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
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
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
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
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
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茅盾也就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
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子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典型,很能代表其风格。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
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
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
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
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
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
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
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
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
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