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比例的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

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意义:比例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3.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比例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例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如比的概念、求比值等。

2. 新课导入:介绍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 案例分析:出示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5. 总结提升:总结比例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性质,强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比例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a. 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比例的概念。

b. 学生是否能运用比例的意义解释实际问题。

c. 学生是否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七、教学拓展:1. 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等。

2. 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介绍比例与分数、百分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例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2.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比例的设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如比的定义、比的性质等,为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观察一组具体的比例,引导学生发现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特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比例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展示比例基本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作用。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基本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基本性质。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比例的定义和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证明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练习题册实际问题案例七、教学步骤与方法: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相关知识步骤二:自主学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步骤三:合作交流,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步骤四:实例演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步骤五:练习巩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步骤六:拓展延伸,讨论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步骤七:总结反馈,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步骤八: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互动法: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实践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比例的应用八、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例知识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意和准确性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是否全面,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2. 反思时间:课后即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定期反思,如每周或每月,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十、课后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实际问题: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 作业要求:准确无误:要求学生解答正确,无计算错误书写规范:要求学生作业书写清晰,格式规范创新思考: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展现创新思维3. 作业反馈:及时批改: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鼓励表扬:对学生的进步和创意给予表扬,增强信心辅导纠正: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和纠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与资源补充说明:实际问题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能够引导学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篇)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篇1教材分析《比的基本性质》属于数学概念教学。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想--验证--应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性质化简比。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一1、出示例1,出示例1,让学生解答。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验证:大家敢于猜想值得表扬,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猜想。

不过,猜想毕竟是猜想,它还有待于证明。

你们能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让几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

)①根据分数、比、除法的关系验证。

②根据比值验证。

......③教师小结:大家的验证都说明了以上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指板书)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2.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反映了两个比相等的数学关系。

比例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例的乘法和比例的除法。

1. 比例的乘法:如果a:b=c:d,ad=bc。

2. 比例的除法:如果a:b=c:d,a/c=b/d。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例的乘法和比例的除法。

2.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比例的乘法和比例的除法。

3. 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应用。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和合作学习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比例的定义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比例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

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2.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单元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组织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沙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推荐相关数学读物,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3. 反思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第3-4课时:练习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学生能通过比例解决问题,培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学生通过实际例题,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寻找生活中的比例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学习兴趣。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几何、物理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 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第3-4课时:练习比例的应用。

3. 第5-6课时:教学评价与总结。

4. 课后作业:每课时布置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十一、教学环境与设备: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观察、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研究,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XXX 是否相同)本日老师将和大家再研究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2【讲授】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1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看,甜甜和妈妈在打扫卫生时都在配置消毒水。

(一)出示情境图1.你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组出不同的比例吗?保洁员阿姨打扫卫生时,需要配置消毒水。

李阿姨擦拭门窗要配置一小瓶消毒水,她将3 mL消毒液放入300 mL水中。

王阿姨擦地,要配置一桶消毒水,她将10 mL消毒液放入1000 mL水中。

展示学生作品:错误作品2.判断这些式子都是比例吗?通过计算比值,判断(1)~(5)都是比例,(6)不是比例。

3.介绍这些比例的意义。

逐一说明后,重点介绍第(5)个比例的含义。

4.在比例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呢?(1)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比例中是否也存在什么规律或性质呢?(二)小结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希望通过今天对比例的再学习,解决这些疑问,并继续完善对比例的整体认识。

二、介绍名称完善认识以3∶300=10∶1000为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3和100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300和10叫做比例的内项。

其它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多少?(5)号比例,怎么判断外项和内项呢?小结:将分数形式比例写成带有比号形式的比例,就可看出3和1010是比例的外项,10和303是比例的内项。

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与内项正好形成交叉的位置关系。

三、数学活动探究性质(一)观察探究初识规律观察下面这些比例,有什么相同的规律呢?小结:通过分析交流发现前四个比例中,外项积与内项积都等于3000,(5)号比例外项积与内项积都等于3030,从而发现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举例验证再识规律1.对于发现的这个规律,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1)如果换一个比例,规律还会存在吗?(2)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概念,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比例的简单判断与计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比例概念的理解及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引出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几组比例,尝试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

•讲解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的概念,并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通过实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

3.3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强调运用性质时的注意事项。

3.4 应用拓展•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判断。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提醒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判断问题是否符合比例的性质。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搜集生活中的比例实例,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计算。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通过探究和实践,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判断。

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与比例有关的应用实例。

六、板书设计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一、比例的概念•内项与外项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 两个外项的积三、应用实例•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上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3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

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

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2.4×40○1.6×60”。

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1、教学情境的呈现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

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面试试讲设计(10分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面试试讲设计(10分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面试试讲设计
(10分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面试试讲设
计(10分钟)
(内含教学设计和答辩题目参考答案)






(答辩题目及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面试试讲要求。

题目:比例的基本性质
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基本要求:
(1)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要有师生互动;
(4)试讲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第一章:比例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1 比例的定义:介绍比例的概念,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2 比例的基本概念:了解比例的四个部分,即比例的前项、后项、内项和外项。

第二章:比例的表示方法2.1 比例符号:学习比例的表示方法,使用“::”或“∶”来表示比例。

2.2 比例式:掌握比例式的写法,比例式中的数字称为比例的项。

第三章:比例的性质3.1 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2 比例的性质应用:通过例题讲解比例性质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比例的计算4.1 比例的计算方法:学习比例的计算方法,即将比例式中的数值相乘,再进行约分。

4.2 比例计算实例:举例讲解比例计算的方法,巩固比例计算技巧。

第五章: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1 比例在购物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比例在购物中的应用,如计算折扣后的价格。

5.2 比例在长度、面积计算中的应用:学习比例在长度、面积计算中的应用,如比例尺的计算。

本章总结: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及计算方法,并能将比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比例的变换与比例尺6.1 比例的变换:学习比例的等比例变换,了解如何通过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来得到新的比例。

6.2 比例尺的概念:介绍比例尺的定义,学习如何根据实际长度和地图长度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比例尺。

第七章:比例问题解决策略7.1 比例问题的一般解法:学习解决比例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比例式、解比例、检验解等。

7.2 比例问题的灵活解决:探讨在特殊情况下,如何灵活运用比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比例与分数的关系8.1 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探讨比例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比例可以看作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8.2 利用比例解决分数问题:学习如何利用比例性质解决涉及分数的问题。

第九章:比例在几何中的应用9.1 比例在相似三角形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比例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第一章:比例的定义与组成1.1 教学目标:了解比例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能够识别和描述比例关系。

1.2 教学内容:比例的定义: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比例的组成要素:比例由四个数组成,分别为比例的前项、后项、外项和内项。

1.3 教学活动:引入比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存在。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比例的组成要素,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第二章:比例的基本性质2.1 教学目标: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2.3 教学活动: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比例的运算3.1 教学目标:学会进行比例的运算,能够解决与比例相关的计算问题。

3.2 教学内容:比例的运算规则:通过交叉相乘、交叉相除等方法进行比例的运算。

3.3 教学活动:介绍比例的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讲解。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比例的运算技巧。

第四章:比例的实际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将比例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4.2 教学内容: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打折、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等。

4.3 教学活动: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解决。

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五章:比例的扩展与深化5.1 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对比例的理解,探索比例的扩展性质。

5.2 教学内容:比例的扩展性质:如比例的倒数、比例的乘法与除法等。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扩展性质,进行探索和发现。

提供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比例扩展性质的理解。

第六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6.1 教学目标:能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成本、利润等。

6.2 教学内容: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烹饪时的食材配比等。

6.3 教学活动:提供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解决。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比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比例尺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比例尺实例图片。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比较价格,引出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出示两组相关联的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两组量,探讨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3. 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1)出示比例尺实例图片,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实际距离。

(3)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4.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尺的应用。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的比例实例,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七、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收集生活中的比例实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学生能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 二 比和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  二 比和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二比和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1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和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利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究新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学情分析
比例知识的生长点就是比,在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对概念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体验,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到探索发现的活动中。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归纳概括新知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比例的性质
谈话导入,复习比的知识
揭示课题
谈话引出“比例”问题。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复习比的知识
师:你知道比的什么知识?
自主探究,学习比例的意义
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学生动手操作量出国旗或图片的长与宽,并计算出长与宽的比值。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比例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比例模型。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比例尺。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比例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定义和运用。

3.课堂练习:教师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课后作业:教师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在练习中的正确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教学资源:1.PPT课件:展示图片、文字、动画等教学资源。

2.黑板、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比例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概念。

4.学生用书、练习本:提供学习资料和练习题。

5.比例尺:用于实际测量和演示。

六、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

2.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复习比例的概念。

b.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其次,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比例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对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讨论中未能充分交流。因此,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加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交流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3)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灵活运用比例性质,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情况?”比如,在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或者在烹饪时比较食材的比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例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比例的基本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在数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如果两个物品的价格比为3:4,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比例来计算它们的价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比例性质的推导和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4.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课后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小学比例性质教案模板

小学比例性质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识别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比例性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和计算。

2.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正确写出比例,并能灵活运用比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纸3. 小学数学教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提问学生关于比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比的基本知识。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比例?比例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比例的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 举例说明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商品折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 引导学生识别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如比例的外项、内项、比值等。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课件展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如通过图形的拼接、计算等。

- 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比例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比例实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新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新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运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 比例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相关的生活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比的概念。

(2)提问:比有哪些性质?2. 讲解:(1)介绍比例的定义。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通过举例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3. 练习:(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2)强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运用比例解决一个生活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比例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

2. 介绍比例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教师资格面试优秀教案范例之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资格面试优秀教案范例之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资格面试优秀教案范例之小学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计】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呈现:4:5和8:10(1)认识吗?叫什么?(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3)还有不同答案吗?(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2、猜想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3、验证(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4、归纳(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4
页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是对
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

它起着承
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准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
出准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
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
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
析、比较、判断、概括的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准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
绕这个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
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表现:4:5和8:10
(1)理解吗?叫什么?
(2)准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
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5
(2)=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
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准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能够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