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潮是回到人本主义。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是围绕政治轴心进行的。
“寻根文学”的出现使文学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发现,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一个重要标志.寻根作家们对于“寻根”的主张和缘由的阐释大体相似: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叶则难茂。
”郑万隆认为,“我们的根就是东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他宣布,要“不断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阿城则肯定地说,“文化制约着人类”,要使我们的文学能与世界“对话”,“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应该是重要的一部分。
” 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积淀深厚,因袭沉重。
“寻根”文学在执着追寻这一传统文化时,由于作家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使他们在“寻根”过程中表现出对“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如何全面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即文学应该寻什么样的根,寻根作家们在理论文本中陷入了分歧,这种分歧又以对传统文化制裁把握的游移和偏执为前提的。
他们对文学之“根”认识的差异性反映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便呈现出了相当复杂的多样性.一、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作为“文化”寻根,尽管大多数寻根作家更多关注的是边缘的、异端的和非规范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但他们仍不能避免对传统文化中心的儒家文化的承传。
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它的思想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满着浓厚的现实功利性。
儒家的观念强调的是“人定胜天”的主观努力,强调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周易·乾卦·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寻根作家笔下的诸多人物显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积健为雄的精神,同时又追求着天地情怀,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大度联系在一起。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寻根文学,是现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类型,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表达人们对于文化传统根基的追寻和研究。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现实,而对于如何选择文化,对于接受何种文化进行保存以及传承,寻根文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选择。
寻根文学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一方面,它表达着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态度,认为经典传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例如茅盾同志在小说《子夜》中,通过讲述一个达官贵人的故事,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突显出复兴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寻根文学也体现出时代文化进步的一面,它不断地与时俱进,对于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反思。
例如,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代社会下的人性丑恶和人的尊严问题。
在这样的文化选择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保持文化多元性,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成为寻根文学面临的挑战。
因此,文学家们在创作中,需要适时把握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首先,寻根文学需要具有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传承经典文化是寻根文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让不同的文化体系得以在中国大地上繁荣发展。
此外,寻根文学需要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体系,不会因某种文化的存在显得自己更加价值重要。
其次,寻根文学在思想和审美上有着这种多元化的特点。
在思想上,寻根文学不是单纯的传统主义理念,而是不断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价值,不断探求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审美上,寻根文学不是整体退步的客观反映,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拓展了文学的审美领域。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不仅仅关注经典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们对于文化选择的反思和理性思考。
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在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走向之间保持了平衡,展现了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认同,体现了对于现代文明的思考和反思态度。
寻根活动意义

寻根活动意义
寻根,听起来就像是一场超酷的冒险,可它的意义那可真是丰富又有趣呢。
寻根呀,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充满回忆的家族相册。
我们能从里面找到好多好多故事,那些关于爷爷的爷爷,奶奶的奶奶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先辈们奋斗的身影,也有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
这些故事可不是干巴巴的历史,它们是鲜活的,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
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种子,种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感受到家族的温度。
寻根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来处。
你想啊,我们就像树上的果子,知道自己从哪根树枝上长出来的,是不是特别有安全感?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习惯。
也许我们家族里有特别会唱歌的人,那可能我们的音乐细胞就是从那遗传来的。
这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大谜题,那种感觉可太奇妙了。
寻根还是一种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比如说,我们家族有独特的美食,独特的手艺。
要是不去寻根,这些可能就慢慢失传了。
可要是我们去寻找根源,就可以把这些美食继续做下去,把手艺继续传下去。
这就像是把家族的火炬传递下去,让家族的文化永远燃烧着。
而且啊,寻根能让家族的人更团结。
大家一起去寻找那些过去的回忆,一起去探索家族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心就贴得更近了。
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亲戚,在寻根的过程中也会变得亲密无间。
就像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寻找宝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成了最好的朋友。
寻根的意义可远远不止这些,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每次打开都会有新的发现,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族,也更加热爱自己。
寻根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文学范文.doc

寻根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比较有名的一个文学流派,最早追寻到1985年,当时韩少功在《作家》第四期上发表了《文学的“根”》,此后当代文学就掀起了一股文学寻根的潮流。
在韩少功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分为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
所谓的规范文化就是指的作品中表现的传统的儒、释、道文化,那么非规范文化指的就是在乡土中隐含的传统文化。
大多数寻根作家的看法跟他的观点是一致的。
寻根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有对作家创作心态的影响,有对文学社会的价值观的影响,还有对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寻根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叙事模式的影响进行探讨,从文学的叙事题材、叙事技巧、叙事主题以及叙事语言等多方面对寻根文学进行分析,希望对寻根文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推进当代文学的叙事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寻根文学;当代文学;叙事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引来了新的春天。
在寻根文学兴起之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已经提前在思想上对人们进行了启蒙,但是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言说的方式上我们并没有看见新的话语的产生,作家创作的作品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十七年”文学的话语,作家们的主题意识不是很明显,小说的创作依旧处于死水状态。
1985年4月,韩少功发表了题名为《文学的“根”》这篇文章,他率先提出“寻根”一词,文学拥有自己的根,它是在民族传统的文化中生长的,如果文学的根没有真正扎根于传统文化当中,那么文学的叶也是很难繁茂起来的。
一、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叙事题材方面的影响寻根文学作家在选取叙事题材方面,大多以乡村生活作为小说的描述对象,这样的题材是与现代性的城市生活的描绘不一样的。
在寻根文学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传统文化的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从作品表面的特征来看,这样的题材是跟现代社会有所冲突的。
但是从作品深层次的含义来看,寻根文学的作家们也是在重新构造一种现代性。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汇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小说及其文化之根20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一、文化渊源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经验和出发点,在传统文化之树盘根错节中的寻找到了不同的根脉。
(一)、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流。
直到五四,由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为人所诟病的众矢之的。
儒家思想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固然有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道的一面,但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在塑造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期,世风趋利导致传统美德的失落;同时,儒家思想闭塞保守道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两面在寻根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闭塞的小鲍庄是一个浸淫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社会,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仁义道德”,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重仁重义。
作为小鲍庄仁义化身的捞渣,生来就是一个仁义的孩子,他在全民大饥荒的日子里 , 节衣缩食,毫无怨言,在捞渣与二小子斗老将时,想到自己赢会伤二小子的心,于是便与二小子调换了“老将”。
他想上学, 但是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
他在劳动时, 小朋友谁割的草少了,不敢回家, 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捞渣的死更是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在洪水之中因救鲍五爷而献出了生命。
这样捞渣,是一个没有原欲, 没有个人需求, 没有憎恶, 只被某种信念指挥的老小孩。
捞渣作为一个象征物, 并不具有美学上的太多意蕴, 他是理想美好仁义的化身,但是却不具有作为人的圆融丰满的生命。
三十年来话寻根——论寻根文学的意义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三 十 年 来 话 寻 根
— —
论 寻 根 文 学 的 意义
熊 修 雨
( 北 京 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 北京 1 0 0 8 7 5 )
摘
要: 论 文从三个方面 来探 讨寻根文学 的意 义 : 一, 文化 的文学意 义 , 寻 根文学对 当代 文学 中文化意 识的恢
到 了部分 的复 归 。陈 思 和 认 为 , “ ‘ 五四’ 新 文 学 对 传统 文化 的基 本 态度 , 依 据 的是 历 史 的标 准 , 而 不
解 放 出来 , 让 文 学 获 得 了 自 由。仅 凭 这 一 点 , 寻 根
是审美的标准 。或者说 , 文学不是从其 自身 的角度 来选择传统文化 , 而是借 用了社会斗争和历 史进化 的角度来决定 自己对传统文化 的态度。 ” _ l 如从 2 0 年代末的革命 文学 开始 , 一 直到 4 O年代 的解放区 文学 , 围 绕 着 文 艺 大 众 化 问题 一 直 争 议 不 休 , 其 实 就涉及到如何对待 民族传统文化 的态度 问题 ; 抗日
一
但是 , 这 种情 况 到 “ 五四” 时期 发 生了 剧变 。 “ 五四” 新 文化 运动 对传 统 文化 进 行 了猛 烈 开 火 , 以
现代 西 方 的 民 主 、 科学 、 自由、 个 性 解 放 等 思 想 学 说, 批判 和 扫 荡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这就 导致 了 “ 五 四” 时期 传 统 文化 的 失 落 , 出 现 了 后 来 被 寻 根 作 家
复, 具有 多方面 的文学意义 ; 二, 寻根文学与 当代 文学的格局 , 寻根 文学在很 多方面都成 为当代文学 的转折 点 , 深刻 地 影响到 当代文 学的格局和发展走 向 ; 三, 思想意义 , 寻根 文学参 与了 当代中 国社 会 的思想建 构 , 具 有多方面 的思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文化寻根活动工作总结范文

文化寻根活动工作总结范文
文化寻根活动工作总结。
近年来,文化寻根活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推广。
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寻
找和挖掘民族文化的根源,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重拾自己的文化记忆,更能够增进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文化寻根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也
积累了一些经验。
首先,我们通过走访调研、文献查阅等方式,深入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其次,我们组织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民俗节庆等,增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举办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民族的代表来参与,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开展文化寻根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一些传
统文化已经濒临失传,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其次,一些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管理。
最后,一些参与者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兴趣和认同,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总的来说,文化寻根活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项活动,我们不
仅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更能够增进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文化寻根活动的支持和投入,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的得失以《爸爸爸》为例一、概述“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它主张作家应当深入民族文化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这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既是对当时文坛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过度追捧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的尝试。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探讨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爸爸爸》以湘西边陲小山寨鸡头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丙崽这一痴傻形象的塑造,以及鸡头寨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品将荒诞现实与古老传说、民间信仰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传统的反思。
在寻根文学的浪潮中,《爸爸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寻根文学在追求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寻根文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爸爸爸》为例,深入分析寻根文学的得失,以期对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寻根文学的背景和意义寻根文学的产生,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是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
他们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可能性,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寻根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
它试图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和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关键词:寻根文学背景兴起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
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般“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观。
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立足现实对现实进行超越,去解释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飞速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同其他先进科学技术一起进入一切都在发展的中国。
当然,思想的进入,引起的必然是与其他思想的碰撞。
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学习模仿要彻底,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效仿学习即可,这是一味的照搬主义;另一种则认为各个国家的基础情况不同,应视情况而定,各种文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发展文化,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当时引起关注。
历史的车辙在前进,留下的只是一行车轮印。
而历史无论将如何前行,不能抹去的是那车轮印,因为那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寻根文学”兴起与意义

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起与意义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风潮,寻根派作家创造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定义以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挖掘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兴起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
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观。
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一“寻根文学”的定义与思想寻根文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形式,具体指寻根派作家以传播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品。
这些寻根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具有吴越意蕴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体现浓厚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韩少功的颇具楚文化底蕴的《归来去》《爸爸爸》;阿城的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以及冯骥才的富有津门文化的《三寸金莲》《神鞭》等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
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在寻根文学作品中,这种对“根”充满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研究的观点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都集中在偏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以及审美形态的选择上,同时也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规范化而且由于重视伦理与政治实用而导致了衰落,在许多偏远地区的民间与民族中的中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范畴,才是文学需要追求与弘扬的因素;二是认为当时文学欠缺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更是极其匮乏而过多的充斥着社会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断层,所以更应该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寻根演讲稿

文化寻根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文化寻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寻根不仅仅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探索,更是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追求和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
一个拥有自信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有着强大文化内涵的民族,因此文化寻根具有重要的意义。
寻根,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延绵五千年的文明史交织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自觉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古代诗词、书法、绘画到传统戏曲、音乐、舞蹈,每一项都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文化寻根不仅是对于民族文化的寻找,也是对于地域文化的追溯。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
通过了解和学习地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接纳当地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并且以一种尊重和包容的心态与他们相处。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文化寻根不仅是对于自身文化的了解,也是与世界各地文化进行对话的起点。
通过了解他国文化,我们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国的文化。
同时,通过文化的对话,我们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文化寻根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参与传统活动等方式,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宝。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在线课程等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感兴趣的文化领域,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文化寻根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探索和体验,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设更多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者:马超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6期[摘要]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的早期形态主要以寻根主题为主,而后演变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试图寻找一个新的文学方向。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回到这些根基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关于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茶馆》、《围城》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寻根文学的不断发展,它的主题也逐渐扩大和深化。
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之外,寻根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品涉及面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文化寻根文档

文化寻根引言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和精神特征,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历史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然而,为了保护和传承自身的文化,人们开始寻根探源,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使其在多元文化的时代中更加鲜明而持久。
本文将探讨文化寻根的意义、方法和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 文化寻根的意义1.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文化寻根的首要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其历史和传统的见证,对于后代的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寻根探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会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2 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了许多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不足。
文化寻根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从根源上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是改变人们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也是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动力。
1.3 促进文化创新文化寻根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和研究,更是对于当下的启发和创新。
通过寻根,人们可以挖掘自己的文化优势,并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现代感的作品。
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 文化寻根的方法2.1 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是文化寻根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阅读和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可以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和文化风貌,从而更好地把握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征。
2.2 老一辈的口述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口头文化已经逐渐失传。
与老一辈的人进行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传统习俗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
2.3 参与传统活动和节日参与传统活动和节日是体验和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传统活动和节日,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进一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寻根文学的评介

寻根文学的评介姓名:郑小立学号:1002405037 班级:10级汉5班寻根文学的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八十年代兴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意识的探究、讨论的文学类型。
寻根文学是由韩少功提出的,1985年他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由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 ,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
它的主要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王增其等。
寻根文学主要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流派。
城市文化寻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刘心武的《钟鼓楼》,冯骥才的《三寸金莲》,邓友梅的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
乡野文学寻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王增其的《大淖记事》、张承志的《黑骏马》、韩少功的《爸爸爸》被很多人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
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
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第二是为了对抗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殖民侵略”,导致当地文化的消亡。
要对抗这样的“文化殖民”中国需要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
第三,在过去我们抛弃的传统文化时,也抛弃了中国人的文化精髓,如信用的缺失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的后果,弘扬文化精髓变成了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由此可见,文学寻根与传统热都是在国家发展的转型期发端,都带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解答,都肩负着改造现实的任务,在这几点上两种思潮一脉相承。
寻根文学作家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在今日的传统文化热中,不难发现这些“寻根热”所倡导的意识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致
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提出了对经典的新理解;孔子所倡导的“仁"“信”“礼”理念正在被大力推广;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迎来了新的复兴等等。
这场声势浩大的传统文化热既是寻根热的延续,又是对寻根热的心发展.“寻根热”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对抗文学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载体),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
而“传统文化热”更多的是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探讨经典在今天的意义,突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恢复祭祀黄帝典礼是为了加强大陆和华侨的联系,推广汉服是为了增加文化认同感等等。
虽然传统文化热正因为过度商业化、扭曲经典等原因饱受质疑,但一直被不公平对待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潮流里终于逐渐被人们正确评价,被认知是不争事实。
最后,我想用《双城记》中一段评价工业革命的话作为评价本文的结束语“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差的日子;这是智慧的世代,也是愚蠢的世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好像样样都有,但又好像一无所有;我们似乎立刻就要上天堂,但也可能很快就要入地狱。