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东北大学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模板】
**大学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须掌握本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前沿技术,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专门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追求卓越的态度、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把握材料工程领域的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系统性思维,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材料工程领域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引领、推动行业与企业工程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1. 先进材料加工工程技术2. 材料加工过程工艺技术与装备3. 新型高端材料的设计与制备4. 材料的服役行为5. 先进材料表面技术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工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最长不超过8年。
四、培养模式材料工程领域工程博士研究生主要依托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或与本领域内大中型企业、工程研究院所合作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升级与改造等项目,实行校企联合培养,采取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组)和合作企业或工程研究院所相关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共同指导。
导师团队负责制定个性化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提供国内外交流和学习机会;同时为工程博士完成工程研究项目、撰写学位论文(或工程报告)等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质量把控。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博士修课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8学分。
领域核心课程和工程领域前沿讲座课程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学习方式。
课程教学突出对研究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方面的训练与教育,教学过程注重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聘请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
当工程博士没有硕士学位或硕士阶段所学与拟从事的博士研究领域不相关时须进行硕士课程补修,补修课程不能少于2门。
东北大学计算机硕博连读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计算机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一、培养方式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期限一般为五年,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审批程序批准,培养年限最长可延长至六年。
其中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三年半至四年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
硕博及本博连读研究生不进行独立的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不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9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程≥9学分,学科学位课≥12学分,选修课≥10学分,专题及实践≥3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各类课程的具体学分分配如下:(1)公共学位课①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②第一外国语2学分,硕士生基础外语部分免修,博士生外语为2学分;③硕士生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按学术型设置)。
(2)学科学位课①硕士生学科基础课4~6学分;②硕士生学科专业课4~6学分;③博士生学科学位课≥2学分。
硕士生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合计不少于10学分,博士生学科学位课不少于2学分。
(3)选修课①硕士生选修课6~8学分;②博士生选修课≥4学分。
注意关于博士课程:如若在硕士阶段修过博士培养方案中所列课程,可以选修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其他重要学位课作为学位课,可以选修全校范围内开设的与学科有关的研究生课程作为选修课。
(4)专题及实践专题及实践课3~6学分。
(5)必修环节①综合考评1学分②开题报告1学分③中期检查1学分④学术活动或社会实践1学分对实行培养模式改革学科的硕博连读生所修的硕士基础理论课学分应满足相应学科学术研究型培养方案的要求。
对跨一级学科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进行硕博、本博连读时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的部分本科课程。
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对不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硕博连读生按硕士生培养方案执行。
对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与我校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相同。
二、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考评硕博连读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参加各院(系)组织的博士生综合考评,考评方式和内容按我校博士生综合考评的有关要求进行。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0711
软件工程(0835)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一)学科简介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是2011年2月国家首次批准调整建设的一级学科。
东北大学于2011年8月设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设立的第一批软件工程学科。
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体系,建立了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沈阳)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功培养了大批软件实用性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并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
本学科已培养了大批硕士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软件工程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2012年,软件工程学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形成了完善的本书博贯通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排名全国并列第九。
本学科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以国家、区域科技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多年研究积累,已形成相互促进、彼此渗透、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
(二)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学科学术型博士培养设立以下研究方向:(1) 网构化软件工程及其演化技术体系。
研究结合大数据的高速、多样、价值密度等特性,描述软件生态环境,分析大数据对软件工程的影响及收益,形成全新的以数据为驱动的,具有自主性、协同性、反应性、演化性和多态性相结合的软件工程理论。
(2) 软件安全技术。
针对软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软件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软件安全问题,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立足创新研究,强调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从软件安全开发模型和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入手,重点研究安全软件工程的防护框架、软件安全防护理论与关键技术和可信软件的关键技术。
(3) 基于混合现实的交互式软件开发技术。
重点研究人虚拟与真实空间位置映射技术、增强现实及交互技术、交互式医学信息可视化关键技术、云渲染关键技术及应用。
文法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1204)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一)学科简介东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1994年首次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1997年获行政管理硕士授予权,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24所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试点培养单位之一,2005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多年建设,东北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列为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和东北大学重点建设的高原学科。
目前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招收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开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政策五个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
设有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民政部“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辽宁社区干部学院四个研究平台。
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是国家级“校府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研究方向方向一:行政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与行政管理基础理论、中国政府治理、基层政权发展、城乡社区治理、行政管理改革研究、比较行政管理等。
方向二:教育经济与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治理与教育组织行为、比较教育管理等。
方向三:社会保障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养老保障研究、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
方向四:土地资源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土地经济与政策等。
方向五:公共政策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基础理论、中国政策发展与评估研究、部门公共政策研究、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等。
二、培养目标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问题与学科发展方向,能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有独立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的能力的高级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管理规定
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管理规定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依据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特制定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管理规定如下:一、采取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博士点、指导教师三级管理制度。
二、导师任务:1.博士研究生入学时:配合每位同学建立指导档案(参见附录一),便于学生了解培养程序,积极参与规范化管理。
2.第一学期:指导博士研究生选课,按照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
3.第二学期第四周前:组织论文开题报告会,并指导学生填写《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交博士点审批后,于第二学期第六周末前上报学院。
4.第五学期第四周前:组织论文中期报告会,并指导学生填写《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交博士点审批后上报学院。
5.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督促学生按2009年修订的新量化标准要求自己。
满足博士论文量化标准后,指导学生参照《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撰写学位论文。
6.督促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日期前(每年可能略有变化,2010年相关日期:1月申请学位前一年11月25日前,4月申请学位3月24日前,7月申请学位5月20日前,10月申请学位9月16日前)完成论文最后稿,并填写《东北大学申请博士学位人员资格审查表》。
获批准后,参照《东北大学关于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隐名评审的暂行规定》准备双盲评审有关材料。
按照研究生院规定,至少请6名专家评阅论文(至少5名为博导,至少4名为校外专家),其中,校内专家由博士点指定(学院统一送审),校外专家由研究生院指定。
7.为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同学组织预答辩(至少在正式答辩前两周进行)。
8.通过预答辩后,填写《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附录二),向博士点及学院申请论文答辩。
获批准后,会同博士点组织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人(应全部为教授或相应职称专家,其中至少4人应为博导)组成,成员必须包括2位及以上校外的专家。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为便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根据入学前是否已取得硕士学位,将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分为硕士起点博士生和本科起点博士生两个大类。
凡在入学前已取得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份的博士生,称为硕士起点博士生。
否则,不论是直博生,还是硕博连读生的博士阶段,都属于本科起点博士生。
博士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对博士生进行培养的主要依据。
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修改必须按学校规定的程序进行,经批准之后方可执行.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博士生入校时的学位起点,执行相应的博士生培养方案.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入学后按本科起点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
1、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应对本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反映学科先进性和前瞻性,要能适应和引导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按一级学科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6个;按二级学科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4个。
2、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主。
博士研究生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各学科应阐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3、学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硕士起点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
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本科毕业起点博士研究生(含本科毕业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学制5.5年。
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原则上博士研究生应在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4、课程与学分要求在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或对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时,在课程和学分设置方面必须满足学校规定的最低要求。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2) 我国两大电网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
三.难点
1.理解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与联系
.
2.了解我国电力企业采用的类似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
一.主要内容
第 3 章:电力市场化运营与电力体制改革
1.电力市场化运营 (1) 电力市场的基本运营模式
2.电力体制改革 (1)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现状
(2) 电力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 (2) 中国电力市场运营模式近期走势
5. 电力企业绩效考核
电力企业人员激励措施
(1) 绩效考核的作用
(2)
绩效考核的原则 (3) 绩效考核的方法
二.重点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 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2. 电力企业人员招聘 (1) 人员招聘的原则
(2) 人员招聘的程序
(3) 人员招聘的渠道
(4) 人员招聘的方法 3.电力企业人员培训
(3)
线形规划法 (4) 投入产出法
二.重点
1.电力企业经营计划概述 ( 1)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狭义定义
( 2)电力企业经营计划的作用
(3) 按不同标准将电力企业经营计划分类
(4) 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具体任务
2.电力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 1)电力企业年度编制的基本方法
( 2)系列平衡表
( 3)电力企业编制计划的依
(6) 债 投资的特点 (7) 股票投资的特点
5. 成本费用管理
(1) 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2)
成本费用预测的方法 (3) 成本计划的的
构成
6. 利润管理
(1) 利润预测的方法 (2)
利润分配的原则
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各学院(部):为适应研究生学制调整,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制)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各类别(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工作原则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应相应遵循《东北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见附件1)、《东北大学关于修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见附件2)、《东北大学关于制订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见附件3)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还须符合相应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政策要求),坚持科学论证、系统设计、整体优化,形成具有前瞻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水平培养方案。
二、工作安排(一)各学院(部)要高度重视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调研论证、统筹协调和严格审核,积极发挥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负责团队和相关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的作用,保证培养方案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过程中要吸取企业(行业)或实际部门意见。
(二)本次修(制)订的培养方案范围包括2011年以来已招生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其它符合条件的拟招生学科应同时制定培养方案。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修(制)订;除工程专业学位按照工程领域修(制)订培养方案外,其它专业学位类别原则上按专业学位类别修(制)订培养方案。
(三)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负责单位和去年合格评估的负责单位一致,没有参加合格评估的按学科处确定的学科牵头单位负责。
工程博士的培养方案涉及三个领域,分别组织编写,电子与信息领域由信息学院牵头(计算机学院、机器人学院、软件学院参加);能源与环保领域由冶金学院牵头,组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编写;先进制造领域由材料学院牵头(机械学院、RAL、EPM参加)。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前前言言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按照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学术要求标准的原则,组织有关学院、学科制订了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同时结合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需要优化了课程设置,补充了一些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培养方案。
列入本培养方案的学科是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发布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共涉及83个。
本培养方案从限(学制)及培养方式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和导师组根据学生的来源、去向、科研项目等情况制定具体培养计划。
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三、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结合。
(二)在拟定研究方向时,应注意其先进性与引导作用,充分凝练和概括,不应重复和重叠,不应是研究课题的罗列,也不应是导师学术兴趣的组合。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政治、文化、道德、外语、专业素质的内容。
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博士生修课的最低学分为10学分。
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2学时2学分学位课外国语96学时6学分学位课学术报告与讲座32学时2学分学位课第二外语64学时4学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32—48学时2—3学分选修课专业课32—48学时2—3学分选修课7(二)教学组织与修课要求1.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文件的精神,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为必修课程。
2.“外国语课程”着重对博士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对于入学时已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可申请免修。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匡晶
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聋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阳舜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实施侧率
田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铜仁学院附属中学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策略实践研究
冉俊良
石阡县教研室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TRUE”教学模式研究
刘丹
2018年省级课题立项名单
课题名称
主持
所在单位
黔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三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徐宏友
贵州省思南中学
基于武陵山特困连片地区高中学力扶贫的创新实验——以铜仁二中为例
王德顺
铜仁市第二中学
立足小学校本实际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字规范书写的实践研究
张金华
铜仁市第十小学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贵州省思南中学
安华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教育扶贫视角的县域乡村骨干教师培养管理研究
杨旭东
铜仁市印江县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
留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研究(以印江中学为例)
任达杰
贵州省印江中学
巧用地方特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
易军
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中心完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在高中校园传承的途径研究
孙洪祥
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
张应刚
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省示范性幼儿园园本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罗丽华
铜仁市实验幼儿园
实践主体论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策略研究
冉俊华
铜仁市民族中学
贵州省初中生班级小组化管理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
东北大学博士培养方案挂网上的(2012机械)1111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012年版前言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按照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学术要求标准的原则,组织有关学院、学科制订了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同时结合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需要优化了课程设置,补充了一些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培养方案。
列入本培养方案的学科是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发布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共涉及83个。
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学院可对2012级以前未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实施该培养方案中的“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具体要求以学院规定为准)。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培养目标(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
(三)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学习年限(学制)及培养方式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和导师组根据学生的来源、去向、科研项目等情况制定具体培养计划。
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三、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结合。
(二)在拟定研究方向时,应注意其先进性与引导作用,充分凝练和概括,不应重复和重叠,不应是研究课题的罗列,也不应是导师学术兴趣的组合。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政治、文化、道德、外语、专业素质的内容。
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博士生修课的最低学分为10学分。
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学时 2学分学位课外国语 96学时 6学分学位课学术报告与讲座 32学时 2学分学位课第二外语 64学时 4学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32—48学时 2—3学分选修课专业课 32—48学时 2—3学分选修课(二)教学组织与修课要求1.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文件的精神,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为必修课程。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班实施办法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班实施办法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软件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软件学院决定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班。
第一批本硕博贯通培养班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试点,从2018级本科生开始选拔,遴选原则和实施办法如下。
一、遴选原则1、准入机制(1)每年专业分流时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班的遴选和组建。
(2)专业分流时成绩绩点不低于3.0分的学生可自愿申请,学院择优遴选不超过20人,绩点高者优先。
(3)遴选名单公示无异议后,与入选学生签订自愿加入本硕博贯通培养班协议,从大二开始执行本硕博贯通培养班教学计划。
(4)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生第3学年(从本科入学算起,以下同)课程学习结束时无不及格科目,成绩绩点不低于3.0分,通过国家英语6级考试(或雅思考试不低于6.5分或托福考试不低于95分),且未受到学校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学生,直接获得免试推荐学术学位研究生资格,进入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培养阶段。
未进入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培养阶段的学生将失去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
2、分流淘汰机制(1)推免时淘汰。
未满足“准入机制第(4)条”的学生,继续完成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的本科学习任务,满足本科毕业要求,通过本科学位论文答辩,于第四年末授予学士学位。
学位论文要求按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2)推免时分流。
满足“准入机制第(4)条”的学生,如受到博士生招生指标限制,学院依据绩点、学术成果和综合评价情况进行本硕博培养和本硕培养分流。
本硕培养的学生继续完成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的本硕阶段学习任务,满足本科和硕士毕业要求,通过本科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于第四年末授予学士学位,于第六年末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要求按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硕士生学位论文标准执行。
(3)直博后退出。
第5学年开始,本硕博贯通培养班学生进入直博阶段,原则上不允许学生主动退出本硕博贯通培养班,但确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完成学业,需由学生提出退出申请,并出具由三甲医院提供的证明,或因学业原因不适合继续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须由导师提出申请并签字同意,经学院讨论后决定。
理学院学术型博士培养方案
物理学(0702)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
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
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物理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渗透,产生了一系列新分支和交叉、边缘学科,并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物理学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其相互作用;借助基本定律与法则来深刻了解该系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与知识基础及研究方法,而且也成为其他学科,诸如天文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物理学也是各种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共同基础和支撑。
在近代物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学科,如核能与其他能源技术、半导体电子技术、信息科学与通信技术、材料及纳米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变革。
目前,东北大学物理学科在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学科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理论物理:是对自然界各个层次物质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又与自然科学其他领域及工程应用科学中的重大理论基础问题和前沿研究密切相关。
理论物理的研究范围涵盖所有物理分支学科的理论问题研究,包容了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体的所有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
凝聚态物理:是研究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内部粒子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物理性质的学科。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领域包括固体物理、晶体物理、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电介质物理、磁学、固体光学性质、低温物理与超导电性、高压物理、稀土物理、低维物理、介观物理、缺陷与相变物理、纳米材料、非晶物理、准晶、也包括液晶物理、液体物理等软凝聚态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论文写作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计算准确、图表规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善于总结提炼。学位论文应包括: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1、思想政治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16号)文件的精神,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其它专业开设“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程。
2、外语课程:博士生外语课程着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入学时已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研究生,可申请免修。申请免修条件:(1)通过国家大学外语6级考试或国家外语4级考试且成绩优秀(85分以上)或通过国家公共外语5级考试。(2)有出国学习和工作1年以上经历或在外语应用方面(如口译、笔译)取得显著成果。免修的考核办法:对于符合第(1)条件的申请者可填写有关登记表,直接办理免修免考。对于符合第(2)条件的由外语教师和所在学科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按听、说、读、写4方面对申请免修者作综合考核。
论文一律采用计算机排版、打印,具体格式参照《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与提交归档论文的基本要求》和《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并在答辩通过后按照标准封面装订。
博士生除完成学位论文外,在校期间、答辩前在国际及国内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应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若干篇文章,并达到《东北大学博士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的要求。
4、在科学和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和导师组根据研究生的来源、去向、科研项目等情况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三、学习年限(学制)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是,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2)阐述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六、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应当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进行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选课实行注册制度,课程注册的追加与撤消须在开课后两周内完成,未注册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已注册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按0分计。课程考试不及格不能补考,须重修,下学期(或学年)开本门课程时重新注册,并参加该课程考试。课程重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为5元/学时。
5、教学组织
(1)思想政治课、外语课程等公共课程由研究生院根据课程注册情况统一编班学习。
(2)“学术报告与讲座”的学分由各学院教学科研办根据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的情况记载计算学分。
(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班最少人数为5人,少于5人者原则上不开班。不足开班人数而确需开班的按实际听课人数与要求最少开班人数(5人)的比例计算教学工作量。
八、论文评阅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后经导师推荐,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聘请的评阅专家要求不少于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5名,校外专家不少于4名。回收的专家意见均认为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的,在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后正常进行论文预答辩;如果专家意见中超过1/3认为论文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的,不得组织论文的预答辩;如果专家意见中有不到1/3认为论文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的,应扩大专家评审范围,再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在征求多数委员的意见后决定是否可以进行预答辩。学院须将相关处理结果报研究生院学位科,由学位科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思想政治课 50学时 2学分 必修
外国语 144学时 6学分 必修
学术报告与讲座 40学时 2学分 必修
第二外语 120学时 4学分 选修
专业基础课 40-60学时 2-3学分 选修
专业课 40-60学时 2-3学分 选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全面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为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对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此外,选题应具有可行性。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和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工作,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正确归纳总结,在分析前人工作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课题。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前沿性;
(2)课题的创新性;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可行性;
(4)论文工作计划进度、预期成果;
(5)开展本研究的基础和条件保障;
(6)研究所需经费预算、经费落实情况。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所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内3至5名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
四、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应是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结合。
2、在拟定研究方向时,应注意其先进性与引导作用,充分凝炼和概括,不应重复和重叠,不应是研究课题的罗列,也不应是导师学术兴趣的组合。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政治、文化、道德、外语、专业素质的内容。博士生的课程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以及课题需要来确定。博士生修课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0学分。各学科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指定本学科的最低学分要求。
2、论文工作与中期检查
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要进行中期检查,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年左右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为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已取得的理论成果或有价值的实验数据等。博士生应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
九、预答辩、答辩和学位授予
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东北大学博士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撰写的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且经导师推荐后方可在学科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的时间与正式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1个月,以便修改学位论文。
预答辩通过者填写学位申请材料,申请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进行。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按照《东北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进行。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人文科学类:
(1)填补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空白,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2)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调研、选题、开题报告、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环节。
1、选题与开题报告
3、“学术报告与讲座”的学分可通过研究生本人做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环节来获得。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报告每做一次计6学时,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每一次计4学时,累计20学时计1学分,在毕业前须累计学术报告与讲座的学分为2学分以上。
4、专业选修课:对于理工类学科的博士生,如果在经过了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和培养后其专业基础知识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能基本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所缺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来获得补充,则在博士阶段可不必再开设专业领域中的课程。为了拓展知识面,可以选修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该类课程的选修与否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基础和课题需要等情况来确定。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体现作者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是否做出了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成果。如自然科学类:
(1)探索了有价值的现象、发现了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
(2)纠正了前人在重要问题的提法或结论上的错误,从而对该领域科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3)创造性地解决了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七、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和获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主要环节,是博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的全方位的训练。
博士学位论文不仅能够表明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是否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表明作者是否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