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启示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充分发挥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效能,从而使高质量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要素的配置水平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是以政策制度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关键,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尊重发展要素关系,探索自身发展特色,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举。

关键词:增长阈值;帕累托最优新型农业现代化
一、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早,自美国学者阿布兰特于1935年提出生态农业之后,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石油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持续农业”,并对其要素进行了大量探讨和分析。

1960年代SCHULTZ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198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角田公正提出了农业科技(以下简称农技)四大要素,即生产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环境,认为技术革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因;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趋势性规律性的变化过程,2000年Gopinathandkennedy提出农业生产要素积累与效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早在1950-1960年代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问题。

朱希刚(1994)认为硬技术(优质化肥优良品种)和软技术(政策制度)是实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卢现祥(1996)认为制度变量有降成本、助机制、增效益的功能;唐仁健(2001)认为技术、组织和融资的变革能够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温铁军(2014)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合作农业和安全农业,并且与资源环境具有正向性;吴学兵(2016)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政策是条件,土地是基础,科技是动力;杜鹰(2018)认为供给结构和经营主体对农业现代化具有约束作用[1]。

以上中外学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注重农业效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为本文提供了借鉴。

随着研究维度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前景,中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逐渐趋于统一,即农业现代化就是在科学技术融入、现代要素进入、市场引入和社会服务深入等前置条件支撑下,充分发挥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效能,从而使高质量农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表现出动态性、协调性、发展性、时代性、差异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同时表现出社会化、科技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化等特征[2]。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的阐释
农业要素是人们为获取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总称。

农业要素配置水平就是农业现代化水平。

综合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对制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资本等农业要素及密切关系进行以下阐释:
(一)制度。

制度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灵魂和统帅,起着导航作用。

制度是政策、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模式等的统称,不同的制度供给会产生不同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科学的制度设计能够起到催化剂作用,可以使其他要素优化组合。

当制度设计科学合理时,就会使科技突飞猛进,转化率增高;使资本要素增加,助推力增大;使资源要素得到很好保护,生产基础牢固。

当制度要素缺失和弱化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就会受到阻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下降。

(二)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农地、生物、水和气候等资源。

农地和水资源居于主导地位。

农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

人类很难大规模改变“土生万物”的本性。

农地数量质量与农产品产量呈正相关性。

但是科技要素的渗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农地量减质劣所导致的农产品产量减少,但是不能动摇农地资源的主体地位。

当科技要素能量和效率得以充分释放,农作物单产出现增长阈值后,增产将不可持续。

最佳的选择就是农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其他要素持续增长的时候,农业
生产才能逐渐达到帕累托最优[3]。

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水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水的使用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其贡献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三)科技要素。

科技要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它的渗入能够使其它要素形成合力。

在其他要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科技要素的数量越多质量越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会越高越强,各种效益就会相应地增加,并呈正相关性。

世界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在1%以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有一个平稳的增长。

我国大量研究显示,在几个五年规划中农技贡献率处于稳步增长态势。

“九五”为44.5%,“十五”为48%,“十一五”为53%,“十二五”将会达到56%以上。

这表明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中,农技已经成为农业效率增长的主要支撑。

(四)资本要素。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资本要素仍然是关键,直接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投入,并呈正相关性。

当资金投入越多时,则其他生产条件就会越多越优。

反之,则会量减质劣,直接制约可移动物质要素的投入。

当劳动力持续投入时,将会平抑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可以使农业效率保持不变。

但是在科技要素充足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投入相对减少不对农业效率起到必然的抑制作用,并呈负相关性。

大量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中,劳动力资本投入比例每降低1%,农业效益将会增加10%。

但是在小农经济中,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持续有效投入,农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总的来看,农业现代化诸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体,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尽管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情不一,道路不同,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重视发展要素,尊重发展规律和调适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绩。

其经验大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是保障。

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保障。

美法日以等发达国家依据国家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选择本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将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个子系统置于国家发展的大系统中,协同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应对。

适当调整土地制度,出台优惠政策,减少农业人口,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增加惠农投资,实行农业高补贴制度。

规避农业风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

(二)产业化是关键。

农业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化管理方法经营现代农业的过程。

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经营一体化、专业化、社会化和企业化的目的。

特别是利用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先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而后再现代化的。

主要依靠明晰的要素产权归属,优化的要素组合,完善的经营体系,较高的市场化水平,较强的主体自主性和积极性来充实农业经营过程,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得以完成。

(三)科技是动力。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主要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上。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就是依靠现代科技解决农业问题。

因此,发达国家视科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法宝。

特别是科研体系的构建,普遍得到了非常规地重视,这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亮点。

在构建的过程中,各国都尽力追求科研机构设备齐全,条件先进,经费充足,科研与应用并重。

所以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中科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甚至在1970年代科技贡献率普遍达到了60%以上。

例如在化肥有效利用普遍能够达到了70%以上;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喷灌面积美国占比在40%以上,以色列占比高达90%。

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农技应用和推广,目前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都是拥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农民。

(四)社会化服务是抓手。

由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经营的分工更加明晰化,作业更加专业化,过程更加便捷化,从而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发达国家采用先
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以最便捷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服务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农业要素的有机整合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投资总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缩短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拓展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4]。

四、启示
由于中外国情域情不同,资源禀赋不一,所以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至少有以下启示: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

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境域有所不同,赋有新的内涵。

我国是在世界国家广泛接受生态发展理念的形势下,走上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起点高,理论视野开阔;是在欠发达条件下去完成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多,模式选择广;走的是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标新,战略意义大。

所以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结构趋同、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农业经营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很少表现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化特征。

但是以我国现有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通过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商管理等措施,对新型农业现代化诸要素进行适宜调整,进一步促进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动能有序有效转换,使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运行良好的大系统,从而使我国农业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通畅,最终达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稳步提升和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具有可完善性。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具有可补充性。

1.制度要素。

(1)完善农地保护政策,建立农地保护基金,严防死守15.46亿亩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

建立农业资源储备机制,在保持农田的基本性质不变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国外农地休耕制度,储备农地资源。

利用国际市场和“海外屯田”,减轻国内粮食供给对农地的压力。

(2)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制度。

加快农地制度建设与改革,在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主体,建立多样化的农地使用制度,探索股权经营模式。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合和低保制度,解除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3)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

在尊重农地流转的历史规律,尊重农地流转的经济规律,大力推进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4)构建农技支撑体系,加强农技研发、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和基地建设,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扩大农技引进,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5)政府作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在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必要投入的前提下,应适时适度调整财税制度,保障资金供给。

2.自然资源。

目前巨大的自然资源贡献率支撑了我国长期粮食供给的紧平衡状态。

形象的说法就是“我国用世界上9%的农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当前18亿亩农地红线已被突破(包括生态治理和城市化用地),只好退守到了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的红线(粮食安全生命线),很难做到藏粮于地。

再加上多年来年均人口增速在1300万人以上,且生活质量需求持续增高等情况,我国农地资源形势严峻。

尽管如此,我国仍然从战略高度上倡导发展农业现代化,确保5亿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削弱,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抉择。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尽管总量多,但是人均少,总体是水资源不足国家。

再加上不科学的用水方式和城市及工业用水的持续快速增长,给新型农业现代化中长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则在所难免,科学用水是当务之急。

3.科技要素。

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市场化增强,有利于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政治多极化和域情复杂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主要原因是农技体制和体系不能适应世界农
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科研结构设置不太合理,新兴学科发展较为缓慢,创新能力不够强,带动力较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技体系普遍存在着横向交流少,纵向联系少,甚至人散网断;优惠政策不多,行政干预不少;农技人员素质高低差别较大,数量也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技结构也不合理,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科技人员断层等现象。

农技实践面临着投入少,成果转化难,推广慢的困境。

例如在科技投入方面,尽管多年来持续增加,但是在GDP中的占比一直徘徊于0.4%-0.5%之间,只相当于国外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并且形式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

因此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世界大科学(农技日益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和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时代的到来,建立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农户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藏粮于技[5]。

4.资本要素。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

首先是借鉴国外经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农业经营进行适当的较高补贴是一个可行之路。

其次是统筹国内外市场,在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引领下,借助我国范围内大规模脱贫攻坚的东风,发展优势产业,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格机制,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三是采取财税补贴和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国内外市场主体下乡,进入农业领域,增加资金供给,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是实行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风险,为现代农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可选择性。

由于我国的特殊域情,各地选择的农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既要借鉴成功经验,又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发展模式选择上,目前有四种模式可供借鉴:美国地广人稀,农地肥沃,工农业基础较好,通过农地规模经营,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公司(大农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法国发挥小农经济优势,走上了复合型现代农业之路。

以色列选择了资源节约型和出口导向型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形成了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那么依据我国不同的域情,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可以尝试大农场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业;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尝试人力与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要各据其优,各得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