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
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
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
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
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
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
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
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
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
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
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
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
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
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
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
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
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画以“留白”营造意境在宋代还受到理学的影响。
这种理念体现在当时的文人绘画中,如南宋的马远、夏圭于诸多画作中,均以虚实间求得大自然中辽阔深远,在“一角”与“半边”间直舒胸臆,“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这种“虚实”于宋代的建筑也有所体现,如宋代民居的白墙黑瓦。
元代继宋文人画风,将中国画之留白风格推向空灵处,像倪瓒的画作所呈现的“天真幽淡,逸笔草草”之风。
这对明清的绘画风格影响是很深远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画理也是画史的最成熟期。
所以关于中国画的“留白”现象也得到了理论上的充分重视,笪重光、王翚、恽寿平等都论及到有画处与无画处,实景与虚景的关系问题。
清代画论家华琳在其论著《南宗抉秘》中提到:“白,即是纸素之白。
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水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
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
……亦即画外之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虽然是指画纸也就是宣纸的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以将“白”置于“有形”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与画面中的主题内容相互补充,成为整幅画面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如清代画家笪重光也曾经说过:“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无画处皆成妙景。
”此处的“无画处”正是画面中留出的空白。
这些空白之处能够最大限度的无形地诱发观者的想象力,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鱼鸭图》更是着墨甚少,此画纵23.2厘米横572.2
厘米,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此画描绘了江河中鱼鸭漫游嬉戏的场景。
一群鸭子和不同种类的许多鱼以及少量的几块半露于水面的岩石,造型简单而又不乏生动。
大面积留白的运用,让空白的江面给人一种无尽的浩渺之感。
顿时心胸开阔,不觉间融入鱼鸭的快乐之境中。
让人惬意无比。
到了近代,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中更是把用“留白”把画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先生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几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
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黑白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着墨方式和泉水的大面积留白处理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让观者仿佛真正身临其境,听到那涓涓的泉水,听到小蝌蚪快乐的跳出水面的声音。
看了这么多历史上的名人名画,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留白的内涵。
中国画中的留白这一独特的技法延续至今,其中的内涵是相当丰厚的,它有着很传统的思想依据,一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留白”给了中国画无尽的想象空间,也给了人们无穷的浩渺之感。
这么多年来,如今的山水画家还在运用这一技法,其实它早已不单单是一种创作的技法了,
它早已成为了中国水墨画的象征之一。
中国画中的留白让人们的心灵在观看画作的同时得到净化,让人们烦躁的心得以安静,也让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发散。
唯有中国画有留白,独特而深远。
这种书画文化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