宣传效果。
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光慈的《短裤党》、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丁玲的《韦护》、张天翼的《包氏父子》、萧红的《生死场》。
2、“京派”小说:远离学问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小说,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追求纯正的艺术趣味和自由、和谐、稳健的风格,讲求艺术个性和技巧。
这一派的领衔作家是沈从文,他有6部中篇和长篇小说,30多种短篇小说集。
(完整版)现代文学30年题库-名词解释
1、《新青年》2、文学研究会3、创造社4、学衡派5、甲寅派6、爱的哲学7、新格律诗派8、湖畔诗社9、语丝派10、随感录作家群11、言志派散文12、民众戏剧社13、自叙传抒情小说14、零余者15、精神胜利法16、小诗体17、问题小说18、太阳社19、左联20、早期象征诗派、21、艾青式的忧郁22、中国诗歌会23、京派24、新感觉派小说25、社会剖析小说26、性灵文学27、东北作家群28、民族主义文学29、鲁迅风杂文30、文协31、七月诗派32、九叶诗派33、乡土小说34、孤岛文学35、论语派36、新歌剧37、冰心体散文38、时代新女性39、天知派新剧(进化团)40、甲寅中兴41、国剧运动42、上海戏剧协社43、爱美剧44、小剧场运动45、二元三人模式1、《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迁到北京后,围绕《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代表了新文学运动的思想特色,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2、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以《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刊物作为会刊,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3、创造社1921年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以《创造》、《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作为会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同时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转向提倡革命文学。
4、学衡派1922年9月,《学衡》杂志创刊,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标榜“学贯中西”,其宗旨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5、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提倡读经救国,并反对白话取代文言,称“甲寅派”。
6、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要讲社会剖析派,不能不谈的就是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出版发行,1933年1月,茅盾的长篇《子夜》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它在当时读者和文艺界中迅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小说印出后,三个多月销内就印到了第4版。
据北平《晨报》1933年4月报道,北平某书店一在天内竟然卖出了《子夜》一百多册。
文学评论家纷纷撰文给予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
瞿秋白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朱自清也说:“这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
可见,《子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划时期意义,在当时就被一些文学界人士所觉察到和承认了。
从茅盾个人来说,《子夜》是他自觉地改变创作道路的一个重大收获,是他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子夜》杰出的成就和贡献在于:第一,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是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熔铸生活、再现生活的出色成果。
《子夜》通过30年代初期上海各阶层生活的真实描绘,力图科学地剖析中国社会,艺术地给以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第二,《子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划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第三,《子夜》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一长篇小说。
在此以前,我国新文学虽然已经出现了不少长篇,但大多数线索单一,结构单纯,实际是些中篇,把中篇写长而已,而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子夜》则完全不同。
在这个作品里,多条线索同时提出,多重矛盾同时展开,小说情节交错发展,形成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除了上述三个成就外,实际上《子夜》的成功,更在于它引导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以茅盾、吴组湘、沙汀和稍后的艾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的形成。
茅盾本人在这一新的创作道路上,先后完成了《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一批社会刽析小说。
吴组细、沙汀也从三十年代中期起,陆续写出了各自的代表作。
到四十年代中后期,艾芜也踏上了这条新的创作道路。
对这些风格相近但并无社团联系的作家及其创作,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指称,严家炎第一次提出“社会剖析派”这一提法。
接下来我们结合作品分析一下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三个特点:第一、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有一个外国文学评论家把世界上的小说作家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具有诗人的气质,一类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社会剖析派作家,可以说都是些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们对于用科学态度去解剖社会,对借鉴法国、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品,都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茅盾从五四时期起,就醉心于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这种“科学的描写法”。
茅盾非常看重小说创作中这种科学理性精神,尤其是等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发展成了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剖析,对他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叶圣陶在四十年代就说: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
”吴组缃的情况也很相似。
他最初在清华大学读的是经济系,后来参加《中国社会》半月刊的编辑工作,被社会分析解剖所吸引。
开始用这种方法创作小说。
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
而社会剖析派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力图对社会生活作出总体的再现,全貌式的再现。
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往往是现实社会的某种缩影。
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全貌。
要想用缩影来透视全貌,必须选择好的题材,因此社会剖析派选材往往是大题材,选取了揭示社会本质最有说服力的问题—经济问题。
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也是选取社会最敏感的问题是经济问题。
茅盾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等作品都是经济题材小说,揭示出我们当时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揭示出农民的破产不是偶然的。
为表现中国农村经济破产。
他们往往深入生活,在掌握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作分析,从而提炼出一、二个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命题,形成主题,然后再进行创作。
茅盾创作《春蚕》的构思是受到“今年浙东春蚕空前丰收,农民相继破产”的消息的触发,联系到了故乡农村近几年在日本货的倾销下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还有农民纷纷破产的现实。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创作的。
《林家铺子》把30年代初期的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政治状况投影和交织在一个小小的商店,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
林家铺子的倒闭可以看作中国城乡经济破产的缩影,以一个小小的铺面而牵动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神经,确实是大家大手笔。
叶紫的文学理想是:“冲到时代的核心中去”,“在时代的核心中把握到一点伟大的题材,来作我们创作的资料”,从而创作出“大众的内容,大众的情绪,一直到大众的技术”他的《丰收》是当时描写农村经济破产威胁下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中最为饱满的作品,深刻地构勒了旧中国农村的痛苦和动荡。
艾芜的《山野》则借助一个山村的抗日活动,显示了抗战期间整个农村的阶级分野。
第二、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
社会剖析派作家经常采用截取横断面的方法来解剖社会,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就是:截取一个横断面,把宽广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个断面上来,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加以表现。
因此,艺术上就要求相对的严谨和精致,衷现上就要求像深处挖掘。
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是运用这种手法的代表性作品。
《一千八百担》的副标题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它写了封建大家族的成员为了从有一千八百担谷子的义庄财产捞取好处,而进行的一场激烈的争夺。
地点是宋氏家族的祠堂,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小说只写了大家族将要开会前的场面。
短短的两个小时就把这个很有名望,曾经出过好几个举人的封建大家族内部的丑陋、腐朽、各谋私利、分崩离析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复杂丰富的社会内容,显示了时代的特点。
先后出场的有二三十人,他们各怀鬼胎,会前就勾心斗角,斗得不可开交。
商会会长——子寿想以松龄要用钱安葬祖先骨殖的名义,让义庄买下他家里没人要的一座竹山,从而捞取好处。
义庄的管事柏堂坚持要将这一千八百担归还欠宋月斋的借款,连本加利1500元,他自己就可以从中贪污一笔利息。
区长绍轩主张从义庄拿出钱支付所谓的“剿匪壮丁队”的费用,以便于自己侵吞。
小学校长翰芝主张用这一千八百担的钱办学校。
省城中学教员叔鸿声言自己有紧急用途,要向义庄借款。
讼师子渔等人干脆提出:“瓜分义庄,先分稻,后分田,大家平分。
我们先来个共产。
豆腐店老板,草药郎中也各有一套奇妙的言论。
除了宋氏家族明争暗斗这条线外,小说还有一条暗线,就是祠堂外饥饿在农民聚会和抢粮。
作者把暗线放在后台来进行,直到最后才转到台前。
就在宋氏大家族成员争得不可开交时,断粮的佃户,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抢粮来了,从库里抢走了稻谷。
总之,《一千八百担》在祠堂这个单一的场面里,通过描写和对话,先后有条不紊地刻划了二十个左右出身和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
一个短篇小说能达到这样高的成就,实在不多见,它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熟悉和高度的组织情节、驾驭文字的能力。
第三、复杂化的性格,悲剧性的命运社会剖析派作家放弃了革命小说那种简单划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之类的流行观念。
塑造了许多复杂环境里的复杂人物,提供了许多富有认识意义、使人难以忘却的典型形象。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中的老通宝形象,这个三部曲可以说大规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现象,全景式地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动乱,经济破产的现实。
作者塑造了当时一代农民的典型—老通宝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破产的真实情况,且由此透视了30年代的社会,从特定侧面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变化,显示出深厚的社会思想内涵。
《春蚕》中,作者把那个在清明节后还穿着过冬的棉袄的主人公老通宝安排在一个典型的采桑环境里,这里有自然风景、历史条件、社会风貌、人物关系等。
通过老通宝的心理活动,我们认识这个人物具有热爱采桑,只凭经验办事不关心身外之事,还具有迷信思想的性格。
这就是所谓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老通宝的典型性格具有多重组合,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由于当时典型的采桑环境,农民世代以蚕事为本,饲养春蚕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形成了老通宝的热爱蚕桑,靠经验办事的性格,这是共性;又由于中国农民因循守旧的特点,他们靠传统的道德标准和经验维持一个稳固的内心世界。
老通宝60年来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他相信命运,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个性。
在《春蚕》中,作者这样写道:“然而从老通宝懂事以来……,这个小冤魂理应早投凡胎。
老通宝虽然不很记得祖父是怎样‘做人’,但父亲的勤劳俭朴忠厚,他是亲眼看见的;他自己也是个规矩人……。
”在这里,老通宝从他父亲勤勉兴家中承袭了这样一个信念:勤俭、规矩、严肃认真的劳动就可以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兴家”。
甚至老通宝的祖父在“长毛”窝里混了六七年后仍不能离开本乡本土,不能离开土地,他还杀了一个巡夜的小长毛逃回家来,这对老通宝不能说没有影响。
当然这种性格的形成正是中国农民固执保守的反映。
这种小农经济观念的形成也是有历史根源的。
在小块土地上花大量人力并以人粪尿为肥料,人口的密度使精耕细作成为必要并给他提供条件。
这种经济一旦建立之后,就凭其惯性继续发展,并树立起它自身关于人的价值的标准,把许多农民的辛苦的劳动视为理所当然,而一直把节省劳力的创造发明视为异端。
这在老通宝身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希望《秋收》中,老通宝在禾苗将干死的情况下,仍不肯用“肥田粉”和“洋抽水机”,这一方面表现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反帝情绪和盲目的排外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的愚昧无知,不相信科学,迷信经验,只凭固有的积沉的经验办事的小农经济意识。
在这种思想模式下,他们相信“生死有命”,而又听任天气的摆布,依靠天赐的阳光和雨露。
而一旦这种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心理被打破失去平衡后又表现为困惑。
因此,当禾苗要被干死时,老通宝却不去想方设法弄水,而是去求神拜佛,希望“老天爷”开恩,在迷信神佛里求得安慰。
在老通宝身上,又有着中国农民忠厚老实、勤劳的一面,他幻想靠自己辛勤地劳作和老夭爷开恩就会丰收,从而就会有吃有穿,甚至有自己的田地。
但同时又在这无限美好的希望之中夹杂着惶恐不安,甚至是恐惧。
《春蚕》的希望破灭之后,老通宝一家又对《秋收》充满了希望。
但是和《春蚕》一样,这希望也是预约的,这预约的希望给了老通宝一家和当时许多农民拼死拼活的动力,但是希望又在哪里呢?春蚕熟却又背上了新债,努力种田,丰收了却仍享受不到丰收的幸福,农民的幻想肥皂泡一般地完全破灭。
希望过后是绝望,而且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江南农民的命根子,不是春天的蚕,就是秋天的米。
然而春蚕的美梦破灭于了,秋收的幻想也绝望了,在这残酷现实面前,老通宝的盲目强调传统的“人穷志不穷”的人生观,打算在反动派统治下做“正派”人的保守思想统统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